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普利-福克曼引理

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凸幾何的一條引理,其於数理经济学有應用。引理描述向量空間子集閔可夫斯基和有何性質。若干個集合的閔可夫斯基和,即從各集合分別取一個元素相加,組成的集合:例如,將整數組成的集合,與自身相加,得到由組成的集合,以符號可寫成:

圖片描畫了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圖片分為左右兩版塊,左邊畫了四個集合,排成二乘二的方陣,每個集合恰有兩個點(紅)。每個集合的兩點之間,有一條線段(粉紅)相連,表示原集合的凸包。每個集合(或凸包)中,恰有一點用加號(+)標出。在二乘二的方陣居上的橫行,兩個加號各位於線段內;居下的橫行,兩個加號分別與某紅點重合。左版塊的描述完畢。右版塊則畫出四個集合的閔可夫斯基和,即從各集合各取一點求和,所產生的可能值的集合。本例中,有十六個不同的和,為平面上相異的點(紅)。右邊每個紅點是左邊某四個紅點的和。十六個紅點的凸包塗滿粉紅。右邊和集的粉紅色內部,恰有一個加號,該點即為左邊四個加號之和。回想左邊四點中,恰有兩點來自兩個非凸的原集合,另兩點則來自另兩個原集合的凸包,此四點之和為右邊標加號的點。
此處以四個集合的閔可夫斯基和為沙普利-福克曼引理的例證。在左邊,四個非凸集中的點(+)之和,就是右邊,其閔氏和凸包中的點(+)。左邊四點之中,有兩點位於相應的非凸集中,另有兩點位於非凸集的凸包中。各凸包以淺粉紅色畫出。原來的集合各只有兩點(以紅點表示)。[1]

「許多個集合的閔氏和,是否必定近似凸集?」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和相關的結果表明,問題的答案為肯定。[2]集合稱為,意思是連接其中任意兩點的线段,必為該集合的子集:舉例,實心圓盤  為凸集,但  則不然,因為連接相異兩點的線段  並不是圓的子集。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大致斷言,若求和項的數目超出向量空間的維數,則其閔氏和將近凸。[1]

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引入時,是作為證明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的一步,該定理斷言閔氏和與其凸包距離不超過某個上界。所謂集合凸包,是包含的最小凸集。而當且僅當和為凸時,上述距離為零。定理中,距離的上界取決於維數及求和項的形狀,但不取決於求和的項數,而只需。只要其中個求和項的形狀,就足以確定個集合的閔可夫斯基平均

與其凸包的距離的上界。當趨向無窮時,該上界遞減至零(需要各求和項的大小一致有界)。[3]斯塔(Starr)的推论將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的上界壓得更低,故又稱為沙普利-福克曼-斯塔定理

劳埃德·沙普利強·福克曼的引理,最先由經濟學家羅斯·斯塔發表,其時斯塔正在肯尼斯·阿罗門下,研究經濟均衡的存在性。[1]斯塔在論文中,研究凸化(convexified)經濟體,即將非凸集換成其凸包。斯塔證明,凸化之後,有些均衡由原經濟體的「準均衡」(quasi-equilibria)逼近;還證明,每個準均衡都具有真均衡的許多最優性質,而凸經濟體中則必定存在真均衡。斯塔1969年的論文發表後,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果得到廣泛應用,用作證明(凸)經濟理論的若干核心結果,儘管不適用於有非凸部分的大經濟體,但在此等經濟體中,仍是良好的近似。羅歇·蓋內里評論:「這些結論的一般形式的推導,是戰後經濟理論的重大成就。」[4]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都曾研究經濟學中的非凸集,除了前述的劳埃德·沙普利(2012年獲獎)外,還有:阿羅(1972)、罗伯特·约翰·奥曼(2005)、傑拉德·德布魯(1983)、特亚林·科普曼斯(1975)、保羅·克魯曼(2008)、保羅·薩繆爾森(1970)。至於互補的主題「經濟學中的凸集」,除以上得主著重外,還有里奥尼德·赫维克兹列昂尼德·维塔利耶维奇·康托罗维奇(1975)、罗伯特·索洛(1987)都著重。

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在優化論概率论皆有應用。[3]優化論中,可以引理解釋,在求多個函数之和的最小值時,為何一些解法可以成功。[5][6]概率論中,引理適用於證明隨機集的「大數定律」。此定理先前僅在凸集的情況得證。[7]

簡單例子

考慮凸的實數區間,其包含整數子集,且是其凸包(添加了兩點所連線段上的所有點)。僅得兩個元素的集合,複製成三份,並按元素求和,得到

(此處集合的和,是從各集合分別取一個元素相加,得到的可能結果的集合,稱為閔氏和。)和集的凸包則為區間

區間中,每個數都可以寫成區間中某三個實數(允許重複)之和,例如將等分成三份即可。但使用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則有更強的結論:的每個數,都可以寫成中某兩個整數(允許重複),與中某一個實數之和。[8]

凸包中的點,到的距離,至多為

然而,考慮三個區間的閔氏平均

與其凸包的距離,僅為,即未平均前距離()的三分之一。越多個集合相加,其閔氏平均就將凸包填得越滿:由閔氏平均至凸包的最遠距離,隨被加項數增加,而趨向於零。[8]此為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的結論。

前置概念

沙普利-福克曼引理需要用到凸幾何的若干定義和定理,本節將作簡介。

實向量空間

向量空間上,有笛卡兒坐標系,將每點視為一對實數,稱為「坐標」,按慣例記為。笛卡兒平面上的兩點,可以逐個坐標相加

此外,點也可以逐個坐標與實數相乘

更一般而言,任何維(有限維)實向量空間,均可視為個實數組成的D元組的集合,並配備兩種運算向量加法標量乘法。有限維實空間的此兩種運算,皆定義成逐個坐標運算,與笛卡兒平面上的運算類似。[9]

