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6B62, 止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6B62

[U+6B61]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6B63]

漢字

  • 总笔画4画
  • 部首+ 0 畫
  • 異體字
  • 相似字: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系列#2530():
  •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部》 止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又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

    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論語》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

    又凡戰而被獲曰止。《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詩·鄘風》人而無止。《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註》止者,其椎名也。《書·益稷》合止柷敔。《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詩·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辭。《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郭註》止,足也。《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

    ——《康熙字典

    字源

    腳掌的象形。是「」的初文,但本義指整個腳掌。「止」和像右手的形「又」一樣是三指,漢字中常以三代指多。在古文字早期,通常一字正反左右無別,因此像左腳形或像右腳形皆是「止」。今文字「止」繼承自左腳象形,而右腳象形隸定為「𣥂」,也固定在了一些字如「」中。「止」還有倒寫左腳的異體「」、向左左腳異體「𫝀」、向右左腳異體「」。這些在中古字書中被訓讀了很多其他的字,但近代以來的越來越多的出土上古文獻證明皆是「止」的異體。

    「止」商代金文是填實的足形,象形程度很高。同時期的甲骨文就廣泛採用其輪廓,變得不那麼象形了。商代後期「止」形稍訛,代表腳趾根部的一撇收短,「止」不再封口;「止」外側的一筆不斷延長。西周和後世「止」形基本繼承本形。戰國秦簡始見「止」外側變成豎彎橫又最終斷開的「止」,此形最終成為主流,是隸楷所本。

    「止」在商代用作本義,指整個腳掌,又用作人名方國名,也通「」。[1]周代金文用作人名。[1]戰國竹簡「止」假借停止和足夠義,沿用至今。「止」被久假不還,後世累增「足」造「趾」字。「止」(趾)的字義也縮小了,「止」(趾)由指整個腳掌而縮小為腳趾,整個腳掌由「」字代替,現代漢語又被「」字代替。「足」本指整個大腿到腳板,也含義縮小被「」代替後又被「」字代替。

    古代字體(
    西周 戰國時期 說文解字
    (漢·許慎
    《六書通》
    (明·閔齊伋
    金文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文字 秦系簡牘文字 小篆 傳抄古文字

    筆順

    筆順
    0 strokes

    参考

    编码

    ”的Unihan

    漢語

    讀音

    -{zh-hant;zh-hans|

    國語/普通話
    汉语拼音 zhǐ
    注音符号 ㄓˇ
    国际音标
    通用拼音 jhǐh
    粵語廣州話
    粤拼 zi2
    耶鲁拼音
    国际音标
    广州话拼音 ji²
    黃錫凌拼音 ˊdzi



    }-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現代北京音(漢語拼音)中古音構擬上古音英義
    zhǐtsyiX/*təʔ/foot; stop
    中古音母,三等開,止攝,上聲,
    各家擬音(中古)
    鄭張尚芳高本漢李榮潘悟雲蒲立本王力邵榮芬

    釋義

    1. 。后作“”。
    2. (鳥類等)栖息
    3. 居住
    4. 停止。例:適可而止
    5. 制止阻止。使…停。例:止血

    翻譯

    组词

    見:附录:漢語詞彙索引/止

    日語

    2年級漢字

    讀音

    • 吳音: (, 常用)
    • 漢音: (, 常用)
    • 訓讀: (, , 常用); (, , 常用); (, ); (, ); (, ); (, ); (, ); (, )

    朝鮮語

    讀音

    訓讀 그칠 (kuchil)
    音讀 (ci)

    越南語

    讀音


    異體字

    :若字形无法正常显示,请安装Unicode擴展字形档。)
    1. 1 2 “漢語多功能字庫:止”, (请提供作品标题), 访问于2018-04-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