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语言
筆順(日本) | |||
---|---|---|---|
汉字
(部+8畫,共15畫,倉頡碼:,四角號碼:00614,部件組合:)
派生字
参考资料
- 康熙字典:第1165页第11字
- 大漢和辭典:第35686字
- 大字源:第1630页第27字
- 漢語大字典:第6卷第3987页第10字
- 辭海:第1247頁第3行第2字
- 宋本廣韻:第57页第35字
- 萬國碼:U+8AB0
說文解字 | |
---|---|
——《說文解字》 |
漢語
字源
同聲符字((鄭張尚芳 (2003)) )
上古漢語 | |
---|---|
*lus, *rulʔ, *luls | |
*tuːl | |
*tuːl | |
*tuːls | |
*tʰuːl, *tʰjul | |
*tʰuːl, *tʰjul | |
*duːlʔ | |
*duːl | |
*stuːlʔ | |
*zluːl, *sʰluːl | |
*ŋreːl, *rulʔ | |
*dul | |
*dul | |
*tjul | |
*tjul | |
*kljul | |
*tjul | |
*sɢʷinʔ, *tjul | |
*djul | |
*djul |
形聲漢字(OC *djul):意符 + 聲符 (OC *tjul) 。
詞源1
正體/繁體 | |
---|---|
簡體 |
來自*du + *-i (獨立代詞的後綴),與 (, “誰”)、 (, “誰、哪個”)同源(Schuessler, 2007)。在其他漢藏語系語言,此詞和米佐語 (“誰、哪個”)、切彭語 (“什麼”)、原始庫基-欽語 (“誰;哪個(關係詞)”)同源(Schuessler, 2007; STEDT)。
發音
- 各地讀音
語言 | 地區 | 誰 |
---|---|---|
標準漢語 | 北京 | /ʂei³⁵/ /ʂuei³⁵/ |
哈爾濱 | /ʂei²⁴/ /ʂuei²⁴/ | |
天津 | /sei⁴⁵/ /suei⁴⁵/ | |
濟南 | /ʂuei⁴²/ /ʂei⁴²/ | |
青島 | /ʂe⁴²/ | |
鄭州 | /ʂuei⁴²/ /ʂei⁴²/ | |
西安 | /sei²⁴/ | |
西寧 | /fɨ²⁴/ | |
銀川 | /ʂuei⁵³/ | |
蘭州 | /fei⁵³/ | |
烏魯木齊 | /sei⁵¹/ | |
武漢 | /suei²¹³/ | |
成都 | /suei³¹/ | |
貴陽 | /suei²¹/ | |
昆明 | /suei³¹/ | |
南京 | /ʂuəi²⁴/ | |
合肥 | /ʂue⁵⁵/ | |
晉語 | 太原 | /sei¹¹/ /suei¹¹/ |
平遙 | /suei¹³/ | |
呼和浩特 | /suei³¹/ | |
吳語 | 上海 | /zø²³/ |
蘇州 | /ze̞¹³/ | |
杭州 | /d͡zz̩ʷei²¹³/ | |
溫州 | /zz̩³¹/ | |
徽語 | 歙縣 | /ɕye⁴⁴/ |
屯溪 | ||
湘語 | 長沙 | /ɕyei¹³/ |
湘潭 | /ɕyəi¹²/ | |
贛語 | 南昌 | |
客家語 | 梅縣 | /sui¹¹/ |
桃源 | ||
粵語 | 廣州 | /søy²¹/ |
南寧 | /sui²¹/ | |
香港 | /søy²¹/ | |
閩語 | 廈門 (泉漳) | /sui³⁵/ |
福州 (閩東) | /suoi⁵³/ | |
建甌 (閩北) | /sy³³/ | |
汕頭 (潮州) | /sui⁵⁵/ | |
海口 (海南) | /ʔdiaŋ³³/ 訓讀 |
釋義
複合詞
|
|
|
詞源2
正體/繁體 | ||
---|---|---|
簡體 | ||
異體 |
()的合音。
發音
釋義
詞源3
正體/繁體 | ||
---|---|---|
簡體 | ||
異體 |
()的合音
發音
釋義
詞源4
正體/繁體 | |
---|---|
簡體 |
/ ()的合音。
發音
釋義
詞源5
正體/繁體 | ||
---|---|---|
簡體 | ||
異體 |
/ ()的縮短形式,來自/ ()。
發音
釋義
同義詞
參見
與疑問相關的詞彙:
- / ()
- / ()
- / ()
- / ()
- / ()、/ ()
日语
汉字
誰
(常用漢字)
读法
- 吳音: ()
- 漢音: ()
- 訓讀: (, , 常用); (, ); (, )
复合词
词源 1
詞中漢字 |
---|
だれ 常用漢字 |
訓讀 |
/tare/ → /dare/
dare一形约出现于江户时代。[3]起头辅音/t-/浊化成/d-/可能是因为和其他疑问指示代词 (dore, “哪个”)、 (doko, “哪里”)等类比而得来。
现在成为了普及的形式,取代了早期的tare。
发音
音频: (檔案)
代词
- (疑问人称代词)谁
- dare ga dare o tsukutta no ka
- 谁创造了谁?