凸集

看似圖盤的凸集。凸集(綠)包含連接兩點x、y的線段(黑),整條線段仍在凸集中。
凸集中,連接任意兩點的線段仍是的子集。
回力標或腰果形的非凸集(綠),另有連接兩點x、y的線段(黑)。線段有一部分超出了非凸集的範圍。
非凸集中,連接某兩點的線段上,有一點不再是的元素。
線段可以檢驗某集合是否凸集

實向量空間中,非空子集稱為凸集,意思是,對於的任意兩個點,連接兩點成一線段,其上的所有點仍在中。例如,實心圓盤  為凸,但  則不然,因為連接相異兩點的線段  並不是圓的子集。三個整數的集合非凸,但其為區間的子集,而該區間為凸。又例如,實心立方體為凸,然而任何空心或凹陷的圖形,如彎月形,則非凸。空集也是凸集,視乎作者偏好,這可能是專門的定義[10],也可能是因為要滿足的條件是空真命題

更嚴謹而言,集合稱為,意思是,對中任意兩點,和單位區間中的任意實數,點

仍是元素

數學歸納法,集合為凸,當且僅當其任意多個元素的凸組合仍在中。所謂向量空間子集凸組合,是其元素的任意加權平均,而各可以是總和為的任意非負實數,即只需[11]

凸集的定義推出,兩個凸集的交集仍是凸集。更甚者,任意一族凸集的交也是凸集。作為特例,若取兩個不交的凸集,則其交集為空集,故應當稱空集為凸。[10]

凸包

圓角的三角形,與三角形的(墨西哥)玉米餅或三角形路牌類似。三個圓角的曲線邊界畫成紅色,位於內部的區域則塗滿藍色。
紅色集的凸包中,每個藍點都是若干個紅點的凸組合

對於實向量空間的每個子集,其凸包是包含最小凸集。所以,是所有覆蓋的凸集的交。等價地,可以將定義成的點的所有凸组合的集合。[12]作為例子,整數集合的凸包,是實數區間,其兩端為原有的整數[8]单位圆的凸包則是閉单位圆盘,其包含單位圓。

閔可夫斯基和

笛卡兒平面的第一象限(兩坐標皆非負)上,畫有三個正方形,各邊與坐標軸平行。
集合的閔可夫斯基和。兩個小正方形的和,是大正方形

在任何向量空間(或有定義加法的代數結構)中,兩個非空子集閔可夫斯基和,定義為其元素之和的集合,即 (參見[13])。例如:

此運算定義在非空子集族上,且滿足結合律交換律。既然有結合律和交換律,就可以遞歸定義多個被加項的運算結果。由數學歸納法,可見[14]

閔可夫斯基和的凸包

閔可夫斯基和與凸包運算可以交換。具體而言,對實向量空間的任意子集,其閔氏和的凸包等於其凸包的閔氏和。換言之,

故由數學歸納法得

對任意和非空子集)成立。[15][16]

各命題的敍述

圖片描畫了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圖片分為左右兩版塊,左邊畫了四個集合,排成二乘二的方陣,每個集合恰有兩個點(紅)。每個集合的兩點之間,有一條線段(粉紅)相連,表示原集合的凸包。每個集合(或凸包)中,恰有一點用加號(+)標出。在二乘二的方陣居上的橫行,兩個加號各位於線段內;居下的橫行,兩個加號分別與某紅點重合。左版塊的描述完畢。右版塊則畫出四個集合的閔可夫斯基和,即從各集合各取一點求和,所產生的可能值的集合。本例中,有十六個不同的和,為平面上相異的點(紅)。右邊每個紅點是左邊某四個紅點的和。十六個紅點的凸包塗滿粉紅。右邊和集的粉紅色內部,恰有一個加號,該點即為左邊四個加號之和。回想左邊四點中,恰有兩點來自兩個非凸的原集合,另兩點則來自另兩個原集合的凸包,此四點之和為右邊標加號的點。
閔氏和及凸包。右圖的十六個紅點,組成左圖四個非凸集的閔氏和。左圖每個非凸集由兩個紅點組成,其凸包(淺粉紅色)包含標記加號(+)的點,而右圖中的加號等於左圖各個標加號的點之和。

由前一段的恆等式,對和的凸包中的每點,都存在各凸包的取遍),使得。各點的位置取決於

引理

劳埃德·沙普利的相片
劳埃德·沙普利,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與強·福克曼一同證明沙普利-福克曼引理。[1]

有了以上背景,沙普利-福克曼引理斷言,的表示法

僅需要不多於個被加項取自凸包,而其他被加項,則只需取自原來的集合。以符號復述,即有以上方法表示,且滿足。不妨將下標重新排序,然後就有

其中對,有,而對,則有。注意,倘若重排,則排序的方式也取決於點[17]再精簡,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可以寫成

舉例,集合中的每個點,根據引理,必定可以寫成的某個元素,與的某個元素之和。[8]

實向量空間的維數

反之,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刻劃了有限維實向量空間的維數。具體而言,若某向量空間,對於某個自然數滿足引理的結論,但對小於的數不滿足,則其維數恰好為[18]引理僅對有限維向量空間成立。[19]

沙普利-福克曼定理及斯塔的推論

一個藍色圓盤,其內散佈有多個紅色點。有另一個較小的綠色圓盤,佔據了最大的無紅色點的空腔。
某點集(深紅)的凸包以淺紅虛線圍起。點集的內半徑(綠色)必定小於其外接圓半徑(藍色),除非所有點共圓,此時兩個半徑相等。

沙普利與福克曼運用其引理,證明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給出集合的閔氏和與其凸包(稱為凸化(convexified)和)的距離上界。定理的敍述如下:

