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州轄市)

臺北市日语: Taihoku shi */?)是臺灣日治中後期(1920年-1945年)存在之州轄市,隸屬於臺北州,為臺北州州治、以及當時臺灣的首府,因而有「島都」的稱號,與被稱為「帝都」的首都東京相呼應[2]。此為臺北建之始,創立時的轄屬範圍包含今臺北市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中山區大安區,1938年擴大至今松山區信義區一帶。

臺北市
日治臺灣首府、臺北州的
1920年-1945年
臺北市章日治時期臺北市市章由台北廳徵募5000份市徽原稿選出,戰後被中華民國台北市沿用至1981年。市徽為小篆「北」字變體,外形參照松葉,造型簡約,兩側外彎,中間兩豎,象徵頂天立地。 of 臺北市
  • 臺北市章
  • 日治時期臺北市市章由台北廳徵募5000份市徽原稿選出,戰後被中華民國台北市沿用至1981年。市徽為小篆「北」字變體,外形參照松葉,造型簡約,兩側外彎,中間兩豎,象徵頂天立地。

舊臺北市役所,現由行政院使用

1922 (大正11) 年台北市地圖
首府
  • 臺北州臺北市樺山町1丁目7番地[1]
面积 
 1942年
66.9872平方(25.8639平方英里)
人口 
 1942年
383650
政府
臺北市市長 
 1920-1924
首任:武藤針五郎
 1942-1944
末任:廣谷致員
歷史 
 實施市制
1920年
 中華民國接收臺灣,改制為省轄市
1945年10月25日
行政分區19大字64町
前身
继承
臺北廳
臺北市 (省轄市)
今属于 中華民國臺北市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臺北市
台語白話字
台語羅馬字
日語假名

臺北市大致上可以分為城內大稻埕艋舺三個市街區。城內主要居住內地人(日本人),而大稻埕與艋舺主要居住本島人(臺灣漢人)。除了經濟上的各種設施,臺北市也有公園、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當時文明都市的文化設施。街道上紅磚或鋼筋水泥造的三層房屋,並排著20公尺寬的柏油路。市區的中央是7.6萬平方公尺大的新公園。包圍城內區的是三線道路,沿路設置行人步道,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

行政區劃

街原名

1920年(大正九年)初創立時轄區原屬:

1938年併入之七星郡松山轄區原屬:

1920年-1922年

1920年10月1日臺北市成立,管轄範圍包括原臺北廳直轄全部4區24個街庄及士林支廳所轄之士林區1個街,並改制為大字,即臺北城內崁頂龍匣口古亭村林口三板橋(以上位於今中正區)、艋舺下崁加蚋子(以上位於今萬華區)、大稻埕大龍峒番子溝(以上位於今大同區)、山子腳牛埔西新子中子下埤頭朱厝崙上埤頭大直(以上位於今中山區)、中崙(位於今松山區)、大安頂內埔下內埔六張犁(以上位於今大安區)等25個大字。

  • 臺北城內大字下有府前街、府後街、府直街、撫台前街、北門街、西門街、石防街、東門街、南門街、文武廟街、書院街、小南門街等小字
  • 三板橋大字下有東門外、埤頭、埤子腳、大竹圍、莿子埒等小字。
  • 艋舺大字下有舊街、直興街、頂新街、廈新街、大眾廟口街、北皮寮街、土地後街、半路店街、歡慈市街、布埔街、久壽街、竹子寮街、大溪口街、帆寮口街、王公宮口街、江瀕街、將軍廟街、蓮花街、祖師廟橫街、祖師廟前街、後菜園街、八甲街、萬安街、西門外街、新起街、新起橫街、新起後街、後街子街、粟倉口街、凹斛子街、龍山寺街、大厝口街、竹篙厝街、料館口街、育嬰堂邊街、書院邊街、大厝後街等小字。
  • 下崁大字下有頂石路、中石路、下石路等小字。
  • 加蚋子大字下有堀子頭、客子厝、後子、中崙、港子尾、下子、八張犁等小字。
  • 大稻埕大字下有河溝頭街、千秋街、稻新街、北門外街、興仁街、南興街、頂奎府聚街、建成後街、維新街、怡興街、得勝外街、建成街、得勝街、太平街、蘆竹腳街、法主公街、城隍廟前街、六館街、建昌街、媽祖宮口街、南街、永和街、朝陽街、建興街、朝東街、新店尾街、井子頭街、九間子街、長樂街、中街、李厝街、中北街、怡和巷街、日新街、長興街、隆記後街、震和街、普願街、珪瑜粹街、杜厝街、獅館巷街、益保裕街、國興街、大橋頭街、枋隙後街、依仁里街、枋隙街、上牛車磨街、下牛車磨街、下奎府聚街、牛埔子街、詔安厝街、北門口街等小字。
  • 大龍峒大字下有大龍峒、下牛車磨等小字。
  • 下埤頭大字下有下埤頭、東勢等小字。
  • 大直大字下有大直、劍潭等小字。
  • 大安大字下有龍安坡、十二甲、坡心等小字[4]

