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字
閩語字是泛稱用於書寫閩語白話文的漢字,它有很多常用的別稱:平話字、福州字、福州俗字。閩語字主要通用於閩語使用者之間,尤其於閩台地區甚為多見,常用於私人或群體溝通、劇本。經典閩語著作,如《閩都別記》,作者為真實展現閩語面貌,運用了大量的閩語字。
閩語字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由春秋時期已有正式使用到現在 |
语言 | 閩語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閩語字仍未有完整及標準的方案,尤其在正字、本字問題上仍有極多爭議,大批學者和民間人士正在積極研究當中。
部分常用閩語字及其打字法編碼範例
汉字 | 福州话读音 | 释义 | 閩語示用句例 | |||||
---|---|---|---|---|---|---|---|---|
字符或描述 | 万国码 | 教会罗马字 | 福州 | 連江 | ||||
榕拼[註 1] | 音標 | 榕拼 | 音標 | |||||
𱥫(⿹咅)
[1]:13 |
beo53
[1]:13 |
(气体)喷出,冒出[1]:13 |
| |||||
𰱗(⿱艹初) | cháe̤ | coo213
[1]:43 ceo213 |
ceo213
[2]:1275 |
丝瓜[1]:43[2]:1275[3]:4629 |
| |||
莇 | 8387 | |||||||
浞 [4]:326[5]:382 |
ché̤ṳk[4]:326 | 皮膚或器物表面的污垢髒物[4]:326[5]:382 |
| |||||
𢯽(⿰扌苴) | coo213
[1]:43 |
ceo213
[2]:1275 |
抹去痕迹 |
| ||||
挫
[6]:53 |
632B | |||||||
𬦰(⿰足百)
[1]:217 |
2C9B0 | miak5
[1]:217 |
在水里踩[1]:217 | 颂雨鞋,在伊罔去~(穿着雨鞋,随他去水里踩) | ||||
随意拖踏[1]:217 | 旧其鞋罔留𡅏碎~(旧的鞋留着随便穿穿) | |||||||
𱔜(⿰口鄂)
[1]:237 |
ngoouk24
[1]:237 |
大口地咬[1]:237 |
| |||||
⿰木抛
[1]:248 |
pau55 | 柚子[1]:248 | ||||||
𰇵(⿰口所)
[1]:264 |
seo53
[1]:264 |
seo53 | (液体)倾倒 |
| ||||
(购物)被倾销,被坑骗 | 肯定共侬~去,者乇蒋会值三百块(肯定被人坑了,这东西怎么会值三百块) | |||||||
𱱳(⿸疒)
[1]:300 |
tiek5
[1]:300 |
肺結核病以後身體消瘦的樣子[1]:300 |
| |||||
慒
[1]:330 |
6152 | zeo55
[1]:330 |
(食物煮得)太爛[1]:331 | 肉都煮~去,蔣蔣食其(肉煮得太爛了,怎麼喫) | ||||
(形容人)马虎,不精明[1]:330 |
| |||||||
不計較,豁達[1]:331 | 做儂~仂囝(做人豁達一點兒) | |||||||
⿱艹越
[6]:304 |
uok5
[6]:304 |
一種瓜瓤較脆的瓜,可醃製「醬瓜」[6]:304 | ||||||
𥸗(⿱⺮)
[7]:23 |
25E17 | 瑟[7]:23 | ||||||
𢩅(⿱户合)
[6]:170 |
kiak24
[6]:170 |
夾,鉗[6]:170 | 手指~蜀下(手指頭被夾了一下) | |||||
擠,擠壓[6]:170 | 包包裏勢有番柿,伓通~爆去(包兒裏面有西紅柿,別叫擠爛了) | |||||||
壓,壓制[6]:170 | 伊着單位乞領導~野狠(他在單位被領導壓制得很厲害) | |||||||
躤 | ciak5 | 踩,踩踏[1]:38[6]:46 |
| |||||
壓制打擊(他人)[6]:46 |
閩語字詞
新造字
過去的福州人創造福州字,會在某個漢字的左邊添加單人旁「亻」,表示這是一個福州詞匯。這些字可以是形聲字,如表示「只有」的「㑚」,是在聲旁「那」的基礎上添加「亻」而來的;可以是會意字,如表示「不」的「伓」,是通過在同義字「不」的基礎上添加「亻」而來的……這類漢字有很多。這些漢字不僅出現於地方文獻中,也出現在閩都地區的地名、人名中。
![]() |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
此外,閩語中也有針對外來語的造字。如表示油漆的詞peing53音譯自英語「Paint」。根據形聲和會意的造字原則,組合「石」「朋」,創製了閩字「硼」,讀作peing53,用於書寫此外來語,甚至是構詞,例如「硼碗」指上了搪瓷釉的鐵碗。
訓讀字
訓讀字恰好相反,借義不借音,或稱「同義換讀」。例如「古田」就是訓讀字,讀法為:「Kŭ-chèng」。但是閩語中有該詞,為:「坵塍」,也是讀作:「Kŭ-chèng」。
正字
閩語中的古字往往是指本字、正字,在古代漢語中使用並留存至今,在現代的閩語中常用,但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已經廢棄或極少用到的漢字。某些現代的閩語詞在可能有古字,但是現代讀音發生了分化,為了避免同音字的問題,民間多會使用新造字。
俗字
閩語的俗字往往是指民間寫的俗寫體漢字流傳至今,在現代閩語中常用。例如:『好啊』是寫作:『好』,而不是寫作:『好』。
地名字
閩語區所獨有的地名用字,如厝、、廨、垱、嶼、洋、洲。此等字大部分都只作為地名使用,有時因無法用電腦表示,而出現改字更名的情況,例如將「廨」寫成「下」(例如下院站,已於2018年正名為廨院站)、「橘」寫成「桔」。
用字爭議
在民間,由於沒有相關規範,同一個閩語語常有多個不同寫法。此外,閩語作為古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和古閩越語交融的產物,保留了大量的百越底層詞。這些詞因為不屬於漢語成分,可能並沒有「本字」。閩語書寫究竟應該用本字,還是用新造字、假借字,以及閩語本字如何考證,乃至於一些詞是否有本字,在學術界和民間頗具爭議。有學者提出,在閩語字廣泛使用的背景下,有必要制定其用字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