褫奪公權

褫奪公權禠奪公權[註 1] (disfranchisement、disenfranchisement、disenfranchise、deprivation of civil right、civil death),為中華民國刑法第34條第1款從刑受此懲罰之公民雖仍行使投票權,但不登記為公職候選人或擔任公務人員,直至復權為止。[1]

大陸法系刑法
三階層論
構成要件該當性

行为作为 · 不作为
結果
主觀要件(故意 · 過失 · 意圖
構成要件錯誤 · 不能犯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
继续犯 · 狀態犯

違法性

阻卻違法事由
正當防衛 · 緊急避難 · 自救行為

罪責(有責性)-

心神喪失 · 精神耗弱
原因自由行為 · 責任能力
期待可能性
假想防卫
法律認識錯誤 · 許可認識錯誤

參與論
正犯間接正犯 · 共同正犯 ·
共謀共同正犯
共犯教唆犯 · 幫助犯
罪數論
想像競合

吸收原則

實質競合

数罪并罚 · 连续犯
加重原則 · 累加原則

-法條競合-

特別法原則 · 輔助性原則 · 吸收犯
牵连犯

刑罰論
法定刑

死刑

無期徒刑 · 死刑缓期执行
有期徒刑 · 拘役
沒收 · 從刑
罰金 · 科料(小额刑罚)

褫奪公權 · 剥夺政治权利

處斷刑

自首 · 累犯

宣告刑

自由裁量權

-執行刑-

数罪并罚
易科罰金 · 缓刑
假釋 · 减刑

保安處分
保護管束 · 驅逐出境 · 终身禁业
法律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 · 罪責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 · 比例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 · 平等原則
刑事訴訟 · 刑事政策
其他學說
四要件論
犯罪主體

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年齡 · 精神障碍

犯罪客體

法益
阻卻違法事由
正當防衛 · 緊急避難

犯罪的主觀方面

故意 · 過失
目的

犯罪的客觀方面

危害行為作为 · 不作为
危害結果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

二階層論

中華民國刑法總則

褫奪的資格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華民國刑法》第36條自民國24年(1935年)7月1日施行時,褫奪公權者,褫奪「為公務員之資格」、「為公職候選人之資格」、「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民國95年(2006年)7月1日施行修正《中華民國刑法》時,不再列舉褫奪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的資格。

褫奪的時間

褫奪公權時間的長度,也依其所判之刑期長短而有所不同。按照中華民國刑法第37條: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宣告6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1年以上10年以下。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2006年7月1日施行修正《中華民國刑法》時改成: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不變)
宣告1年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1年以上10年以下褫奪公權。(新規定)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不變)
褫奪公權之宣告,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新規定)
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其期間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但同時宣告緩刑者,其期間自裁判確定時起算之。(新規定)

中華民國刑法第51條數罪併罰之方法,在第八款規定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2006年7月1日施行新版刑法時,此規定不變。

司法解釋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司法院釋字第56號解釋

依據民國44年(1955年)11月21日司法院大法官司法院釋字第56號解釋》,公務員被判褫奪公權,而其主刑經宣告緩刑者,在緩刑期內,除別有他項消極資格之限制外,非不得充任公務員。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司法院釋字第84號解釋

依據民國48年(1959年)12月2日《司法院釋字第84號解釋》,公務員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刑之宣告者,雖同時諭知緩刑,其職務亦當然停止。

类似刑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 澳門
    • 執行公共職務之禁止(從刑,僅適用於公務員)
    • 執行公共職務之中止(從刑,適用於公務員及專業人士)
    • 剝奪選舉權或被選舉權 (從刑,涉及政治方面權利)

註釋

  1. 依據2012年12月31日立法院法律系統以及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資料,衣部以及示部都有使用。然而衣部的褫,注音為ㄔˇ,汉语拼音为chǐ,意思为“剥夺”,此处为正确用字示部的禠,注音為ㄙ,漢語拼音为sī,意思为“福气”,此处为错别字
  2. 「從刑」,注音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华民国刑法
  1. .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维基语录上的禠奪公權语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