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

基隆港是位於臺灣基隆市海港,為中華民國四座主要國際商港之一、以及北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與臺北港並列為臺北聯外港口,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除了商港功能之外,也是臺灣的海軍及漁業基地之一。整個港區被基隆市中心環繞,腹地較其他臺灣商港狹小,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2000年代後亦發展郵輪母港事業。2018年的數據顯示,基隆港位列世界第113大港,在臺灣各商港中排名第四。[3]

基隆港
Keelung Port
2022年的基隆港
位置
国家与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位置基隆市仁愛區、中正區、中山區
经纬度25.1384°N 121.7476°E / 25.1384; 121.7476
港口代码TWKEL
細節
啟用1913年
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擁有者 中華民國交通部
類型商港、軍港、漁港
水域面積375公頃[1]
陸地面積196公頃[1]
總面積572公頃[1]
碼頭57座
港外水深負20公尺至負26公尺[1]
外港航道水深負15公尺至負15.5公尺 [1]
數據
靠港船隻10,714艘次(2020年度)[2]
年貨物噸位156,580,789 公噸(2020年度)
年量1,532,792.25 TEU(2020年度)[2]
貨物價值58,621,984計費噸(2016年度)[2]
客運進港:385,207(2016年度)
出港:396,927(2016年度)
網站
kl.twport.com.tw

港區環境及設施

基隆港西岸碼頭
基隆港西岸旅客中心(西二西三碼頭)

基隆港為利用自然之谷灣地形所修築的港口,共有41座碼頭、1個入港航道,港區總面積為608.4公頃。陸域:195.7公頃,海域:412.7公頃。港灣形狀大致呈北寬南窄的漏斗狀,港區水域則分為外港、內港、牛稠港等3大區域。碼頭方面可分為東岸碼頭、西岸碼頭等2大部分,其中以西岸運量較大;使用類型則分為商用、軍用、漁用等3大類。外港區主航道長度約1,440公尺,水深負16公尺,航道寬度約320公尺,迴船池:水深負16公尺,直徑650公尺。

碼頭簡介

  • 貨櫃碼頭:14座
設有三處貨櫃基地,配置有35至40噸可裝卸13至18排貨櫃之高性能式貨櫃起重機,每年可裝卸310萬以上標準貨櫃箱(TEU)。
  1. 西岸貨櫃儲運場
    1. 北櫃場(舊稱第一貨櫃中心)
    2. 南櫃場(舊稱第三貨櫃中心)
  2. 東岸貨櫃儲運場(舊稱第二貨櫃中心)
  • 散雜貨碼頭:20座
設置有通棧、露置堆貨場,可供汽車遊艇鋼鐵等貨物裝卸之用。另設有水泥、卸油品及其他散貨碼頭,配置水泥圓庫、自動卸煤機、化油儲槽、自動卸水泥設施等。
  • 客運碼頭:6座
東岸及西岸各有一棟客運大廈。東岸專門停泊國際航線的大型豪華郵輪;西岸則停泊台馬輪、新台馬輪、台馬之星等往返馬祖-基隆之渡輪。
  • 客貨碼頭:1座

其中西岸六號碼頭為客貨共用碼頭。

  • 其他用途碼頭:15座
分別供港務公司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軍艦、海巡艦、緝私艦等特種船隻靠泊。

軍港

基隆港東岸與西岸均有軍用碼頭。東岸為東5碼頭(入口標示為「海軍碼頭」);東5碼頭入口對面設有海軍威海營區,是中華民國海軍一三一艦隊部所在地;西岸為8-12碼頭,由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原海軍第三造船廠,簡稱「海三廠」)、陸軍第三地區支援指揮部運輸兵群第二營使用。

漁港

大沙灣以北,與和平島、八尺門鄰近的水域為基隆港的漁用碼頭區(1998年正式劃為「漁業專用區」),又名「正濱漁港」,為台灣重要遠洋漁業基地之一。

港區地圖

聯外交通

鐵路

  • 台鐵標誌台鐵 - 縱貫線 - 基隆車站
  • 台鐵標誌台鐵 - 基隆臨港線(已廢除[4]

高快速公路

  • 中華民國國道中山高速公路
    • 港西高架橋:連接中山高基隆端及西岸碼頭、中山一路
    • 東岸高架道路(中正高架橋):連接中山高基隆端及東岸碼頭、中正路(北部濱海公路)
  • 中華民國國道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 基隆港西岸聯外道路(台2己線):連接福高及西岸碼頭
  • 省道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連接台62線及東岸碼頭

一般幹道

  • 東岸沿岸:中正路、東海街
  • 西岸沿岸: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光華路
  • 市區銜接:港西街、忠一路、仁二路
  • 聯外幹線: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台5線(基公路)、縣道102線(基公路)

