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白話字
客話白話字(Hak fa pha̍k fa sṳ),是一種用於書寫台灣客語的羅馬字系統。翻譯工作始於1985年,直至2012年全書出版的《客語聖經:現代台灣客語譯本》採用此方案,語音以苗栗腔為主,新竹腔為輔。[1]客話白話字主要在台灣的客家人基督徒中流行。
| 客話白話字 Hak fa pha̍k fa sṳ | |
|---|---|
![]() 1924年刊行的汕頭客話新約 | |
| 类型 | (修订版) |
| 创造者 | 紀多納 |
使用时期 | 1905 |
| 语言 | 台灣客語 |
| 客話白話字 | |
| 客家語漢字 | |
|---|---|
| 客語白話字 | |
| 漢語族拼音方案 |
|---|
|
漢字注音史 (*代表為現行由政府公告承認) |
方案
字母
客話白話字使用17個基本羅馬字母(A, C, E, F, H, I, K, L, M, N, O, P, S, T, U, V, Y),一個變體字母(Ṳ),五個二合字母(Ch, Kh, Ng, Ph, Th),一個三合字母(Chh)。
客話白話字使用四(或五)種附加符號來標示聲調。
| 大寫字母 | A | Ch | Chh | E | F | H | I | K | Kh | L | M | N | Ng | O | P | Ph | S | T | Th | U | Ṳ | V | Y |
|---|---|---|---|---|---|---|---|---|---|---|---|---|---|---|---|---|---|---|---|---|---|---|---|
| 小寫字母 | a | ch | chh | e | f | h | i | k | kh | l | m | n | ng | o | p | ph | s | t | th | u | ṳ | v | y |
声母
| 唇音 | 齒齦音 | 齦後音 | 齦顎音 | 硬顎音 | 軟顎音 | 聲門音 | |||||
|---|---|---|---|---|---|---|---|---|---|---|---|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
| 鼻音 | m [m] | n [n] | ngi [ɲ] | ng [ŋ] | |||||||
| 塞音 | 不送氣 | p [p] | t [t] | k[k] | |||||||
| 送氣 | ph [pʰ] | th [tʰ] | kh[kʰ] |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ch [ʦ] | ch [ʧ] | chi [ʨ] | |||||||
| 送氣 | chh [ʦʰ] | chh [ʧʰ] | chhi [ʨʰ] | ||||||||
| 擦音 | f [f] | v [v] | s [s] | s [ʃ] | si [ɕ] | h [h] | |||||
| 近音 | y [j][2] | ||||||||||
| 邊音 | l [l] | ||||||||||
| 客話白話字 | 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 臺語方音符號 | 國際音標 | 範例 |
|---|---|---|---|---|
| p | b | ㄅ | p | pak kûng 伯公 |
| ph | p | ㄆ | pʰ | pha̍k fa 白話 |
| m | m | ㄇ | m | Mî koet 美國 |
| f | f | ㄈ | f | fî kî 飛機 |
| v | v | ㄪ | v/ʋ | vùn sṳ 文字 |
| t | d | ㄉ | t | tú sṳ́ 肚子 |
| th | t | ㄊ | tʰ | thai ngìn 大人 |
| n | n | ㄋ | n | nài sâ 泥沙 |
| l | l | ㄌ | l | lî mà 斗笠 |
| ch | z/j/zh[3] | ㄗ/ㄐ/ㄓ | ʦ/ʨ/ʧ | cho tet 做得 |
| chh | c/q/ch[3] | ㄘ/ㄑ/ㄔ | ʦʰ/ʨʰ/ʧʰ | chhâ é 車仔 |
| s | s/x/sh[3] | ㄙ/ㄒ/ㄕ | s/ɕ/ʃ | se ngìn 細人 |
| k | g | ㄍ | k | kâ yèn 家園 |
| kh | k | ㄎ | kʰ | khiung ha 共下 |
| ng | ng | ㄫ | ŋ | ngiù ngiuk 牛肉 |
| h | h | ㄏ | h | heu sâng 後生 |
| y | i[4] | ㄧ[4] | i̯[4] | yá têu 這兜 |
| -p | -b | ㆴ | p̚ | 入聲韻尾 |
| -t | -d | ㆵ | t̚ | 入聲韻尾 |
| -k | -g | ㆶ | k̚ | 入聲韻尾 |
聲調
臺灣客話白話字聲調表列如下:[6]
| 調名 | 調符 | 調值(四縣腔) | 調值(海陸腔) | 例字 |
|---|---|---|---|---|
| 陰平 | ◌̂ | 24 | 53 | 夫 fû |
| 陽平 | ◌̀ | 11 | 55 | 扶 fù |
| 上聲 | ◌́ | 31 | 24 | 府 fú |
| 陰去 | 無 | 55 | 11 | 富 fu |
| 陽去 | ◌̊ | 33 | 護 fů | |
| 陰入 | 無 | 2 | 5 | 福 fuk |
| 陽入 | ◌̍ | 5 | 2 | 服 fu̍k |
對比
下文比較臺灣客語白話字與20世紀初汕頭客家白話字之差異。下文以汕頭客語聖經譯本(1924)和現代客語聖經譯本(1993)作比較:[7][8]
聲母對應關係
| 對應規則 | 漢文 | 汕頭 | 臺灣 |
|---|---|---|---|
| ny→ng | 源 | nyên | ngièn |
| sh→s | 聖 | shìn | sṳn |
| ts→ch | 做 | tsò | cho |
| tsh→chh | 自 | tshṳ̀ | chhṳ |
| kw→k | 光 | kwong | kông |
| khw→kh | 曠 |
註釋
- .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台灣聖經公會. [201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 台灣的北四縣腔為[i̯];南四縣腔為[j](或[ji̯]、[i̯]);海陸腔為[ʒ]。
- j、q、x 僅用於台灣的四縣腔,各表[ʨ]、[ʨʰ]、[ɕ];zh、ch、sh 僅用於台灣的海陸等腔,各表[ʧ]、[ʧʰ]、[ʃ]。
- 此處採台灣北四縣腔發音。
- er[ə]用于海陆、饶平二腔,读音又作[ɤ]。
- 客家語拼音聲調表。收錄於客家委員會。(201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四縣腔(頁24)。
- 沈曉瑩.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
- 劉敏貞. . 客語信望愛. [201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外部連結
| 维基百科提供如下语言版本:客家語维基百科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