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通过别人的言行判断出对方心理,就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的技能,花点时间观察一下他人 。很多人通过其他人的言行理所当然地给对方下判断,但你真的注意过一些细节问题吗?其实,你需要透过现象看清他人的本质。

部分 1
部分 1 的 3:

基本概念

  1. 洋葱有四层,人也一样。你能读懂一个人多少,就有多接近于洋葱的心。
    • 洋葱皮: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不经意到或许只是在巴士站聊天时随意谈谈天气,生活习惯或是周围世界的时候。
    • 第二层:我们欣赏的或是与我们关系逐渐升温的人(比如同事或是同学)越来越了解我们了,因为我们之间互相信任,在一起相处得很舒服。而我们跟陌生人就不能达到这层关系。
    • 第三层:友谊或是婚姻创造出的关系纽带让人们之间有了羁绊,有了安全感。处于这一层关系的人会互相表达个人感受,比如和信任的人分享秘密,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担心与忧虑等等。
    • 洋葱心:每个人都有“内心”,内心最深层次的想法和秘密我们都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一层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影响的,比如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对现实世界的接受程度。
  2. 准备好接受眼前的事实,而不是强迫自己相信假象。
    • 很多情况下我们被尴尬,罪恶感和不安全感蒙住了双眼,看不到生活的真正面貌。
  3. 在心理学上,偏见除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还有很多种,要知道偏见都是在忽略事实的情况下内心产生的理所当然的想法,不要被这样的想法带走,保持中立状态。
    广告
部分 2
部分 2 的 3:

找到研究对象

  1. 不要找陌生人,因为观察陌生人需要很长时间。可以选择你的另一半、同事或朋友来观察。
  2. 一个人的基准线指的是一个人的舒适区。
  3. 记下他们对特定事件的反应方式,在不同时间进行观察,看看互相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时候的压力都比在家里要大,另外如果你讨厌某个人的话,对他会跟对其他人很不一样。
  4. 列出研究对象最常表现出的特征和行为,这些行为模式将成为你研究对方的基础。
    • 不同语调(正常语调,激动,害怕,防御等等)
    • 眼部运动
    • 面部表情
    • 身体语言(研究对象如何表现自己)
  5. 记下你没有预料到的动作,行为,或是不符合他们“基准线”的瞬间。
    广告
部分 3
部分 3 的 3:

增加知识

  1. 让他们本人,他们的外貌和风格代表他们个人。
  2. 声音轻柔说明他们可能比较害羞,但也要考虑环境因素,比如他们只是太累。声音大表明他们想要获得优越感,或是想要掌控他人。
    • 他们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声音会有所变化吗?还是跟之前一样?
    • 他们和你交流的时候表现得是否成熟?这能让你大概了解他们的最高教育程度和词汇量。
    • 确定你能分辨对话中的夸张,讽刺,俚语和其它表达方法。注意词汇使用的语境,来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是只是想表现得聪明而已。
  3. 分析他们的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和他们对公共问题看法之间的联系。
    • 他们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住在低收入区的话,说明他们可以比住在富人区的人更加靠自己能力生活。
    • 组织能力很重要,但不要急着下结论。如果他们作息安排很满,家里十分脏乱的话可能只是因为没有时间去整理,但如果有时间还不去整理的话就是懒了。一个人越有组织能力并且愿意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就越是自信,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紧张。
    • 他们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很多人在公共区域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但公司的办公室已经算是一个人工作中的舒适区了。很多商人(还有医生和心理学家)喜欢在办公桌上放家人的照片。你可以判断出来这个人很爱自己的家庭,每次看到照片的时候就会想起他们。
  4. 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穿着和表达方式判断出他的组织能力。
    • 他们的衣服塞得很整齐,还是随意搭在身上?穿得很正式还是很休闲?看起来很专业还是乡村非主流?
    • 他们的发型呢?看起来是经过精心打理的,还是对着镜子看一眼就完成了?后者性格就像“差不多先生”,不会思考怎样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最完美。
    • 他们穿的鞋是怎样的?他们的鞋是擦的锃亮的,还是看起来马上就要扔掉的旧凉鞋?
  5. 他们打嗝的时候是搞得声势浩大,还是尽量小声不让人发现?打嗝,打喷嚏和咳嗽的不同方式能展现一个人的礼仪教养。
  6. 他们是看着你的眼睛,还是看着其它地方?要求他们说实话的时候他们会躲避眼神接触吗?观察对方说谎的时候眼睛的移动方向。
  7. 有些人容易紧张,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他们会想方设法逃离那里。
    • 站着的时候,不耐烦的人比镇定的人更有可能抖腿,也常会摆弄东西,比如咬嘴唇,叹气,或是非常频繁地看手机或手表。
    广告

小提示

  • 从面试员工到打牌,每天我们都在暗自在心中勾勒他人的形象。
广告

关于本wikiHow

wikiHow是一个“多人协作写作系统”,因此我们的很多文章都是由多位作者共同创作的。 为了创作这篇文章,志愿作者多次对文章进行了编辑和改进。 这篇文章已经被读过4,061次。
分类: 社会关系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