凸化和的任一點,到(未凸化)和集歐氏距離平方,不超過各集合的外接半徑中,最大個的平方和。(所謂外接半徑,定義為包圍該集合的最小球面的半徑。)[20]此上界與求和項數無關(但要求,且集合不能越來越大)。[21]

上述定理給出閔氏和及其凸包之間距離的上界。當且僅當閔氏和為凸集時,此距離為零。該上界取決於維數及各被加項的形狀,但只要,就不取決於項數[3]

通常,外接半徑會大於內半徑,而無論如何,外接半徑總不能小於內半徑。集合內半徑定義為:[22]

最小的正實數,滿足:若凸包中,則若干點的凸包中,而該些點皆在同一個半徑為內。

斯塔將沙普利-福克曼定理中的外接半徑換成內半徑,從而壓低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的上界:

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的斯塔推論

凸化和的任一點,到(未凸化)和集的歐氏距離平方,不超過各集合的內半徑中,最大個的平方和。[22][23]

斯塔的推論確定,個集合的閔氏和與其凸包之間,歐氏距離的上界。此距離可以衡量閔氏和非凸的程度,故為簡單起見,下文稱為非凸度。於是,斯塔對非凸度的上界,僅取決於個最大內半徑之值,但不取決於求和的項數(假設)。


例如,非凸集的非凸度為,因為與其凸包(區間)的距離為

所以,既然的非凸度有不取決於項數的上界,就知平均集

非凸度上界,會隨增加而遞減。例如,平均集

和其凸包的距離僅為,等於被加項與其凸包的距離()之半。僅要最大個求和項的形狀,已足以計算和集與凸包的距離的上界,故除以後,平均集與凸包的距離,在趨向無窮時,會遞減至零(對均勻有界的求和項成立,即各個求和項的大小需有同一個上界)。[3]若使用斯塔的上界,則前一句結論的條件可以放寬,只需各求和項的內半徑有同一個上界。[3]

證明和計算

沙普利-福克曼引理的原證明,僅確定存在該種表示法,而無說明如何構造阿羅哈恩[24]蓋士利[25]、斯奈德(Schneider)[26]和其他人都曾給出類似的證明。阿特斯泰因(Artstein)擴展了埃科蘭德的簡潔抽象證明。[27][28]也有未經出版的另證。[2][29]1981年,斯塔發表一種疊代法,可以計算給定點的表示法,然而,此計算方法給出的上界,較非構造性證明的上界差。[30]博赛卡斯的書有講述有限維空間沙普利-福克曼引理的初等證明,[31]並將引理應用於估計可分優化(separable optimization)問題與零和賽局對偶間隙

應用

有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學者就得將有關凸集閔氏和的結果,套用到(無需凸的)一般集合之和。此種和見於經濟學最优化理論概率論。此三領域的應用中,非凸性起到重要作用。

經濟學

圖示笛卡兒平面的第一象限,即兩坐標皆非負。藍色的直線向下斜,經過兩點,分別在兩條坐標軸上。藍色線與一條紅色的曲線相切,該曲線像圓角的L形,相切點的坐標為Qx、Qy。該紅色曲線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條形狀相似的紅色曲線,總共有三條不相交的紅色曲線。
消費者偏好位於無差異曲線上的任意籃子,勝過位於上的籃子。籃子,是預算線(藍色)支撐的位置,所以是最優而又可行。相反,雖然消費者更偏好上的任意籃子,但無足夠預算,所以並不可行。

經濟學中,消費者對每一「籃子」商品(basket,即商品的組合)有其偏好程度。每籃子可用一個非負向量表示,其坐標為籃中各商品的量。所有籃子組成的集合中,每個消費者有自己的一族无差异曲线,滿足:在同一條曲線上的各籃子,對該消費者是等價的,即消費者並不覺該曲線上有籃子勝於另一個籃子。每籃子恰好處於一條無差異曲線上。消費者相對於一條無差異曲線的偏好集,定義為該無差異曲線與其更偏好的區域的並集。稱消費者的偏好為,意思是其所有偏好集皆為凸。[32]

如圖所示,消費者認為的最優籃子,是在預算線支撐某個偏好集時取到,因為此時,所選的籃子是整條預算線上,達到最高的無差異曲線的一點。所謂預算線,是由商品的價格向量與消費者的收入計算得出的限制,消費者無足夠收入購買高於此線的籃子。所以,最優籃子的集合是各價格的函數,稱為消費者的需求。若偏好集為凸,則不論價格為何,消費者認為的最優籃子總是組成凸集,例如可能是單元集,或是一條線段。[33]

非凸偏好

笛卡兒平面的第一象限上,有一個非凸的偏好集,其邊界像是豎—橫—豎—橫的樓梯形,但是平滑曲形(圓角)。動圖中,預算線在移動,保持與偏好集的曲線相切,但是,無法接觸到凹陷的地方相切。
若消費者的偏好有凹陷,則消費者的決定可以不連續,從一個籃子跳到另一個隔開的籃子。

然而,若有偏好集非凸,則某些價格確定的預算線,可能在兩個分開的最優籃子支撐該偏好集。例如,可以設想,動物園購買獅子或鷹的價錢一樣,且其預算恰好夠買一隻獅子或一隻鷹。此外,假設園主亦認為兩隻動物價值相同,則動物園有可能買獅子,也可能買鷹,但當然不可能買半隻獅子加半隻鷹(狮鹫)。所以,園主的偏好非凸:買兩隻動物中的任一隻,勝於兩者的嚴格凸組合。[34]

若消費者有非凸偏好集,則對於某些價格,需求不連通。不連通的需求,會導致消費者的行為出現不連續的間斷。引述哈羅德·霍特林的話(宜配合所附動圖理解):

