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共產黨
缅甸共产党(緬甸語:),简称缅共,是缅甸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於1939年8月15日,昂山为第一任总书记。
缅甸共产党 ဗမာပြည်ကွန်မြူနစ်ပါတီ | |
---|---|
缅甸共产党标志 | |
簡稱 | 缅共 |
成立 | 1939年8月15日 2021年2月1日 (復出) |
解散 | 1989年 | (半解散狀態)
总部 | 仰光 勐固 邦桑(1972年-1989年)[1] |
军事组织 | 人民解放军(2021年至今) 历史上: 缅甸人民解放军/缅甸革命军(1948年-1950年) 缅甸人民军(1950年-1968年) 缅甸新人民军(1968年-1989年) |
意識形態 | 共產主義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2] |
政治立場 | 極左翼 |
官方色彩 | 红色 |
官方网站 | |
緬甸政治 政党 · 选举 |
共產黨 |
---|
共产主义主题 有国会席位的共产主义政党列表 左翼国际组织列表 |
1989年,缅共发生严重分裂,分裂出佤邦联合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等割据势力,导致缅共丧失全部根据地。
目前,该党在缅甸属于非法组织,主要在秘密状态下运作。2021年8月,在克钦独立军的支持下,缅共宣布重新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人民解放军。目前人民解放军主要活动在克钦邦和实皆省。
历史
1939年10月1日,昂山聯合德欽黨、緬甸共產黨、貧民黨等組成自由聯盟(亦稱緬甸出路派組織),由巴莫出任主席,昂山出任總書記。1941年,昂山带领29名青年(史称「三十志士」)到日本占领的海南岛接受軍事訓練,准备组织武装起义配合日军侵入英属缅甸。事实上,昂山此时也已经脱离了缅甸共产党。而此前由于德欽丹東、德钦梭等骨干被捕,缅甸共产党无形中陷于瓦解,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暴发,1942年1月日本军队从马来西亚和泰国侵入缅甸,德钦丹东、德欽梭等出狱,德欽梭任緬甸共產黨第二任总书记,1946年3月,由于清算白劳德路线以及關於是否堅持毛澤東思想與農村路線而造成缅甸共产党内部第一次大分裂,德欽梭作為反對毛澤東思想的親蘇派与其它7个中央委员脱离缅共另行组织红旗共产党,德欽梭任红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缅甸共产党则重新组成新的中央,选举德钦丹东出任中央总书记(后改称中央委员会主席)。1944年8月到9月,缅共、“缅甸国民军”(昂山为首)、“缅甸人民革命党”(即缅甸社会党前身)等团体领导人在吴努家中举行了会议,成立“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任最高领导人,德钦丹东任总书记,德欽索任政治领导人,吴奈温也是重要领导人之一。“同盟”内部在对待一系列与英人合作与独立形式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缅甸共产党对于昂山的“中间路线”进行了强烈的抨击。1946年10月10日,由于共产党批评昂山镇压罢工,“同盟”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把缅甸共产党排除出了“同盟”。
缅甸独立后,缅甸共产党坚持反对吴努政府,1948年8月,吴努政府向缅甸共产党全面进攻,缅共被迫转入地下,并开展武装斗争,緬甸共產黨在1960年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寻求并获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越支持。有一批缅共领导人在中国北京国际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后分别被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野战军挂职学习。在地方挂职学习地四川省、贵州凯里、云南昆明对一部分缅甸人秘密进行培训,其中有815军区司令丁莱、东北军区参谋长余剑、果敢彭家聲、克钦邦丁英、佤邦赵尼来和鲍有祥等,后来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當中包括了佤邦、克钦邦、果敢。作为东南亚的第一个共产党国家,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亦视缅共为其在印度支那地区以外的重要盟友,向其派遣军事顾问和专家进行指导工作,亦有缅共中层和基层干部在越南人民军一号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1962年缅甸国防军司令、陆军上将吴奈温发动政变,建立亲美的军事独裁统治,并通过实行所谓的“缅甸式社会主义”与已和中国交恶的南斯拉夫和苏联建立联系,缅甸由此正式步入军政府时期。1967年缅甸军政府发动反华骚乱,中国和北越于次年正式帮助缅共重建军队,刚刚退出华约的阿尔巴尼亚亦应中越两国的邀请参与了对缅共的援助。缅共中央所在地早期为勃固,1975年后迁至邦康。
