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便

音便日语: onbin */?)是指日語歷史上,為了發音方便而產生的在詞中、詞末出現的連音變化。其包含了日本語國語史音位學、和構詞學中多種多樣的現象。

本條目採用以下的標記方式:

  • 在用例中,發生了音便的音使用粗體表示。之後的音發生了濁音化的情況下也使用粗體。
  • 現代不再使用的歷史上的例子使用  、標準語中不使用而來自方言的例子使用  標記。
  • 對於動詞等的活用種類,有必要時,採用「標準現代語法中的活用種類名(古典文法中的活用種類名)」的形式表現。
  • 包含音標文字的時候,歷史上唇音的ハ行音 ɸ 用h標記。

概要

音便,是詞中1個音(1個音節)變成了別的音的現象。

變化後的音是「」(u)「」(i)「」(撥音)「」(促音)的時候分別成為ウ音便イ音便撥音便、促音便[1]。音便不會出現在詞頭,而僅出現在詞中或者動詞形容詞活用詞尾。隨著音便化產生,音拍的長度時常會發生變化[2][註 1]

以下為各音便的性質。

  • ウ音便撥音便關係較近。也就是說,產生ウ音便的環境也容易產生撥音便,反之亦然。同様地,イ音便促音便關係也較近。
  • 產生ウ音便、撥音便的多為イ段(元音是i,下同)ウ段(u)的音。濁音型的多為「」(mi) 「」(bi) 「」(mu)等。ア段 (a)エ段 (e)オ段 (o)的例子也有少數,但多為特例。
  • イ音便和促音便僅限於イ段音產生。

「濁音型」的音便

鼻音マ行音 (輔音為m的ma, mi, mu, me, mo,下同)、ナ行音 (na等))或和鼻音較親近的音(バ行音 (ba等)、ガ行音 (ga等))發生音便化的情況下,之後的音會伴隨發生強制的濁音化[註 2][註 3]

下文中這種類型的音便統稱為「濁音型」。

歷史

歷史上,各音便都有自平安時代初期開始音便化的例子。一種說法是,音便產生的背景中,大量流入的漢字音有著很大的影響[註 4]

所有的音便並非一齊同時出現,而是根據音便的形態和音型不同而在出現時期有分前後。但是在院政期時代,現在所知的多數音便已經出現了。

ウ音便、イ音便被廣泛使用,但撥音便、促音便基本是在漢文訓讀漢字詞中使用。另外,在和歌中幾乎不可見音便之例。

根據出現位置的分類

て形音便

て形音便發生在動詞連用形後接[註 5]等時。根據活用語尾的而發生撥音便、イ音便、促音便等不同的音便。

日語て形音便
音便类型發生於动词(终止形)连用形接续「て」音便结果
促音便 タ行
ラ行
ワア行[註 6] [註 7]
音便 カ行[註 8]
ガ行
拨音便 ナ行
バ行
マ行
ウ音便 、、 [註 9]
不發生サ行 

形容詞連體形終止形

形容詞連體形的詞尾原本在文語時是「-き」(ki)「-しき」(shiki),但是像「」「」一樣,產生了k 音的脱落然後發生イ音便化。另外,終止形原本是「」(shi),但在此後由於口語文法語法的單純化,也變成了和連體形沒有區別的「-い」。

形容詞連用形

在形容詞的連用形中也有「」「」這樣 k 音脫落的例子,這也被稱為ウ音便。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在中央(京都)被大量使用,現在在西日本也被廣泛使用。

關東東北的方言原本不使用這種用法,但在東京山手方言標準語中,因為敬語體系受到近畿方言較強的影響,在「」「」「」這樣後面跟著「」「」的情況下也會有ウ音便[註 10]。也有「」「」等等,以固定的形態進入標準語並被廣泛使用的詞。這些之外的標準語中沒有的ウ音便,多數日本人也透過日常生活或者電視而耳濡目染。

形容詞的「〜かった」

形容詞的過去式「」、假定表現「」、列舉表現「」等等也來自促音便。詳細請參考促音便一節。

其他音便

不是活用詞尾,而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所謂詞幹中發生的音便也有很多。與活用詞尾的音便不同的是,這樣的音便後面必須要在後面有跟著其他的後續音,而不會出現在詞尾。

音形上的分類和用例

ウ音便

變化成「ウ」音的音便被稱為ウ音便

ウ音便化的產生的雙元音經過之後的變化,多變成現代日本語的直音(一音拍)。[註 11]

濁音型的ウ音便

方言中,中國地方四國九州的一部份,或者是狂言[3]的台詞中,在マ行バ行五段動詞四段動詞)的テ・タ形中也有出現同樣的音便。

ハ行カ行等的ウ音便

零散可見的後續音不發生濁音化的例子。

方言中西日本的多數區域,有廣泛發生ワ行五段動詞ハ行四段動詞)的テ・タ形,以及形容詞的連用形的ウ音便。

另外和上述的「」同樣現象也發生在標準語的ワ行五段動詞的很小一部分之中。ワ行五段動詞的テ・タ形在標準語中大半會發生促音便,但是其中的「」「」可以說基本不會發生促音便(「」「」)。