1922年-1938年

1922年(大正十一年)4月1日,臺北市西半部15個大字撤除,重新劃分成64個町;東半部10個大字維持原建制不變。

1938年-1945年

1938年4月1日,松山劃入臺北市,臺北市增加松山頂東勢下塔悠上塔悠舊里族中坡五分埔三張犁興雅等9個大字,共計19個大字。

歷任首長

臺北市市尹

1920年7月30日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州制〉,以律令第五號發布〈臺灣市制〉,於10月1日施行[5]:17[5]:20。 設立臺北州,下轄臺北市[5]:17。市置市尹,綜理全市事務,對外代表市,無任期限制[5]:20、21。設有市助役市會計役市委員輔助市尹。另市尹為處理政務需要,經州知事之批准,得設置町委員,任期一年。1935年4月1日臺灣總督中川健藏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市制〉,確立臺北市的(公)法人地位。[5]:21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武藤針五郎
(1870–1926)
1920年9月1日[lower-alpha 1]1924年12月23日[lower-alpha 2] 1922年4月1日實施町名改正,另部分中和庄劃入東園町
2 太田吾一
(1885–?)
1924年12月23日[lower-alpha 3]1927年7月27日[lower-alpha 4]
3 田端幸三郎
(1886–1963)
1927年7月27日[lower-alpha 5]1929年4月20日[lower-alpha 6] 提出臺北市電敷設計畫
4 增田秀吉
(1887–?)
1929年4月20日[lower-alpha 7]1931年5月16日[lower-alpha 8] 設立台北市營巴士
5 內海忠司
(1884–1968)
1931年5月16日[lower-alpha 9]1932年3月15日[lower-alpha 10]
6 西澤義徵
(1888–?)
1932年3月15日[lower-alpha 11]1933年8月4日[lower-alpha 12]
7 松岡一衛
(1891–?)
1933年8月4日[lower-alpha 13]1936年10月16日[lower-alpha 14] 1935年10月1日將臺北市劃為77[5]:22。同時將市協議會改為市會,並添置市參事會。[5]:31
8 石井龍豬
(1897–1950)
1936年10月16日[lower-alpha 15]1939年12月27日[lower-alpha 16] 1938年4月1日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劃入臺北市,將其地劃分為9區[5]:22。同時將全市劃分為東北區、城南區、城北區、城西區與松山區5區,各設出張事務所。[6]:30
9 木原圓次
(1891–?)
1939年12月27日[lower-alpha 17]1940年10月28日[lower-alpha 18]

臺北市市長

1940年10月28日官制改正,市尹改稱市長,並另添置市助役至兩名。[6]:69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木原圓次
(1891–?)
1940年10月28日[lower-alpha 19]1941年5月14日
2 藤村寬太
(1892–?)
1941年5月14日1943年3月29日[lower-alpha 20] 1941年8月1日臺北市由86區重劃為61區。[7]:87
3 廣谷致員
(1896–?)
1943年3月29日[lower-alpha 21]1944年5月6日
4 土居美水
(?–?)
1944年5月6日[lower-alpha 22]1945年10月25日

組織

昭和15 1940 助役

 文書課:秘書係 文書係
 會計課:經理係 調度係
 庶務課:庶務係 財政係 地理係
 兵事課:兵事係 防空係
 稅務課:賦課係 徵收係
 學務課:庶務係 學務係
 社會教育課:庶務係 教化係 軍事扶助係
 社會課: 社寺係 社會事業係
 勸業課:庶務係 商工係 調查係 市場係 觀光係 農務係 畜產係
 土木課:庶務係 土木系 公園係 下水道係 都市計畫係 區劃整理係
 營繕課:庶務係 營繕係 
 衛生課:庶務係 保健係 清掃係 防疫係
 水道課:庶務係 業務係 工務係
 自動車課:庶務係 運輸係 工務係
 中央卸賣市場
 家畜市場
 動物園

市會議員

第一屆(1935年-)