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中国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并在1980年停止对包括缅共在内的海外共产党的援助,此时正值中越和中阿关系交恶,缅共倒向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一方。越南方面要求缅共撤销具有中国背景的高、中层干部,尤其要求清除领导层内的华裔干部。缅共方面由此开始大量排斥知青志愿兵出身的干部和果敢族干部等,导致党内人心出现涣散。而1986年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去世后,越南也开始革新开放并寻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从而逐步停止了对缅共的援助。1985年霍查去世后,阿尔巴尼亚不堪自身国内矛盾,亦逐步停止对缅共的援助。完全失去中越阿三国外援后的缅共党内矛盾日益加深,士气日渐低落,错过了8888民主运动后美国等西方各国撤销援助导致军政府处于孤立状态的时机。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领导的东北军区部隊於果敢縣率先发动兵变,宣佈脫離緬甸共產黨,组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并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在果敢发生兵变后,以时任总书记德钦巴登顶为首的缅共中央命令作为其所在地的佤邦出动中部军区部队前往镇压。而以赵尼来和鮑有祥为首的佤邦/中部军区方面接到命令后,决定先行撤换已失去民心的时任缅共领导集团并选出新的领导集体稳定民心后,再来考虑镇压并收回果敢地区的问题。4月17日,在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等人的内应下,中部军区出动两个旅包围位于邦康的缅共中央办公厅,宣佈撤销德钦巴登顶等人的缅共最高领导职务,将他们礼送至中国境内,随后成立以赵尼来为代理总书记的缅共临时中央。两天后的4月19日,知青志愿兵出身的彭家声女婿林明賢领导的815军区亦突然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並另立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在果敢方面已经分裂出缅共并与缅甸军政府达成停火协议而受到缅甸国防军庇护的情况下,佤邦与尚未脱离缅共的101军区中间形成地理上的阻隔,中部军区西线方向即召学腾部亦兵力不足,无力协同佤邦同时出兵镇压并收回果敢和815两个地区,邦康方面从而无法独自以缅共的旗号继续对抗缅甸军政府。缅共临时中央不得不因此宣布改组为緬甸国家團結黨(不久更名為佤邦联合党)单独管辖佤邦地区,赵尼来仍任总书记,并兼任随后成立的佤邦人民政府主席;武裝部隊命名为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不久更名為佤邦联合军),鲍有祥任司令,知青志愿兵出身的原中部军区司令李自如任副司令。原中部军区西线方向即召学腾部亦不得不成立北掸邦军和掸邦进步党单独管辖自身所在地区,召学腾任主席,雷茂任司令。5月,171军区遭坤沙蒙泰军攻陷(后于1996年被佤邦收回并吸收了周围大量的原坤沙控制区域,亦称“南佤”)。5月18日,佤邦和北掸邦军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6月30日,815军区方面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同9月,101军区司令员丁英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克钦新民主军。至此,緬甸共產黨的根据地彻底瓦解,但以上五只武装及其辖区仍沿用缅共体制。佤邦因缅共分裂之怨于1993年出兵果敢推翻彭家声政权,但由于接替者杨茂良大肆贩运毒品激怒中国方面,佤邦与已在积极禁毒的815方面达成和解并结为特殊关系,于1995年底共同协助彭家声取代杨茂良重新返回果敢执政。
在1989年缅共失利后,缅共中央委员赛昂温向军政府投降。赛昂温是缅共唯一一个掸族中央委员,也是唯一一个向军政府投降的中央委员。而其他领导人选择流亡中国,继续坚持地下斗争。[3] 1990年代,缅甸政府曾宣布挫败了一次缅共组织的暴动,60多名军官被逮捕。据说,现在若开地区仍然有缅共游击队(可能是原红旗派武装)在活动。[4]缅共的余部败走中国后,以也波晋孟为首对党组织进行了重组。缅共余部骨干大都是原来北上的缅族学生,后来还有一些本土人士加入。
对外政策