- 2016, 導演, [你的名字。], 角色 立花泷(), :
- お前は…誰だ?俺は どうしてここに来た?あいつに…あいつに会うために来た。助けるために来た。生きていてほしかった。誰だ?誰?誰に会いに来た?大事な人、忘れたくない人、忘れちゃダメな人!誰だ?誰だ?誰だ…誰だ⁉名前は⁉
- O-mae wa… dare da? Ore wa dōshite koko ni kita? Aitsu ni… Aitsu ni au tame ni kita. Tasukeru tame ni kita. Ikite ite hoshikatta. Dare da? Dare da? Dare ni ai ni kita? Daiji na hito, wasuretakunai hito, wasurecha dame na hito! Dare da? Dare da? Dare da… Dare da⁉ Namae wa⁉
- 你...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那家伙... 我是为了见那家伙而来的。为了救她才过来的。是谁?谁?是为了来见谁?重要的人,不想忘记的人,不能忘记的人!是谁?是谁?是谁...是谁!?名字是什么!?
- 2016, 導演, [你的名字。], 角色 宫水三叶(), :
- 誰?誰?あの人は誰?大事な人、忘れちゃダメな人、忘れたくなかった人!誰?誰?君は誰?君の名前は⁉
- Dare? Dare? Ano hito wa dare? Daiji na hito, wasurecha dame na hito, wasuretakunakatta hito! Dare? Dare? Kimi wa dare? Kimi no namae wa⁉
- 是谁?谁?那个人是谁?重要的人,不能忘记的人,不想忘记的人!是谁?谁?你是谁?你的名字是什么!?
衍生词汇
俗语
- ()
- ()
- ()
词源 2
詞中漢字 |
---|
たれ 常用漢字 |
訓讀 |
源自古典日語,最初连同下文的更早期形式ta一同可考于《古事纪》(712年成书)。
派生自早期词誰 (ta, “谁”) + (re, “东西,物品”, 指示代词名词化后缀)。对比 (kore, “这个”)的构成: (ko) + ; (kare, “那个,那位”)的构成: (ka) + ;等等。
大约于江户时代被前文的dare所取代。[2][3]在诗歌或者仿古风文献外,tare已不再使用。
发音
代词
• ()
- (古舊)(疑问人称代词)谁
衍生词汇
俗语
- ()
谚语
- ()
参见
古典日語的人稱代詞與指示代詞
词源 3
詞中漢字 |
---|
た 常用漢字 |
訓讀 |
源自古典日語,首次可考于约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内。[1]
应为最早期的词形。
发音
- 國際音標(幫助):[ta̠]
代词
- (棄用,仍出现于某些固定短语内) (疑问人称代词)谁
衍生词汇
参见
古典日語的人稱代詞與指示代詞
参见
参考资料
朝鲜语
汉字
-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
{{rfdef}}
模板。
越南语
汉字
:儒字;讀法:/
-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
{{rfdef}}
模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