  • 民選:蔡式穀唐澤信夫安田勝次郎陳逸松古川二郎松田繁義西川純鈴木讓三郎佐藤龜久次飯田清楊海盛瀨戶山兼斌菱村彥十郎岩田此一堀田真猿劉天祿周宗源林朝北
  • 官選:倉岡彥助吉田碩造水越幸一金子光太郎貝山好美重田榮治村崎長昶小林惣次郎後藤薰近藤勝次郎大澤貞吉八十川清謝唐山楊漢龍陳振能呂阿昌張園陳清波

第二屆(1939年-)

  • 民選:石堂明治三好正雄川本澤一森方男林水田早川齊蔣渭川陳春金周延壽、西川純、鈴木讓三郎、瀨戶川兼斌、佐藤龜久次、陳錫慶林江洽潘迺賢緒方武歲李瑞漢蔡式穀神村三郎
  • 官選:倉岡彥助、安田勝次郎、貝山好美、八十川清、重田榮治、村崎長昶、柏雄福太郎陳復禮池田又四郎蘇穀保、後藤薰、中島清四桑田剛助、近藤勝次郎、楊漢龍、中島道一高敬遠、張園、肥後誠一郎黃逢時

機關

教育

高等教育

  • 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
    原臺北帝大校門
  • 台北高等學校(校址在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原臺北高等學校校舍
  • 台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台北高等商業學校→台北經濟專門學校(原台北高等商業學校位於幸町,今台灣大學管理學院,1987年遷至台大校總區,舊址暫由台大社會科學院使用,將來社會科學院完全遷出後,預定轉交進修推廣部使用)
    原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校舍
  •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今臺大醫學院
  • 台北高等農林學校→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台中高等農林學校(今中興大學

中學校

高等女學校

  • 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中
  • 州立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戰後與剩餘的台北第一、第四高女學生合併成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舊址現為立法院院區)
  • 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高
  • 州立台北第四高等女學校(戰後與剩餘的台北第一、第二高女學生合併成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舊址為今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
  • 私立靜修女學校(今靜修高中

實業學校

實業補習學校

師範學校

初等教育

其他

幼稚園

  • 私立台北幼稚園
  • 私立愛育幼稚園
  • 私立台北樹心幼稚園(校址在今西本願寺樹心會館)
  • 私立大正幼稚園
  • 私立城南幼稚園
  • 私立艋舺幼稚園
  • 私立文化幼稚園
  • 私立錦幼稚園
  • 私立大稻埕幼稚園
  • 私立國民幼稚園
  • 私立台北大谷幼稚園
  • 私立幸幼稚園
  • 私立育英幼稚園
  • 私立稻江幼稚園
  • 私立台北鐵道幼稚園
  • 私立松山幼稚園
  • 私立愛心幼稚園
  • 私立培育幼稚園

書房

  • 慈惠夜學義塾
  • 尚樂義塾
  • 聚養齋書房
  • 育英書房
  • 映竹齋書房
  • 培德書房
  • 美學書房
  • 稻江義塾:由稻垣藤兵衛創立
  • 青年義塾
  • 淡盧書房
  • 培英義塾:由西班牙多明我會會士楊多默創立
  • 修養書房
  • 文安雅書房
  • 六張犁書房

青年學校

  • 青年學校
  • 壽青年學校
  • 南門青年學校
  • 建成青年學校
  • 太平青年學校
  • 台北青年學校
  • 日新青年學校
  • 老松青年學校

醫療

休閒

宗教

軍事

外交機構

註釋

  1. 新竹廳廳長。
  2. 改任臺灣總督府土木局局長。
  3. 新竹州警務部長。
  4. 改任高雄州知事
  5. 臺北州内務部長。
  6. 改任新竹州知事
  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警務課長。
  8. 改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長。
  9. 臺南州内務部長。
  10. 改任新竹州知事
  11. 臺灣總督府稅關長。
  12. 改任高雄州知事
  1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長。
  14. 改任臺中州知事
  15.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地方課長兼地理課長。
  16. 改任臺南州知事
  17.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企畫部長。
  18. 改稱市長。
  19. 原市尹。
  20. 改任新竹州知事
  21. 花蓮港廳長
  22. 原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管理課兼調查課書記官

參考資料

  1. 三井物産株式会社台北支店・台北第二高等女学校・台北市役所
  2. .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3.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4. 《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
  5. 黃振超. . 臺北市政府. 1987.
  6. 廖漢臣. .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60.
  7. 曾助煌. . 臺北市政府. 1987.
  8. . 臺北州報. 1934-01-25.
  9. . 臺北州報. 1938-03-23.
  10. . 臺灣總督府官報.
  11. . 臺北州報. 1945-03-05.
  12. . 淡水維基館. [202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前任:
臺北廳
大日本帝國臺灣首府
1920年 - 1945年
末任
原因:台灣中華民國接管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