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金文,亦称吉金文字、钟鼎文、钟鼎款识、青铜器銘文[1],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記錄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圍獵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2]金文(又稱西周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500字[3]。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据统计,其文约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2000多 字。由於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鐘」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金文的種類
金文可略分為四種[4],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5](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春秋战国金文(前770年~前221年)和秦漢金文(前221年~220年)。
商金文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的二里岗文化时期,例如河南中牟县出土的臣戈、陕西绥德墕头村出土的冬刃戈等,年代为商朝中期,早于殷墟甲骨文。[6]绝大多数的商代金文,都产生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以後。商朝晚期的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愈增多,然所述仍簡,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称。至商朝末期,方有铸刻的文章出現,如帝乙时期的小子蒚卣銘,有器铭文4行44字、盖铭文3字。商朝金文中已发现的单字总共有1,300多个。
金文的製造過程
殷周金文被鑄在青銅器的內側,但是怎樣在鑄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確定。根據在工場遺址所發現的大量模具所推斷,青銅器的製造方法如下:
- 利用黏土做一個與製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 另外再用黏土包裹著模型,待乾透後切開外層的粘土,作為外模。
- 將模型削去外層,作為內模。
- 在內模刻上圖案文字。
- 組合起外模和內模,並在之間放入銅片作為間隔空隙以待注入銅液。
- 將已溶化的銅注入。
- 將模冷卻打破,取出青銅器。
但是,怎樣在內模上加上文字圖案等,仍然是一個謎。由於在青銅器內側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內模上的文字應該是凸出來的。加上這些凸出來文字的技法,有各種不同的假設:
- 在內模貼上薄黏土,再削去多餘部份。
這是民國以前被提出的假設。工序中必然會在內模上造成痕跡,而青銅器上亦必然有之,然而實際上並沒有。
- 先在木片或龜甲上刻上文字,用黏土填滿後,再將黏土移印至內模上。
經實驗証明這個方法可行,但是沒有發現相關的物證,因此仍只可當作假設。
概論: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相關參考論著資料
金文相關參考論著資料如下:[7]
拓本
-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 嚴一萍:《金文總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 劉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與盧岩合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與嚴志斌合編)
字典及文編
- 容庚:《金文編》
-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