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
| 正體/繁體 -{() | }- | ||
|---|---|---|---|
| 簡體 -{() | }- | ||
| 異體 | |||
| 異序詞 | / | ||

發音
名詞
同義詞
| 方言用詞 — 算盤[地圖] | ||
|---|---|---|
| 語言 | 地區 | 詞 |
| 書面語 (白話文) | ||
| 官話 | 北京 | |
| 臺灣 | ||
| 烏蘭浩特 | ||
| 通遼 | ||
| 赤峰 | ||
| 巴彥浩特 | ||
| 呼倫貝爾(海拉爾) | ||
| 哈爾濱 | ||
| 瀋陽 | ||
| 煙台(牟平) | ||
| 濟南 | ||
| 洛陽 | ||
| 萬榮 | 、 | |
| 鄭州 | ||
| 西安 | ||
| 銀川 | ||
| 蘭州 | ||
| 西寧 | ||
| 烏魯木齊 | ||
| 武漢 | ||
| 成都 | ||
| 貴陽 | ||
| 昆明 | ||
| 桂林 | ||
| 柳州 | ||
| 徐州 | ||
| 揚州 | ||
| 合肥 | ||
| 新加坡 | ||
| 粵語 | 廣州 | |
| 香港 | ||
| 香港(新田圍頭話) | ||
| 佛山 | ||
| 佛山(順德) | ||
| 中山(石岐) | ||
| 斗門(上橫水上話) | ||
| 台山 | ||
| 開平(赤坎) | ||
| 東莞 | ||
| 韶關 | ||
| 雲浮 | ||
| 陽江 | ||
| 信宜 | ||
| 廉江 | ||
| 南寧 | ||
| 梧州 | ||
| 玉林 | ||
| 合浦(廉州) | ||
| 北海 | ||
| 北海(僑港 — 姑蘇群島) | ||
| 北海(僑港 — 吉婆島) | ||
| 防城港(防城) | ||
| 吉隆坡(廣府) | ||
| 胡志明市(廣府) | ||
| 芒街 | ||
| 贛語 | 南昌 | |
| 黎川 | ||
| 萍鄉 | ||
| 客家語 | 梅縣 | |
| 于都 | ||
| 苗栗(北四縣) | ||
| 屏東(內埔,南四縣腔) | ||
| 新竹縣(竹東,海陸) | ||
| 臺中(東勢,大埔) | ||
| 新竹縣(芎林,饒平腔) | ||
| 雲林(崙背,詔安腔) | ||
| 香港 | ||
| 陸川(大橋) | ||
| 士乃(惠陽) | ||
| 山口洋 | ||
| 徽語 | 績溪 | |
| 晉語 | 太原 | |
| 忻州 | ||
| 太僕寺(寶昌) | ||
| 臨河 | ||
| 集寧 | ||
| 呼和浩特 | ||
| 包頭 | ||
| 東勝 | ||
| 海勃灣 | ||
| 閩北語 | 建甌 | |
| 閩東語 | 福州 | |
| 福清 | ||
| 閩南語 | 廈門 | |
| 泉州 | ||
| 漳州 | ||
| 臺北 | ||
| 新北(三峽) | ||
| 高雄 | ||
| 宜蘭 | ||
| 彰化(鹿港) | ||
| 臺中 | ||
| 臺南 | ||
| 新竹 | ||
| 金門 | ||
| 澎湖(馬公) | ||
| 檳城(泉漳) | ||
| 馬尼拉(泉漳) | ||
| 平南(上渡) | ||
| 潮州 | ||
| 海豐 | ||
| 新山(潮汕) | ||
| 雷州 | ||
| 海口 | ||
| 中山閩語 | 三鄉 | |
| 南部平話 | 南寧(亭子) | |
| 北部平話 | 桂林(大河) | |
| 吳語 | 上海 | |
| 上海(崇明) | ||
| 蘇州 | ||
| 丹陽 | ||
| 杭州 | ||
| 寧波 | ||
| 溫州 | ||
| 金華 | ||
| 湘語 | 長沙 | 、 |
| 婁底 | ||
| 雙峰 | ||
| 全州 | ||
衍生詞
派生詞
翻譯
日語
詞源1
| 詞中漢字 | |
|---|---|
| そろ 二年級 |
ばん 常用漢字 |
| 不規則 | 吳音 |
| 其他表記 |
|---|
(可能讀法為,saraban) |
日本文獻資料一致認為「算盤」是在室町时代(1336–1573)從中國傳入日本,但對於是在室町時代早期[1]還是晚期傳入,[2][3][4][5]存在一些分歧。
讀音soroban 首次出現在1595年出版的拉丁語-葡萄牙語-日語三語辭典《Dictionarium Latino Lusitanicum, Ac Iaponicum》,又名《羅葡日対訳辞書 (Ra-Ho-Nichi Taiyaku Jisho, “拉丁語-葡萄牙語-日語對譯辭典”)》,該書根據羅吉奧‧卡萊皮諾(Ambrogio Calepino)的著作來編寫,[6]1603年的《日葡辞書 (Nippo Jisho, “日葡辭典”)》也證實了這一點。[2][7]
