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域中的女性

早在人類有書寫歷史之前,女性就在科學領域留下重大貢獻;研究性別與科學間關係的歷史學家已將女性在科學上投注的努力與成就、面臨的阻礙,所運用的策略化為文字,讓她們的貢獻成果能登上主流科學雜誌及其他出版品並且廣獲認可。此類議題的歷史、評論和社會學研究本身,如今已經獨立成為一門學科。

在早期的文明中,已留有女性投身醫學領域的紀錄,古希臘自然哲學也對女性廣開研究的大門。西元 1-2 世紀左右,就有記錄闡述女性在原始科學煉金術的表現,中世紀修道院是女性受教育的重要地點,有些修道院無形中也提供了機會,讓女性為學術做出研究與貢獻。11 世紀,最早的大學問世之初,大部分的女性並不待見進入大學之門[1];只有義大利的醫學領域對女性受教育的態度較其他地方更為自由,而首位在站上科學研究領域教壇的女性,正是 18 世紀的義大利科學家蘿拉·巴斯

雖然所謂的性別角色定義泰半是形成於 18 世紀後,但女性在科學領域的角色卻已經歷了飛躍性的進步。19 世紀,雖然女性仍被排除在大多數正規的科學教育之外,但與此同時,女性已漸漸躋身學術社會。19 世紀後期女子大學興起,提供了女性受教權與科學領域職業的機會。1903 年,瑪麗·居禮成為首位諾貝爾獎(物理學)的女性獲獎人,1911 年,瑪麗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二者都是基於她在輻射研究上的重大貢獻而頒發。1901-2010年有 40 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獎,其中 17 位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等科學領域貢獻而獲獎。[2]

17 世紀以前

  • 梅里特·普塔,活躍時期約為西元前 27 世紀,是當時古埃及的主治醫師[3],也是人類史上最早的女醫師。[4][5]
  • 塔普提,西元前11世紀巴比倫香水製造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化學家。[6]
  • 希帕提婭,活躍時期約為西元 400 年左右,是希臘化古埃及的希臘哲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7],公認為首位名留青史的女性數學家。[8]
  • 薩萊諾的特洛塔(Trota of Salerno)、Trotula de Ruggiero (名字的其他拼寫方式為 Trotula、Trotta、 Trocta 或 Troctula),活躍時期約為西元 11 世紀,義大利的沙列諾醫校(現為沙列諾大學)女醫師,著有《女性疾病(De passionibus mulierum curandarum, Trotula Major)》,詳細介紹了女性懷孕、生產、產後護理及新生兒的照護等資訊,此書在 15 世紀成為廣泛採用的教科書。[9]
  • 赫德嘉·馮·賓根德語:,天主教譯名為聖賀德佳, 聖公會譯名為聖希爾德格,1098年-1179年9月17日),德國的博學家,活躍於西元 11 世紀中,在醫學及藥草學上貢獻卓越,被視為德國藥草學之祖。[10]
  •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又譯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德語:,1647年4月2日-1717年1月3日),生於德國的瑞士博物學家和科學插畫家,專司研究植物和昆蟲並進行詳細的描繪記錄,1705年發表《蘇利南的昆蟲變態》(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基於她對蝴蝶變態及發育的細心觀察與筆記,被譽為是昆蟲學早期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11]

18 世紀

  • 加布麗埃勒·埃米莉·勒·通內利耶·德布勒特伊,沙特萊侯爵夫人,又譯夏特萊侯爵夫人(法語:,1706年12月17日-1749年9月10日) ,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她發現了物體的初始勢能與動能是成正比的,修正了牛頓伏爾泰等人的觀念。[12][13]
  • 蘿拉·巴斯義大利語,1711年11月29日-1778年2月20日),18 世紀義大利科學家[14],1732年,年僅 21 歲就當上了博洛尼亞大學解剖學教授,她主要的研究是經典力學。[15]
  • 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義大利語,1718年5月16日-1799年1月9日),義大利數學家、慈善家暨哲學家。她所寫的《分析講義(Instituzioni analitiche)》是本超過千頁的經典鉅作,書中詳述了代數到微積分和微分方程的原始發現。[16]
  • 妮可-雷訥·勒波特 (法語:,原姓法語:,1723年1月5日-1788年12月6日) ,法國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她預測了哈雷彗星的回歸[17]、計算日食的時刻和編製星表。
  • Anna Blackburne(1726年-1793年12月30日),英國自然歷史家,手繪記述許多鳥類及昆蟲等插圖及其風貌,都是得力於彼得·西蒙·帕拉斯及她的哥哥寄給她的許多標本。[18]
  • Jeanne Baret(1740年7月27日-1807年8月5日),法國女探險家暨植物學家,曾參加路易斯·安東尼·布干維爾的探險船,1774 年結束航海之旅返國,成為史上首位環遊世界的女性。[19][20]
  • Yekaterina Vorontsova-Dashkova (俄語:,1744年3月17日-1810年1月4日),曾任俄羅斯科學院及俄羅斯學院 (英語:Russian Academy) 院長[21],在凱瑟琳大帝時期主掌文化、教育、科學政策,開啟了俄羅斯啟蒙時代
  • 卡羅琳·赫歇爾德語:,1750年3月16日-1848年1月9日),德國天文學家,曾觀測到 8 顆彗星,1787 年獲得英國喬治三世獎勵的年薪 50 英鎊(相當於 2018 年的 5800 英鎊),也寫下英國史上首度有女性出任官員的記錄,她亦是史上第一位女性因在天文學上的貢獻而獲得酬勞[22][23]。卡羅琳的哥哥威廉·赫歇爾也是知名天文學家。