缅甸共产党自1968年起相继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北越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的支持和援助。尽管中国为其最大的援助国,但由于与越南同属东南亚国家,加之缅共高层始终对中国抱有一定戒心,在1978年中越关系交恶前,缅共奉行亲越友华政策,而在中越关系恶化后,缅共完全倒向越南一方,直接推动了其于1989年的瓦解。
軍事
缅甸新人民軍 | |
---|---|
缅甸新人民軍軍旗 | |
缅甸新人民軍軍徽 | |
建立 | 1968年1月4日 |
解散 | 1989年5月 |
軍事部門 | 中部军区-邦康
东北军区-老街 815军区-勐拉 101军区-板瓦 171军区-回俄 中央警卫旅-邦康 |
總司令部 | 佤邦邦康(截止1989年) |
領導 | |
中央军委主席 | 德钦丹东(总书记兼任) (1968年)(首任) 赵尼来(总书记兼任) (1989年)(末任) |
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司令 | Bo Zeya (1968年)(首任) 鲍有祥 (1989年)(末任) |
总参谋长兼第一副司令 | 李自如(截止1989年) |
总政治局长 | |
军力 | |
服役年齡 | 18歲以上(最低为16歲) |
徵兵役期 | 全民皆兵无明确退役年限 |
現役人數 | 40,000(截止1989年) |
備役人數 | 民兵10,000人(截止1989年) |
工業 | |
本國供應商 | 解放区各地方兵工厂 |
外國供應商 | 中国 (1968-1978) 越南 (1968-1988) 阿尔巴尼亚 (1968-1988) |
相關 | |
歷史 | 南下战役 滚弄战役 老挝内战 泰国共产主义叛乱 泰老边界战争 |
缅甸新人民军(缅甸语:အသစ် ပြည်သူ့တပ်မတော်မြန်မာ)是历史上缅甸国内的一支反政府武装,为1968年至1989年间缅甸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新人民军成立于1968年1月4日,最初的发起人为德钦丹东、Bo Zeya、罗相和彭家声,后有赵尼来和鲍有祥等人。目前分裂为六支民族地方武装(其中一支已向缅甸政府军投降并被整编),仍基本沿用原有体制和编制。在“党指挥枪”的原则下,缅甸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拥有全军最高统帅权,並由缅共中央总书记领导,通过总司令指挥全军。从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增长至约40,000名官兵,新人民军活跃于整个缅甸北部边境地区,挑战由奈温一手建立的军事独裁政权。新人民军是缅甸共产主义叛乱中的关键组织之一,这是该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冲突。
历史
新人民军为时年缅甸境内规模最大的反政府武装,活跃在中缅、缅老和缅泰边境地区。其前身为1946年缅共分裂后的白旗派武装“缅甸人民军”(俗称“旧人民军”)。1948年4月2日,缅共在勃固打响了独立后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此时,德钦梭领导的红旗共产党业已开展武装斗争。人民志愿组织(PVO)分裂成“白带”和“黄带”两派,由Bo La Yaung(三十志士之一)和Bo Po Kun领导的多数派“白带派”在同年7月也加入了武装起义。1949年末,缅甸国防军步枪队的三个团也在三十志士的成员,共产党人军官Bo Zeya, Bo Yan Aung,和Bo Ye Htut的领导下转入地下,组织缅甸革命军(RBA)[7]。
1950年后,白旗派陆续建立主力部队、机动游击队和民兵,指挥权由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掌。主力部队被称为“缅甸人民解放军” (PLA),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名。1950年9月,缅甸人民解放军与缅甸革命军合并为“人民军”,与越南人民军同名,由Bo Zeya指挥。常规军被分成四个主要战区,各有一千人[7]。后因受到吴努政府“武器换民主”的诱降,大量武装人员自1958年起陆续放下武器离开根据地,人民军由此瓦解。
1950年代后期被缅甸国防军击溃后,聚集于北方中缅边境一带的部分白旗派残部退入中国云南,寻求中国和越南帮助。1968年白旗派武装人员在中国和越南军事顾问和专家的帮助下重新整编,称“新人民军”,与原1950年代的旧人民军和活跃在缅印边境一带的红旗派武装以示区分,仍由Bo Zeya担任总司令。其人员组成主要来自原白旗派武装的克钦族、部分缅族、掸族和征召来的佤族、哈尼族、苗族、果敢族(即当地土生汉族)、德昂族以及来自中国境内的知青志愿兵。鼎盛时期的总兵力约4万人,另外有民兵约1万人。总部位于佤邦首府邦康。1971年在中国和越南访问组(顾问团)专家的帮助下发起滾弄戰役,最终虽然西征失利,但达成了拒缅甸国防军于萨尔温江西岸的战略目标。
