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中餐

韓式中餐,在韓國又称爲中華料理韓語:),是由韩國華人开发的混合料理。 [1]

韩式中餐
諺文
汉字
文观部式
马-赖式

中国菜系列
四大菜系
鲁菜 - 川菜
粤菜 - 蘇菜
八大菜系
闽菜 - 浙菜
湘菜 - 徽菜
十大菜系
京菜 - 上海菜
十二大菜系
陝西菜 - 豫菜
十四大菜系
辽菜 - 楚菜
十六大菜系
津菜 - 滇菜
新八大菜系
陇菜 - 杭帮菜
吉林菜 - 辽菜
甬菜 - 陝西菜
晋菜 - 沪菜
闽菜
福州菜 - 莆田菜
閩南菜 - 閩西菜
閩北菜
粤菜
广州菜 - 潮州菜
客家菜 - 順德菜
苏菜
京苏菜 - 苏锡菜
徐海菜 - 淮扬菜
东北菜
东北菜 - 辽菜
吉林菜 - 龙江菜
其他菜系
宮廷菜 - 官府菜
河北菜 - 大连菜
谭家菜 - 內蒙菜
新疆菜 - 江西菜
西藏菜 - 青海菜
广西菜 - 贵州菜
福州菜 - 海南菜
台灣菜 - 娘惹菜
客家菜 - 眷村菜
香港菜 - 澳門菜
宗教飲食
清真菜 - 斋菜 - 道教飲食
海外中國菜
日式中國菜 - 韩式中國菜
馬來西亞中國菜 -
印尼中国菜 - 菲律賓中國菜
巴基斯坦式中國菜 - 印度中國菜
毛里求斯中國菜 - 澳洲中国菜
英式中国菜 - 加拿大中國菜
美式中國菜 - 加勒比中國菜
拉美式中国菜
(波多黎各式中國菜 - 秘鲁中餐)

尽管最初源自中国菜,但韩式中餐由具有韩国风味和配料的独特菜肴组成,因此它是一种混合菜系。 [2]

在韩国,中餐大多是外卖的,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韩式中餐则会在韩餐厅,或是由移民来的韩国华人餐厅提供。

特征

韩式中餐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仁川,当时亦是韩国大部分华侨的居住地[1]。由于位置接近,韩国大部分华侨都来自山东省,因此大多数韩国中国菜都受到鲁菜的影响[1]

在20世纪中叶,韩国中餐成为高档菜的代表,并形成了影响今日韩式中餐的四大门派:豪华大饭店派(以李连福为代表)、新罗酒店八仙派(以“华商翟师傅”为代表)、红宝石派(以吕敬来为代表)、雅叙园派(以刘方宁为代表)。

菜品

大多数韩式中餐馆都供应三种主要的韩式中餐:

  • 韩式炸酱面(),一种与中国的炸酱面同源但有所不同的面条料理[3]
  • 炒码面(),一种用蔬菜、肉类或海鲜和辣椒油调味的辣面汤,而名字则借用借鉴福建的焖面,但发源于日本的强棒面[4]。最初的炒码面和强棒面一样是不辣的,但1960年代开始炒码面里开始加辣椒[4]
  • 糖醋肉(),演变自鲁菜的糖醋里脊,但糖醋肉酱料会与胡萝卜、黄瓜、洋葱、木耳、苹果和菠萝等水果和蔬菜同炒,而糖醋里脊中不会放任何蔬菜水果。[3]韩国人吃糖醋肉普遍分两派:将酱汁整个倒在肉上吃,或是单独夹肉沾上酱汁食用。

韩国中餐馆经常供应的其他菜肴包括:

  • 中国冷面(),主料为面条、五香酱肉、黄瓜、蟹棒海蜇和一个煎鸡蛋,配以用酱油和香辛料调味的冷鸡汤。吃时再浇上由芥末和花生酱混合的浓厚酱汁。[5]
  • 干烹鸡(),将鸡块炸制后裹上甜辣酱炒制而成。
  • 干烹虾깐풍새우),将虾裹上面糊和面包糠油炸后,以甜辣酱汁炒制而成,酱汁中亦会含有豌豆、胡萝卜等蔬菜。
  • 辣椒鸡),与辣子鸡类似的菜。
  • 乌冬(),一种与炒码面类似但不辣的汤面,与日本乌冬面韩式乌冬面都无关。[6]
  • 温卤面(울면),类似于乌冬面,由小麦粉面条、切碎的蔬菜和海鲜组成,但汤汁浓厚,以玉米淀粉勾芡。

韩国中餐馆也供应饺子,通常是煎饺。亦提供辣椒粉,用于调味或与酱油混合。

韩国人传统上吃中国菜会配黄萝卜或者蘸过春酱的生洋葱,甚至干脆配泡菜解腻。

图片

相關條目

  • 日式中餐

参考文献

  1. Lee, Cecilia Hae-Jin. . Los Angeles Times. 2015-09-02 [2017-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1).
  2. Kayal, Michele. . Associated Press. 2014-01-14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Lubbock Avalanche-Journal.
  3. Chung, Paul. . Asia Society. 2013-07-24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4. 이, 성희. . Kyunghyang Shinmun. 2017-03-17 [201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韩语).
  5. Seo, Won-ye (서원예), (2009-06-12)냉면만 먹자니 지겹죠…색다른 '여름麵' 어때요 (in Korean), Hankguk Gyeongju
  6. . Standard Korean Language Dictionary. National Institute of Korean Language.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