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籽油

棉籽油英語:)是從棉花屬植物種子提煉而成的食用油,主要來源為陸地棉草棉,其植種用途在取得棉纖維、作動物飼料及榨油[1]

棉籽
棉籽油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3,699 kJ(884 kcal)
0 g
0 g
膳食纖維0 g
100 g
飽和脂肪25.9 g
單元不飽和脂肪17.8 g
多元不飽和脂肪51.9 g
0 g
维生素
維生素A equiv.
(0%)
0 μg
(0%)
0 μg
0 μg
硫胺(維生素B1
(0%)
0 mg
核黃素(維生素B2
(0%)
0 mg
菸鹼酸(維生素B3
(0%)
0 mg
(0%)
0 mg
吡哆醇維生素B6
(0%)
0 mg
葉酸(維生素B9
(0%)
0 μg
維生素B12
(0%)
0 μg
胆碱
(0%)
0.2 mg
维生素C
(0%)
0 mg
维生素D
(0%)
0 IU
维生素E
(235%)
35.3 mg
维生素K
(24%)
24.7 μg
膳食礦物質
(0%)
0 mg
(0%)
0 mg
(0%)
0 mg
(0%)
0 mg
(0%)
0 mg
(0%)
0 mg
(0%)
0 mg
其他成分
0 g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

棉籽與其他油籽(如葵花籽)有類似的結構,由硬殼包覆著含內核(種子)。棉籽油使用在沙拉油沙拉醬美乃滋[2]洋芋片等零食,因為它味道安定,不會掩蓋原味,遇熱不易起油煙[3]

成分

密西西比棉籽油公司的seed house,位於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

棉籽油一般含70%的不飽和脂肪酸(18%的單元不飽和,52%的多元不飽和)、26%的飽和脂肪酸[4]。完全氫化時則是94%的飽和脂肪酸和2%的不飽和脂肪酸(1.5%的單元不飽和,0.5%的多元不飽和)[5]

棉花錦葵科植物(如秋葵)會產生出一種具有毒性的黃色多酚類化合物——棉酚[6],但也有研究指出,棉花以外的錦葵科植物不會產生棉酚[7]。這種天然的有色化合物能夠從棉花植物的種、葉、莖、根、以及主根樹皮內的微小腺體中發現,尤其種子含量最多[8]。棉籽約含0.5-0.7%棉酚[9]。化合物的適應功能有利於抵禦蟲害或病菌侵襲。

棉籽油(100g)主要脂肪酸組成[10]
項目分量(g)
脂肪100
飽和脂肪酸25.9
14:0(肉豆蔻酸0.8
16:0(棕櫚酸22.7
18:0(硬脂酸2.3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17.8
16:1(棕櫚油酸0.8
18:1(油酸17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51.9
18:2(亞麻油酸51.5
18:3(α-亞麻酸0.2
20:4(未辨別)0.1

與其他植物油的比較

植物油
本表列出每100克植物油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单位为克(另有标记除外);所有数据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无数据来源。
名称主要原料数据来源饱和
脂肪酸
单不饱和
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
脂肪酸
α-生育酚
(毫克)
维生素K1
(微克)
总量其中:
ω-3脂肪酸
其中:
ω-6脂肪酸
扁桃仁油 扁桃仁 旧标准参考[11]8.269.917.4---39.27
杏仁油 杏仁 旧标准参考[12]6.36029.3---40
牛油果油 鳄梨 旧标准参考[13]11.670.613.5---00
芥花籽油 油菜 基础数据[14]6.662.625.37.517.8017.30
椰子油 椰子 基础数据[15]82.56.31.701.700.10.6
玉米油 玉米 基础数据[16]13.427.752.9151.9022.60
食用棉籽油 棉花属 旧标准参考[17]25.917.851.9---35.324.7
冷榨亚麻籽油 亚麻 旧标准参考[18]918.467.853.414.30.10.59.3
葡萄籽油 葡萄 旧标准参考[19]9.616.169.9---28.80
榛子油 榛子 旧标准参考[20]7.47810.2---47.20
芥末油 芥菜籽 旧标准参考[21]11.659.221.2---00
淡橄榄油 油橄榄 基础数据[22]15.866.610.40.69.70.120.926
特级初榨橄榄油 油橄榄 基础数据[23]15.469.29.10.78.4000
棕榈油 油棕 旧标准参考[24]49.3379.3---15.98
花生油 花生 基础数据[25]16.257.119.90.319.60.215.24.2
罂粟籽油 罂粟籽 旧标准参考[26]13.519.762.4---11.40
稻米油 米糠 旧标准参考[27]19.739.335---32.324.7
红花籽油 红花 基础数据[28]7.771.613.80.213.60.1465.3
芝麻油 芝麻 旧标准参考[29]14.239.741.7---1.413.6
乳木果油 乳木果 旧标准参考[30]46.6445.2---00
大豆油 大豆 基础数据[31]14.922.157.66.650.9012.20
葵花籽油 葵花籽 基础数据[32]963.420.70.220.50.168.56.9
山茶油 油茶 旧标准参考[33]21.151.523---00
番茄籽油 番茄 旧标准参考[34]19.722.853.1---3.80
核桃油 核桃 旧标准参考[35]9.122.863.3---0.415
小麦胚芽油 小麦 旧标准参考[36]18.815.161.7---149.424.7