新人民军从建军伊始先后成立东北、101、中部、815和171五大军区,其中中部军区为全军主体,815军区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最为精锐,171军区则是缅共开展毒品贸易后所建立,从而沦为缅泰边境地区势力较大的贩毒武装,而东北和101两大军区虽为建军之初就已建立,却因其规模有限而作战能力较差,其中东北军区为缅共开展毒品贸易后最早沦为贩毒武装的单位,其毒品输出和交易规模为当时全军最大。1989年后以原各大军区为基础分裂为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中部军区东线及171军区,后改称佤邦联合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东北军区)、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815军区)、北掸邦军及掸邦人民解放军(后改称勃欧民族解放军)(中部军区西线)和克钦新民主军(101军区)六支民族地方武装,在体制上仍继续沿用新人民军的建军方法和编制。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复出后称“人民解放军”,活跃于实皆省和克钦邦两地。
军服
缅甸新人民军的军服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65式军服和越南人民军军服的设计,颜色为青绿色,上衣为塞进裤子内的衬衫样式,内扎中国制皮革内腰带,外扎中国制帆布外腰带或缴获的美式S腰带,帽子配有刺绣红色五角星帽徽,军鞋以解放鞋和越南凉鞋为主。
军衔设置
受中国和阿尔巴尼亚自1966年文革开始以来取消军衔制度的影响,缅甸新人民军未实行军衔制度。1989年新人民军瓦解后,前身为中部军区的北掸邦军和前身为101军区的克钦新民主军成为两支最早实行军衔制度的前缅共武装。2010年代后,前身为815军区的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和前身为东北军区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先后实行军衔制度,等级设置同与其接壤的老挝人民军类似,如将官设准将,校、尉官均设三级,而非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的四级。前身为中部军区的佤邦联合军和掸邦人民解放军为目前唯一两支未实行军衔制度的前缅共武装。
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及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衔等级
编制及政治工作体制
缅甸新人民军主要沿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的建军方法。在编制方面,采用源自苏军的军区制,分为五大军区,下辖各师/旅/团,另于邦康的缅共中央办公厅设中央警卫旅。总部指挥机关为新人民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通常兼任第一副司令;在政治工作方面,在苏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用一长制取代双长制后,仍效仿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保留双长制,其中团级以上党委设政委,营级党支部设教导员,连级党支部设指导员。所有军官和政工人员均由缅共党员担任,军区/师/旅/团级党委书记通常由军区司令/师长/旅长/团长担任,政委为副书记。总部政治机关为新人民军总政治局。
操典
缅甸新人民军的各项条令条例等规章制度主要源自翻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直到滚弄战役结束,新人民军营以上、民兵总队以上都设有中国和越南访问组专家进行指导工作,从训练、条令条例到纪律制度几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完全相同,例如新人民军在队列方面曾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起模仿苏军制定的《队列条令》,在检阅分列式中以苏式正步行进,而在分裂为六支地方民族武装后则与越南人民军一样改用现在的解放军正步动作。由于最初新人民军指挥员经验不足,中国和越南专家在战时曾一度拥有主导作战行动的权利,平时亦全面参与新人民军的兵力部署、军事演习和人事调动等事宜。由于深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影响,新人民军指挥员几乎完全使用中文口令下达命令,并一直被如今的佤邦联合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和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等前各大军区所继承。
兵役制度
缅共沿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的义务兵役制,规定辖区内年满18岁的青年不论男女皆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无明确退役年限。
