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農業
香港農業是指香港的農業的概況及發展史,農業在香港開埠之初曾是主要產業,農業在20世紀初仍是主要產業之一,農場及耕地在新界隨處可見,但在香港保衛戰之後,隨著人口快速增長及勞動力充裕,香港的產業先以工業為主,繼而發展金融業,在普及教育下,農業相對其他產業較難吸引年輕人入行,加上在1970年代起在新界發展新市鎮,農業的發展處處受限,漸漸成為夕陽產業,走向式微,目前香港主要靠從外地入口以滿足對農作物的需求。由於香港在地理上山多平地少,故現時只有約18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新界北,全港約有2,400個農場,務農人口約為4,400人[1],佔總勞動人口的0.13%,香港約有2.3%的新鮮蔬菜是本地供應的。農場通常為小規模經營,以種植有葉蔬菜或者飼養豬隻或家禽為主,透過「精耕細作」和現代化的技術,生產優質的新鮮食物供應本地市場。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數據,2012年的香港農業生產總值約為7.66億港元(包括農作物生產和牲畜生產)。
|
---|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農業採取不鼓勵的態度,更藉禽流感及口蹄疫的爆發,對飼養禽畜的管制日趨嚴厲,藉此加強對輸入的依賴,並減低政府對基礎產業的投入,地產商則收購大量農地,甚至出現先破壞,再謀求改變土地用途而產生棕地問題[2]。民間方面,過去亦不重視農業,直至2010年出現保衛石崗菜園村的行動後,參與其中的80後青年開始呼籲重視香港農業的發展。2012年,大量農地可能受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而改為市區發展用途,香港農業發展再次引起香港社會留意。
發展歷史
初始時期
香港農業的蓬勃開展,粗略地說與客家人逃避中原戰亂,南移到廣東沿岸地區定居有關。他們把農業知識和技術帶到天涯海角的香港,早到的族群在平坦低地如元朗平原定居,後來者則在偏遠的山中盆地如沙螺洞等落戶。他們平整土地,建設灌溉系統,種植稻米、瓜果和蔬菜,養豬養雞,養魚養鴨,鄉村鄰里互助互保,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並持續幾百年的時光。
只是自從香港被英國殖民地統治,耕田種地開始被視為低等工作,不少新界壯丁到城裏打工,或者遠走英國當餐館工,荒村廢田漸多,稻田閒置,元朗絲苗步向衰落,農業的重心轉移到蔬菜瓜果和禽畜養殖。到了1980年代,香港城市化已經有一定規模,農業式微也漸見端倪,但就算在這個不利的情況下,本地的農業生產仍然對香港人的飲食發揮很大的貢獻。
維持穩定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香港農業的黃金時代,1983年最高產值達15.5億元[3],根據1986年布政司署經濟科(相當於現在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資料,當時香港生產的蔬菜佔全港食用量三分之一,活家禽佔四成多,活豬佔兩成左右,淡水魚佔一成多,而當時香港的人口已經超過五百萬。維持這樣的生產量,是緣於當年香港政府有「食物政策」、「豬政策」等,目的是確保香港人的食物儲備和本地生產能力,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供應鏈中斷情況(或因風雨,或因人禍),為此香港要維持適量的食物庫存,如3個月的白米儲備,以及本地豬和蔬菜等的生產要頂得住一個月等。[4]
但在香港經濟起飛之後,由於香港人的價值觀轉變,而香港政府也把農業判別為「經濟」活動,所以改了用「經濟」為單位的生產總值去「衡量」農業,1980年代中期,香港農業生產值下降到不及香港生產總值的0.5%,在這個氛圍之下,政府高層不少人認為,農業是沒有前途和不值得花氣力推廣或維持的產業,此後就由它自生自滅。加上香港屬自由港,外地農產品進入香港沒有特別限制,而由於不干預政策,政府對本地農業也絕不會有任何直接補助。
逐漸式微
而到近代香港回歸,1998年後中國內地農產品可無限額地大量輸入香港,香港農業由於內地的廉價蔬菜和淡水魚供港而大幅萎縮,絕大部份食物要倚靠外地入口。本地農業產品由於價錢差距被對手壓了下去,此外「環保」嚴管豬糞,把養豬業逼出香港(奇怪的是養馬業不受影響),後來禽流感引起了集體恐慌,「誤殺」了香港的家禽業(連在鄉村養幾隻走地雞都於法不容),「誤殺」是因為禽流感與人類飼養的雞隻之間的關係,似乎始終未見有嚴謹科學文獻證明,多名專家說過,殺死農場的雞隻是不必要的。[5]
復興聲音
由於近年從中國大陸運輸往香港的食物價格時有大幅度波動,而且總體向上,甚至偶然有來貨中斷的現象。而其食品安全亦多次出現問題,例如發生過馬肉充牛肉、激素、防腐劑、防潮劑、塑化劑、重金屬、抗生素、人工色素、人工味素、致癌物質、轉基因食物以及人造化合物(包括孔雀石綠、三聚氰胺及蘇丹紅)等等,引起香港市民對本地農業的關注,認為香港政府有必要重振農業,除了擴充農耕面積,還要重建禽畜業和水產養殖業,及提供優質無害的食物來源。
2022年2月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期間,文錦渡管制站曾因有跨境貨運司機確診新冠肺炎而暫停通關,內地蔬菜多天未能供應香港導致市面普遍菜價飆升數倍。[6]本地蔬菜的供應則未有因此而受影響,令香港市民再次重視本地農業的重要性。[7][8]
農地利用
直到2011年底,分別有292公頃用作生產蔬菜、152公頃用作生產花卉、20公頃用作生產雜糧作物及270公頃用作生產果樹。列表可見農地減少的趨勢。
年份 | 稻田 | 菜田及花圃 | 其他農作物 | 果園 | 魚塘 | 棄耕地 | 合計(公頃) |
---|---|---|---|---|---|---|---|
1960年 | 8018 | 2490 | 1843 | 633 | 324 | 746 | 14067 |
1970年 | 4569 | 4062 | 802 | 641 | 1002 | 2285 | 13361 |
1980年 | 30 | 3809 | 80 | 618 | 1825 | 4237 | 9970 |
1990年 | 0 | 2088 | 51 | 581 | 1381 | 4319 | 8420 |
2008年 | 0 | 496 | 22 | 280 | 1100 | 4188 | 6086 |
2010年 | 0 | 450 | 20 | 276 | 1086 | 4094 | 5926 |
農產品