19 世紀

  • 珍·瑪西特(英語:Jane Marcet, 1769年1月1日-1858年6月28日),英國作家,以撰寫科學入門書籍著稱。她所撰寫的《化學漫談 (英語:Conversations on Chemistry)》啟蒙了麥可·法拉第[24],在英國再版 16 次,在美國的盜版甚至多達 23 版。[25]
  • 索菲·熱爾曼(法語:Marie-Sophie Germain,1776年4月1日-1831年6月27日),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及哲學家。主要研究為物理學的彈性及數學的數論,她為前者撰寫的文章在 1816 年獲頒法國科學院的大獎,在後者的貢獻方面,則提出索菲·熱爾曼質數及對費馬最後定理研究,為後世數學家提供了不少研究基礎。[26]
  • 瑪麗·費爾法克斯·薩默維爾(英語:Mary Fairfax Somerville,1780年12月26日-1872年11月29日),蘇格蘭女科普作家博學家,研究範疇囊括數學天文學物理(包含電力磁力)、化學生物學顯微鏡學地質學,她所撰寫的《論各物質科學間的關聯》(英語:On the Connexion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是 19 世紀最暢銷的科普書[27][28],據說惠威爾讀後,為描述瑪麗在科學上的貢獻而發明了 "scientist (科學家)" 一詞。瑪麗亦將拉普拉斯的《天體力學》(法語:Traité de mécanique céleste)譯為英語,並在前兩卷補充說明太陽系的運行計算方式;該譯作受到許多科學家讚揚,於 1880 年代由劍橋大學列為教科書。1835 年,瑪麗和卡羅琳·赫歇爾一起成為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最早的女會員[29],而 1868 年當穆勒組織大規模請願活動爭取婦女投票權時,第一位受邀簽署的就是瑪麗。[30]
  • 詹姆斯·巴里英語:,約1789年-1865年7月25日),英國陸軍外科醫師,原名為瑪格麗特·安·布克利(英語:[31],但以男性姓名進入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取得醫學士學位,通過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考試後加入軍隊服役,在軍中擔任軍醫的角色[32][33],終身以男性的身份度過[34]。曾隨軍駐紮過南非開普敦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加勒比海牙買加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西印度群島背風群島向風群島地中海馬爾他愛奧尼亞群島克基拉島以及加拿大等地。詹姆斯所到之處,都致力改善當地衛生條件及弱勢族群的環境與飲食,例如士兵及其家人、奴隸囚犯精神病患者等;也曾在非洲以剖腹產的方式為孕婦接生,母子均安,寫下非洲剖腹產成功首例[34]
  • Elizabeth Fulhame,蘇格蘭化學家,活躍年代約在 1794 年,她發明了催化的概念並發現了光還原作用,,著有《燃燒手記 (英語:An Essay on Combustion)》[35]
  • 瑪麗·安寧(英語:Mary Anning,1799年5月21日-1847年3月9日[36])),英國早期的化石收集者與古生物學家。她曾發現了魚龍等化石[37]蛇頸龍亞目化石[38]翼龍化石[39]後世將其列為生物會滅絕的重要證據,由於在 1820 年代初期尚無「生物會滅絕」的觀念,而蛇頸龍化石的發現正好成了最有力的佐證。[40]
  • 愛達·勒芙蕾絲(英語:Augusta Ada King-Noel,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姓拜倫(Byron),英國數學家與作家,代表作是她為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即為機械式通用電腦,所寫的註記。她是第一位主張電腦不只可以用來數學計算的人,首創分析機用的演算法,因而受推崇為史上第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41][42]美國國防部甚至開發了程式語言 Ada,以愛達的名字命名。[43]
  • 瑪麗亞·米切爾(英語:Maria Mitchell,1818年8月1日-1889年6月28日),美國首位女性職業天文學家[44][45],1847年以望遠鏡發現了彗星 C/1847 T1,當時命名為「米切爾小姐的彗星」(英語:Miss Mitchell's Comet)。[46]
  • 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 [47] (英語:Elizabeth Blackwell,1821年2月3日-1910年5月31日),英國醫師,首位在美取得醫學學位的女性[48],也是推動女性接受醫學教育的先驅者[49],在前述領域及提升女性權利的運動上不遺餘力[50]。為紀念她的貢獻,後人設立了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勳章(英語:),每年頒發給一位女性,獲獎人皆為致力於推動女性在醫學界的權益[51]
  • 葛蕾絲安娜·露易斯(英語:Graceanna Lewis,1821年8月3日-1912年2月25日),美國自然歷史學家、插畫家暨社會改革家,專精於鳥類學。她既是美國女科學家先驅,也是社會運動者,致力於倡導禁酒女性參政權和反美國奴隸制度
  • Clémence Royer,(1830年4月21日-1902年2月6日),法國科學家暨女性主義者,她將《物種起源》譯為法語,並添加長達 60 頁的序及腳註於初版。她在序文中表示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論亦可應用在人類社會之中,反對保護病弱者。[52]
  • Alexandrine Petronella Francina Tinne (名字的其他拼法為 Alexine Tinne, Alexandrine Tinné 或 Pieternella, Françoise, Tinné,1835年10月17日-1869年8月1日),荷蘭探險家。她策劃了埃及探險隊,據傳她打算成為歐洲最早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女性,卻在途中遭荷蘭水手及圖瓦雷克護衛所害。她對地理學的貢獻被記述在《Die Tinnésche Expedition im westlichen Nilgebiet》及《Reise in das Gebiet des Weissen Nils Leipzig》,《Plantae Tinneanae》中介紹了她所發現的 24 種新物種,其中 19 種皆為唇形科植物。
