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或至少是在 Facebook 问世之前,人们会用明信片把自己在旅行和冒险中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们和爱人。明信片通常是些景色优美的风光图片或旅游景点的经典景观的图片。发信人在背面简略写上三言两语,写上地址,只花一张邮票的钱就从随便什么地方寄往任何一个地方。在数码照片可即时分享的今天,寄送一张明信片正成为一门被人遗忘的艺术。下面我们会告诉你如何写明信片,下次你在某个很棒的地方时,就寄张明信片给我们吧!

方法 1
方法 1 的 2:

写一张属于你的明信片

  1. 伟大的交流始于书写。对游客来说,在全球各地名胜的每家礼品店里都能看到传递着“真希望你也来了”信息的明信片。
    • 不管你是在尼泊尔的珠穆朗玛峰或是在迪斯尼世界的雷霆山,你都能发现专业拍摄的明信片,它们看起来那么棒,你的朋友会嫉妒死的。

    • 还等什么?有时候你会和一张明信片特别有眼缘,一看见它你就会被吸引。就是它了!
    • 搞定它!就像在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里的箴言,或是那个被松鼠入侵房间的男人一样,寄明信片就是一个游戏。有个男人,他的房子被一只松鼠骚扰了一个夏天。他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抓这只松鼠,最终终于抓到了。他把车开出城外30多公里才放了那松鼠。几天之后,他收到一封"绒毛"先生寄来的明信片。然后一封接着一封,好像这个勇敢的绒毛先生在全国游。然后,几个朋友也加入了这场游戏,到秋天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世界各主要城市的明信片。你也可以自己当个“绒毛先生”,给自己取个化名,用这个化名从各个地方给朋友或小孩子寄明信片。
  2. 现在你手握珍贵的明信片,该仔细琢磨细节了。明信片的格式其实是很简单明了的。
    • 将明信片的照片面朝下放着。右上角是贴邮票的地方(角落通常有个邮票大小的正方形)。
    • 明信片通常有两个分区,右边有些横格线,可以在上面写寄信地址。而左边则是空白区域,可以写你想写的话,涂鸦,或是写一个可以引导收信人的跨国寻物游戏的谜题。
  3. 这个可写可不写,不过可以让收信人知道你是几号寄的明信片(还可以小小地体会一下明信片从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到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走了多长的旅程。)你可能会惊讶于明信片居然走了这么久,或是才用了这么短时间就到了。
  4. 先写下邮寄地址。然后写个简单的“亲爱的小豪,”就可以了,你也可以尽可能发挥创造力。比如说“给那个曾经带着超大帽子去冰激凌店的家伙”或是“我最亲爱的最可爱的蓉蓉阿姨。”
  5. 写明信片第一条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写多写少,随你喜欢。什么都不写,只画出你旅程中最美好的一刻也可以。怎样都由你决定。有些人会把字塞满文字区,然后顺着写到右边的四边上,总之是塞满整张明信片。但要在右边留出写地址的区域哦。你可以写如下内容:
    • 告诉收信人目前为止你旅途中最棒的一幕。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虽然这次去巴拿马一路都很棒,但昨天晚上发生了特别的事情。我感觉自己有树懒第六感,同行的姑娘和我费力穿过丛林之后,发现了一处隐匿的美丽海滩,这一路上我看到了四只不同的树懒。每次一有树懒靠近,我就会停下脚步,说附近有树懒哦。然后我四处看,就真的看到一只!就在我上面!
    • 还可以和收信人分享你吃过的奇怪的食物:你一定不会相信,两天前我吃了袋鼠尾巴,鳄鱼肉和绿色的蚂蚁,而且是在同一天!袋鼠尾巴有些油腻,但鳄鱼吃起来就像——你猜猜看!——鸡肉。但最奇怪的是,绿蚂蚁吃起来就像是酸葡萄!这片土地下面一定很有趣!
    • 可以用类似“希望一切都好”或“你也会喜欢这里的!”做结尾,这样收信人就不会嫉妒致死了。
  6. 尽管明信片对格式要求不高,但还是要像说话一样说个再见啊。你上次面对面对别人说“你最诚挚的朋友”是什么时候了?还是写:“真希望你也在!”“想尽快见到你!”“爱你爱你爱你!!”或,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道别。比如,“爱您,您流浪中的外孙女”或“国外,签名”或一些类似的双关语。
    广告
方法 2
方法 2 的 2:

寄掉明信片

  1. 有些卡片地址栏会有横线。在地址后面写上收信人的名字(国家,城市,县,街道,门牌号,邮编。)
    • 别忘了写国家!如果你邮寄国内信件就不需要,但如果你邮寄国际明信片一定要记得写国家啊。
  2. 在让收信人嫉妒得眼睛都绿了之前(或是,如果你在巴西寄了“那种”明信片,让收信人窘迫得脸都红了),你需要先贴张邮票——就在右上角。要买邮资足够的邮票,去邮局,然后饱含爱意地把明信片丢进邮筒。
    • 如果你不确定多少邮资才够,就去附近的邮局问问。如果需要的话,还要付跨国邮资哦。
  3. 广告

小提示

  • 在写明信片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否则只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不记得了,就干脆先寄给自己,然后下次看到对方时再亲自交给对方。
广告

关于本wikiHow

wikiHow是一个“多人协作写作系统”,因此我们的很多文章都是由多位作者共同创作的。 为了创作这篇文章,59位用户(部分匿名)多次对文章进行了编辑和改进。 这篇文章已经被读过114,364次。
分类: 教育与交流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