若考慮波浪形的無差異曲線,即在某些區域向原點凸,而在其他區域向原點凹,則我等被迫推論,僅有向原點凸的部分需要理會,因為幾乎不可能觀測到其他部分。要偵測該些部分,唯一方法是,觀察價格之比率變化時,需求的不連續變化。此變化的效果是,當直線旋轉時,切點會突然躍過某凹陷。雖然此種不連續的表現,揭示有凹陷,但卻不可能量度缺口的深度。倘若無差異曲線,或其高維推廣,有凹陷部分,則定必因永遠無法測量,而不為人知。[35]

瓦爾特·迪韋爾特[36]書中,稱赫爾曼·沃爾德[37]有強調研究非凸偏好的困難,也引述保羅·薩繆爾森稱凹陷處「被永恆的黑暗遮蔽」[38]

儘管有上述困難,《政治經濟期刊》(JPE)在1959年至1961年間,刊登一系列的論文,解明非凸偏好。投稿人包括:法雷爾(Farrell)[39]巴托爾[40]科普曼斯[41]、羅森博格(Rothenberg)[42]。其中,羅森博格討論非凸集和的近似凸性。[43]該些JPE論文,促使劳埃德·沙普利马丁·舒比克也合著論文,研究凸化的消費者偏好,並引入「近似均衡」(approximate equilibrium)的概念。[44]JPE論文和沙普利-舒比克論文又啟發了罗伯特·奥曼提出另一個概念,稱為「準均衡」(quasi-equilibrium)。[45][46]

斯塔1969年的論文與當代經濟學

肯尼斯·阿罗的相片
肯尼斯·阿罗(1972年诺贝尔獎得主)幫助羅斯·斯塔研究非凸經濟體[47]

肯尼斯·阿罗收集前人研究經濟學中的非凸集的文獻,列成表,並加入註解,交給羅斯·斯塔。斯塔當時仍是本科生,但已在修讀阿羅開設的高等數理經濟學(研究生)課程。[47]斯塔在學期論文中,考慮將非凸偏好換成其凸包所得的假想經濟體,研究其一般均衡。凸化經濟體中,在每個價位,總需求皆是各消費者需求的凸包之和。斯塔的想法吸引數學家劳埃德·沙普利強·福克曼參與,兩人「在私人通信中」證明現以兩人命名的引理和定理,到1969年,斯塔才於論文報告此事。[1]

斯塔1969年的論文中,應用沙普利-福克曼-斯塔定理,證明「凸化」經濟體有一些一般均衡,只要參與者足夠多,能以原經濟體的「準均衡」近似。具體而言,斯塔證明,至少存在一個價格向量為的準均衡,滿足下列條件:

  • 對每個準均衡,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選到其最優的籃子(在預算限制內,且最偏好)。
  • 在該價格,凸化經濟體中,每種商品的市場皆均衡,即供給等於需求。
  • 每個準均衡的價格,皆「幾乎出清」原經濟體的市場:凸化經濟體均衡組成的集合,與原經濟體的準均衡集合,兩者的距離上界。此結論是根據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的斯塔推論得到。[48]

斯塔確立以下結論:

「總體中,[取各消費及生產集的凸包]所得的假想經濟體的分配,與真實經濟體的某個分配,兩者的差異,有不取決於參與者數目的上界。因此,當參與者數目趨向無窮時,平均參與者感受到,與擬作行動的偏差,近乎可以忽略不計。」[49]

斯塔1969年論文發表後,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論,在經濟理論獲廣泛應用。羅歇·蓋內里如此總結該結論對經濟學的意義:「假設凸性,所得的若干重要結果,在不具凸性的情況下,仍(近似)適用。例如,若經濟體具有大消費側,則偏好的非凸性不影響適用標準結果」[50],還稱「這些結論的一般形式的推導,是戰後經濟理論的重大成就。」[4]許多諾貝爾獎得主都曾研究經濟學中的非凸集,除了前述的劳埃德·沙普利(2012年獲獎)外,還有:阿羅(1972)、罗伯特·约翰·奥曼(2005)、傑拉德·德布魯(1983)、特亚林·科普曼斯(1975)、保羅·克魯曼(2008)、保羅·薩繆爾森(1970)。至於互補的主題「經濟學中的凸集」,除以上得主著重外,還有里奥尼德·赫维克兹列昂尼德·维塔利耶维奇·康托罗维奇(1975)、罗伯特·索洛(1987)都著重。[51]

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論,在經濟學各分支的文獻都經常出現,包括微观经济学[52]一般均衡理論[53][54]公共經濟學[55](包括市场失灵[56]博弈论[57]数理经济学[58]、經濟學中的应用数学[59][60]。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論,也使經濟學更多使用測度論和积分理論。[61]

最優化理論

凸函數的圖像,是一條黑色的U形曲線。其蓋圖,即曲線上方的區域,塗滿綠色。
函數稱為,意思是圖像上方的區域為凸集

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可以解釋,為何大規模的最小化問題,即使非凸,仍可用迭代法近似求解(僅對於凸問題,有證明疊代法收斂到最優解)。沙普利-福克曼引理,促使學者將凸優化方法,用於優化多個(無需凸的)函數之和。[62]

最優化理論的前置概念

非线性规划依賴下列有關函數的若干定義:

  • 函數定義在集合上)的圖像,是所有參數與相應取值組成的二元組的集合:
  • 實值函數蓋圖是圖像上方的點的集合:

舉例,二次函数為凸,而绝对值函數亦然,但正弦函數(如圖)則不然,因為在區間的蓋圖非凸(而有向上的凹陷)。

加性優化問題

許多優化問題中,目標函數可分離變數(可分),即是多個函數之和,而各個函數的參數不同,如:

又例如,线性规划問題就可分離變數。考慮一個可分問題,及一個最優解

在該點取到最小值。對此可分問題,同時考慮其「凸化問題」的最優解,即將每個求和項的圖像換成其凸包。此種最優解,會是凸化問題的某點列極限,其中

[5][64]