  • Elizabeth Garrett Anderson,(1836年6月9日-1917年12月17日),英國女醫師,開啟了許多女性在英國醫藥界的首例,她既是英國首位女醫師[53]、英國首間雇用女性的醫院創辦人之一、首任英國醫學院的校長[54][55][16]、首位出任學校董事會的女性[56],Elizabeth 更是奧德堡(英語:Aldeburgh)首任女市長[57]及英國首任女治安官。
  • 約瑟芬·加里斯·科克倫英語:,1839年3月8日-1913年8月14日),美國發明家,知名貢獻為發明了商用自動洗碗機[58],2006年,約瑟芬獲選進入全美發明家名人堂英語:)。[59]
  • Sophia Louisa Jex-Blake,(1840年1月21日-1912年1月7日) ,英國醫師、教師暨女性主義者[60]。Sophia 曾組織「對抗愛丁堡的七人(英語:Edinburgh Seven,或稱 Septem contra Edinam)」爭取女性的大學受教權,並引領女性習醫活動,為籌辦兩所女性醫學院貢獻己力[61] [62]。她也是蘇格蘭首位執業女醫師及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首批女醫師之一。
  • 瑪莉·普特南·雅可比 (英語:Mary Corinna Putnam Jacobi,1842年8月31日-1906年6月10日) ,美國醫師、教師暨參政者。畢業於紐約藥學院(英語:New York College of Pharmacy)的她,次年即獲得賓夕法尼亞女子醫學院(英語:Woman's Medical College of Pennsylvania)學位,亦是巴黎醫學院(法語:Faculté de médecine de Paris)首位女畢業生。她所撰寫的〈經期女性休養的探討(英語:The Question of Rest for Women During Menstruation)〉,提出完整例證佐證女性的身心狀態並不受經期左右,並挑戰當時愛德華.克拉克(英語:Edward H. Clarke)的《教育體系的性別問題,或說女孩的公平受教權(英語:Sex in Education; or, A Fair Chance for the Girls)》書中所倡導的「女性在身心發展上有先天性限制」思想。瑪莉也是策進女性參政權的先驅。[63]
  • 威廉敏娜·弗萊明英語:,1857年5月15日-1911年5月21日),蘇格蘭女性天文學家,她協助建立一個恆星的通用編號系統,將數千顆恆星和其他天文現象予以編號,威廉敏娜最廣為人知的貢獻是 1888 年發現了馬頭星雲[64]
  • 瑪莉·阿德拉·布萊格(英語:Mary Adela Blagg,1858年5月17日-1944年4月14日),英國天文學家月球上的布萊格隕石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 金韻梅(英語:Kin Yamei, Chin Ya-mei, Jin Yunmei, 或 Y. May King, 1864年-1934年3月4日),美國醫師、醫院管理人、教育家暨營養學學者。生於中國的金韻梅是第一位中國女性在美國接受醫學教育[65],也是中國第一間官辦女子醫學院的創辦人。金韻梅為女性的醫學及相關教育貢獻良多,曾在多處興辦或執掌婦科醫院,如日本神戶(1890-1894)和中國天津(1907),同時她也負責掌管天津的北洋女醫學堂[66],隔年在袁世凱邀請之下,創辦一所只收女學生的官辦護理學校。她還將豆腐引薦至美國農業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軍士兵提供了全新的蛋白質來源[67]
  • 伊麗莎白·J.菲利普英語:,原姓瑪姬,英語:,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莉茲·瑪姬,英語:,1866年-1948年),美國遊戲發明家暨喬治主義者, 莉茲發明了大地主紙牌遊戲,即為後來的地產大亨遊戲前身,她發明遊戲的用意,是希望讓人更了解美國進步時代經濟學家亨利·喬治的經濟學理論。[68]
  • 瑪莉·安德森英語:,1866年2月19日-1953年6月27日)[69],美國不動產開發商、牧場主人、葡萄園主,以及車用雨刷發明人。1903 年,瑪莉取得了首項雨刷專利[70] ,該種雨刷裝在自動窗上,可從汽車內操縱[71]。2017 年,瑪莉入選全美發明家名人堂英語:)。[72]
  •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波蘭語: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稱為瑪麗·居禮(法語:Marie Curie)或居禮夫人(Madame Curie),波蘭裔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放射性研究的先驅。瑪麗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並曾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女性,亦是唯一獲得兩種不同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獲獎人。她也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禮一起移葬先賢祠,成為第一位憑自身成就入葬先賢祠的女性。[73]
  • 莉澤·邁特納(德語:Lise Meitner,1878年11月7日—1968年10月27日),奧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學家。成功分離並辨識出鏷,亦是發現核分裂的主要貢獻者之一。[74]
  • 亨麗愛塔·斯萬·勒維特(英語:Henrietta Swan Leavitt,1868年7月4日-1921年12月12日),美國天文學家,由於她發現了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後世的天文學家因而得以發展出地球與遙遠星系間距的計算方法。[75]
  • 梅泰爾·卡納萬(英語:Myrtelle May Moore Canavan,1879年6月24日-1953年8月4日),美國醫師暨醫學研究者,主要研究領域在病理學神經系統損傷及細菌學桿菌痢疾[76]。梅泰爾是最早的女性病理學家,家族性軸突海綿退化(英語:Canavan disease)正是因其針對病例的記述而以她的名字所命名。[76]
  • 英厄·莱曼(或譯為雷曼,丹麥語 ,1888年5月13日-1993年2月21日),丹麥地震學家,1936年發現地球地核不是單一的熔融球體,而是有物理狀態相當不同的和外核兩層。[77]

