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紀錄地球上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获得並传递新性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古生物 |
古生物学 |
---|
Portal:生物学 Category:古生物学 |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冥古宙
時代 | 事件 |
---|---|
137.98±0.37亿年前 | 宇宙诞生。 |
136亿年前 | 银河系诞生。 |
45.7亿年前 | 太阳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 |
45.7亿年前 | 地球從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
45.33億年前 | 依大碰撞假說,原始的地球與忒伊亞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圍產生一個環,這個環在數百萬年之後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轉軸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環境[1]。 |
44億年前 | 地壳形成[2]。 |
42-40亿年前 | 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與海洋形成[3]。 |
40亿年前 | 最早生命的出現,可能是源於能夠自我複製的RNA分子。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資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後便開始競爭。由於天擇青睞在複製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漸成為最主要的複製物。 |
39億年前 | 後期重轟炸期(41~38億年前):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擊的高峰期。連續的干擾可能誘發生命的演化(參胚種論),海洋被完全煮沸[4]。 |
太古宙
時代 | 事件 |
---|---|
38-35億年前 | 最後共同祖先(原核生物)在古太古代出現,属于单细胞生物,分化出細菌及古細菌。同时細胞结构出現。早期原核生物都是化能生物。 |
33億年前 | 細菌發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會產生氧。這些生物透過電化學梯度產生三磷酸腺苷(ATP),以二氧化碳為碳源及氧化無機物來抽取能量。後來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從如葡萄糖的有機物釋出能量。糖酵解產生了現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分子來臨時儲存能量。 |
32-30億年前 | 微生物开始造岩,叠层岩出现。 |
28-25億年前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菌出現,牠們以水為還原劑,並排出氧。氧首先將海洋中的鐵氧化,產生鐵礦石。氧在大氣層的濃度上升,對厌氧細菌都有毒。 |
26-25億年前 | 大氧化事件。 |
元古宙
時代 | 事件 |
---|---|
25-23億年前 | 一些細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來有效地從有機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好氧细菌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環及氧化磷酸化來使用氧;厌氧细菌大量灭绝。 |
25-23億年前 | 由于大氧化事件,大气中的还原性气体基本耗尽。过剩的氧气开始和海洋和地壳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大量红色的石英砂岩和赤铁矿形成。 |
23-20.5億年前 | 休伦冰河期:由于大氧化事件,大气层中的强温室气体——甲烷被光合作用排放的氧气消耗殆尽。更多的地表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散逸到太空,造成地表温度骤降。曾经炽热的地球表面第一次被冰雪覆盖[5][6]。 |
18.5億年前 | 複雜的細胞出現,包括有細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細菌。大部份有細胞器的都可能是從共生細菌衍生而來:粒線體會用像現今立克次體般從有機物抽取能量,而葉綠體則從光及有機物合成能量。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
15億年前 | 多細胞生物出現,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真核藻类[7]。 |
12億年前 | 出現有性生殖,引發更快的演化。[8]大部份的生命於海洋及湖中出現,一些藍菌已經生活在濕潤的泥土中。 |
12-10億年前 | 叠层岩达到高峰。 |
10-7.2億年前 | 出现大型具刺疑源类,氧氣的累積使臭氧層可以形成;而臭氧層可阻擋太陽的有害輻射,使生命可以在陸地上發展[9]。 |
7.2-6.35億年前 | 根據雪球地球假說,成冰紀的冰河時期非常嚴重,連海洋亦完全結冰,只有在熱帶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態。 |
6.65億年前 | 多細胞動物在海洋出現。(但亦有研究顯示最早的動物生活在湖泊的環境中[10]。) |
6.35-5.41億年前 | 第二個超級大陸潘諾西亞形成于6億年前并于5.4億年前分裂[11]。在埃迪卡拉紀(6.35-5.41億年前)有复杂的多细胞动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主要是刺胞動物,其次是多孔动物等,可能生活於淺海近岸的水中。 |
5.41億年前 | 5.41亿年前发生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 |
顯生宙
顯生宙是距今5.4億年以來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現的時期。顯生宙表示在這個時期地球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
古生代
時代 | 事件 |
---|---|
5.4-5.2億年前 | 寒武紀大爆發產生了大多現今動物的主要的門,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葉蟲為主的節肢動物是寒武紀时期种类最多的門[12][13][14]。 |