營運航線

  • 全港通航業新臺馬輪
    • 基隆港 → 福澳港(馬祖南竿 → 中柱港(馬祖東引)
      ※ 單日「先馬後東」,雙日「先東後馬」
  • 新華航業臺馬之星
    • 基隆港 → 福澳港(馬祖南竿) → 中柱港(馬祖東引)
      ※ 單日「先馬後東」,雙日「先東後馬」
  • 中國遠洋「遠洋之星
    • 廈門港 → 基隆港 →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 每週一班、每週五出發
    •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 基隆港 → 廈門港
      ※ 每週一班、每週日出發
  • 麗星郵輪「寶瓶星號」
    • 基隆港 → 石垣港 → 那霸港 → 基隆港
    • 基隆港 → 那霸港 → 基隆港
    • 基隆港 → 石垣港 → 基隆港
    • 基隆港 與那國島(久部良漁港)→ 基隆港
    • 基隆港 → 花蓮港 → 與那國島(久部良漁港) → 基隆港
  • 名勝世界郵輪「名勝世界壹號」
    • 基隆港 高雄港 → 花蓮港 → 基隆港
    • 基隆港 → 台中港 高雄港 → 基隆港
    • 基隆港 高雄港 → 基隆港
    • 基隆港 → 花蓮港 → 基隆港
    • 基隆港 → 台中港 → 基隆港

歷史

在1894年的基隆港手繪地圖
1926年的基隆港地圖
1945年美軍繪製的基隆港地圖

建港之初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又因舊內港裡兩座鱟公嶼、鱟母嶼礁石而雅稱「鱟江」。 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臺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治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展。在同治2年(1863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而在1886年當時就任台灣巡撫劉銘傳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後來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將1886年認定為基隆港建立之年[5]

日治時代

日治時代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的建設,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一期在1899年開工,1903年7月竣工[6],第五期則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未全部完工。這五期的築港工程,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原本港內的鱟公嶼、鱟母嶼即在第二期工程被剷除),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基隆港現存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即在此時期興建,分別於1932年、1934年完工。

松本虎太在日治時代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台灣第一大港寶座。較特別的是,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政府行政系統負責,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臺北州設立「港務部」來管理,並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海務部監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改由直屬於台灣總督府的基隆港務局負責。基隆港由於當時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埠設施及港內停泊船隻皆毀損嚴重,港區幾成廢墟。

戰後至今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續設基隆港務局,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務局改組時以打撈港內一百多艘沉船及復建碼頭、橋樑、船渠、船塢、運河、防波堤、修理場及倉庫等原有設施為主,1953年以後才開始增設港埠設施,如增建西29、30號碼頭、漁港區突堤碼頭、興建通棧倉庫等,並填築大沙灣海水浴場以興建船渠。

復建完成之後,基隆港開始復興。1961年至1974年間,港務局改建內港設施,並開始在外港及東岸興築碼頭[7]。1974年至1981年間開始積極擴建外港,並先後興建兩座大型突堤碼頭,以消除內港瓶頸及島內成長的運輸需求;連接港區及高速公路的東岸、西岸高架橋也興建於同時期。1982年至1992年,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基隆港的營運量在1980年代到達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發展至今,基隆港的碼頭總數從日治時期全座落在西岸的18座,擴增為現在的57座(西岸37座、東岸20座)。民國95年(2006年)年度全中華民國關稅總收入之中,經基隆港之收入為新台幣821億餘元,佔總收入之60.54%[8],足見基隆港在台灣經濟體系的重要地位。

基隆港務局在1999年精省後改隸交通部;2012年行政院組織再造實施後,中華民國交通部於同年3月1日起實施「政企分離」之航港管理作法,將各港務局公司化合併成立國營之「臺灣港務公司」,原基隆港務局則改制為臺灣港務公司屬下的「基隆港務分公司」。

鑒於貨運業務因港口腹地不足而發展受限,基隆港自2000年代起發展郵輪母港業務。由於地利之便,基隆港成為臺灣民眾搭乘郵輪出發的首選,臺灣超過九成的郵輪旅客都由此進出。基隆港國際郵輪人次,由2013年的40萬到2018年的94萬,每年還繼續以逾20%的速度快速成長,這也吸引了國際郵輪業者選擇以基隆港做為母港。根據臺灣港務公司統計,2018年停靠基隆港的郵輪艘次達565次,平均天天都有郵輪造訪。基隆躍居亞洲第三大郵輪港,超越香港日本各港口,僅次於上海新加坡[9]

發展瓶頸與對策

停泊在基隆港西岸的一艘陽明海運貨櫃船

基隆港與基隆市唇齒相依,基隆市區的街廓即沿著港區發展,而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計更是與基隆港息息相關,昔日廣佈市區的「委託行」及酒吧就是一例[10]。但進入1990年代之後,基隆港除了要面對國內外傳統港口的競爭,還要應付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各新興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區規模已到達極限,卻因為港埠用地緊鄰市區及山區而無法擴建,港內大部分碼頭的吃水深度又無法停泊巨型貨櫃輪,導致許多船隻被迫彎靠高雄港與台中港。

