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

湖泊英语:Lake)是内陆洼地中相对静止、有一定面积,不与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全世界共有约1.17亿个湖泊,共覆盖了地球近500万平方公里[1]

位於阿根廷內格羅河省的納韋爾瓦皮湖
奈西湖在坦佩雷附近
卡胡朗吉国家公园的西尔维斯特湖(Lake Sylvester)
苏格兰高地一处鞍状山脊的湖泊

從地球歷史上來看,湖泊只是暫時存在的水體,會受到泥沙淤積而慢慢陸化;除了少數古老湖泊,如貝加爾湖,絕大多數湖泊的形成年代都只能回溯到更新世冰河時期。

种类

河流流出的湖通常是淡水湖(外流湖)。沒有河流流出的湖則幾乎是鹹水湖,稱爲内流湖(或內陸湖),但也有少數像乍得湖一般(因為人為斷流),仍然是淡水湖的內流湖。

根据水温、营养物质含量的不同,湖泊可以分为贫养中养富养三类,贫营湖泊水温低,營养物质含量少,優养湖泊则相反。而普養則在兩者之間;湖泊从貧养转化为優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论人类是否干预都会发生,但是人类的干扰显著地加快了湖泊優养化的过程。湖泊優养化的最后阶段,会由於污泥的沉积,最终变为沼泽。同时,参考pH值又可分为酸性或碱性湖泊。

根据湖泊的地质构造和形成原因分为冰川湖、构造湖河成湖、火山口湖、岩溶湖喀斯特湖人工湖等。

內陸海是指與大洋完全分離,或與之沒有直接連繫的大型水域,雖然因為其範圍廣大而被稱為「海」,但以地理學的角度來說,包括裏海鹹海在內的大型水域其實都屬於湖泊一類,而非真正的海洋。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水域是裏海,其水量約佔全球湖泊總水量的44%。

生态意义

湖泊支持着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湖水的平均深度一般在2米到100米左右,这是阳光能够穿透的深度,因此,湖水从上到下都能给生物足够的能量,维持丰富的生物。

成因

湖泊地形形成原因:

  • 构造湖:构造湖是指由地壳内力作用(如斷裂、斷層、地塹)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滇池、抚仙湖、鹹海[2]
  • 裂谷湖:裂谷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构造湖,因板塊擴張或裂谷張裂的地質作用所形成。如東非大裂谷湖泊、死海貝加爾湖
  • 火口湖:火口湖或称火山口湖、火山湖,是在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长白山天池多巴湖伊拉蘇火山湖[3]
  • 河成湖:河成湖是由於河道迁徙(河跡湖)、淤塞等原因而形成的湖泊。如洪湖、白洋淀[4]
  • 牛轭湖:牛轭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河成湖、河跡湖,是由於河流截弯取直,弯曲的河道被废弃而形成的湖泊,如乌梁素海。[5]
  • 堰塞湖:堰塞湖是由於因火山熔岩流、火山碎屑流、地震引起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原因导致河谷、河床被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如五大连池湖、唐家山堰塞湖[6]
  • 冰蚀湖:冰蚀湖或稱冰川湖,可分為帶狀湖、冰斗湖等細類,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坑和水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天山天池、新路海、溫德米爾湖、嘉明湖。[7]
  • 岩溶湖:岩溶湖或稱喀斯特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产生的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经汇水而形成的一类湖泊。如草海。[8]
  • 地底湖:地底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喀斯特湖,指存在於於地底下的湖泊,大多出現在喀斯特地形中,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產生的地下河、溶洞,在地下洞穴中形成的湖泊。如維也納地底湖。
  • 海跡湖:海跡湖原本是海洋的一部分,因受海平面下降、板塊運動、地質變遷或泥沙沉積,使原本與海洋連結的海灣、陸間海、內海潟湖被迫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如裏海
  • 海成湖潟湖、古潟湖):海跡湖、潟湖的一種,指海湾的灣口處由於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而形成潟湖,當潟湖與海洋完全隔絕時就形成湖泊,但若尚未與海洋分隔开的潟湖則不分類為湖泊。如杭州西湖帕圖斯潟湖亞歷山德里娜湖。有学者认为太湖也曾是个古潟湖。[9]
  • 砂丘湖:砂丘间的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此外沙漠中沙丘间形成的湖泊又稱為风成湖。如弗雷澤島的湖泊群、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群。[10]
  • 隕石坑湖:隕石坑湖或稱撞擊坑湖,是由隕石、彗星撞擊地表產生凹坑經積水而形成湖泊。如馬尼夸根隕石坑、舒梅克撞擊坑、博蘇姆維湖、埃利格格特根湖。
  • 泉水湖(湧泉湖):地面高度低於地下水面(或伏流水面)高度時地下水會從低漥地滲出、湧出地面形成湖泊,亦或是地下水沿著斷層、地層中的孔隙或裂縫湧出地面形成湧泉、噴泉、冷泉、溫泉、間歇泉後於地勢低漥處形成湖泊。如沙漠中天然湖泊綠洲月牙泉錫瓦綠洲、龍潭湖、夢湖、大稜鏡溫泉、煎鍋湖、黑維茲湖。
  • 人工湖:人工挖掘或在河道、海湾筑坝而形成的湖泊,最典型的人工湖為「水库」、「調整池」、「滯洪池」。如新安江水库、万宜水库、加通湖、金龍湖。某些天然湖泊经人工筑坝抬高水位后也可视为水库,如洪泽湖[11]