20 世紀

  •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英語:,1900年5月10日-1979年12月7日),英裔美籍女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於1925年在她博士學位論文首次提出太陽主要由的相對豐度來解釋恆星的組成,不惜與當時的傳統看法有所牴觸。
  • 葛麗絲·穆雷·霍普英語:,原名葛麗絲·布魯斯特·穆雷,英語:,1906年12月9日-1992年1月1日),美國海軍准將電腦科學家[78],葛麗絲創造了現代第一個編譯器A-0 系統及第一個高级商用電腦程式語言COBOL ,是世上最早期的程式設計師之一,同時也是最早期的女性程式設計師之一,有著「COBOL之母」的美譽[79]。知名的電腦程式術語 "Debug",典故正是來自葛麗絲發現電腦出錯而排除誤入電腦的飛蛾 (bug) [80][81]
  • 瑞秋·卡森英語:,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國海洋生物學家作家保育運動人士,1962年,她出版《寂静的春天》(英語:)揭露殺蟲劑植物乃至環境帶來的毒害,促使全球禁用及生產DDT[82],不只在當代喚起全球對生態的重視[83],也帶起了生態女性主義浪潮[84]
  • 葛雷迪斯·朗茲伯瑞·哈比[85]英語:,1910年11月19日-1993年7月4日),美國微生物學家,主要貢獻是與同事Dr. Martin Dawson與Dr. Karl Meyer一起製造了對人類宿主有效的盤尼西林,他們從 1940 年起進行相關臨床測試並獲得成功,二次大戰時這種盤尼西林得已大量生產,器官移植跟開心手術因而都能順利進行,間接挽救了不少生命。[86]
  • 吳健雄英語:,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華裔美籍物理學家,研究貢獻為核物理學β衰變相關實驗,包含她參與曼哈頓計劃時用氣體擴散法分離出的兩種同位素,鈾-235及鈾-238。吳健雄與同事李政道楊振寧曾利用鈷-60觀測實驗(後稱吳氏實驗)證實宇稱不守恆原理,讓李楊二人獲得諾貝爾獎,她本人也因此獲頒第一屆沃爾夫物理學獎等。1958年,吳健雄成為第一位獲頒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女性,1975年,她成為美國物理學會首位女性會長[87]。基於吳健雄在物理學實驗的各種貢獻,為她贏得了許多別名,如「中國的居禮夫人」、「物理研究的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公認是「世界最傑出女性實驗物理學家」[87];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四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吳健雄的名義在台灣設立「吳健雄基金會」,鼓勵科學人才。[88]
  • 凱薩琳·科爾曼·戈布爾·強森英語:,1918年8月26日-),非裔美國物理學家與數學家,任職於NASA,協助過水星計畫的軌道及發射窗計算[89]阿波羅11號飛往月球的軌道[90][91][92]阿波羅13號的月球任務[91]等。 凱薩琳待在NASA之初,NASA並不允許女性列名於報告書上,但當她和Ted Skopinski在某份報告書方面共事時,她的主管Henry Pearson對前者說:「你們在做的報告必須讓凱薩琳完成,反正大部分都是她做的」,間接促成了凱薩琳完成該報告的契機之外,也讓她成為NASA該單位首位署名於報告書封面的女性[93]。在NASA初採計算機來計算太空人繞行地球的軌道時,約翰·葛倫要求除非經凱薩琳確認,不然他拒絕起飛[90][94][95]。凱薩琳既是首位西維吉尼亞大學的非裔女研究生[96][97],也是該校1999年度的傑出校友,2015年,凱薩琳獲選為 STEM教育的先驅典範人物,由當時的總統歐巴馬頒發總統自由勳章[98]。2016年入選BBC的巾幗百名(英語:100 Women)。[99]