興建新港

基隆港於1980年代,正逢港埠營運的高峰期,當時港內船席不足的情形常常發生;基隆港務局於19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基隆港的擁擠狀況,提出在基隆港以西的外木山海岸興建「基隆超級深水港」,即「基隆新港」的興建計畫,在基隆港營運狀況開始衰弱時,曾被認為是重振基隆港營運的最佳方法,但是之後一直無實際動作。在1997年,交通部以建設新港的難度過高、經費太過龐大等理由,否決了興建新港的提案,以在新北市八里區興建淡水新港、即今之台北港作為替代方案。此舉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滿,認為此舉將會封殺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來發展。雖然如此,基隆市各界目前仍未放棄興建新港的可能。

開放觀光

近年來,為了提升競爭力,基隆港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港務局在2002年正式開放港區觀光,讓遊客可以搭船遊覽基隆的港埠風光。另外,為了吸引國際航運業者落腳,基隆港在2003年時設立了自由貿易港區[11]

港市合一

港市合一」的構想在1970年代時已經存在,[12]在1989年時已是選舉政見要點。[13]為了促進基隆市港兩方的發展,基隆市各界自1990年代開始積極推動。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專責機構「基隆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基隆市市長(時任市長為李進勇)兼任主任委員。但交通部於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員會暫行停止委員會運作[14]

未來展望

由於現有港區短期內無法擴建,為了因應台北港將對基隆港的貨運業務造成的威脅、與鄰近國家港口的競爭,以及預期兩岸三通後所帶來的客運榮景,基隆港從原本偏重貨物運輸,轉型成為客運、貨運並重的「加值型物流港」[15][16]。未來基隆港將朝向「東客西貨」的方向來發展,東岸以客運與觀光遊憩為主,西岸則繼續作為貨運運輸的基地[17];而配合基隆市中心的都市更新計畫,未來基隆港部分碼頭的功能將進行調整,港區部分後線區域也將開放商業開發,以達致基隆港、市發展之雙贏[18]

下列為基隆港進行中的發展計畫:

基隆港西岸客運專區港務大樓模型
  • 市中心港區開發計畫
基隆港南岸的港區(東4碼頭—西4碼頭之間)鄰近市中心,為配合基隆市政府推動的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案,鄰近基隆車站的小艇碼頭、西1碼頭、西1B碼頭的後線將解除管制,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水岸廣場(碼頭岸線仍繼續維持現有功能)[18]。西2—西4碼頭將配合此都更案改造成為「客運專區」,並新建容納客運航廈、港務機構合署辦公之新港務大樓,將成為基隆港新地標[19];東2—東4碼頭則規劃成為國際郵輪基地,並引進民間資金來開發[20]
新港務大樓原規劃於2016年完工啟用[21],但因計畫拆除做為其建地的西三碼頭倉庫在2014年底列為歷史建築保護,使整個工程必須重新規劃,目前規劃西二、三碼頭倉庫改為旅客中心,海港大樓合併至規劃興建的西岸會展與旅運智慧大樓[22]
  • 牛稠港軍事專業區
中華民國國防部在2011年6月同意將海軍原有在基隆港西岸呈分散狀的5處軍用碼頭集中至牛稠港水域的西9—11碼頭,並在此劃設「軍事專業區」,以利港區棧埠與後線的整合[23]。軍用碼頭及威海營區西遷相關工程分三標施工,於2019年5月7日舉行動工典禮,預計2021年完工[24]

姐妹港

  •  美国奧克蘭港(Port of Oakland)- 1970年6月10日締結
  •  英国南安普敦港(Port of Southampton)- 1985年4月16日締結
  •  美国洛杉磯港(Port of Los Angeles)- 1988年7月28日締結
  •  美国北臨海港(Port of Bellingham)- 1990年8月15日締結
  •  美国舊金山港(Port of San Francisco)- 1992年9月15日締結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臺灣)).
  2. .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3. http://211.75.230.130/web_upload/Section1-3.pdf
  4. . 自由時報. 2013-10-16 [2015-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5. 《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民國74年(1985年)11月9日出版,基隆港務局發行。
  6. 陳怡雯. (PDF).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13年12月 [2022-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09).
  7. 胡, 台麗. .
  8. 關於中華民國海關,詳見財政部關務署條目。
  9. 陳竫詒. . 天下雜誌.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7).
  10. . 博客來.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11. 台灣自由貿易港區網站 - 自由貿易港區在哪裡 存檔,存档日期2008-01-30.
  12. . 聯合報. 1972-03-04.
  13. . 經濟日報. 1989-11-02.
  14. 《國家政策論壇》-「市港合一」回歸基本精神 存檔,存档日期2009-04-17.
  15. .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4).
  16. 基隆港市共同發展策略
  17. 北北基生活圈跨域空間發展整體策略規劃>現況分析>交通運輸
  18. 基隆港務分公司-基港局整體規劃及未來展望 存檔,存档日期2012-04-19.
  19. 基港32樓地標新港務大樓105年完工 - 自由時報 2011.04.12 存檔,存档日期2012-10-01.
  20. 基港東岸碼頭完成轉型規劃
  21. 基港西岸客運港務大樓興建修正計畫經建會通過 - 台灣新生報2012.03.20 存檔,存档日期2014-10-30.
  22. .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23. .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24. .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来源

參見

  •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 基隆港西岸碼頭倉庫
  • 台灣港口
  • 基隆市交通

外部鏈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