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语言
汉字
(部+4畫,共7畫,倉頡碼:,四角號碼:17607,部件組合:)
派生汉字
來源
說文解字 | |
---|---|
——《說文解字》 |
汉语
簡體與正體/繁體 | ||
---|---|---|
異體 |
字源
古代字體() | ||||
---|---|---|---|---|
商 | 西周 | 春秋時期 | 《說文解字》 (漢·許慎) |
《六書通》 (明·閔齊伋) |
甲骨文 | 金文 | 金文 | 小篆 | 傳抄古文字 |
![]() |
![]() |
![]() |
![]() |
![]() |
同聲符字((鄭張尚芳 (2003)) )
上古漢語 | |
---|---|
*l̥ʰuːn | |
*krun | |
*krun, *ɡrunʔ, *klun | |
*kʰrun | |
*kʰrun, *ɡrunʔ | |
*kʰrun | |
*ɡrunʔ | |
*ɡrunʔ | |
*klun | |
*klun | |
*klun, *ɡlun | |
*klun | |
*kluns | |
*ɡlun | |
*ɡlun | |
*ɡlun | |
*ɡlun | |
*ɡlun | |
*qʰlun | |
*ɡluns |
形聲漢字(OC *klun)及會意漢字 :聲符 (OC *ɢʷlinʔ, “拿着指挥棒的手 → 指挥”) + 意符 。在甲骨文和周朝早期金文中, ()常与交替使用。《说文解字》认为代表命令,但也可能只是一个装饰性的部件。
词源
未知。有几种可能性:
- 与上古孟語 kmin、kmun (“行使王室权力;称王;君临”)有关(Schuessler, 2007);
- 与 (, “官员”)和 (, “领导”)有关且与藏語 (mgon, “保护者;主人;领主”)同源(Mei Tsu-lin, 1985);
- (, “端正;治理”)的带前缀*k-衍生形式(Baxter and Sagart, 1998);但是难以解释发音(Schuessler, 2007)。
发音
- 各地讀音
語言 | 地區 | 君 |
---|---|---|
標準漢語 | 北京 | /t͡ɕyn⁵⁵/ |
哈爾濱 | /t͡ɕyn⁴⁴/ | |
天津 | /t͡ɕyn²¹/ | |
濟南 | /t͡ɕyẽ²¹³/ | |
青島 | /t͡ɕyə̃²¹³/ | |
鄭州 | /t͡ɕyn²⁴/ | |
西安 | /t͡ɕyẽ²¹/ | |
西寧 | /t͡ɕyə̃⁴⁴/ | |
銀川 | /t͡ɕyŋ⁴⁴/ | |
蘭州 | /t͡ɕỹn³¹/ | |
烏魯木齊 | /t͡ɕyŋ⁴⁴/ | |
武漢 | /t͡ɕyn⁵⁵/ | |
成都 | /t͡ɕyn⁵⁵/ | |
貴陽 | /t͡ɕin⁵⁵/ | |
昆明 | /t͡ɕĩ⁴⁴/ | |
南京 | /t͡ɕyn³¹/ | |
合肥 | /t͡ɕyn²¹/ | |
晉語 | 太原 | /t͡ɕyəŋ¹¹/ |
平遙 | /t͡ɕyŋ¹³/ | |
呼和浩特 | /t͡ɕỹŋ³¹/ | |
吳語 | 上海 | /t͡ɕyŋ⁵³/ /t͡ɕioŋ⁵³/ |
蘇州 | /t͡ɕyən⁵⁵/ | |
杭州 | /t͡sz̩ʷen³³/ | |
溫州 | /t͡ɕoŋ³³/ | |
徽語 | 歙縣 | /t͡ɕyʌ̃³¹/ |
屯溪 | /t͡ɕyan¹¹/ | |
湘語 | 長沙 | /t͡ɕyn³³/ |
湘潭 | /t͡ɕyn³³/ | |
贛語 | 南昌 | /t͡ɕyn⁴²/ |
客家語 | 梅縣 | /kiun⁴⁴/ |
桃源 | /kuŋ²⁴/ | |
粵語 | 廣州 | /kwɐn⁵³/ |
南寧 | /kʷɐn⁵⁵/ | |
香港 | /kwɐn⁵⁵/ | |
閩語 | 廈門 (泉漳) | /kun⁵⁵/ |
福州 (閩東) | /kuŋ⁴⁴/ | |
建甌 (閩北) | /kœyŋ⁵⁴/ | |
汕頭 (潮州) | /kuŋ³³/ | |
海口 (海南) | /kin²³/ /kun²³/ |
释义
- 古代封建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如皇帝,诸侯等。
- (歷史) 表示尊敬的称谓。
- (書面,尊敬) 表示尊敬的男性第二人称代词。
- 情侣间相互的亲昵称呼
- 统治,治理。
- (ACG,网络俚语) 来自日语的一个尊称后缀,在翻译时有时会保留,常后接于日本作品角色的名字。
- (ACG,网络俚语) 表示亲昵的称呼后缀
- ― zìmùjūn ―
- 姓氏
相关词
- (ACG) ()、/ ()、 ()、/ ()
组词
的派生詞彙
|
|
|
派生語彙
漢字詞():