當然,因為此點是個圖像凸包的點之和,由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就可以寫成原圖像的點與少數圖像凸包的點之和。

以上分析,1974年由埃科蘭德發表,以解釋為何可分問題有許多項時,即使各項非凸,總問題仍看似凸。對非線性最小值問題而言,對偶問題的解,不一定就是原問題的解(但若已知原問題為凸,且滿足特定条件,則兩者的的最優解相等),但是,1973年,青年數學家克勞德·勒馬雷沙爾詫異,對已知非凸的問題使用凸問題的方法,竟然也成功。勒馬雷沙爾的問題,正是上段加性可分離變數的形式,而每個和項皆非凸函數,但對偶問題的解,仍近似原問題的最優解。[65][5][66]埃科蘭德的分析說明,「大而可分」的最小值問題,即使各和項有凹陷,仍可運用凸優化的方法。埃科蘭德及其後的作者主張,因為變數可以加性分離,所得的總問題近似凸。該等著作以沙普利-福克曼引理為關鍵一步。[5][66][67]沙普利-福克曼引理促使學者將凸優化方法,應用到目標函數為多個函數之和的情況。[5][6][59][62]

概率與測度論

凸集常與概率论一同研究。卡拉西奧多里定理說明,維空間的(非空)子集凸包中的點,是取值於的簡單隨機向量的期望值,而所謂簡單,意思是僅在不多於個點處有非零概率。所以,對非空集,取值自的簡單隨機向量組成的集合,等於的凸包。由此便可在概率論中,套用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果。[68]反之,藉期望值與凸包之間的聯繫,概率論亦能用作研究凸集,尤其可用作分析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果。[69]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果,廣泛用於隨機集的概率論[70],例如證明隨機集的大數定律[7][71]中央極限定理[71][72]大離差原理[73]。要證明前列概率極限定理,可以使用沙普利-福克曼-斯塔的結果,來避免假設隨機集為凸。

概率测度是有限的测度,而沙普利-福克曼引理還可以應用到非概率的測度論,如体积向量测度的理論。沙普利-福克曼引理可以加強布倫-閔可夫斯基不等式。該不等式斷言,閔氏和的體積,相較於各和項的體積不能太大,即閔氏和的體積有上界,以各和項的體積的表示。[74]歐氏空間子集的體積,此處定義為其勒贝格测度


高等測度論中,沙普利-福克曼引理適用於證明李亞普諾夫定理,即向量测度值域為凸。[75]值域(或像集)是函數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而向量測度則將測度推廣到允許取向量值。例如,若某测度空間有兩種概率测度,則可定義一個向量測度,是對每個事件,將其兩個概率結合為一個二元組,即

李亞普諾夫定理在經濟學[45][76]、(砰砰)控制論統計理論皆有應用。[77]李亞普諾夫定理是沙普利-福克曼引理的連續版[3],而沙普利-福克曼引理是李亞普諾夫定理的離散類比[78]

  1. Starr (1969)
  2. Howe (1979, p. 1)
  3. Starr (2008)
  4. Guesnerie (1989, p. 138)
  5. Ekeland 1999,pp.357–359): 1976年首部英文版中,埃科蘭德在附錄證明沙普利-福克曼引理,並在p. 373提到勒馬雷沙爾的實驗觀察。
  6. Bertsekas (1996, pp. 364–381)於p. 374引用Ekeland (1999),並在p. 381引用Aubin & Ekeland (1976)

    Bertsekas, Dimitri P. [第5.6節:大規模可分整數規劃問題及乘子指數法]. [受限優化和拉格朗日乘子法] 1982年Academic Press版的重印. Belmont, Mass.: Athena Scientific. 1996: xiii+395. ISBN 1-886529-04-3. MR 0690767 (英语).

    Bertsekas (1996, pp. 364–381)拉格朗日對偶法用到發電排程上(即機組排程問題),此種問題有變量限制為整數,所以非凸:

    Bertsekas, Dimitri P.; Lauer, Gregory S.; Sandell, Nils R., Jr.; Posbergh, Thomas A. [大規模電力系統的最優短期排程] (PDF).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January 1983, 28 (1): 1–11 [2 February 2011]. doi:10.1109/tac.1983.110313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9) (英语). Proceedings of 1981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San Diego, CA, December 1981, pp. 432–443.

