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8AB0, 誰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8AB0

[U+8AAF]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8AB1]

跨语言

筆順(日本)
15 strokes

汉字

+8畫,共15畫,倉頡碼四角號碼00614部件組合

派生字

  • , , ,

参考资料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漢語

字源

形聲漢字(OC *djul:意符 + 聲符 (OC *tjul)

詞源1

正體/繁體
簡體

來自*du + *-i (獨立代詞的後綴),與 (, “誰”) (, “誰、哪個”)同源(Schuessler, 2007)。在其他漢藏語系語言,此詞和米佐語 (誰、哪個)切彭語 (什麼)原始庫基-欽語 (誰;哪個(關係詞))同源(Schuessler, 2007; STEDT)。

發音


註解:sûi - 文讀音;chûi - 白話音。

  • 各地讀音
語言 地區
標準漢語 北京 /ʂei³⁵/
/ʂuei³⁵/
哈爾濱 /ʂei²⁴/
/ʂuei²⁴/
天津 /sei⁴⁵/
/suei⁴⁵/
濟南 /ʂuei⁴²/
/ʂei⁴²/
青島 /ʂe⁴²/
鄭州 /ʂuei⁴²/
/ʂei⁴²/
西安 /sei²⁴/
西寧 /fɨ²⁴/
銀川 /ʂuei⁵³/
蘭州 /fei⁵³/
烏魯木齊 /sei⁵¹/
武漢 /suei²¹³/
成都 /suei³¹/
貴陽 /suei²¹/
昆明 /suei³¹/
南京 /ʂuəi²⁴/
合肥 /ʂue⁵⁵/
晉語 太原 /sei¹¹/
/suei¹¹/
平遙 /suei¹³/
呼和浩特 /suei³¹/
吳語 上海 /zø²³/
蘇州 /ze̞¹³/
杭州 /d͡zz̩ʷei²¹³/
溫州 /zz̩³¹/
徽語 歙縣 /ɕye⁴⁴/
屯溪
湘語 長沙 /ɕyei¹³/
湘潭 /ɕyəi¹²/
贛語 南昌
客家語 梅縣 /sui¹¹/
桃源
粵語 廣州 /søy²¹/
南寧 /sui²¹/
香港 /søy²¹/
閩語 廈門 (泉漳) /sui³⁵/
福州 (閩東) /suoi⁵³/
建甌 (閩北) /sy³³/
汕頭 (潮州) /sui⁵⁵/
海口 (海南) /ʔdiaŋ³³/ 訓讀

韻圖
讀音 # 1/1
(25)
(16)
調 平 (Ø)
開合
反切
白一平方案 dzywij
擬音
鄭張尚芳 /d͡ʑiuɪ/
潘悟雲 /d͡ʑʷi/
邵榮芬 /d͡ʑjuɪ/
蒲立本 /d͡ʑwi/
李榮 /ʑui/
王力 /ʑwi/
高本漢 /ʑwi/
推斷官話讀音 chuí
推斷粵語讀音 seoi4
白一平沙加爾系統1.1 (2014)
讀音 # 1/1
現代北京音
(拼音)
shuí
構擬中古音 ‹ dzywij ›
構擬上古音 /*[d]uj/
英語翻譯 who

來自白一平–沙加爾系統的上古漢語標註筆記:

* 圓括號 "()" 表示存在不確定;
* 方括號 "[]" 表示身分不確定,例如 *[t] 的尾音有可能是 *-t 或 *-p;
* 尖角括號 "<>" 表示接中辭;
* 連字號 "-" 表示語素範圍;

* 句號 "." 表示音節範圍。
鄭張系統 (2003)
讀音 # 1/1
序號 17725
聲符
韻部
小分部 2
對應中古韻
構擬上古音 /*djul/

釋義

  1. 人稱疑問代詞何人
       Tā shì shéi?  
    [現代標準漢語繁體]
    [現代標準漢語簡體]
    Wǒmen de lǎoshī shì shéi? [漢語拼音]
       Shéi lái le?  
    [現代標準漢語繁體]
    [現代標準漢語簡體]
    Wǒmen chídào shì shéi de guòshī? [漢語拼音]
       Tāmen yāoqǐng shéi le?  
  2. 某人有人任何
    [現代標準漢語繁體]
    [現代標準漢語簡體]
    Shéi néng bāng wǒ jiěkāi ānquándài? [漢語拼音]
    [現代標準漢語繁體]
    [現代標準漢語簡體]
    Yǒu shéi yuànyì gēn wǒ yīqǐ qù ma? [漢語拼音]
  3. 無論何人
    [現代標準漢語繁體]
    [現代標準漢語簡體]
    Shéi xiǎng xué yīngwén, wǒ jiù jiāo tā. [漢語拼音]
  4. 姓氏

複合詞

  • ()
  • ()
  • ()
  • ()
  • ()
  • ()
  • ()
  • ()
  • ()
  • ()

