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鐵魚津站
電鐵魚津站(日语:/ Dentetsu-Uozu eki */?)是隸屬於富山地方鐵道的鐵路車站,座落於富山縣魚津市,車站編號為T23,是地鐵其中一個主要車站。本站停靠所有等級列車,與鄰站新魚津站成為了地鐵特急列車中,唯一連續停車的車站組合。
電鐵魚津站 | |||||
---|---|---|---|---|---|
電鐵魚津站外貌(2020年8月) | |||||
日语名称 | |||||
– – | |||||
车站概览 | |||||
位置 | 富山縣魚津市文化町10番3号 | ||||
地理坐标 | 36°48′54.72″N 137°24′1.08″E | ||||
管辖机构 | 富山地方鐵道(地鐵) | ||||
途经 | |||||
距离 |
| ||||
车站构造 | |||||
站体类型 | 高架車站 | ||||
1面1線 | |||||
车站 |
| ||||
历史 | |||||
启用日期 | 1936年6月5日 | ||||
上車人次 統計年度 | 平均每日367[1]人次(不含下車乘客) 2016 | ||||
上下車人次 統計年度 | 平均每日817人次 2016 | ||||
服务 | |||||
| |||||
备注 | |||||
平日站員配置站 |
本站座落於「文化町」,與隔鄰的「新宿町」商業街曾經是魚津市其中一處較熱鬧的商業地帶,有不少商舖進駐,但因應社區的遷移,新宿町一帶漸漸沒落,商店也不斷地結束營業,令周圍的氣氛變得冷清,亦連帶使用本站的人數也下跌了不少。
在北陸新幹線興建前,本站是富山縣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高架車站,早於1967年時,本站與當時的北陸本線一併改為高架行車。曾經有意見指本站將會成為兩線的另一個轉車站,不過按路軌的佈局,北陸本線向魚津站方向的路軌和地鐵的路軌之間,並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增建月台,令相關之說法欠缺說服力。
車站結構
歷史
- 1936年
- 1967年:
- 1月28日:於「電鐵魚津站大樓」的左邊(北方)興建第三代站房,以代替原設於「電鐵魚津站大樓」內的站務設施。
- 6月3日:第三代站房完工[10]。
- 6月4日:第三代站房正式使用。
- 7月:經過14年多的空置,「電鐵魚津站大樓」及第二代站房正式拆卸。
- 2019年3月16日:增設車站編號[11]。
使用人數
「魚津市統計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只顯示全年使用該站人數的總數(上車、下車分開計算),固下列平均人數是採用以下的方法計算:
- (上車總人數+下車總人數)÷(該年日數)=(平均使用人數,取整數、四捨五入)
使用人數推算 | |||||||
---|---|---|---|---|---|---|---|
年度 | 上車人數 (千人) |
下車人數 (千人) |
總人數 (千人) |
平均使用人數 (人) | |||
2007 | 142 | 169 | 311 | 852 | |||
2008 | 143 | 169 | 312 | 852 | |||
2009 | 136 | 160 | 296 | 811 | |||
2010 | 133 | 158 | 291 | 797 | |||
2011 | 135 | 160 | 295 | 808 | |||
2012 | 135 | 162 | 297 | 811 | |||
2013 | 125 | 159 | 284 | 778 | |||
2014 | 130 | 157 | 287 | 786 | |||
2015 | 133 | 167 | 300 | 822 | |||
2016 | 134 | 165 | 299 | 817 |
注釋
- 只計算《魚津市統計書》內「乘車人數」再除以當年的日數。
- 《富山地方鉄道五十年史》,昭和58年3月28日發行,第876頁。
- 《富山地方鉄道五十年史》,昭和58年3月28日發行,第880頁。
- 魚津市役所:《魚津市史 下巻 現代のあゆみ》,1972年3月25日:第384頁。
- いき出版:《写真アルバム 新川の昭和》,2012年9月9日:第174頁。
- 富山地方鐵道株式會社:《富山地方鉄道50年史》,昭和58年3月28日發行,第536頁。
- 富山地方鐵道株式會社:《富山地方鉄道50年史》,昭和58年3月28日發行,第902頁。
- 富山地方鐵道株式會社:《富山地方鉄道50年史》,昭和58年3月28日發行,第586頁。
- 「電鉄魚津ステーションデパート 集客弱く3月で閉店」,北日本新聞,1998年12月17日:第20版。
- . [202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富山地鉄が駅・停留場ナンバリングを導入…鉄道線はT、軌道線はCの頭文字 2-3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sponse,2019年2月18日。((ja))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