另外,像「」這樣的「」的變化通常不稱為ウ音便。這是因為這個現象可以用ハ行轉呼這種更簡單的原理來說明。

撥音便

變成「ン」音的音便稱為撥音便。撥音便不會發生在詞尾,之後必須跟著其他音。

另外,「」字的發明和普及是近世以後的事情,所以需注意在此之前的文獻中出現的撥音便會被寫作「」(mu)甚至被無視。例如「」 「」 「」 「」等等。

濁音型的撥音便

テ・タ形中、マ行、バ行的五段動詞四段動詞)和ナ行五段動詞ナ行變格活用動詞)會產生撥音便。

另外古代還有「」這樣的ハ行四段動詞的撥音便。

歷史上的ラ行的撥音便

歷史上ラ行變格活用動詞「」「」或者由「」變來的形容詞、形容動詞カリ活用ナリ活用之後跟隨著助動詞的「」「」「」情況下,也會發生撥音便。

  • 等。

另外,也有「」「」這種「四段動詞+ぬ nu」的ラ行的撥音便。

イ音便

變成「イ」音的音便稱為イ音便

標準語中產生於カ行ガ行(也就是「」ki「」gi)。ガ行的情況下會伴隨後續音的濁音化。

除了五段動詞四段動詞)的テ・タ形,這種音便也出現於形容詞連體形(古語的連體形變成了現代語的終止形)。

方言中,中部地方以西的各地也有「」這種、サ行五段動詞的イ音便化的情況。另外在西日本各地,也有「」(=不要)這種,作否定用的助動詞「ず」的連用形發生撥音便,再進一步發生イ音便化的情況。

促音便

イ段音變成「」音(促音)的音便稱為促音便

促音便是產生於カ行タ行ラ行ハ行音(也就是「」ki 「」chi 「」ri 和 「」(現代的「」i))的現象,另外性質上它不能出現在詞尾,後面必須跟隨カ行サ行タ行ハ行的其中一個音。

促音便可見於タ行、ラ行、ハ行的五段動詞(四段動詞ラ行變格動詞)的テ・タ形。

另外,カ行の五段動詞(四段動詞)的テ・タ形通常都發生イ音便化,但也有「行く」這一個發生促音便的例外。

ラ行變格動詞的例子「」(atte) 「」(atta)相類似地,形容詞過去式如「」(taka-katta)的形式,其實是在來自「り」(ari)的「カリ活用」之上,再發生te-ari變成tari(「」)然後發生促音便化,在此後終止形連體形合二為一,也就是終止形發生「」(taka-kattari)→「」(taka-kattaru)的變化,再進一步把詞尾的「る」(ru)脫落。也就是說,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另外,「」(shizuka-datta)這樣的形容動詞的過去式也是類似的例子。但是這種詞隨著時代發生了更進一步的「」或者「」這樣的再構成。也就是說,發生了(古語)「」這樣的變化。

其他的典型例子還有動詞動詞合成詞。這種類型的音便中可以看到「」發生促音便化的例子。多為中世以後出現。

相關條目

注釋

  1. 另外,也有在什麼都沒有的地方產生「ウ」音的例子(「」)被稱作ウ音便的時候。
  2. 在音便化之後原來的輔音丟失了之後,一部份原本輔音的性質也被元音以鼻化元音的形式得以保留,後續音再對此進行吸收。
  3. 雖然較少但也有カ行等產生濁音化的例子
  4. 中央人多數在日常模仿中國音,所以日本語的發音體系強製性得到推廣,使音便變得可能。
  5. た系列來自於,因此稱之爲「て形音便」
  6. う」「う」「う」等除外。
  7. 原本不存在「ワア」行,但現代假名遣將原本「は行」的「は、ひ、ふ、へ、ほ」寫作「わ、い、う、え、お」而導致分化爲兩行。
  8. 除「行く」外。
  9. 不算詞尾前一音的輔音的話,讀若,而其終止形讀若;考虑辅音后的完整读法则分别是。
  10. 「」「」 是這種音便後把「」脫落的簡略形。
  11. au, iu, eu, ou 分別變成 o:, yu:, yo:, o: 。
  12. 因此「」 「」 「」 是三式詞,詞源相同。
  13. イ音便也同時發生。
  14. ア段的音便發生非常少,這個例子中實質發生的變化或可理解成「a音的脱落」(hahaki > *hawaki > *hawki > ho:ki)。
  15. 「」 「」 「」 是三重語。

參考文獻

  1. ARC Academy. . [2016年1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12日).
  2. 久保 さやか. (PDF). Cercle linguistique de Waseda. 2000, 4: 16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10-02).
  3. 野田涼子. . . 2008, 15: 17-28. ISSN 0910-135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