詞源2

正體/繁體
簡體
異體

()的合音。

發音


釋義

  1. (閩南語) 人稱疑問代詞

詞源3

正體/繁體
簡體
異體

()的合音

發音


釋義

  1. (廈門話金門話馬公話新加坡福建話潮州話海南話) 人稱疑問代詞

詞源4

正體/繁體
簡體

()的合音。

發音


釋義

  1. (廈門話泉州話) 人稱疑問代詞

詞源5

正體/繁體
簡體
異體

()的縮短形式,來自 ()

發音


釋義

  1. (漳州話臺灣話臺中腔) 人稱疑問代詞

同義詞

方言用詞 — (“指代人的疑問代詞”) [地圖]
語言 地區
文言文
書面語 (白話文)
官話 北京
臺灣
烏蘭浩特
通遼
赤峰 複數
巴彥浩特 複數
呼倫貝爾(海拉爾)
哈爾濱
瀋陽
煙台(牟平)
青島
濰坊(濰城)
濰坊(坊子)
濰坊(寒亭)
昌邑
高密
諸城
安丘
昌樂
臨朐
青州
壽光
五蓮
濟南
洛陽
萬榮
萬榮(榮河)
鄭州
西安
銀川
蘭州
西寧
烏魯木齊
焉耆
武漢
黃岡
成都
貴陽
昆明
桂林
柳州
湘潭(江南工業集團江南話)
徐州
揚州
南京
合肥
南通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梢葫蘆(甘肅東干語)
營盤(陝西東干語)
美斯樂(瀾滄)
奧利金斯基(米哈伊洛夫卡)
粵語 廣州
香港
香港(新田圍頭話)
香港(錦田圍頭話)
香港(汀角)
香港(東平洲)
澳門
廣州(番禺)
廣州(花都花山)
廣州(從化)
廣州(增城)
佛山
佛山(南海沙頭)
佛山(順德)
佛山(三水)
佛山(高明明城)
中山(石岐)
珠海(前山)
斗門(上橫水上話)
珠海(斗門)
江門(白沙)
江門(新會)
台山
開平(赤坎)
恩平(牛江)
鶴山(雅瑤)
東莞
深圳(寶安沙井)
深圳(大鵬)
清遠
佛岡
英德(浛洸)
韶關
韶關(曲江)
仁化
樂昌
肇慶(高要)
四會
廣寧
德慶
雲浮
新興
羅定
陽江
信宜
廉江
南寧
梧州
合浦(廉州)
百色
欽州
北海
北海(僑港 — 姑蘇群島)
北海(僑港 — 吉婆島)
防城港(防城)
吉隆坡(廣府)
新加坡(廣府)
胡志明市(廣府)
芒街
贛語 南昌
黎川
萍鄉
客家語 梅縣
興寧
惠州(惠城本地話)
惠州(水口本地話)
惠州(橫瀝本地話)
惠東(平山本地話)
惠東(大嶺)
東莞(清溪)
龍門(平陵本地話)
龍門(路溪本地話)
博羅(本地話)
深圳(沙頭角)
增城(正果)
中山(五桂山)
中山(南朗合水)
五華(水寨)
五華(華城)
五華(棉洋)
河源(本地話)
紫金(古竹本地話)
龍川(佗城本地話)
龍川(四都本地話)
和平(林寨本地話)
連平(忠信本地話)
連平(隆街本地話)
韶關(曲江)
新豐(馬頭本地話)
新豐(大席本地話)
連山(小三江)
連南
從化(呂田)
揭西
長汀
武平
武平(坪畬)
連城
寧化
瑞金
石城
上猶(社溪)
苗栗(北四縣)
屏東(內埔,南四縣腔)
新竹縣(竹東,海陸)
臺中(東勢,大埔)
新竹縣(芎林,饒平腔)
雲林(崙背,詔安腔)
香港
陸川
陸川(大橋)
沙巴(龍川)
士乃(惠陽)
山口洋
徽語 績溪
歙縣
屯溪
休寧
黟縣
祁門
婺源
浮梁
德興
旌德
晉語 太原 通常為複數
平遙 複數 複數 複數
忻州 通常為複數
太僕寺(寶昌) 複數
臨河 複數
集寧 複數
呼和浩特 複數
包頭 複數
東勝 複數
海勃灣 複數
閩北語 建甌
松溪
政和
政和(鎮前)
建陽
武夷山
浦城(石陂)
閩東語 福州
長樂
福清
平潭
永泰
古田
福安
寧德
壽寧
周寧
福鼎
馬祖
新加坡(福清)
閩南語 廈門
廈門(同安)
泉州
晉江
南安
石獅
惠安
安溪
永春
德化
漳州
漳州(龍海)
漳州(長泰)
華安
南靖
平和
漳浦
雲霄
詔安
東山
臺北
新北(三峽)
高雄
宜蘭
彰化(鹿港)
臺中
臺南
新竹
金門
澎湖(馬公)
檳城(泉漳)
新加坡(泉漳)
馬尼拉(泉漳)
龍巖
漳平
漳平(永福)
大田
平南(上渡)
桂林(碧岩閣)
潮州
汕頭
汕頭(澄海)
揭陽
海豐
曼谷(潮汕)
胡志明市(潮汕)
新山(潮汕)
新加坡(潮汕)
坤甸(潮汕)
雷州
文昌
海口
莆仙語 莆田
仙遊
閩中語 永安
三元
沙縣
延平(王臺)
中山閩語 沙溪(隆都)
三鄉
南部平話 南寧(亭子)
北部平話 桂林(大河)
畲話 羅源
三明
順昌
貴溪(樟坪)
景寧
麗水
龍游
潮州
豐順
瓦鄉話 瀘溪(李家田)
吳語 上海
上海(崇明)
蘇州
無錫
丹陽
杭州
寧波 過時
溫州
金華
湘語 長沙 郊區
湘潭
婁底
雙峰
全州