物理性質

棉籽油

原油呈暗紅色,含有高量棉酚游離脂肪酸磷脂[37]。加工後會有溫和的味道,通常呈現清澈的淺金黃色,色度取決於煉油[38]。棉籽油為油炸介質,具有相對高的發煙點。密度介於0.917 g/cm3至0.933 g/cm3之間[39]。如同長鏈脂肪酸的油脂,棉籽油的發煙點約在450 °F(232 °C)[6],高含量的生育酚(維生素E)有助於提供穩定性,使製品能有較長的食用期間,因此製造商傾向於把它用在包裝商品上。

生產

至2011年棉花為種植面積世界第三大的基因改造作物大豆47%、生技玉米32%、生技棉花15%、生技油菜5%[40]。依據美國農業部(USDA)調查,2010年美國平均有90%的棉花經過基因工程,而依據11個產棉州中的9個州所調查,現在美國基因改造棉花占了95–98%[41]。棉籽油為美國消費量第三大的食用油[42]。依據美國農業部網站資料,精煉棉籽油約佔5-6%美國國內油脂市場。

棉籽經過去除棉絮、脫殼分離後,榨取原油有三種方式:液壓旋壓溶劑萃取(浸出),大部分都是萃取方式生產[43],溶劑主要使用正己烷。日本的岡村製油為少數壓榨取油的生產商[44],棉籽油生產量佔日本國內5成[45]

精煉食用棉籽油需要經過脫膠、脫酸、脫蠟、脫色、脫臭[8]等加工程序以提升去除棉酚的水準。未精煉的棉籽油含有高量棉酚,不能作為食用油使用[8]氯化鐵經常用來將棉籽油脫色[46]

棉籽油生產的副產品:棉籽殼可以用來將半纖維素分解萃取木糖[44]、棉籽渣餅、棉籽粕為家畜飼料或菇類培植太空包肥料。

安全性

整合醫學博士安德魯·威爾在他的網站上指出,「視棉籽油為不健康的產品,因為它有過高的飽和脂肪酸而不飽和脂肪酸太低」[47]。並且陳述「甚且,棉籽油可能會含有天然毒素,可能有農藥殘留(棉不列為糧食作物,農民在生長過程中使用了很多農藥)」[47],這種說法也已被其他網站重申[48]。然而,聲稱棉籽未規範為糧食作物並不正確。在美國,美國聯邦法規(CFR)將棉籽列為其他糧食作物,訂有最高農藥殘留量的標準[49]。此外,天然毒素棉酚會在提煉過程中除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紀錄上棉籽和棉籽油未有明顯的殘留[50]

棉酚生殖毒性[51],導致男性睪丸萎縮、精蟲數量減少及活動力下降;女性經期混亂、子宮縮小、卵巢萎縮[42]。雖然現在的油脂純化技術可去除大部分的棉酚,但多少還會殘留[52]。精煉後的棉籽油,棉酚含量為0.1%至0.2%[42]。在1970、80年代,中國大陸、非洲、巴西等國,曾用棉酚作為男性避孕藥,但到了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棉酚用於男性避孕會造成不可逆現象,就算停用也無法回復精蟲數量,因此禁用[53]。棉酚的三種形式——酚醛式、內酯式、環酮式——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9],若檢驗有遺漏會造成安全漏洞[54]

