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
唐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廣義的「唐音」(唐宋音)指鎌倉時代以後直至近代傳入日本的漢字音,也就是明清時期的南方標準語「南京官話」。包含室町時代傳入的「宋音」與狹義的「唐音」,即江戶時代(明清)傳入的漢字音。「唐音」的「唐」與「吳音」的「吳」和「漢音」的「漢」一樣,並非指朝代,而是對中國的泛稱。本文以論述狹義的唐音為主。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概說
江戶時代傳入的「唐音」與之前的「宋音」一樣,主要限於佛典誦讀及學問研究等,對一般用語的影響很小,僅限於特定的詞語。唐音內部尚有不同的系統。
就來源而言,大體分為以下三系。第一是隱元隆琦(福州府福清縣人)於承應三年(1654)渡日後建立的黃檗宗所傳承的用於誦讀清規的明代音。第二是延寶五年(1677)渡日的曹洞宗心越派開祖心越興儔(杭州人)所傳的清規和琴譜(明樂)的誦讀音。第三是江戶時代的漢語學者岡島冠山(1674-1728)及韻鏡學者文雄(1700-1763)等研究者通過長崎的通事(翻譯官)等所學的中國音。有坂秀世氏將此三類分別稱為黃檗唐音、心越系唐音和譯官系唐音。這些音皆主要源於明末清初的南京官話音。相比於鎌倉時代的宋音反映出更新的音韻變化。
華音者俗所謂唐音也其音多品今長崎舌人家所學有官話杭州福州漳州不同彼邦輿地廣大四方中國音不齊中原為正音亦謂之雅音四邊為俗音亦謂之鄉音其中原所用之音有二類官話之輿俗話也俗話者平常言語也官話者讀書音此之用其官話亦有二一立四聲唯更全濁為清音者是也一不立入聲不立濁聲唯平上去唯清音者謂之中州韻用為歌曲音二種通稱中原雅音支那人以為正音其俗話者杭州音也亦曰浙江音......其浙江音也以予觀之皦如正音哉以符合唐宋正韻書也
“
”
学術的上所谓中世唐音(也称宋音)和近世唐音的区分如下。
唐音的特徵
唐音由於母胎音的關係,帶有明顯的類似於現代官話和吳語發音的特色。
聲母
- 1. 區別輕唇音f-和重唇音p-。原因是日語出現了半濁音 p-和半濁音符「゜」。如:
- 輕唇音:福()、伏()、非()、佛()、煩()、方()、風()
- 重唇音:彼()、被()、比()、普()、拜()、本()、璧()
- 2. 微母字聲母脫落變為行音。如:
- 微()、無()、問()、聞()、萬()
- 4. 疑母字聲母脫落,原則上不變為行音。如:
- 獄()、巍()、五()、月()
參考文獻
- (日語)湯沢質幸.唐音の研究[M].東京:勉誠社,1987:4.
- (日語)森博逹.近世唐音と『東音譜』[J].国語学,1991(166):15-16.
- 张照旭. 近世唐音中的杭州音和南京官话——基于《 四书唐音辨》 的音韵学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9 (4): 44-51.的存檔,存档日期2022-08-1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