  • 猿橋勝子日语:,1920年3月22日-2007年9月29日),日本地球科學家。1960年,猿橋與同事三宅發表報告指出,美國南加州海水的銫-137濃度較美國學者Theodore Robert Folsom博士公布數據更高,是後者的 10~50 倍,猿橋等人說明日本與美國測量結果差異是受洋流影響,經過彼此檢視分析方法後,Folsom 博士認同猿橋的分析結果更為高明[100][101]。猿橋也對促進女性科學家的發展不遺餘力,她除了參與設立日本女性科學家協會[102],1980 年創立願女性科學家未來光輝之協會猿橋獎[103]就成了表彰年輕女科學家的代名詞。
  • 瑪麗·薩普英語:,1920年7月30日-2006年8月23日)美國地質學家海洋學家。她與布魯斯·希森合作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幅科學性的全球海底地形圖。薩普的研究讓大眾得以知道大西洋中洋脊的存在,並徹底改變了大眾對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認知。
  • 瑪麗·溫斯頓·傑克遜英語:,1921年4月19日-2005年2月11日),非裔美籍數學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師,曾任職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即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前身)。瑪麗原本的受僱職稱為計算員,為取得晉升為工程師的機會,她需要研讀數學和物理的碩士課程,但所屬意的維吉尼亞大學在漢普頓高中開設課程僅供白人就讀,瑪麗遂到市政府法庭遞交申請,爭取法院許可,開啟了非裔女性就讀該校的先河。1958年,瑪麗晉升為航天工程師,成為NASA首位非裔女工程師。[104][105][106]
  • 瑪麗.V.B.布朗 (英語:,1922年10月30日-1999年1月2日) ,非裔美國女發明家,1966 年和丈夫 Albert 共同發明了家居保安系統,1969 年取得專利(美國專利第3,482,037号)。[107]
  • 史蒂芬妮·露易絲·克沃勒克英語:,1923年7月31日-2014年6月18日),波蘭化学家,知名貢獻為發明超级强韧纤维克維拉,1995年,入選全美發明家名人堂[108]
  • 艾芙琳·別列津英語:,1925年4月12日-2018年12月8日),美國電腦程式設計師。艾芙琳的知名貢獻為設計出各類用途迥異的電腦,例如她一手打造的「資料祕書」(英語:),公認為史上第一套電腦文書處理器[109][110],她服務於電子電腦公司(英語:)擔任邏輯設計部門主管時,設計出史上第一套辦公室電腦。任職於 Teleregister 時,她為美國航空設計出第一套電腦航空訂位系統,據說該系統囊括60座城市,回應時間僅需 1 秒[111]。史上第一套電腦化銀行的系統,也是出自於艾芙琳之手[112]
  • 派翠西亞·巴斯(英語:Patricia Era Bath,1942年11月4日 - 2019年5月30日),美国眼科醫師、發明家、人道主義者暨學者,是首位朱爾斯·斯坦眼科研究所(英語:Jules Stein Eye Institute)的女性成員,也是首位主持眼科研究所課程的女性,更是首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羅納德雷根醫學中心(英語:Ronald Reagan UCLA Medical Center)獲得榮譽員工殊榮的女性。她也是首位任職於纽约大学中眼科的非裔美籍居民,第一位非裔美籍的女性外科醫師。[113]她發明了雷射除白內障手術儀(英語:Laserphaco Probe)使得白內障剝離手術更精準。
  • 黃以靜(英語:Flossie Wong-Staal,1946年8月27日-2020年7月8日),華裔美籍病毒學家暨分子生物學家,她是史上第一人成功複製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並編纂其完整基因組,黃以靜所定位製成的基因拼圖為HIV測試提供莫大助力[114],促成 HIV 的基因圖譜問世,協助血液檢測用於愛滋病治療打下了基礎[115]