  7. Artstein & Vitale (1975, pp. 881–882): Artstein, Zvi; Vitale, Richard A. [隨機緊集的強大數定律]. The Annals of Probability. 1975, 3 (5): 879–882. JSTOR 2959130. MR 0385966. Zbl 0313.60012. doi:10.1214/aop/1176996275 (英语).
  8. Carter (2001, pp. 93–94),取n = 3。
  9. Arrow & Hahn (1980, p. 375)
  10. Rockafellar (1997, p. 10)
  11. Arrow & Hahn (1980, p. 376)Rockafellar (1997, pp. 10–11)Green & Heller (1981, p. 37)
  12. Arrow & Hahn (1980, p. 385)Rockafellar (1997, pp. 11–12)
  13. Schneider (1993, p. xi)Rockafellar (1997, p. 16)
  14. Rockafellar (1997, p. 17)Starr (1997, p. 78)
  15. Schneider (1993, pp. 2–3)
  16. Arrow & Hahn (1980, p. 387)
  17. Starr (1969, pp. 35–36)
  18. Schneider (1993, p. 131)
  19. Schneider (1993, p. 140)歸功於Borwein & O'Brien (1978): Borwein, J. M.; O'Brien, R. C. [抵消之事,可以刻畫凸性]. Nanta Mathematica (Nanyang University). 1978, 11: 100–102. ISSN 0077-2739. MR 0510842 (英语).
  20. Schneider (1993, p. 129)
  21. Starr (1969, p. 36)
  22. Starr (1969, p. 37)
  23. Schneider (1993, pp. 129–130)
  24. Arrow & Hahn (1980, pp. 392–395)
  25. Cassels (1975, pp. 435–436)
  26. Schneider (1993, p. 128)
  27. Ekeland (1999, pp. 357–359)
  28. Artstein (1980, p. 180)
  29. Anderson (2005)
  30. Starr, Ross M. [以集合之和的點迫近和集凸包的點:初等進路].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1, 25 (2): 314–317. MR 0640201. doi:10.1016/0022-0531(81)90010-7 (英语).
  31. Bertsekas, Dimitri P. [凸優化論]. Belmont, Mass.: Athena Scientific. 2009. ISBN 978-1-886529-31-1 (英语).
  32. Mas-Colell (1985, pp. 58–61) and Arrow & Hahn (1980, pp. 76–79)
  33. Arrow & Hahn (1980, pp. 79–81)
  34. Starr (1969, p. 26):「畢竟,可能覺得車和艇差不多,但多數情況下,半車半艇的組合,既不能駕駛,也不能航行。」(譯文)
  35. Hotelling (1935, p. 74): Hotelling, Harold. [有限預算的需求函數]. Econometrica. January 1935, 3 (1): 66–78. JSTOR 1907346. doi:10.2307/1907346 (英语).
  36. Diewert (1982, pp. 552–553)
  37. Wold (1943b, pp. 231 and 239–240): Wold, Herman. [純需求分析綜論二]. Skandinavisk Aktuarietidskrift [斯堪的納維亞精算期刊]. 1943b, 26: 220–263. MR 0011939. doi:10.1080/03461238.1943.10404737.

    Wold & Juréen (1953, p. 146): Wold, Herman; Juréen, Lars (in association with Wold). [八、偏好域的其他應用]. [需求分析:計量經濟學研究]. Wiley publications in statistic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53: xvi+358. MR 0064385 (英语).

  38. Samuelson (1950, pp. 359–360):
    會注意到,競爭市場中,不能觀測到無差異曲線凸處(而不是凹)的任何點。此種點被永恆的黑暗遮蔽,除非我等令該消費者壟斷買方,且從非常凸的「預算曲線」上,選取所買的商品。(其沿此曲線,影響所買商品的價格。)在买方垄断的情況,仍可從均衡點觀測到的限制的斜算,推斷該人無差異曲線的斜率。[譯按:此處凸與凹的約定,與本條目相反。]
    Samuelson, Paul A. [效用論的可積性問題]. Economica. New Series. November 1950, 17 (68): 355–385. JSTOR 2549499. MR 0043436. doi:10.2307/2549499 (英语).

    「永恆的黑暗」描述彌爾頓所著《失樂園》中的地獄,其卷二第592至594行將地獄的凹陷與塞波尼斯大沼澤相比:

    A gulf profound as that Serbonian Bog
    Betwixt Damiata and Mount Casius old,
    Where Armies whole have sunk.
    彌爾頓對凹陷的描寫,是Arrow & Hahn (1980, p. 169)第7章"Markets with non-convex preferences and production"[非凸偏好與生產的市場]的題辭。該章講解Starr (1969)的成果。
  39. Farrell, M. J. [競爭市場論的凸性假設].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ugust 1959, 67 (4): 371–391. JSTOR 1825163. doi:10.1086/258197 (英语).

    Farrell, M. J. [論凸性、效率、市場:回覆].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61a, 69 (5): 484–489. JSTOR 1828538. doi:10.1086/258541 (英语).

    Farrell, M. J. [競爭市場論的凸性假設:再回應].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61b, 69 (5): 493. JSTOR 1828541. doi:10.1086/258544 (英语).

  40. Bator, Francis M. [論凸性、效率、市場].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61a, 69 (5): 480–483. JSTOR 1828537. doi:10.1086/258540 (英语).

    Bator, Francis M. [論凸性、效率、市場:再回應].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61b, 69 (5): 489. JSTOR 1828539. doi:10.1086/258542 (英语).

  41. Koopmans, Tjalling C. [凸假設、分配效率、競爭均衡].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61, 69 (5): 478–479. JSTOR 1828536. doi:10.1086/258539 (英语).

    Koopmans (1961, p. 478)Farrell (1959, pp. 390–391)Farrell (1961a, p. 484)Bator (1961a, pp. 482–483)Rothenberg (1960, p. 438)Starr (1969, p. 26)評論了Koopmans (1957, pp. 1–126, 尤其 9–16 [1.3 Summation of opportunity sets]、 23–35 [1.6 Convex sets and the price implications of optimality]、 35–37 [1.7 The role of convexity assumptions in the analysis]三節)

    Koopmans, Tjalling C. [資源分配與價格制度]. Koopmans, Tjalling C (编). [三篇論經濟科學現況].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7: 1–126. ISBN 0-07-035337-9 (英语).

  42. Rothenberg (1960, p. 447): Rothenberg, Jerome. [非凸性、加總、帕累托最優].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60, 68 (5): 435–468. JSTOR 1830308. doi:10.1086/258363 (英语).

    Rothenberg, Jerome. [評非凸性].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61, 69 (5): 490–492. JSTOR 1828540. doi:10.1086/258543 (英语).

  43. Arrow & Hahn (1980, p. 182)
  44. Shapley & Shubik (1966, p. 806): Shapley, L. S.; Shubik, M. [非凸偏好貨幣經濟中的準核]. Econometrica. October 1966, 34 (4): 805–827 [2021-08-30]. JSTOR 1910101. Zbl 0154.45303. doi:10.2307/19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英语).
  45. Aumann (1966, pp. 1–2): Aumann, Robert J. [市場有連續統多個交易人,則存在競爭均衡]. Econometrica. January 1966, 34 (1): 1–17. JSTOR 1909854. MR 0191623. doi:10.2307/1909854 (英语). Aumann (1966)用到 Aumann 1964, 1965的結果:

    Aumann, Robert J. [連續統多個交易人的市場]. Econometrica. January–April 1964, 32 (1–2): 39–50. JSTOR 1913732. MR 0172689. doi:10.2307/1913732 (英语).

