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江津站

直江津站日语: Naoetsu eki */?)位於日本新潟縣上越市東町,是越後心動鐵道(朱鷺鐵)及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轄下的鐵路車站。2015年3月14日前為JR東日本及JR西日本的公司分界站。

直江津站
北口(2021年8月)
北口(2021年8月)
日语名称
   
车站概览
位置新潟縣上越市東町1-1
地理坐标37°10′15.80″N 138°14′35.17″E
管辖机构越後心動鐵道
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
途经
距离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面車站[1]跨站式站房
3面6線[1]
其他
电报码ナホ
历史
启用日期1886年(明治19年)8月15日[1]
上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1,537(越後心動鐵道)/2,102(JR東日本)人次(不含下車乘客)
2018年
服务
春日山
(2.8公里)
谷濱
(6.6公里)
信越本線(JR東日本)
(包括直通北北線*)
黑井
(2.7公里)
备注
共同使用站(越後心動鐵道管轄站)
直營站(管理站),JR東日本為業務委託站
設有綠窗口
* 正式的終點站為犀潟站,但超快速列車與大部分普通、快速列車直通至此。

概要

直江津站位於上越市靠海側,是直江津地區(舊直江津市)的交通中心,過住是JR東日本與JR西日本的分界車站。2015年3月14日隨北陸新幹線開通,JR東日本與JR西日本分別將位於新潟縣內的部份信越本線及全部北陸本線路段放棄經營,交由越後心動鐵道營運,自此JR西日本退出本站,改成為了JR東日本與朱鷺鐵的分界車站。改動後,因朱鷺鐵擁有兩線的營運,因此同時取得了車站的管理權,JR東日本改為只擁有使用權。原北陸本線下行(日本海翡翠線)與原信越本線上行(妙高躍馬線)的站內號誌機成為JR東日本與朱鷺鐵的實際分界處。現時朱鷺鐵以站房所在地為公司的註冊地點[2]

過往特急列車包括「白鷹」、「北越」全部停靠,北陸新幹線開通後上述列車全遭取消。然而卻新加設了每日5來往新潟站新井站(或上越妙高站)間的特急「白雪」,以及3班單向由信越本線駛入妙高躍馬線內。司機與車長亦與此辦理交接,另外也加開了1.5來回直通北北線的超快速列車「雪兔」,全段均由北越急行的駕駛員駕駛。

過往JR東日本新潟支社於此設立直江津運輸區與相關設施,且站內分布許多線路,故多數普通列車以此作為起終點或作為列車留置地。

朱鷺鐵為紀念公司成立六週年,為本站設計了1名虛構站員「凪音零」[3]

服務路線

妙高躍馬線款式的站名標記

車站結構

車站和自由通路的設計是以客船「飛鳥」(飛鳥)為主題。除此之外,亦設有自動售票機2台、指定席券售票機2台、商店(NEWDAYSmini)、候車室、投幣式置物箱與廁所等。

此站設有綠窗口(營業時間 5:30-22:30),亦有配置職員。2017年4月起於部份閘機加設對應Suica及其他IC卡的感應器。

以往JR西日本有列車停靠於此,不過車站只有北側出入口掛有JR東日本的形象標誌。售票機對鄰近區域車站的車票亦未區別JR東日本或是JR西日本。以上原因,使得往北陸本線的列車發車時,車掌廣播通常不強調「JR西日本」,而改以「JR線」代替。在2015年3月14日後隨車站管理權交移後,車站外牆亦移除了JR東日本的商標,只剩下標示日文與英文站名。

JR管理時代

由1987年4月至2015年3月13日,為JR東日本新潟支社管理的直營站。 1

月台配置

擁有島式月台3個,共提供3面6線。

月台路線目的地
1 日本海翡翠線 糸魚川方向
2 - 4 妙高躍馬線 上越妙高新井二本木站妙高高原方向
日本海翡翠線 糸魚川、泊方向
信越本線 長岡新潟方向
5、6 妙高躍馬線 上越妙高、新井、二本木、妙高高原方向
信越本線 長岡、新潟方向
北北線 六日町越後湯澤方向

月台自修室

月台上供學生使用的自習室(2020年8月)

2020年4月,在3、4號月台上原來的一個候車室被改裝成為自修室,每天從早上7時至下午10時,讓學生可以在等車時能夠把握時間進行自習。自修室內設置了書檯、座椅及插座,據時任站長解釋,這構思是源於他見到不少來往直江津及高田的高校生在等車,心想是否可以為他們做一點事,讓他們可以在學習上有所得著,便向公司反映了意見,最終獲得落實,亦造就了在新井站也增設了相同的設施[4]