湖泊水體來源:

称谓

汉语中湖泊的称谓有很多种,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特色的称谓,中国西部的湖泊有时会根据该地少数民族的叫法而采取音译。

  • 中國东部

常用称谓有:氿等多种。

  • 中國西部
    • 纳木错班公错),通行于藏区
    • 诺尔淖爾(查哈诺尔、腾格尔诺尔、察汗淖、九连城淖)
    • 茶卡(依布茶卡、茶卡盐湖),通行于藏区。
    • 海子(盐海子、碱海子),通行于蒙古地区东北地区
    • 库勒(阿克苏库勒、硝尔库勒)通行于西北新疆一带。

世界大湖

面積計算:

排名湖名面積(km²)體積(km³)最大深度(m)所在國家備註
1裏海371,00078,2001,025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土庫曼世界、亞洲第一大湖,蓄水量最多的湖泊,鹹水湖
2蘇必略湖北美洲82,10012,232406加拿大/美國世界第一大淡水湖,北美洲第一大湖,五大湖之一
3維多利亞湖非洲68,8702,76080肯亞/坦桑尼亞/烏干達非洲第一大湖
4休倫湖北美洲59,6003,540229加拿大/美國北美五大湖之一
5密西根湖北美洲57,8004,920282美國北美五大湖之一
6坦干伊喀湖非洲32,90018,9001,470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贊比亞
7貝加爾湖亞洲31,49423,6001,642俄羅斯世界第一深湖、最古老的湖泊
8大熊湖北美洲31,1532,292446加拿大
9馬拉威湖(尼亞薩湖)非洲29,5007,775706馬拉威/莫三比克/坦桑尼亞
10大奴湖北美洲27,0002,088614加拿大
11伊利湖北美洲25,70048464加拿大/美國北美五大湖之一
12溫尼伯湖北美洲24,50037136加拿大
13安大略湖北美洲18,9601,640244加拿大/美國北美五大湖之一
14巴爾喀什湖亞洲17,58012227哈薩克斯坦東半部為鹹水湖,西半部為淡水湖
15鹹海亞洲17,15819340.4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鹹水湖,1960年時約68,000平方公里
16拉多加湖歐洲16,400908230俄羅斯歐洲第一大湖
17馬拉開波湖南美洲13,01028060委內瑞拉鹹水潟湖
18洞里薩湖亞洲13,0004010柬埔寨
19帕图斯湖南美洲10,140--巴西鹹水潟湖
20奧涅加湖歐洲9,890280120俄羅斯

體積計算:

排名湖名體積(km³)面積(km²)最大深度(m)所在國家備註
1裏海78,200371,0001,025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土庫曼世界、亞洲第一大湖,蓄水量最多的湖泊,鹹水湖
2貝加爾湖亞洲23,60031,4941,940俄羅斯世界第一深湖、最古老的湖泊
3坦干伊喀湖非洲18,90032,9001,470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贊比亞
4蘇必略湖北美洲12,23282,100406加拿大/美國世界第一大淡水湖,北美洲第一大湖,五大湖之一
5馬拉威湖(尼亞薩湖)非洲7,77529,500706馬拉威/莫三比克/坦桑尼亞
6密西根湖北美洲4,92057,800282美國北美五大湖之一
7休倫湖北美洲3,54059,600229加拿大/美國北美五大湖之一
8維多利亞湖非洲2,76068,87080肯亞/坦桑尼亞/烏干達非洲第一大湖
9大熊湖北美洲2,29231,153446加拿大
10大奴湖北美洲2,08827,000614加拿大

資料來源:World Lakes Netwo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见湖泊面积列表。

湖泊之最

  • 最大的湖泊及鹹水湖裏海(面積達371,000平方公里)
  • 最大的淡水湖:蘇必略湖(面積達82,100平方公里)
  • 最大的人工湖:沃尔特水库(面積達8,502平方公里)
  • 最大的火山湖:多巴湖(面積達1,130平方公里)
  • 最深的湖泊及淡水湖:貝加爾湖(水深達1,940米)
  • 最深的鹹水湖:死海(水深達330米)
  • 最高的湖泊及鹹水湖: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
  • 最高的淡水湖:玛法木错(湖面海拔4,585米)
  • 最低的湖泊:死海(湖面海拔負418米)
  • 最鹹的湖泊:死海(湖水鹽度達30%,為一般海水的8.6倍)
  • 最長的湖泊:坦干依喀湖(長度大約660公里)
  • 最古老的湖泊:貝加爾湖(已經在地球上存在超過2,500萬年)
  • 蓄水量最多的湖泊及鹹水湖:裏海(體積達78,200立方公里)
  • 蓄水量最多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體積達23,600立方公里)
  • 蓄水量最多的人工湖:布拉茨克水库(體積達169立方公里)

參見

  • 高原湖泊
  • 淡水湖
  • 鹹水湖
  • 時令湖
  • 灭湖
  • 池塘
  • 水庫
  • 湖泊列表
  • 湖泊列表列表
    • 湖泊面积列表
  • 太阳系最大湖泊和海洋列表

参考文献

  1. Verpoorter, Charles; Kutser, Tiit; Seekell, David A.; Tranvik, Lars J.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4-09-28, 41 (18). doi:10.1002/2014GL060641 (英语).
  2.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3.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7).
  4.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5.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6.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7.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0).
  8.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9.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5).
  10.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11. .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