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為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獲歷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記載逾四千年的中國歷史,上起傳說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且統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正史」一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由「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學術界則一般奉《清史稿》為「二十五史」之一而摒除《新元史》,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成「二十六史」。
歷史發展
「二十四史」的概念形成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范曄《后汉书》問世,唐代以後遂漸取代《東觀漢记》,成为“三史”之一。[1]
其後,在《三國志》編成之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1]
於唐代,記載三国至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十部正史,合稱「十史」。後來出現了「十三史」,即包括「十史」和《史記》《漢書》《後漢書》。唐朝時吳武陵有《十三代史駁議》二十卷,宗諫注《十三代史目》十卷。[2]
於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北宋王令著有《王先生十七史蒙求》,南宋呂祖謙有《十七史詳節》。[2]
於明代,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監本二十一史》說:「宋時止有十七史,今則併宋、遼、金、元四史為二十一史。」[2]
清代雍正年間,《明史》編成,合稱「二十二史」,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是依此命名。其後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在編寫《四庫全書》的時候,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即二十四史。[2]
後續
因《元史》撰寫之內容實為缺漏,且用字離疏,故柯劭忞於民國六年(1917年)召編《新元史》,民国九年(1920年)脫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將趙爾巽等編的《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的總數計算,合稱「二十六史」。
1971年,主持「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顾颉刚在其《整理国史计划书》中说:「钱海岳独竭数十年的精力,编成纪传体的《南明史》百数十卷,足备一代文献。」「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等到钱氏女婿堵仲伟拜访顾颉刚并出示《南明史稿》时,顾氏又作题跋,将此书「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但此計劃並未得到支持,眾人認為應等《二十四史》點校完成後再議此事[3]。
列表
流水號 | 書名 | 修撰人 | 例目 | 總卷數 | 記事起訖時間[4] | 備註 | |||||
---|---|---|---|---|---|---|---|---|---|---|---|
時代 | 姓名 | 本紀 | 表 | 書志 | 列傳 | 其他 | |||||
1 | 史記 | 西漢 | 司馬遷 | 12 | 10 | 8 | 70 | 世家30 | 130 | 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 合稱三史 |
2 | 漢書 | 東漢 | 班固 | 12 | 8 | 10 | 70 | 100 |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 | ||
- | 東觀漢記 | 東漢 | 劉珍等 | 3 | 1 | 1 | 15 | 載記1 散句1 | 22 |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 | |
3 | 後漢書 | 南朝宋 | 范曄 | 10 | 30 | 80 | 120 |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 | 合稱四史
(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 | ||
4 | 三國志 | 晉 | 陳壽 | 4 | 61 | 65 |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 ||||
5 | 晉書 | 唐 | 房玄齡等 | 10 | 20 | 70 | 载记30 | 130 |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至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 | 唐朝時合稱十三史 | |
6 | 宋書 | 南朝梁 | 沈約 | 10 | 30 | 60 | 100 |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宋順帝昇明三年(479年) | |||
7 | 南齊書 | 南朝梁 | 蕭子顯 | 8 | 11 | 40 | 59 | 齊高祖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 | |||
8 | 梁書 | 唐 | 姚思廉 | 6 | 50 | 56 | 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 | ||||
9 | 陳書 | 唐 | 6 | 30 | 36 | 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 | |||||
10 | 魏書 | 北齊 | 魏收 | 12 | 20 | 98 | 130 | 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年) | |||
11 | 北齊書 | 唐 | 李百藥 | 8 | 42 | 50 |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至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 | ||||
12 | 周書 | 唐 | 令狐德棻等 | 8 | 42 | 50 |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至周靜帝大定元年(581年) | ||||
13 | 隋書 | 唐 | 魏徵等 | 5 | 30 | 50 | 85 |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 | |||
14 | 南史 | 唐 | 李延壽 | 10 | 70 | 80 |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 | 宋朝時合稱十七史
(扣除舊唐書、舊五代史) | |||
15 | 北史 | 唐 | 12 | 88 | 100 | 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 | |||||
16 | 舊唐書 | 後晉 | 劉昫等 | 20 | 30 | 150 | 200 |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 |||
17 | 新唐書 | 宋 | 歐陽修、宋祁等 | 10 | 15 | 50 | 150 | 255 | |||
18 | 舊五代史 | 宋 | 薛居正等 | 61 | 12 | 77 | 150 | 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至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年) | |||
19 | 新五代史 | 宋 | 歐陽修 | 12 | 1 | 3 | 45 | 世家10 四夷附录3 | 74 | ||
20 | 宋史 | 元 | 脫脫等 | 47 | 32 | 162 | 255 | 496 |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 | 明朝時合稱二十一史 | |
21 | 遼史 | 元 | 30 | 8 | 32 | 45 | 国语解1 | 116 | 遼太祖元年(907年)至遼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 | ||
22 | 金史 | 元 | 19 | 4 | 39 | 73 | 135 | 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至金哀宗天興元年(1234年) | |||
23 | 元史 | 明 | 宋濂等 | 47 | 8 | 58 | 97 | 210 | 元太祖元年(1206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 | ||
24(25) | 明史 | 清 | 張廷玉等 | 24 | 13 | 75 | 230 | 332 |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莊烈帝崇禎十七年(1644年) | 合稱二十四史
(加上舊唐書、舊五代史) | |
- | 南明史 | 共和 | 錢海岳 | 5 | 10 | 9 | 96 | 120 | 明安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至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 | - | |
(24) | 新元史 | 民國 | 柯劭忞 | 26 | 7 | 70 | 154 | 257 | 元太祖元年(1206年)至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 | 合稱二十五史 | |
(26) | 清史稿 | 民國 | 趙爾巽等 | 25 | 135 | 53 | 316 | 529 | 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至清末帝宣統三年(1911年) | 合稱二十六史 | |
- | 清史 | 民國 | 張其昀等 | 25 | 136 | 53 | 315 | 550 | 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至清末帝宣統三年(1911年) | - |
主要版本
- 南宋紹興十四年四川轉運使井憲孟刊行「眉山七史」(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書,現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 明朝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 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 中華民國商務印書館印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
- 民國45-46年二十五史編刊館印行《仁壽本二十五史》(1961年國防研究院出版修訂本《清史》,1971年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補入出版,改稱「仁壽本二十六史」)
- 民國56年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6开 精装)
- 民國6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大32开 平装)
- 民國99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增大开本、放大字体重印王雲五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精装。出版说明为18开,但对于32开而言,开本的增大主要在宽度上而不是在长度上)
- 中华书局排印《點校本二十四史》
参见
- 中国历史
- 正史
- 野史
人物列表
- 史記人物列表
- 汉书人物列表
- 后汉书人物列表
- 三国志人物列表
- 晋书人物列表
- 宋书人物列表
- 南齐书人物列表
- 梁书人物列表
- 陈书人物列表
- 魏书人物列表
- 北齐书人物列表
- 周书人物列表
- 隋書人物列表
- 北史人物列表
- 南史人物列表
- 唐书人物列表
- 五代史人物列表
- 宋史人物列表
- 辽史人物列表
- 金史人物列表
- 元史人物列表
- 明史人物列表
- 清史稿人物列表
- 春秋人物列表
- 战国人物列表
- 资治通鉴人物列表
参考资料
- 李君惠. . 文史雜志. 2012, (05): 18-21.
- 李偉國; 尹小林. . 學術月刊. 2013, 45 (01): 142-148.
- 中华书局编辑部. . 中华书局. 2006. ISBN 978-7-101-11665-6.
- 本書編寫組. .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68–269. ISBN 9787040508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