日本文獻資料一般將讀法 soroban 描述為從 swanpan 的讀法轉變或演變而來,是 (tōon)的漢字拼寫。[2][5]然而,這在語音學上是有問題的:
- 在日語中,讀音 swan 演變成 soro 沒有已知的語音發展過程。
- 中古漢語中「算」的發音 swan 在日語一直都是 san。
- 作為 (soroban)中第一個漢字的也讀作 san ,在1595年的字典當中的條目 san 同樣也被列為 soroban 的同義詞。[6]
另一個解釋,儘管是猜測,這個 soro- 是和漢語無關的其他語素。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本土語詞根 soro-,參見副詞 (sorosoro, “安靜地,平靜地”)、 (sorori)、 (sorotto, “安靜地,平穩地;滑動,滑行”)、動詞 (sorou, “對齊;有序;配對,一起”)。
須注意,這個詞在歷史上曾出現的漢字拼寫。考慮到這些字符在日語中的預期讀音,可能被讀作 saraban。詞根 sara- 和 suru- 也出現在與平滑、滑行、滑動相關意思的各種詞語中。
發音
名詞
• ()
- (自1595年) (數學) 算盤
- te o soroban to shite roku-shinhō de keisan suru
- 用手撥算盤進行六進位算法
衍生詞
- (soroban'uranai)
- ()
- ()
- (sorobankanjō)
- ()
- (sorobansade)
- (sorobanshibori)
- ()
- ()
- (sorobandakai)
- ()
- ()
- ()
- ()
- ()
詞源2
| 詞中漢字 | |
|---|---|
| さん 二年級 |
ばん 常用漢字 |
| 音讀 | 吳音 |
源自中古漢語 (, 字面意思為“計算 + 板子,格子”)。對照現代閩南語讀法 sǹg-pôaⁿ、官話 suànpán。
日本文獻資料一致認為「算盤」是在室町时代(1336–1573)從中國傳入日本,但對於是在室町時代早期[1]還是晚期傳入,[2][3][4][5]存在一些分歧。
讀法 sanban 首次用於1688年的文獻。[2]
發音
名詞
• () ← (sanban)?
來源
- 1 2 “”, (Buritanika Kokusai Dai Hyakka Jiten: Shō Kōmoku Jite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日語), 東京: Britannica Japan Co., Ltd., 2014
- 1 2 3 4 5 1988年,(日語),東京:小學館
- 1 2 1995,《》(大辞泉)(日語),東京:小學館,ISBN 4-09-501211-0
- 1 2 “”, (Nippon Dai Hyakka Zensho: Nipponica)? (日語), 東京: 小學館, 1984
- 1 2 3 4 5 2006, (大辭林),第三版(日語),東京:三省堂,ISBN 4-385-13905-9
- 1 2 1595, Dictionarium Latino Lusitanicum, Ac Iaponicum (in Latin, Portuguese, and Japanese), 1979 reprint, Tōkyō: Bensei Publishing, text visible online in the Abáculus entry here
- ↑ 1603, / Vocabulario da Lingoa Iapam (Nippo Jisho: Paris edition / Vocabulary of the Language of Japan) (日語和葡萄牙語),1976年再版,東京:勉誠社 , text visible online here, two entries above the highlighted term
- ↑ 1998,(NHK日語發音重音詞典) (日語),東京:NHK,ISBN 978-4-14-011112-3
- ↑ 1997,(新明解國語辭典),第五版(日語),東京:三省堂,ISBN 4-385-131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