2020年,原新人民军主体佤邦联合军颁布《兵役法》,规定女服役5年,男服役8年,并建立军人伤残制度和退役制度。
因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其他原缅共辖区较高,前身为815军区的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亦拥有完整的拥军优属制度和原新人民军各部之中最高的福利待遇。
武器情形
缅共拥有影响当年东南亚局势的较强的军事实力。即使是擁有大量美式武器裝備且擅長野外叢林作戰的缅甸国防军和泰國军队,在与新人民军的戰鬥中未必能佔上風。与大多数共产党军队一样,缅甸新人民军的装备体系为苏式武器体系,以轻武器、轻型火炮、少量轻型装甲车和各型汽车为主,多半来自中國、越南、苏联和霍查当政下的阿尔巴尼亚,还有少数来自朝鲜和其他东欧国家。其中苏联、朝鲜和其他东欧国家并未直接供应任何武器(新人民军组建于中苏交恶、文革开始之后的1968年,此时苏联因对美缓和政策承认缅甸军政府),因此其事实上的武器供应国仅为中国以及当时与中国关系紧密的越南和阿尔巴尼亚。此三国当中,中国为获得苏联军事援助数量最多的国家,后虽与苏联关系交恶,但仍时常有军事交流存在,依然可以购买到当时的新型苏制现役常规武器,如安-12运输机、米-8直升机、 吉尔-130卡车和PKM通用机枪等;越南因越南战争而获得中国和苏联提供的大量军事援助;而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退出华约之前,尚保有部分时年新型华约制式装备,如BRDM-1装甲侦察车、ZU-23-2双管高射炮和AKM突击步枪等。因此,缅甸新人民军作为一只规模不大的反政府武装,却在中、越、阿三国的武装下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苏制一线装备;此外在各大解放区也设有修械厂,具备一定的自行组装和维修武器的能力,可仿制各型苏制轻武器。其实力在当时的整个东南亚范围内不容小觑。另有缴获自缅甸国防军的美式、以色列制和德式武器。
军车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示意图 | 備註 |
---|---|---|---|
吉斯-150 | 蘇聯 中國 | 中国供应 | |
吉尔-157 | 蘇聯 中國 | 中国供应 | |
吉尔-130 | 蘇聯 中國 | 中国供应 | |
吉尔-131 | 蘇聯 中國 | 中国少量供应,少量装备 | |
乌拉尔-375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巴尼亚少量供应,少量装备 | |
嘎斯-51 | 蘇聯 中國 | 中国供应 | |
嘎斯-63 | 蘇聯 中國 | 中国供应 | |
嘎斯-53 | 蘇聯 中國 | 中国少量供应,少量装备 | |
嘎斯-66 | 蘇聯 中國 | 中国少量供应,少量装备 | |
嘎斯-69 | 蘇聯 中國 越南 | 指挥越野车。中国和越南供应 | |
Kaengsaeng-68 | 越南 | 朝鲜仿嘎斯-69指挥越野车。越南少量供应,少量装备 | |
北京212 | 中國 越南 | 指挥越野车。中国和越南供应 | |
乌阿斯-469 | 蘇聯 中國 越南 | 指挥越野车。中国和越南少量供应,少量装备 | |
威利斯M38A1 | 美國 | 指挥越野车,缴获自缅军或坤沙蒙泰军 | |
马自达探路者 | 日本 | 指挥越野车,缴获自缅军 | |
三菱帕杰罗 | 日本 | 指挥越野车,缴获自缅军 | |
乌阿斯-452 | 蘇聯 中國 越南 | 作为救护车使用。中国和越南少量供应,少量装备 | |
丰田海狮 | 日本 | 作为救护车使用,缴获自缅军 |
火炮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63式107毫米火箭炮 | 中國 | 牵引式轻型火箭炮 |
M1938 122毫米榴弹炮 | 蘇聯 | |
M101 105毫米榴弹炮 | 美國 | |
M116 75毫米榴彈砲 | 美國 | |
蝙蝠120毫米无后坐力炮 | 英国 | |
B-11 107毫米无后坐力炮 | 蘇聯 | |
M40 105毫米无后坐力炮 | 美國 | |
M67 90毫米无后坐力炮 | 美國 | 便携式,被作为反坦克火箭筒使用 |
卡尔·古斯塔夫 84毫米无后坐力炮 | 瑞典 | 便携式,被作为反坦克火箭筒使用 |
B-10 82毫米无后坐力炮 | 蘇聯 | |
SPG-82 82毫米無後坐力炮 | 蘇聯 | |
M20 75毫米无后坐力炮 | 美國 | |
SPG-9 73毫米无后坐力炮 | 蘇聯 | |
M18 57毫米无后坐力炮 | 美國 | 便携式,被作为反坦克火箭筒使用 |
PM-43 120毫米迫击炮 | 蘇聯 | |
PM-38 120毫米迫击炮 | 蘇聯 | |
索尔坦K5 120毫米迫击炮 | 以色列 | |
M1938 107毫米迫击炮 | 蘇聯 | |
71式100毫米迫击炮 | 中國 | |
PM-37 82毫米迫击炮 | 蘇聯 | |
M29 81毫米迫击炮 | 美國 | |
M2 60毫米迫击炮 | 美國 | |