參見

與疑問相關的詞彙:

  • ()
  • ()
  • ()
  • ()
  • () ()

日语

汉字

常用漢字

读法

  • 吳音: ()
  • 漢音: ()
  • 訓讀: (, , 常用); (, ); (, )

复合词

  • ()

词源 1

詞中漢字
だれ
常用漢字
訓讀

/tare//dare/

源自早期形式tare[1][2][3][4]

dare一形约出现于江户时代[3]起头辅音/t-/浊化成/d-/可能是因为和其他疑问指示代词 (dore, 哪个) (doko, 哪里)等类比而得来。

现在成为了普及的形式,取代了早期的tare

发音

  • 音频(檔案)

代词

• () 

  1. (疑问人称代词)
    dare ga dare o tsukutta no ka
    创造了
    • 2016, 導演, [你的名字。], 角色 立花泷), :
      お前は…だ?俺は どうしてここに来た?あいつに…あいつに会うために来た。助けるために来た。生きていてほしかった。だ?に会いに来た?大事な人、忘れたくない人、忘れちゃダメな人!だ?だ?だ…だ⁉名前は⁉
      O-mae wa… dare da? Ore wa dōshite koko ni kita? Aitsu ni… Aitsu ni au tame ni kita. Tasukeru tame ni kita. Ikite ite hoshikatta. Dare da? Dare da? Dare ni ai ni kita? Daiji na hito, wasuretakunai hito, wasurecha dame na hito! Dare da? Dare da? Dare da… Dare da⁉ Namae wa⁉
      你...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那家伙... 我是为了见那家伙而来的。为了救她才过来的。是?是为了来见?重要的人,不想忘记的人,不能忘记的人!是?是?是...是!?名字是什么!?
    • 2016, 導演, [你的名字。], 角色 宫水三叶), :
      ?あの人は?大事な人、忘れちゃダメな人、忘れたくなかった人!?君は?君の名前は⁉
      Dare? Dare? Ano hito wa dare? Daiji na hito, wasurecha dame na hito, wasuretakunakatta hito! Dare? Dare? Kimi wa dare? Kimi no namae wa⁉
      ?那个人是?重要的人,不能忘记的人,不想忘记的人!是?你是?你的名字是什么!?
衍生词汇
俗语
  • ()
  • ()
  • ()

词源 2

詞中漢字
たれ
常用漢字
訓讀

源自古典日語,最初连同下文的更早期形式ta一同可考于《古事纪》(712年成书)。

派生自早期词 (ta, ) + (re, 东西,物品, 指示代词名词化后缀)。对比 (kore, 这个)的构成: (ko) + (kare, 那个,那位)的构成: (ka) + ;等等。

大约于江户时代被前文的dare所取代。[2][3]在诗歌或者仿古风文献外,tare已不再使用。

发音

代词

• () 

  1. (古舊)(疑问人称代词)
衍生词汇
俗语
  • ()
谚语
  • ()
参见

词源 3

詞中漢字

常用漢字
訓讀

源自古典日語,首次可考于约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内。[1]

应为最早期的词形。

发音

  • 國際音標(幫助)[ta̠]

代词

• () 

  1. (棄用仍出现于某些固定短语内) (疑问人称代词)
衍生词汇
参见

参见

参考资料

  1. 1 2 .1988年(日語),東京小學館
  2. 1 2 1995,《》(大辞泉)(日語),東京小學館ISBN 4-09-501211-0
  3. 1 2 3 4 5 2006 (大辭林),第三版(日語),東京三省堂ISBN 4-385-13905-9
  4. 1 2 1997新明解國語辭典),第五版(日語),東京三省堂ISBN 4-385-13143-0

朝鲜语

汉字

(su) (韓字 )

  1.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rfdef}}模板。

越南语

汉字

儒字;讀法:/

  1.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rfdef}}模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