21世紀

參考文獻

  1. Whaley, Leigh Ann. Women's History as Scientists.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INC. 2003.
  2. . [2018-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3. Hope Jahren.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312. ISBN 9781328715517.
  4. Michael E. Moran.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411. ISBN 9781461481966.
  5. Robert F. Phalen. . Springer. 2017: 77. ISBN 9783319560908.
  6. Zing Tsjeng. . Cosmos (Australian magazine). 2018-03-15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7. Donovan, Sandy. . Capstone. 2008. ISBN 9780756537609 (英语).
  8. Deakin 2012.
  9. 『医学の歴史』ルチャーノ・ステルペローネ(著)小川煕(訳)原書房、(2009年)
  10. Jöckle, Clemens. . Konecky & Konecky. 2003: 204.
  11. Kristensen, Niels P. . Kristensen, Niels P. (编). . Volume 4, Part 35 of Handbuch der Zoologie:Eine Naturgeschichte der Stämme des Tierreiches. Arthropoda: Insecta. Walter de Gruyter. 1999: 1 [2010-11-30]. ISBN 978-3-11-01570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3).
  12. Zinsser, Judith (2006). La Dame d'Esprit: A Biography of Marquise Du Chatelet. New York: Viking, p177. ISBN 0670038008.
  13. Hagengruber, Ruth, editor (2011) Émilie Du Châtelet between Leibniz and Newton. Springer. ISBN 978-94-007-2074-9.
  14. . MacTutor Biography.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201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8).
  15. Logan, Gabriella Berti. Women And The Practice And Teaching Of Medicine In Bologna In Th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77.3 (2003): 506-535.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 Medicine. Web. 3 June 2013.
  16. Ogilvie, Marilyn Bailey. 3rd prin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6: 27. ISBN 0-262-15031-X.
  17. Grier, David Alan. .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25 [2018-03-31]. ISBN 0-691-0915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18. Haines 2001,第35頁.
  19. Dunmore, John, , Heritage Press, 2002, ISBN 0-908708-54-8
  20. Ridley, Glynis, , Crown Publisher New York, 2010, ISBN 0-307-46352-4
  21.  Chisholm, Hugh (编). . 7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44. 1911.
  22. Brock, Claire. . Icon. 2007-01-01. ISBN 9781840467208 (英语).
  23. Ogilvie, Marilyn Bailey. . MIT Press. 1986: 97–98. ISBN 0-262-65038-X.
  24. . 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25. Morse, Elizabeth J. "Marcet, Jane Haldimand (1769–185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04). Retrieved 9 September 2010.
  26. Del Centina 2008,第373頁.
  27. .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中文(繁體)).
  28. . The Quarterly Review. March 1834, 51: 54–68.
  29. Susan A. Kirch & Michele Amoroso. . Springer. 2016: 29. ISBN 9789463003490.
  30. Arianrhod, Robyn. . OUPblo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11-29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1).
  31. . BBC News. 17 November 2009 [5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4).
  32. . 倫敦憲報. 1816-01-02.
  33. . 倫敦憲報. 1816-02-03.
  34. Pain, Stephanie. . NewScientist.com. 6 March 2008 [16 March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4).
  35. Burwick, Frederick; Goslee, Nancy Moore; Hoeveler, Diane Long (编). . Chichester, West Sussex [England]: Wiley-Blackwell. 2012 [2016-03-02]. ISBN 9781405188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36. . .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37. Dean 1999,第58ff頁
  38. Cadbury 2000,第101頁
  39. Anonymous 1828
  40. Emling 2009,第48–50, 88頁
  41. Phillips, Ana Lena. . American Scientist. November–December 2011, 99 (6): 463 [2018-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42. . The Guardian. 2012-12-10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43. . IT History Society. 2015-12-21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英语).
  44. . National Women’s History Museum. [November 1,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1).
  45. . This Month in Physics History.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1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46. . Biography. [201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2) (英语).
  47. .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中文(臺灣)).
  48. (PDF).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2017-10-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3-12-12).
  49. Collins, Stacy B.; Haydock, Robert; Blackwell, Elizabeth; Blackwell, Emily; Zakrzewska, Maria E. . New York: New York Infirmary for Women.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1).
  50. Sahli, Nancy Ann. . New York: Arno Press. 1982. ISBN 0-405-14106-8.
  51. Boyd, Julia. . Thistle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909609785.
  52. Harvey 1997,第66頁
  53. Manton, pp. 162–163
  54. Manton, pp. 241–243
  55. Manton, p. 308
  56. Manton, pp. 193–195
  57. .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英语).
  58. David John Cole; Eve Browning; Fred E. H. Schroeder.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 100– [2019-02-17]. ISBN 978-0-313-3134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59. . Invent.org. 2013-11-21 [2016-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60. . Who's Who. Vol. 59. 1907: 938–939.
  61. Lutzker, Edythe. .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9: 149.
  62.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Scottish Women: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2004, by Elizabeth Ewan, Sue Innes and Sian Reynolds
  63. . PanSci 泛科學. 2016-08-30 [2018-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2) (中文(臺灣)).
  64. Cannon, Annie J. . Science. June 1911, 33 (861): 987–988 (June 30, 1911). Bibcode:1911Sci....33..987C. PMID 17799863. doi:10.1126/science.33.861.987.
  65. . www.theodorerooseveltcenter.org.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66. "Chinese Women Doct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ew York Times (July 21, 1915): 20.
  67. . [202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68. Pilon, Mary. . New York Times. 2015-02-13 [201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Elizabeth Magie was born in Macomb, Ill., in 1866 ... Her father, James Magie, was a newspaper publisher and an abolitionist who accompanied ...
  69. Obitu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irmingham Post-Herald, June 29, 1953
  70. United States Patent 743,801, Issue Date: November 10, 1903