2011年德州農工大學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利用RNAi技術將棉籽所含的棉酚除去98%,可望為上億人口提供新的蛋白質來源與進一步提升棉籽油安全性[55]

經濟史

棉花加工副產品的棉籽在19世紀後期之前被認為幾乎一文不值[56]。雖然棉花產量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持續擴增,但大量棉籽是沒有價值的資產[56]。雖然有些種子用於種植、肥料和動物飼料,大部分則是任其腐壞或者非法傾倒入河流[57]

在1820年代和1830年代,由於工業革命時期的人口快速成長和拿破崙戰爭大陸封鎖問題,歐洲經歷了油和脂肪短缺[57]。脂肪和油的需求增加,加上供應減少導致價格大幅上揚[56]。因此,許多歐洲人買不起烹調和照明所需要的脂肪和油[56]。許多美國企業家試圖利用歐洲的油需缺口和美國日益增加的棉籽供給,將種子碾碎榨油[57]。但由於從種殼分離出核仁的困難度,這些企業大多數在幾年內宣告失敗[57]。1857年,威廉·費(William Fee)發明了一種脫殼機解決了這個問題,能夠從棉籽有效分離堅硬外殼與核仁[56]。有了這個新發明後,棉籽油開始應用於照明燈,取代日益昂貴的鯨油和豬油[56]。不過在1859年,石油行業興起後這項應用便逐漸走向歷史。台灣在經濟崛起前也曾用棉籽油點燈照明[52]

接著棉籽油被非法使用來增強動物脂肪及豬油[56]。最初,肉品加工業者偷偷將棉籽油添加到純脂肪,但這種做法在1884年被揭發[56]。美國肉品食品加工企業Armour and Company企圖壟斷豬油市場,並領悟到它所買入的豬油超出了現有食用豬所能夠生產的數量[56]。接著美國國會展開調查,並通過立法,添加了棉籽油的產品都必須印上「豬油合成物」(lard compound)的字樣[57]。同樣地,棉籽油經常和橄欖油混合。當這種做法曝光後,許多國家把美國橄欖油列入進口關稅,而義大利於1883年完全禁止該項產品[57]。這些管控計劃削弱了棉籽油的銷售和出口,再次造成棉籽油供過於求價格下跌[57]

價格貶低誘使新成立的寶鹼公司(寶僑)利用棉籽油生產製品[57]1837年大恐慌導致法律上的兩兄弟合併燭台和肥皂製造業務,致力降低成本以期度過熊市[56]。遍尋昂貴動物脂肪的替代方案,兄弟倆最終敲定使用棉籽油[56]。寶潔公司壟斷了棉籽油市場規避肉品加工業者的價格壟斷。但是隨著電力出現,蠟燭需求下降[57]。寶潔公司隨後發現棉籽油的食用用途。透過專利技術,兄弟檔能夠氫化棉籽油和開發出酷似豬油的物質[56]。在1911年,寶潔公司推出了一個積極的營銷活動,以宣傳新的植物起酥油產品Crisco,可用來代替豬油[58]。Crisco的廣告放置在各大報紙,標榜該產品「更容易消化……動物脂肪烹調的健康替代品……比黃油更經濟」[59]。該公司還發送免費食譜,每項烹飪法都用到Crisco[59]。1920年代該公司為特定種族使用他們的母語開發食譜[59]。此外,Crisco開始播出廣播烹飪節目[59]。1899年,食品化學家大衛·韋森(David Wesson)同樣地開發出脫臭過的棉籽油——韋森食用油[57]。韋森油也被大量銷售,並蔚為流行[57]