香港的特色農產品包括並稱為「八鄉四寶」的元朗絲苗、流浮山生蠔、天水圍烏頭及青山魴鯏[11]、俗稱「學斗白」的鶴藪白菜、白泥蘿蔔、八鄉老薑、昂坪茶葉、南涌蓮藕、俗稱「雷公鑿」的打鼓嶺大頂苦瓜和川龍西洋菜。
香港過去亦曾大量種植水果,當中新界和大嶼山曾廣泛種植菠蘿,現時仍留下「菠蘿輋」、「菠蘿壩」等與菠蘿相關的地名。二戰後香港主要菠蘿產地由荃灣轉移至大嶼山,梅窩是其中一個主要栽種地點。1955年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與政府推動「鄉村果園種植計劃」(Village Orchards Scheme),從外地引入果苗在香港大規模種植果樹,計劃下共建立80個鄉村果園。當中大嶼山佔了8個引入共3446棵果樹,除了菠蘿外還有荔枝、龍眼等。大嶼山菠蘿種植大致分為1950年代栽植階段及1960-70年代的興盛期兩個階段,1950-60年代香港種植的菠蘿品種大多來自新加坡[12]。現時梅窩仍有農民種植菠蘿,更培育出自家品種「香水蜜糖菠蘿」[13][14]。現時香港山麓及僅餘果園仍種有各類水果。
現時常見的本地蔬菜有生菜、菜心、芥蘭、白菜、西洋菜、菠菜、枸杞、蕹菜和莧菜等,每日平均生產蔬菜45公噸、活雞10,300隻及生豬255頭,供應全港所需蔬菜的2.3%,活家禽的57.0%及活豬隻的7.0%。近年花卉種植備受重視,主要品種有劍蘭、百合、菊花、薑花和蓮花;而為農曆新年而培植的則有桃花。而較為常見水果則有荔枝、龍眼、黃皮[13]、本地檸檬、橙、橘、番石榴、木瓜、大樹菠蘿、香蕉、提子[15][16]、士多啤梨[17][18]及菠蘿[13]
本地農業發展計劃
有機耕作
漁護署在2000年12月開始舉辦「有機耕作轉型計劃」,開始時只有吳家村和大江埔兩個有機轉型區15個農場,到現在發展至7個主要菜區(吳家村、大江埔、坪輋、粉嶺、八鄉、上水和大埔),合共有196個農場參加了漁護署的有機耕作支援服務。有機耕作產品在超級市場、健康食品店、農墟和街市等地方銷售。漁護署亦與菜統處緊密合作,為有機農友收集蔬菜,再運往長沙灣批發市場進行銷售。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及菜聯社亦定期分別在嘉道理農場、中環、大埔菜站及屯門舉辦農墟。
2002年12月由浸會大學、綠田園基金(前稱綠田園)和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前稱香港有機農業協會)聯合組成「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正式成立,制訂「有機生產及加工標準」,於2004年底正式接受有機農場及加工場的有機認證申請。
参考文献
- 漁農自然護理署年報 2010-2011:農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袁易天. . 主場新聞. 2012-09-19 [201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1).
- 葉子盛. . 明報. 2012-09-23.
- 立法會十題:本地漁農業發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參考資料
- 漁農自然護理署. . 2014年5月22日 [2014年9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9日).
- . 信報. 2017-04-06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港澳經濟》 雜志社. 1984 [201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 《香港農業論壇:農業是都市的重要構成》
- 林超英. . 主場新聞. 201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0).
- . 香港01. 2022/02/08 [2023-10-31].
- . 自由亞洲電台. 2022-02-11 [2023-10-31].
- . 經濟日報. 2022-02-10 [2023-10-31].
- 港府發展農業 被批乏生態視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東方日報》 2015年3月23日
- http://www.greeners-action.org/gsc/public/others/20120816_Mapopo_nentnda/20120816_MaPoPo_nentnda_PR.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政府胡亂規劃,香港農業被扼殺 「新界東北發展區」應保地於農
- .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 . 好老土 Good Old Soil. 2023-10-01 [2023-10-02].
- . https://www.mill-milk.com/. [2023-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3).
- 【習慣本土】子承父業種菠蘿. 好集慣於Instagram. 2022-08-05 [2023-09-19] (繁體中文).
- . 香港01. 2019-07-15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 . 明周. 2018-08-16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新假期. 2019-01-25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明報. 2017-02-24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 [201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8).
外部連結
- 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綠田園基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香港本地農業發展關注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香港永續栽培學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