反坦克武器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RPG-2 | 蘇聯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
56式 | 中國 越南 | 中国制RPG-2 |
RPG-7 | 蘇聯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
69式 | 中國 越南 | 中国制RPG-7 |
68式 | 越南 | 朝鲜制RPG-7 |
M20超级巴祖卡 | 美國 | |
M72 LAW | 美國 | |
PTRS-41反坦克步枪 | 蘇聯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
RPG-40反坦克手榴弹 | 蘇聯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
反-43反坦克手榴弹 | 中國 | 中国制RPG-43 |
RPG-6反坦克手榴弹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
反-3反坦克手榴弹 | 中國 | 中国制RKG-3 |
防空武器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示意图 | 備註 |
---|---|---|---|
ZPU-1高射机枪 | 蘇聯 中國 | 防空型KPV,包括56式高射机枪 | |
ZPU-4四联高射机枪 | 蘇聯 中國 | 包括56式四联高射机枪 | |
ZPU-2双联高射机枪 | 蘇聯 中國 | 包括58式高射机枪 | |
BTR-40A防空装甲车 | 蘇聯 中國 | 搭载ZPU-2,包括58式防空装甲车,少量装备 | |
BTR-152A防空装甲车 | 蘇聯 中國 | 搭载ZPU-2或4,包括56式防空装甲车,少量装备 | |
ZU-23-2雙管高射炮 | 蘇聯 | 以苏式军用卡车或武装改装车为底盘 | |
SA-7防空导弹 | 蘇聯 | 便携式 | |
手榴彈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RGD-33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
防-1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F-1 |
54-2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防-1改进型 |
攻防-42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RG-42 |
54-1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RGD-5 |
59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54-1式改进型 |
M46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RGD-33改进型 |
63/67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Mk 2 | 美國 | |
M26 | 美國 | |
M67 | 美國 | |
機槍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示意图 | 備註 |
---|---|---|---|
53式輕机枪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DPM | |
58式輕机枪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RP-46 | |
RPD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
56式班用机枪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RPD | |
62式班用机枪 | 越南 | 朝鲜制RPD | |
56-5式班用机枪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RPK | |
TUL-1 | 越南 | 基于RPK和56式自动步枪设计的产品 | |
PK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1969年前的原版 | |
82式通用機槍 | 越南 | 朝鲜制PK/PKM,为1969年后版本的仿制型 | |
67式通用机枪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DShK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
53式/57式重機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SG-43及SGM | |