接下來的30年間,棉籽油在美國成為出眾的油品[56]。Crisco和韋森油成了豬油和其他昂貴油品在烘焙、油炸、煎炒方面、和沙拉醬的直接替代品[56]。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棉籽油短缺迫使另一種直接替代品大豆油的利用率提升[56]。到1944年,大豆油生產重要性超過了棉籽油,由於棉籽油短缺和大豆油成本下降低過了棉籽油[56]。1950年,大豆油取代棉籽油的起酥油用途,因為大豆價格相對較低[56]。由於棉花改種玉米和大豆,棉籽價格跟著上漲,玉米糖漿乙醇的需求大力助長了這股趨勢[56]。在整個20世紀中期和後期,棉籽油產量持續下滑[56]

在2000年代中後期,避免反式脂肪的消費潮流,以及某些司法管轄區要求強制標示反式脂肪,激勵了棉籽油的消費量增加[60],一些健康專家[61]:220與公共健康機構[62]推薦它作為健康的油。Crisco和其他生產商改良棉籽油後只包含很少或不含反式脂肪[63]。不過,一些健康專家表示,棉籽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比起單元不飽和脂肪比例太高,以及加工性質使得它成為不健康的油品[64]

日本於17世紀在棉籽油加入石灰製成「白油」提高燈油的賣相與性能,從此使用增加[65]。精製食用油定位為高級油,價格比大豆油油菜籽油[66](市售品1公斤約800-1100日圓)。2010年棉籽油生產和進口量總和只佔大豆油生產量的1.7%[66][67]

在中國大陸,棕櫚油、精煉棉籽油、大豆油的市場價格為每公噸7000多人民幣[68][69]花生油則是兩倍以上的14000~17000人民幣[69],巨大價差成為不肖廠商圖利的目標。更甚者將地溝油加工後混充[70]。2012年1月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的永隆食品廠遭工商部門查獲大批問題油[71][72],其以大豆油、棕櫚油、粗製棉籽油和違法添加的花生油香精[73]混入勾兌(調和)成花生油,並賣給「康師傅」(頂新國際集團)在內等十多個品牌[71]。混充油銷售地區遍及廣東省深圳市東莞市佛山市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地[73]

2013年台灣爆發以低價棉籽油混充高價油的違法獲利事件,大統長基[3]富味鄉[74]進口粗製棉籽油加工後混摻入各種油品在國內販售。兩家業者的下游廠商高達100多家(大統)與1000多家(富味鄉)[75][76],影響遍及全台。富味鄉外銷油品販售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菲律賓加拿大等地,棉籽油混充比率最高達95%[77]。更且,棉籽油渣餅(cottonseed cake)進口量從150公斤暴增到5559公噸,由於農委會未有效檢查及管理而去向不明,若成為餅乾原料甚至是拿來榨油,將擴大危害層面[78][79]。棉籽油進口量大統長基佔4成[80],富味鄉佔6成[81]

用途

工業上棉籽油大多是肥皂蠟燭化妝品原料,或成為汽車的生質燃料[82]。或是做為機器的潤滑劑「針車油」。

在農業方面,棉籽油的毒性可被認為對殺蟲是有益的:包括植物油在內的各種油脂,已經數百年來當作殺蟲劑用在控制昆蟲和蟎類害蟲[83]。棉籽油普遍被認為是最殺蟲的植物油[83]

傳統上棉籽油用在薯片等食品,為Crisco起酥油的主要原料[84]。但由於棉籽油比橄欖油芥花籽油顯著便宜(每公斤低於25元新台幣[52]),而開始廣泛使用在糧食麵包零食人造奶油等方面的加工食品[85]

