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餘國

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鳧臾,由中国东北地区以扶余语为母语的古老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亦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国家。中原華夏族群將他們視為東夷之一,扶餘國從前2世紀立国到494年東扶餘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前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后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扶余国是汉朝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獻帝時,其王求改屬辽东郡[1]。传说历代扶余王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赏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2]

扶餘
汉语名称
简化字
名稱
諺文
汉字

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人的先民之一。部分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可能是日本人的起源。

疆域

根據《後漢書》卷85的〈東夷列傳〉:

扶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龍崗山脈),東與挹婁(有人說張廣才嶺),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松花江)。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扶餘的起源地位於今日中國吉林省松花江流域,遼寧省昌圖縣、洮南市以北,至黑龍江省雙城市以南,皆其國土。今昌图縣之扶餘城即古扶餘王所居。扶餘最強盛之時,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中國三国時代的一里約有今日450米,方圓二千里即約900公里的範圍)。

歷史

扶餘最早在史書出現的地方是《史記》,在衛滿朝鮮於前108年被滅國時就已存在。《三国遗事》传说解夫婁時,宰相阿蘭弗(有「右輔」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話而篡位,解夫婁東遷。為分辨這兩個扶餘,史書一般稱前者為「北扶餘」,東遷後的為「東扶餘」(其實東扶餘也是北扶餘,只是金蛙與原北扶餘脫離關係)。至西漢時期,被劃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开始向汉朝进贡。大武神王殺帶素後扶餘開始衰退,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王曾来到洛阳晉書记载永和二年夫餘為百濟所侵西徙近燕。之後到了三國時代遼東半島被公孫氏支配。後來扶受到鮮卑的攻擊,慢慢步向衰亡。至太康時,為慕容廆所破,旋即復國(扶餘王依慮自殺,子弟亡走沃沮,子依羅後即位)。346年慕容氏又攻擊扶餘(同時兩屬於慕容與高句麗),最後在北魏被勿吉所滅亡。薛仁貴高句麗,嘗攻拔之。渤海國曾經在東扶餘故地建扶餘府,領扶州,仙州,扶州領扶餘,布多,顯義,鵲川四地。金朝蒲與路(於農安故地置濟州),明朝福餘衛,皆扶餘之音轉也。夫餘是最早從濊貊中脫離建國的部落。最早的扶餘人受濊貊人統治,後來濊貊人受扶餘統治。

扶餘人曾經有五批入高句麗,第一批是朱蒙離開東夫餘時帶去的,第二批是大武神王殺帶素時,帶素的從弟帶10000人來附,以椽那部置之,賜姓絡氏。第三批是曷思在鴨綠谷自立為王,其孫都頭於公元68年時降高句麗。第四批是廣開土王征服後扶餘時。第五批是公元477年扶餘王降高句麗文咨王時。高句麗的絕奴部由扶餘人構成(包括扶餘王)。

渤海國置扶餘府與鄚頡府,遼代置黃龍府管之,金代時已被當渤海人視之。

北扶餘

北扶餘是扶餘國最初發祥的地域[3]。传说公元前239年由解慕漱创建北扶餘(公元前239年-公元前58年)。[4]有人認為北扶餘是北夷索離國。建國的人是東明,他逃亡濊人中稱王。

東扶餘、後扶餘

解夫婁王東遷之後,王位由金蛙王和他的兒子帶素王順序繼承。到22年,帶素王與高句麗的大武神王開戰,大武神王攻入東扶餘首都,帶素王被殺,帶素王的三弟曷思帶同殘部退往鴨綠谷(殺當地海頭王),是為曷思王,建國後扶餘(其孫都頭於公元68年降高句麗)。285年,後扶餘再往東逃往沃沮地,即今日中國吉林省的延邊自治州。後來他們被廣開土王侵略,最後被長壽王征服。494年被勿吉击败,国王投靠高句麗,後扶餘滅亡。