    Aumann, Robert J. [集合值函數的積分].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August 1965, 12 (1): 1–12. MR 0185073. doi:10.1016/0022-247X(65)90049-1可免费查阅 (英语).

  46. Diewert (1982, p. 552)所言,Wold (1943b, p. 243)Wold & Juréen (1953, p. 146)已於較早前討論過取非凸偏好的凸包。
  47. Starr & Stinchcombe (1999, pp. 217–218): Starr, R. M.; Stinchcombe, M. B. . Chichilnisky, Graciela (编). [市場、資訊、不確定性:致敬肯尼斯·阿罗的經濟理論論文].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17–234. ISBN 978-0-521-08288-4. doi:10.2277/0521553555 (英语).
  48. Arrow & Hahn (1980, pp. 169–182)Starr (1969, pp. 27–33)
  49. Green & Heller (1981, p. 44)
  50. Guesnerie (1989, pp. 99)
  51. Mas-Colell (1987)
  52. Varian (1992, pp. 393–394): Varian, Hal R. [21.2節:凸性與大小]. [微觀經濟分析] 3rd. W. W. Norton & Company. 1992. ISBN 978-0-393-95735-8. MR 1036734 (英语).

    Mas-Colell,Whinston & Green (1995, pp. 627–630): Mas-Colell, Andreu; Whinston, Michael D.; Green, Jerry R. [第17.1節:大經濟體與非凸性]. [微觀經濟理論].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19-507340-9 (英语).

  53. Arrow & Hahn (1980, pp. 169–182)

    Mas-Colell (1985, pp. 52–55, 145–146, 152–153, and 274–275): Mas-Colell, Andreu. [第1.L節:集合的平均]. [一般經濟均衡理論:可微分的進路]. Econometric Society monographs 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521-26514-2. MR 1113262 (英语).

    Hildenbrand (1974, pp. 37, 115–116, 122, and 168): Hildenbrand, Werner. [大經濟體的核和均衡]. Princeton studies in mathematical economics 5.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viii+251. ISBN 978-0-691-04189-6. MR 0389160 (英语).

  54. Starr (1997, p. 169),及

    Ellickson (1994, pp. xviii, 306–310, 312, 328–329, 347, and 352): Ellickson, Bryan. [競爭均衡:理論及應用].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0-521-31988-1. doi:10.2277/0521319889 (英语).

  55. Laffont, Jean-Jacques. [第3章:非凸性]. [公共經濟學基礎]. MIT Press. 1988: 63–65 [2021-08-30]. ISBN 0-262-1212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0) (英语).
  56. Salanié (2000, pp. 112–113 and 107–115): Salanié, Bernard. [第7章:非凸性]. [市場失靈的微觀經濟學] 1998年法文版Microéconomie: Les défaillances du marché (Economica, Paris)的英文翻譯.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107–125. ISBN 0-262-19443-0 (英语).
  57. Ichiishi (1983, pp. 24–25): Ichiishi, Tatsuro. [經濟分析的賽局理論]. Economic theory, econometrics,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3: x+164. ISBN 0-12-370180-5. MR 0700688 (英语).
  58. Cassels (1981, pp. 127 and 33–34): Cassels, J. W. S. [附錄A:凸集]. [數學家的經濟學].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lecture note series 62.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xi+145. ISBN 0-521-28614-X. MR 0657578 (英语).
  59. Aubin (2007, pp. 458–476): Aubin, Jean-Pierre. [第14.2節:非凸積分準則和限制下的對偶性(尤其第14.2.3小節:沙普利-福克曼定理,pp. 463–465]. [賽局與經濟理論的數學方法] 連新序言,重印1982年North-Holland修訂英文版.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7: xxxii+616. ISBN 978-0-486-46265-3. MR 2449499 (英语).
  60. Carter (2001, pp. 93–94, 143, 318–319, 375–377, and 416)
  61. Trockel (1984, p. 30): Trockel, Walter. [市場需求:分析非凸偏好的大經濟體]. 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 223.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4: viii+205. ISBN 3-540-12881-6. MR 0737006 (英语).
  62. Bertsekas (1999, p. 496): Bertsekas, Dimitri P. [第5.1.6小節:可分問題及其幾何]. [非線性規劃] Second. Cambridge, Mass.: Athena Scientific. 1999: 494–498. ISBN 1-886529-00-0 (英语).
  63. Rockafellar (1997, p. 23)
  64. 某集合內的序列的極限,必在該集合的閉包中,即最小而包含原集合的閉集。兩個閉集的閔氏和不必閉,故若以表示閉包,則雖然有包含關係
    但可能為嚴格包含(左右不必相等)。據Rockafellar (1997, pp. 49及75),即使兩個被加項各已是閉凸集,仍可能是嚴格包含。若要使閔氏和變成閉,則要取其閉包,即要添加所有收斂序列的極限。
  65. Lemaréchal (1973, p. 38): Lemaréchal, Claude. [在非凸問題使用對偶] (报告). Domaine de Voluceau, Rocquencourt, Le Chesnay, France: IRIA(現INRIA), Laboratoire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automatique: 41. April 1973 (法语). |issue=被忽略 (帮助) 勒馬雷沙爾的實驗,日後有下列論文討論:

    Aardal (1995, pp. 2–3): Aardal, Karen. [Optima訪問克勞德·勒馬雷沙爾] (PDF). Optim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ociety Newsletter. March 1995, 45: 2–4 [2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9) (英语).