  71. Women Hold Patents on Important Inventions; USPTO recognizes inventive women during Women's History Mon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press release #02-16, March 1, 2002, accessed March 3, 2009
  72. . Invent.org. 2013-11-21 [2016-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73. .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8).
  74. . PanSci 泛科學. 2016-11-07 [201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7) (中文(臺灣)).
  75. . search.credoreference.com. [201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英语).
  76. Dr. Myrtelle May Canav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Changing the Face of Medicine: Physicians. Accessed July 21, 2009.
  77. Lehmann, I. (1936): P', Publications du Bureau Central Seismologique International, Série A, Travaux Scientifique, 14, 87–115.
  78. Cantrell, Mark. . Military Officer 12 (3) (Military Offic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arch 2014: 52–55, 106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帮助)
  79. Historian. . 2018-12-06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80. Edison to Puskas, November 13, 1878, Edison papers, Edison National Laboratory,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West Orange, N.J., cited in Thomas P. Hughes, American Genesis: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Genius for Invention, Penguin Books, 1989, ISBN 0-14-009741-4, on page 75.
  81. Alexander Magoun and Paul Israel. . IEEE: The Institute. 2013-08-23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2. .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ovember 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2, 2007).
  83. Hynes 1989,第3頁
  84. Hynes 1989,第8–9頁
  85. LISA. .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8-08-27].
  86. . vcencyclopedia.vassar.edu.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7) (英语).
  87. . wcscamp-register.com.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9).
  88. . wcscamp-register.com.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89. Whitney, A. K. . 2015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90. Smith, Yvette. . NASA. 2015-11-24 [2016-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Her calculations proved as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Apollo Moon landing program and the start of the Space Shuttle program, as they did to those first steps on the country's journey into space.
  91. . Biography.com. 2016-10-10 [201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92. Shetterly, Margot Lee. . NASA. NASA. 2016-12-01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As a part of the preflight checklist, Glenn asked engineers to 'get the girl'—Katherine Johnson—to run the same numbers through the same equations that had been programmed into the computer, but by hand, on her desktop mechanical calculating machine. [...] When asked to name her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space exploration, Katherine Johnson talks about the calculations that helped synch Project Apollo's Lunar Lander with the moon-orbiting 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
  93. . School of Mathematics &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UK. School of Mathematics &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UK.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Excerpt from W. Warren, Katherine Coleman Goble Johnson, in Black Women Scient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140–147.
  94. . Makers. [201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5).
  95. Sloat, Sarah. . Inverse.com. 2016-08-15 [201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96. Loff, Sarah. . NASA. 2016-11-22 [201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英语).
  97. Gutman, David. . Charleston Gazette-Mail. 2015-12-26 [2016-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7).
  98. Ford, Knatokie. . Blog, The White House. 2015-11-30 [2016-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99. 2016 "BBC 100 Women 2016: Who is on the li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 News, November 21, 2016.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16.
  100. 米沢(2009) pp.28-39
  101. 米沢(2009) p.38
  102. . www.danjo.toho-u.ac.jp.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日语).
  103. . www.saruhashi.net.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日语).
  104. Loff, Sarah. . NASA. 2016-11-22 [201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4).
  105. Lewis, Shawn D. . Ebony (Johnson Publishing Company). August 1977, 32 (10). ISSN 0012-9011.
  106. Shetterly, Margot Lee. . NASA. [201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
  107. . www.aaregistry.org. [2016-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1).
  108. .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Daily. 2008-05-31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5月24日).
  109. McFadden, Robert D. . New York Times. 2018-12-10 [201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110. . BBC News. 2018-12-12 [2018-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英国英语).
  111. . [202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2).
  112. Camila Domonske. .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18-12-12 [201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113. . 2017-09-14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英国英语).
  114. . Gale Group. 2000.
  115. . Gale. 2003.
  116. Hirshberg, Charles. . Popular Science. Bonnier Corporation. 2002-04-18 [201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8).
  117. . web.pts.org.tw.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4).
  118. . web.gl.ntu.edu.tw.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中文(臺灣)).
  119. Ohta, Tomoko. . Nature. 1973-11-09, 246 (5428): 96–98. PMID 4585855. doi:10.1038/246096a0.
  120. .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25-10 [2018-09-01]. ISSN 1937-5239. doi:10.1086/ahr/31.1.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121. Editors, History com. . HISTORY. [July 2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1, 2020) (英语).
  122. Galdikas, Birute Mary. .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6, 2007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123. Morell, V. . Science. April 16, 1993, 260 (5106): 420–425. PMID 17838264. doi:10.1126/science.260.5106.420.
  124. The Biography Channel. . 2010 [28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August 2010).
  125. Holloway, M. (1997) Profile: Jane Goodall – Gombe's Famous Primate, Scientific American 277(4), 42–44.