54式重機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DShK | |
KPV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
56式重机枪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KPV | |
M1919 | 美國 | ||
M60 | 美國 | ||
M2HB | 美國 |
自动步槍/卡宾枪、战斗步枪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示意图 | 備註 |
---|---|---|---|
AK/AKS | 蘇聯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 | 為新人民军制式步槍之一 | |
56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 | 為新人民军主要的制式步槍,包括与AK/AKS完全相同的早期型号 | |
58式 | 越南 | 為新人民军制式步槍之一 | |
AKM/AKMS | 蘇聯 阿尔巴尼亚 | 為新人民军制式步槍之一 | |
68式 | 越南 | 為新人民军制式步槍之一 | |
MPi-KM | 东德 阿尔巴尼亚 越南 | 為新人民军制式步槍之一,少量装备 | |
KbKM | 波兰 阿尔巴尼亚 越南 | 為新人民军制式步槍之一,少量装备 | |
ASh-78 | 阿尔巴尼亚 | 為新人民军制式步槍之一,少量装备 | |
AMD-65 |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越南 | 少量装备 | |
vz. 58 | 捷克斯洛伐克 越南 | 少量装备 | |
63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少量装备 | |
XM-177 | 美國 | 缴获自缅军 | |
M16A1 | 美國 越南 | 缴获自缅军,亦有越南提供的缴获自美军的原品或朝鲜缴获自韩军后自制的仿制品 | |
G3 | 西德 | 缴获自缅军 | |
M2 | 美國 | 缴获自缅军,被民兵和二线部队采用 |
半自动步槍/卡宾枪、栓动步枪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示意图 | 備註 |
---|---|---|---|
莫辛-納甘M1930 | 蘇聯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 | 只被民兵採用 | |
M1 | 美國 | 缴获自缅军,只被民兵採用 | |
56半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 | 被二线部队采用 | |
SKS | 蘇聯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 | 被二线部队采用 | |
63式 | 越南 | 被二线部队采用 |
衝鋒槍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麦德森M50 | 丹麥 越南 | 缴获自缅军,或越南提供的缴获自美军绿色贝雷帽的样品,只被少量侦察兵采用 |
烏茲 | 以色列 | 缴获自缅军,只被少量侦察兵采用 |
MAT-49 | 法國 越南 | 7.62×25mm版本,只被少量侦察兵和民兵采用 |
49式 | 越南 | 朝鮮製PPSh-41,只被民兵采用 |
50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國製PPSh-41,只被民兵采用 |
K-50M | 越南 | 基于50式和MAT-49设计的产品,只被民兵采用 |
54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國製PPS,只被少量侦察兵和民兵采用 |
PM-63 | 波兰 越南 | 只被少量侦察兵采用 |
手槍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示意图 | 備註 |
---|---|---|---|
TT-33 | 蘇聯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為新人民军制式手槍之一 | |
51式 | 中國 越南 | 中国制TT-33早期型,又称“K51”,為新人民军制式手槍之一 | |
54式 | 中國 越南 | 中国制TT-33后期型,又称“K54”,為新人民军主要的制式手槍,北方工业M20型 | |
68式 | 越南 | 少量采用 | |
PM | 蘇聯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為新人民军制式手槍之一 | |
59式 | 中國 越南 | 中国制PM,又称“K59”,為新人民军主要的制式手槍,北方工业M59型 |
地雷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58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PMN-1 |