    Hiriart-Urruty & Lemaréchal (1993, pp. 143–145, 151, 153, and 156): Hiriart-Urruty, Jean-Baptiste; Lemaréchal, Claude. [第十二章:實踐用的抽象對偶性]. [凸分析和最小化算法,第二卷:進階理論及束法]. Grundlehren der Mathematischen Wissenschaften [數理科學的基本原理] 306.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3: 136–193 (及pp. 334–335所列的文獻附註). ISBN 3-540-56852-2. MR 1295240 (英语).

  66. Ekeland, Ivar. [非凸規劃中的先驗估計].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法國)科學院週刊]. Séries A et B. 1974, 279: 149–151. ISSN 0151-0509. MR 0395844 (法语).
  67. Aubin & Ekeland (1976, pp. 226, 233, 235, 238, and 241): Aubin, J. P.; Ekeland, I. [估計非凸優化的對偶間隙].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76, 1 (3): 225–245. JSTOR 3689565. MR 0449695. doi:10.1287/moor.1.3.225 (英语).

    Aubin & Ekeland (1976)Ekeland (1999, pp. 362–364)也考慮非凸最小值問題的閉凸包,即對原問題的蓋圖所得的新問題。Di Guglielmo推廣到研究非凸多目標優化問題的擬凸閉包,即對目標函數的水平集取凸閉包所得的問題:

    Di Guglielmo (1977, pp. 287–288): Di Guglielmo, F. [多目標優化的非凸對偶].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77, 2 (3): 285–291. JSTOR 3689518. MR 0484418. doi:10.1287/moor.2.3.285 (英语).

  68. Schneider & Weil (2008, p. 45): Schneider, Rolf; Weil, Wolfgang. [隨機與積分幾何].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Springer. 2008. ISBN 978-3-540-78858-4. MR 2455326. doi:10.1007/978-3-540-78859-1 (英语).
  69. Cassels (1975, pp. 433–434): Cassels, J. W. S. [集合的非凸度與沙普利-福克曼-斯塔定理].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5, 78 (3): 433–436. MR 0385711. doi:10.1017/S0305004100051884 (英语).
  70. Molchanov (2005, pp. 195–198, 218, 232, 237–238 and 407): Molchanov, Ilya. [第3章:閔可夫斯基加法]. [論隨機集].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London: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 2005: 194–240. ISBN 978-1-84996-949-9. MR 2132405. doi:10.1007/1-84628-150-4 (英语).
  71. Puri & Ralescu (1985, pp. 154–155): Puri, Madan L.; Ralescu, Dan A. [巴拿赫空間隨機緊集的極限定理].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85, 97 (1): 151–158. Bibcode:1985MPCPS..97..151P. MR 0764504. doi:10.1017/S0305004100062691 (英语).
  72. Weil (1982, pp. 203, and 205–206): Weil, Wolfgang. [取值於巴拿赫空間隨機變量的中央極限定理,應用於隨機集理論]. Zeitschrift für 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 und Verwandte Gebiete [概率論與相關領域期刊]. 1982, 60 (2): 203–208. MR 0663901. doi:10.1007/BF00531823 (英语).
  73. Cerf (1999, pp. 243–244): Cerf, Raphaël. [獨立同分佈隨機緊集之和的大離差].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9, 127 (8): 2431–2436. MR 1487361. doi:10.1090/S0002-9939-99-04788-7可免费查阅 (英语). 瑟夫(Cerf)用到 Puri & Ralescu (1985, pp. 154–155)應用沙普利-福克曼引理的結果。
  74. Ruzsa (1997, p. 345): Ruzsa, Imre Z. [布倫-閔可夫斯基不等式與非凸集]. Geometriae Dedicata. 1997, 67 (3): 337–348. MR 1475877. doi:10.1023/A:1004958110076 (英语).
  75. Tardella (1990, pp. 478–479): Tardella, Fabio. [李亞普諾夫凸性定理的新證].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1990, 28 (2): 478–481. MR 1040471. doi:10.1137/0328026 (英语).
  76. Vind (1964, pp. 168 and 175): Vind, Karl. [多交易者交易經濟體中的埃奇沃思分配].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May 1964, 5 (2): 165–77. JSTOR 2525560. doi:10.2307/2525560 (英语). 1983年諾貝爾獎得主傑拉德·德布魯有注意維恩(Vind)的論文。Debreu (1991, p. 4)寫道:
    凸集的概念(即該集合包含連接其任意兩點的線段),已經多次成為1964年以前經濟理論的核心。引入積分理論研究經濟競爭後,得以新眼光看待此事:若經濟體的每個參與者,對應商品空間的某個任意集合,而又對一族不重要的參與者取平均,則所得的集合必然為凸。[德布魯附註:「此為A. A. 李亞普諾夫的定理的直接推論,參見Vind (1964)。」] 但⋯⋯諸價格函數⋯⋯可以因平均而產生的凸性解釋。商品空間中,對一族不重要參與者加總可以得到凸性,是經濟理論⋯⋯從積分理論得來的觀察。 [刪節後譯文]
    Debreu, Gérard. [經濟理論的數學化].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91, 81 (Presidential 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103rd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9 December 1990, Washington, DC): 1–7. JSTOR 2006785 (英语).
  77. Artstein (1980, pp. 172–183) Artstein (1980)在致敬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奧曼論文集重新出版:Artstein, Zvi. [第22篇:離散與連續砰砰及面空間,又或:找極值點]. Hart, Sergiu; Neyman, Abraham (编). [賽局與經濟理論:致敬羅伯特·J. 奧曼的文選].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5: 449–462. ISBN 0-472-1067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May 2011) (英语).
  78. Mas-Colell (1978, p. 210): Mas-Colell, Andreu. [記核等價定理:有多少個聯盟在阻礙?].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1978, 5 (3): 207–215. MR 0514468. doi:10.1016/0304-4068(78)90010-1 (英语).


參考文獻

外部鏈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