  126. . National Geographic. April 2003 [17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127. 中時電子報. . 中時電子報. [201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中文(臺灣)).
  128. . [201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2).
  129. . www.iams.sinica.edu.tw. [201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2).
  130. Zafar, Dr. Yusuf and Ghaffar, Dr. Abdul. .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 2003, 35 (1): 1-2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6).
  131. . PARC News (Pakist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October 1999, 19 (10) [20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132. . www.sfu.ca.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133. Galdikas-Brindamour, Birutė. .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48 (4). October 1975: 444–473.
  134. de Waal, Frans. .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995 [202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4).
  135. Svitil, Kathy A. . Discover Magazine. Kalmbach Publishing Co.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1).
  136. Appiah, Kwame Anthony; Gates Jr, Henry Loui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03-16: 333 [2018-12-21]. ISBN 97801951705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英语).
  137. New York Times staff. .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7-21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138. Borrell, Brendan. (PDF). Scientific American. 2011-12-01: 94–99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01) (英语).
  139. . National Women’s Hall of Fame. [201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1) (美国英语).
  140. "Shirley Ann Jackson, Leader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Government, to Receive the Vannevar Bush Award" 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3. NSF. March 27, 2007.
  141. . [201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8).
  142. . Institute for Stem Cell Biolog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143. Bellis, Mary. . theinventors.org.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0).
  144. . www.tmwa.com.tw. [201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145. . INVESTIGATOR. 2011-06-23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美国英语).
  146. . 元氣網.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147. .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中文(臺灣)).
  148. . ncusec.ncu.edu.tw. [2019-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149. . ncusec.ncu.edu.tw. [2019-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150. . www.phy.ncu.edu.tw. [2019-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151. 理化学研究所 広報室 報道担当 2013.
  152. . 読売新聞. 2014-09-12 [2014-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2).
  153. . 日本経済新聞. 2014-12-18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154. 合田禄. . 朝日新聞. 2014-12-18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155. . 2014-12-17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英文)
  156. . www.gep.ncu.edu.tw.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157. .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158. Ma, Kuo-Fong; Lin, Yen-Yu; Lee, Shiann-Jong; Mori, Jim; Brodsky, Emily E. . Science. 2012-07-27, 337 (6093): 459–463 [2019-02-24]. ISSN 0036-8075. PMID 22837526. doi:10.1126/science.1222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英语).
  159. .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160. . www.twreporter.org.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中文(臺灣)).
  161. Zona, Kathleen. . www.nasa.gov.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英语).
  162. Global, C. P. A. . www.cpaglobal.com.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英国英语).
  163. (PDF).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03).
  164. .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 2018-10-03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165. 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中文介紹
  166. . wildmic.npust.edu.tw. [201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中文(臺灣)).
  167. . www.peoplenews.tw.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中文(臺灣)).
  168. . 蘋果日報. [2018-12-08] (中文(臺灣)).
  169. . 蘋果日報. [2018-12-08] (中文(臺灣)).
  170. . ABC News. 2015-05-04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澳大利亚英语).
  171. (PDF). womeninpolarscience.org. Women in Polar Science. December 201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31).
  172. . ABC.com.au. 2015-05-05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9).
  173. . www.abc.net.au. ABC News.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174. . abc.net.au. ABC.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9).
  175. (PDF). eng.kopri.re.kr. 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2015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15).
  176. (PDF). astrotuttle.files.wordpress.com.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3 May 2019).
  177. Hill, Gary J.; Tuttle, Sarah E.; Vattiat, Brian L.; et al. . Proceedings of SPIE. 2016-08-09: 99081H. doi:10.1117/12.2231064.
  178. Milliard, Bruno; Martin, D. Christopher; Schiminovich, David; Evrard, Jean; Matuszewski, Matt; Rahman, Shahinur; Tuttle, Sarah; et al. . Proceedings of SPIE. 2010-07-16, 7732: 773205 [2018-07-02]. doi:10.1117/12.8578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英语).
  179. Tuttle, Sarah. . 365 Days of Astronomy (Columbia University Astronomy Podcast). 2009-07-27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美国英语).
  180. . user.astro.columbia.edu.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英语).
  181. Tuttle, Sarah. . Nature Astronomy. 2017-06-02, 1 (6). doi:10.1038/s41550-017-0154.
  182. . twitter.com. [2019-05-06] (英语).
  183. Kit Chapman [@ChemistryKit]. (推文). 1 May 2019 Twitter.

參考資料

  • Deakin, Michael,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2 [202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 Haines, Catharine M. C. . ABC-CLIO. 2001: 35. ISBN 9781576070901. Anna Blackburne -rigsby.
  • Del Centina, Andrea. .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2008, 62 (4): 349–392. Bibcode:2008AHES...62..349D. doi:10.1007/s00407-007-0016-4.
  • 理化学研究所 広報室 報道担当. . 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公益財団法人先端医療振興財団. 2013-07-30 [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4).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