59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POMZ-2 |
66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基于缴获的美军M18A1阔刀设计的产品 |
69式跳雷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OZM-3 |
子弹雷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内置一发7.62×39mm步枪弹,击发后可击穿脚底和大腿,亦可破坏车辆轮胎 |
59式反坦克地雷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TM-46 |
69式反坦克地雷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制TM-62 |
72式反坦克地雷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69式反坦克地雷改进型 |
MD-82 | 越南 | - |
单兵装备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SSh-40钢盔 | 蘇聯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较少使用 |
Wz.50钢盔 | 波兰 中國 阿尔巴尼亚 |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少量供应,较少使用 |
M33钢盔 | 義大利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巴尼亚少量供应,较少使用 |
九〇式钢盔 | 日本 | 缴获自缅军,较少使用 |
M1956 / M1967单兵系统 S腰带 | 美國 越南 | 缴获自缅军或越南提供 |
65式皮革/帆布腰带 | 中國 | - |
56式斜挎式弹夹袋 | 中國 | 中国仿苏联M1949五仓AK系列步枪弹夹袋 |
68式斜挎式弹夹袋 | 越南 | 朝鲜仿苏联M1958三仓AK系列步枪弹夹袋,改为斜挎式,越南提供 |
56式胸挂弹夹袋 | 中國 | 中国仿苏联Lifchik六仓胸挂式AK系列步枪弹夹袋,改为三仓或四仓,为新人民军主要的单兵标准配置 |
56式,62/68式斜挎式弹鼓袋 | 中國 越南 | 中国/朝鲜仿苏联RPD/RPK班用机枪弹鼓袋,改为斜挎式,仅轻机枪手配发 |
67式弹链盒袋 | 中國 | 仅通用机枪手配发 |
82式弹链盒袋 | 越南 | 朝鲜仿苏联PK通用机枪弹链盒袋,仅通用机枪手配发,越南提供 |
56/69式火箭弹袋 | 中國 | 中国仿苏联RPG-2/7火箭筒弹药袋,仅火箭筒手配发 |
51/54式皮革枪套 | 中國 | 中国仿苏联TT手枪皮革枪套,仅军官配发 |
59式皮革枪套 | 中國 | 中国仿苏联马卡洛夫手枪皮革枪套,仅军官配发 |
54式手榴弹袋 | 中國 | 中国仿苏联M1941三仓卵形手榴弹袋 |
63/67式手榴弹袋 | 中國 | 柄式手榴弹袋 |
M46手榴弹袋 | 中國 | M46手榴弹专用,较柄式手榴弹袋更为紧凑 |
三兜式野战背包 | 中國 越南 | 中国基于缴获的美军M1956单兵系统野战背包设计的产品 |
59式防毒面具 | 中國 | 中国制苏联ShM-41防毒面具 |
65式防毒面具 | 中國 | |
205工兵铲 | 中國 | - |
解放鞋 | 中國 | - |
65式单兵水壶 | 中國 | - |
M1935单兵饭盒 | 法國 越南 | 越南提供 |
HanGou单兵饭盒 | 日本 越南 | 越南提供,或缴获自缅军 |
50式单兵饭盒 | 中國 | - |
缅共历任领袖
參考資料
- .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 Smith, Martin. 2. impr. London and New Jersey: Zed Books. 1991 [2020-03-24]. ISBN 08623286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 . [2015-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云台峰上的123. . 乌有之乡. 2015-12-26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 . 晨星报. 2021-12-06 [2021-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 . 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 2021-12-12 [2021-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Smith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