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聯合國

中華人民共和民國與聯合國的關係始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自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後,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華民國取得了在联合国當中代表「中国」的席位[1][2]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联合国会员国
会员正式会员
始于1945年 (1945)创始会员国:
 中華民國
1971年 (1971)轉移席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理会席位常任理事国
常驻代表張軍

概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國之後,持續尋求加入聯合國,並取代中華民國席位。自1971年後,經聯合國大會決議,取得原有中華民國席位及各項權利,將中華民國代表驅逐出聯合國。

歷史

1950年代

1950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派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自1950年開始,蘇聯等國即在歷屆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國代表權問題」,認為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得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與安理會的中國席次。1950年1月,毛澤東宣布任命張聞天為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但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取得中國席次,張聞天並未赴任[3][4]。 1950年6月韓戰爆發,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長周恩來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了「美國侵略台灣」的控訴,控告美國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要求美軍撤出臺灣。[5][6]195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義与联合国军在朝鲜开战[7]1950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應安理會邀請,第一次出席聯合國會議(當時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屬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席位),討論韓戰與台灣問題。代表伍修權在會上發言,譴責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8][9][10]。1951年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498號決議[11],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朝鮮是「侵略行為」[12]。1951年5月​​1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500號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朝鮮禁運武器與戰略物資。[7]

1960年代

從1960年起,由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浪潮,聯合國大會的形勢發生變化。首先是在中苏论战中,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提案,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初期親美的國家佔多數,提案沒有通過。但在1960年後陸續有新國家(多数为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使大會的主導權從親美國家向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轉移。

1961年,蘇聯聲言如果中華民國不讓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它將阻止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面對壓力,不得不緩和反對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的立場,蒙古人民共和國其後加入聯合國。[13] 1961年至1971年間,由於亞洲非洲加入聯合國的新獨立國家大多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乃改提「重要問題」議案,先確認「中國代表權」問題為重要問題,得過半數同意,其後任何改變中國代表權的議案,均需三分之二多數方能通過,以此保住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國席次。

1970年代

1971年10月25日,重要問題案未獲通過(55票支持、59票反對、15票棄權),隨後有機會促成中国雙重代表案的分段表決也遭到否決(61票反對,51票贊成,16票棄權)。[14]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代表團在阿爾巴尼亞所提《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合法權利案》表決之前發言退出聯合國大會並退出會場。[14]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支持、35票反對、17票棄權、3國未投票,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4][15]

1971年10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吳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代部長姬鵬飛電報,正式通知聯合國大會決議。1971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首次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團長發表重要講話[16][17]

1974年4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4月10日,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代表中國發言,闡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外政策,并提出建立国际政治及经济新秩序[18]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邓小平,1974年4月9日,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大上发言[19]

1980年代

198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198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派代表參加了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聯合國納米比亞過渡時期協助團

1990年代

海湾战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投棄權票,不支持聯合國軍事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与聯合國专门组织的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参与了下列联合国下属组织机构的活动:

联合国专门组织
相关组织
各公约秘书处
联合国信托基金
  • 联合国民主基金
  • 联合国国际伙伴关系基金

聯合國托管理事會

托管理事會由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組成。從2006年起,因為托管的領土都已自治或獨立,托管理事會不再有托管活動[20]

维持和平行动

到2005年9月為止,中國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累计参加维和人数4,000人次[21]。依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部2013年6月統計數字,中国派出维和人数1,782人,在联合国會員中排名第十六;维和人数排名第一的是巴基斯坦,派出维和人数8,230人[22]

国际刑警组织

2016年11月10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的孟宏伟当选为国际刑警组织主席。这是国际刑警组织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该组织主席。[23] 2018年10月5日,法国里昂警方接到孟宏伟妻子报案称,孟于9月底回到中国后失踪。2018年10月7日晚,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宣布,孟宏伟涉嫌违法,目前正接受国家监委监察调查[24]。同日晚,国际刑警组织指他已辞去主席职务,即刻生效[25][26]

联合国驻华机构

聯合國大會在1957年通過1167號決議[27],1962年通過1784號決議[28],要求聯合國難民署協助湧入香港的中國難民,聯合國難民署幫助的中國難民約一百萬[29][30]。 1971年至今,聯合國難民署協助在澳門的中國難民,與在印度與尼泊爾的西藏難民[31]。到2001年底為止,印度約有11萬西藏難民[32]。聯合國難民署估計,1990年前抵達尼泊爾,並在尼泊爾具有難民身分的西藏難民約有1萬5千人[33]

相關條目

註釋

  1. . legal.un.org.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2. (PDF). legal.un.org.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02).
  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4. . 人民網. 2010年11月4日 [2013年8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5. . 人民日报. 1950年8月25日: 第1版.
  6. 周恩来. . 联合国文件中心.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英语).
  7. . undocs.org.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8. . [1950年聯合國年鑑]. 聯合國. 1950: 292–293 [2017-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英文)
  9. . 人民網. [2013年8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10. . 联合国文件中心.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中文(繁體)).
  11. . undocs.org.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12. . Wilson Center. [2013-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30).(英文)
  13. . 联合国文件中心. [201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中文(繁體)).
  14. . 联合国文件中心. [201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中文(简体)).
  15. .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1).
  16. 孟红. . 党史纵览. 人民网. [201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4).
  17. . undocs.org.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18. 李洪峰著.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4年7月: 229. ISBN 978-7-5166-1048-0.
  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馆.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中文(中国大陆)).
  20. . 聯合國.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8).(英文)
  21. . 新华网.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22. (PDF).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部.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12).
  23. 国际刑警组织百年来首次由中国人任主席: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6.11.10 澎湃新聞
  24.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25. . 香港電台. 2018-10-07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26. 國際刑警組織主席在北京被失蹤 中國證實:涉嫌違法正接受調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蘋果日報 2018/10/08
  27. "Chinese refugees in Hong K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 General Assembly. 26 November 1957
  28. "The problem of Chinese refugees in Hong K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 General Assembly
  29. Edvard Hambro (1st Qtr., 1957). "Chinese Refugees in Hong Kong". The Phylon Quarterly (Clark Atlanta University) 18: 69–81
  30. Gil Loescher (April 8, 2008).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 of Refugee Protec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Routledge. p. 23
  31.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Nobel Foundation
  32. India: Information on Tibetan refugees and settlemen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May 30, 2003
  33. "2013 UNHCR country operations profile - Nep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聯合國難民署

外部連結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