卒本扶餘

卒本扶余是北扶余国的一个延续国。前86年,高豆莫(东明王)打败解夫娄夺到北扶余王位后,将北扶余改名为卒本扶余。卒本扶余在朱蒙继位时演化成高句丽。但又有考证认为高句丽和扶餘没有关系,高句丽发源于辽河地区,最初是扶餘的侵略者,后占据扶餘故土。

南扶餘

百濟的聖王在538年遷都之後,將原來的國號改名為南扶餘。百济王族也姓扶余。

2世紀頃東夷諸国 夫余位置。
4世紀頃東夷諸国 夫余位置。

政治體制

北扶餘、東扶餘時期,王位以世襲方式傳承,王以下有掌管四道的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等同於部落首領)。王和四道諸加同樣有大使,大使者、使者(外使者,宮殿使者)等臣僚,而在諸加之下的階級依次為豪民(氏族首領)、下戶(百姓)、奴婢。實施嫡長子繼承制,如長子不肖,由諸加(有參政、議政,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力)共推嫡次子與庶子為王。有誤時,諸加自戰,下戶(主要由濊人組成)擔糧供應,挹婁也是他們下戶,扶餘分別對他們邑落加以統屬,並向族長收貢品,至三世紀不能再忍受扶餘人苛征(黃初中叛之),扶餘數伐之,而卒不能服。

扶餘律法對犯法者嚴懲。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為奴、姦淫(不論男女)、忌妒罪(限女子,女家欲得回屍首,輸牛馬)死刑(暴屍於山上),盜竊罪賠償12倍。[5]謀反者先火炙,後斬首,家人為奴。

社會文化

扶餘以農業畜牧業為主(狩獵為輔),盛產名馬(駑者善養令肥)、赤玉、大珠,皮。社會盛行巫術,也會在戰爭時祭天占卜以預知吉凶。其占卜方式是殺牛而觀其蹄,如果牛蹄併躘即為吉兆。每年殷曆12月,扶餘皆舉行「迎鼓祭」(可能屬秋收祭典,其他穢系民族是十月祭天),人民飲酒歌舞,統治者赦免罪人。扶餘國與其他穢系民族不同,其他穢系民族是農業民族,扶餘國是農牧兼有。扶餘也重視農業,如作物失收,歸咎於國王,要殺或廢(認為王的神聖已失去)。

扶餘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崇尚厚葬,甚至停靈5個月,以久為榮。王與諸加的葬儀更為講究,例如玉匣為棺、百人殉葬等等。居喪男女穿純白衣(平時也穿白衣),扶餘國早期居豎穴式木材住處,後有宮殿,倉庫與監獄。扶餘人下戶答話時跪地,與中原相似。吃食時用俎豆。

婚俗方面,扶餘社會容許一夫多妻,而且有兄長死,則弟娶嫂為妻的轉房婚風俗。扶餘國善於養馬,被高句麗繼承,朱蒙以善於養馬出名,他那匹馬叫果下馬,高句麗人也善於騎射,四出道中有馬加(扶餘王始祖東明曾被馬所救),象徵扶餘人對馬有圖騰崇拜。[6]

現代研究

香港大學語言學者金鐘,經由語言學考證,認為百越族的分支北上,建立了夏朝與扶餘[7]

参见

  • 扶餘語系
  • 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

注釋

  1. 《後漢書》卷85〈東夷列傳〉
  2. 《後汉书·东夷列传》: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
  3. 桓檀古記/北夫餘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 [200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朱立熙(2003年),《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頁12。
  6. 朱立熙(2003),《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頁12。
  7. 金钟《濮与中华民族》,廣州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5462-0291-4

參考書目

  • 辭海》1947年版,第561/3頁
  • 《辭源》1951年2月版,第276/4頁
  • Just who are the Japanese?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and when?by Jared Diamond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扶餘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後漢書/卷85》,出自范晔後漢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30》,出自陳壽三國志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晉書·卷097》,出自房玄齡晉書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