車站周邊

北側

車站周邊為直江津的中心地區,許多旅館、商店和住宅林立。 站前路、安國寺路(舊國道8號)的商店街則有雁木造(一種屋頂構造,主要用來防雪)的特殊景觀。

  • 新潟縣道123號直江津停車場線
  • 新潟縣道468號大潟上越線
  • 新潟縣道488號三屋中央線
  • Century Ikaya 旅館()
  • Heimat 旅館()
  • 伊藤洋華堂直江津店
  • 越後五智國分寺
  • 御館公園
  • 十念寺(濱善光寺)
  • 直江津海水浴場
  • 上越市立水族博物館
  • 船見海濱公園
  • 直江津港
  • 直江津俘虜收容所遺跡
  • 親鸞上人上陸地(居多之濱)
  • 居多神社
  • 安壽與廚子王供養碑()
  • 松尾芭蕉句碑 『』(語出:奥之細道
  • 上越市立直江津南小學
  • 上越市立直江津中學
  • 新潟縣立直江津高級中學
  • 新潟縣立直江津中等教育學校
  • 上越市立國府小學

南側

南側附近為新興住宅區。

  • 新潟勞災醫院
  • 國道8號(直江津繞道

歷史

  • 1886年8月15日:國鐵信越本線 關山-直江津間通車時設立。
  • 1898年:移轉至現址。
  • 1899年9月5日:北越鐵道直通列車至本站。
  • 1907年8月1日:北越鐵道國有化。
  • 1911年7月1日:北陸本線 名立-直江津間通車。
  • 1930年4月1日:信越本線貨物支線 直江津-直江津港間通車。
  • 1940年:改建站房為具有三角屋頂的山屋風格。
  • 1945年12月9日:發生三名朝鮮僑民在車站持水管及圓鍬攻擊乘車旅客的事件。此事件催生出鐵道公安職員的制度。
  • 1959年9月1日:廢止信越本線貨物支線 直江津-直江津港間業務。
  • 1985年3月5日:廢除專用線隨車貨物的業務。
  • 黑井站南仍保留三菱化學直江津事業所的專用線,提供輸送貨物的業務。
  • 1987年3月31日:再次開辦貨物運送的業務。但是考慮到未來將準備修建新的設施,故尚未提供貨物列車的停靠。
  • 1987年4月1日:國鐵分割民營化後成為JR東日本、JR西日本的分界站,亦是JR貨物轄下的車站。旅客業務由JR東日本辦理。
  • 1997年3月22日:北越急行通車,部分列車開始直通至本站。
  • 2000年4月7日:完成現在車站的站房,並啟用自由通路。
  • 2005年12月1日:引入自動剪票閘門。
  • 2006年4月1日:廢止臨時隨車貨物的業務。
  • 2015年3月14日:JR西日本北陸本線直江津~市振、JR東日本信越本線直江津~妙高高原轉由越後心動鐵道營運,JR西日本退出直江津站。
  • 2020年4月1日:將3、4號月台的候車室改裝為專供學生使用的自修室[5][6]

利用人數

乗車人員推算
越後心動鐵道 JR東日本
年度 1日平均人數[7] 1日平均人數[7]
2013 (未開業) 2,741
2014 (未開業) 2,602
2015 1,778 2,337
2016 1,530 2,289
2017 1,514 2,203
2018 1,537[8] 2,102[9]

相鄰車站

越後心動鐵道
妙高躍馬線
觀光列車「雪月花」
妙高高原直江津(上午去程)
直江津高田(下午回程)
特急「白雪
高田-直江津-直通信越本線柿崎
快速(直通信越本線,妙高躍馬線內各站停車)
春日山直江津←直通信越本線犀潟
普通
春日山-直江津
日本海翡翠線
觀光列車「雪月花」、急行
糸魚川直江津
普通
谷濱直江津
(早上一班單向列車會直通延長至妙高躍馬線新井站)
東日本旅客鐵道
信越本線(除北北線直通列車外)
快速「Rakuraku Train信越」終着站、「早安信越」始發站
直江津-柿崎
普通
直江津黑井
北越急行
北北線(至犀潟站為止為直通JR信越本線路段)
超快速「雪兔」(妙高躍馬線內作普通列車運行)
蟲川大杉)-直江津 → (妙高躍馬線)春日山站
(早上一班單向由十日町直達本站,但不會駛入妙高躍馬線)
快速、普通
犀潟-直江津
大部份班次
黑井-直江津
(每天3來回班次)

參考資料

  1. . 週刊朝日百科. 14号 長野駅・新津駅・高田駅ほか. 朝日新聞出版. 2012-11-11: 21.
  2. 会社概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越後心動鐵道網頁。
  3. トキ鉄駅員新キャラクターの名前が決定しまし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越後心動鐵道,2021年3月8日。
  4. 「駅ナカ自習室」にネット称賛「涙が出るほど嬉しい」 なぜ作った?学生の反応は?えちごトキめき鉄道に聞く,j-town.net,2024年1月16日。
  5. 直江津駅のホームに学生向け「自習室」が登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上越妙高Town情報,2020年3月31日。
  6. 直江津駅への学生向け自習室の設置につい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越後心動鐵道新聞稿,2020年4月2日。
  7. 上越市統計要覧(平成31年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10章 運輸,第123頁。(日語)
  8. ご利用状況(2018年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越後心動鐵道(2020年3月11日檢閱)。
  9. 各駅の乗車人員(2018年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JR東日本(2020年3月11日檢閱)。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直江津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