參見

參考資料

  1. . Cotton.tamu.edu.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2. . National Cottonseed Products Associat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7).
  3. 何炯榮、簡慧珍. .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2013-10-20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中文).
  4.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5.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2-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5).
  6. Jones, Lynn A.; King, C. Clay. . Y. H. Hui (ed.) (编). . New York: Wiley. 1996. ISBN 978-0-471-59426-0.
  7. Jaroszewski JW, Strøm-Hansen T, Hansen SH, Thastrup O, Kofod H. . Planta Med. 1992年10月 [2013-10-26]. PMID 17226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no gossypol could be detected in ABELMOSCHUS ESCULENTUS (ocra),..., earlier claimed to contain this compound.
  8.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3-10-16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9. 周佩虹. . ETtoday 新聞雲. 2013-10-25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7) (中文).
  10. . 美國農業部.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1.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2.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3.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4.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5.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6.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7.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8.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1.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2.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3.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4.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5.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6.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7.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8.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9.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0.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1.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2.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3.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4.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5.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6.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7. 油屋.com-綿実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日語)
  38. (PDF). National Cottonseed Products Association. [29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20).
  39. . Transport Information Service, Gesamtverband der Deutschen Versicherungswirtschaft e.V. [6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8).
  40. James, C. . ISAAA Briefs. Ithaca, New York: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ISAAA). 2011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
  41. .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42. 陳鈞凱.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13-10-21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中文).
  43. Cottonseed oil - Nide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4. . [201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45. . 日本食糧新聞社. 2013-04-19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日语).
  46. .
  47. Dr. Andrew Weil. . Q & A Library. [29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48. Linda Tarr Kent. . LiveStrong.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49. . Ecfr.gpoaccess.gov. 2013-10-11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5).
  50. . Books.google.com.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51. . FDA Poisonous Plant Database. FDA.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52. 簡慧珍. .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2013-10-19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中文).
  53. 陳麗婷. .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2013-10-19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中文).
  54. . ETtoday 新聞雲. 2013-10-26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8) (中文).
  55. . Ebiotrade.com. 2000-07-19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56. O’Brien, Richard D., et al. “Cottonseed oi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hapter 5 in Bailey’s Industrial Oil and Fat Products, Volume 2: Edible Oil & Fat Products: Edible Oils. Editor, Fereidoon Shahidi.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5. ISBN 9780471678496
  57. Nixon HC. (2005)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Cottonseed Oil Indust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8(1):73-85
  58. Drew Ramsey and Tyler Graham for The Atlantic. April 26, 2012. How Vegetable Oils Replaced Animals Fats in the American Di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9. . Crisco.com. 2010-09-30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6).
  60. Staff, Cotton247.com. September 12, 2009 Cottonseed Oi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On The Rise - Crushers expect over 100 million pound incre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1. Willett WC and Skerrett PJ. Eat, Drink, and Be Healthy: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uide to Healthy Eat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ee Press 2005 (paperback), sold in ebook form by Simon and Schuster Digital Sales Inc.
  62. Staff,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Mental Hygiene. March 2005 Health Bulletin: Healthy Heart - Eat Less Trans Fa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3.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25, 2007 Crisco drops trans fats from shortening formul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4. Danielle Walsh, Health Columnist for Bon Appetit Magazine. January 27, 2012. 3 Best and Worst Oils For Your Health 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5.
  65. 油屋.com-綿実油の改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日語)
  66. 幸書房 | 最新油脂事情-綿実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日語)
  67. 農林水産省/油糧生産実績調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日語)
  68. . 中国食用油网. 201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
  69. 张伟龙 、刘畅. .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新浪网. 2010年5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
  70. 邹浩. . 南方都市报. 201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71. . 南方都市报. 2012-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7) (中文(中国大陆)).
  72. . 路透社. 201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8) (英语).
  73. 郑莉娜. . 杭报在线. 广州日报. 201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8) (中文(中国大陆)).
  74. 陳雨鑫、林宛諭. .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2013-10-25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7) (中文).
  75. 蔡容喬. .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2013-10-24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7) (中文).
  76. . 自由電子報 (自由時報). 2013-10-26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中文).
  77. 吳為恭、劉曉欣、賴筱桐. . 自由電子報 (自由時報). 2013-10-23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中文).
  78. 張傳佳、鍾麗華、林詩萍. . 自由電子報 (自由時報). 2013-10-26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6) (中文).
  79. 邱俊吉. . 蘋果日報. 2013-10-25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
  80. . ETtoday 新聞雲. 2013-10-23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5) (中文).
  81. . 蘋果日報. 2013-10-22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4) (中文).
  82. . 新浪新聞中心 (民視新聞). 2013-10-21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中文).
  83. W.S. Cranshaw and B. Baxendale,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Updated Friday, April 19, 2013 Insect Control: Horticultural Oi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84. . crisco.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5).
  85. . cotton 247.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