日语
汉字
君
(3年級漢字)
读法
复合词
词源1
詞中漢字 |
---|
きみ 三年級 |
訓讀 |
其他表記 |
---|
(不常用) |
⟨ki1mi1⟩ → */kʲimʲi/ → /kimi/
源自古典日語。可能借自新罗对王的称呼,其使用汉字“今”(kum)。[1]同一音素在现代朝鲜语单词임금 (imgeum)的第二个音节得以保留。
发音
名词
衍生词汇
代词
- (非正式,主男性用語) 你
- 1086年,《后拾遗和歌集》(卷号12,诗歌669,亦《百人一首》,诗歌50)
- kimi ga tame oshikarazarishi inochi sae nagaku mogana to omoikeru kana
- 我以为我为了抱住你能放弃生命,但在一起一晚上后,我发现我希望长生不老。[4]
- 2000 9月 18, , “PART1 雨のち… () [PART1 雨后...]”, 出自 (SALAD DAYS) [恋爱季节], 卷 11 (虚构作品), 东京: 小学馆, →ISBN,頁號 110:
- Ore wa betsu ni ii kedo… Kimi, gakkō de “shiranai hito ni tsuite itcha dame” to ka, osowan nakatta?
- 我倒不要紧...但是你在学校没有人教你“不能跟着不认识的人走”之类的吗?
- 2005 11月 9, , “武装錬金ファイナル () [武装炼金:最终章]”, 出自 (武装錬金) [武装炼金], 卷 9, 东京: 集英社, →ISBN:
- Kuru zo Kazuki! Te o hanasu na! Kimi to watashi wa isshin dōtai Kimi ga shinu toki ga watashi ga shinu toki da!
- 要来了,胜纪!不要放手!我和你一条心,你死我也死!
- 1086年,《后拾遗和歌集》(卷号12,诗歌669,亦《百人一首》,诗歌50)
用法说明
- 当用于歌词或诗歌内时,该词没有日常使用时那么口语化而更带诗意。
词源2
kimi 因連濁變為 gimi。
后缀
- 表示尊敬的后缀。
- chichi-gimi
- 令尊,或家父等
用法说明
衍生词汇
词源3
詞中漢字 |
---|
くん 三年級 |
音讀 |
源自中古漢語 ()。
后缀
用法说明
-kun一般用于呼叫某人的时候。听话人社会地位同等或较低时使用,常用于男性。
派生語彙
- → 英語:
- → 漢語:
- → 官話: ()
词源4
詞中漢字 |
---|
きんじ 三年級 |
/kimud͡ʑi/ → /kind͡ʑi/
变自早期形式 (kimudi → kimuji)。[5]
代词
• () ← (kindi)?
参见
参考资料
- ↑ Ki-Moon, Lee; Ramsey, S. Robert (2011)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Language, 页59
- ↑ 2006, (大辭林),第三版(日語),東京:三省堂,ISBN 4-385-13905-9
- ↑ 1998,(NHK日語發音重音詞典) (日語),東京:NHK,ISBN 978-4-14-011112-3
- ↑ 参考自英译:Peter MacMillan, translator (2018) One Hundred Poets, One Poem Each: A Treasury of Classical Japanese Verse, Penguin UK, ISBN 978-0-141-39594-4
- ↑ “”, (Nihon Kokugo Daijiten, “日本國語大辭典”) (日語), 第2版, 東京: 小學館, 2000, ISBN 4-09-521001-X
- ↑ Template:R:Utsubo Monogatari 1
- ↑ Kōno, Tama (1961)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1:宇津保物语2 (日語), 东京: 岩波书店, ISBN 4-000-60011-7
- ↑ Kōno, Tama (1962)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1:宇津保物语2 (日語), 东京: 岩波书店, ISBN 4-000-60012-5
朝鲜语
词源
源自中古漢語 ()。
历史读法 |
---|
发音
汉字
(音訓)
复合词
参考资料
越南语
汉字
:儒字;讀法:,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