5.2亿年前 | 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它们的特点是没有下腭且骨架由软骨构成,与后代相比还缺少很多特征[15]。 |
5.0亿年前 | 古杯动物灭绝,刚刚开始的造礁工程就此停止。 |
4.85億年前 | 在寒武紀至奧陶紀間發生第一次生物集群滅絕,是為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但没有证据表示有这个灭绝事件。 |
4.85億年前 | 奥陶纪生命大辐射:属级分类单元的动物增长了超过3倍,古生代演化动物群(Palaeozoic evolutionary fauna)开始逐渐替代寒武纪演化动物群(Cambrian evolutionary fauna)。钙藻出现,从而导致浮游生物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浮游生态系统建立。从浮游生物获益的苔藓动物重新启动了造礁工程。 |
4.8億年前 | 甲胄鱼类出现,甲胄鱼类是有頜下門的祖先。 |
4.75億年前 | 珊瑚纲取代苔藓动物为造礁主力。 |
4.72億年前 | 第一批原始植物從綠藻演化[16]並移至陸地上[17],沿湖邊生長。與它們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與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證。 |
4.5-4.6亿年前 | 有颌下门出现。 |
4.45-4.43億年前 |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發生,大约85%的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其规模在显生宙的五次大灭绝事件中位列第二。此后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开始占据主导。 |
4.4亿年前 | 有颌下门在中国南方发生第一次辐射演化[18][19][20]。盔甲鱼类出现[21]。 |
4.3-4.28億年前 | 维管植物出现。 |
4.3-4.2億年前 | 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撐身體及阻止水份流失[22],是第一類移至陸地的動物[23]。最早的有多足亞門(馬陸及蜈蚣),及後有蝎子。4.67亿年前出现的广翅鲎在志留纪很繁盛,部分物种已经有了在陆地上活动的能力。 |
4.05億年前 | 野火现象出现。 |
4億年前 | 首類沒有翅膀的昆蟲,即蠹魚、跳蟲及纓尾蟲出現[24]。 |
3.87億年前 | 植物演化出木本植物:木质素和发达的根系。土壤生态系统日益兴盛。 |
3.76億年前 | 种子植物出现,演化出花粉、种子。种子蕨门是最原始的种子植物,叶片类似真蕨类,种子生长在叶片上。 |
3.76-3.59億年前 | 泥盆紀后期滅絕事件發生的时期。 |
3.76億年前 | 两次撞击事件:阿拉莫(Alamo)撞击事件和锡利扬(Siljan)大撞击事件。 |
3.75億年前 | Kellwasser灭绝事件。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 |
3.75-3.65億年前 | 一些淡水的肉鰭魚類發展了支撑结构并成為四足總綱。四足總綱利用牠們的腳走上陸地,可能是為了獵食陆上猎物。兩棲類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總綱的特徵。 |
3.59億年前 | Hangenberg灭绝事件。同时严重影响了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盾皮鱼类灭绝。 |
3.59-2.51億年前 | 软骨鱼类的黃金時期[25]。 |
3.5-2.5億年前 | 卡羅冰河時期在早石炭紀開始,於晚二疊紀完結。由於極移,大部份的岡瓦那大陸從亞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
3.4-3.3億年前 | 離片錐目、爬行形类出現。 |
3.25億年前 | 昆蟲能夠飛行,並出現了多個目(如古網翅目、疏翅目、透翅目及原直翅目)。大部份石松綱、木贼纲的森林覆蓋陸地,植物死亡後變成了煤及原油。裸子植物開始廣泛分化。 |
3.1億年前 | 爬行形类的一支演化出羊膜卵,產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動物。不久后羊膜動物分裂出合弓纲和蜥形纲。 |
3.06-3.00億年前 | 发生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地球气候开始动荡,干湿季节变得鲜明,冰川导致雨林迅速萎缩分隔成孤立的小块。它宣告了石炭纪的终结。这场小型灭绝事件带走了最后的巨型节肢动物。 |
3.05億年前 | 巨脈蜻蜓是最大的昆蟲,翅膀展開長達75厘米。 |
3億年前 | 盤古大陸形成及維持了1億年左右。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近的閉合。 |
3-2.51億年前 | 羊膜動物的一支合弓纲占据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 |
2.99億年前 | 由于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石松类衰落,种子蕨和裸子植物兴起,季节性的针叶林开始发育。植物已经出现了地理区系的分化。 |
2.75億年前 | 獸孔目出現,使合弓纲脱离了蜥蜴的样貌。 |
2.65億年前 | 最初的主龙形下纲動物出現。 |
2.59億年前 | 峨嵋山暗色岩事件发生,导致繁盛一时的恐头兽亚目灭绝。发生后其他獸孔目和副爬行动物占据了陆地生态位。 |
2.51億年前 |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約90%的物种,這是最嚴重的生物集群滅絕。滅絕過後,水龍獸是地表最常見的動物。主龍類开始演化出许多分支。大氣層的氧含量下降至16%。一些桿狀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鹽結晶中,於2000年重新活躍及分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26][27]。 |
中生代
時代 | 事件 |
---|---|
2.51-2億年前 | 氣候非常乾燥,適合這種氣候的主龍類及裸子植物得益。主龍類已经分化為伪鳄类、恐龍及翼龍目等。裸子植物(松柏門及蘇鐵門佔大部份)是陸地上的主要植物。 |
2.46億年前 | 各种以双壳类(包括腕足动物)为食的动物类群明显增多。与双壳纲的繁盛同步。 |
2億年前 | 在合弓綱中,演化出哺乳動物的首個先軀獸孔目,特別是真犬齒獸下目。所有哺乳動物幼時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恆常體溫。常染色體對中的一個得到SRY基因(從X染色體的SOX3基因衍生而來)成為Y染色體,長度亦縮短了。 |
2億年前 |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恐龍從滅絕事件中存活,並繁盛起来。聯體病毒科可追溯至這個或更早的時期[28]。 |
1.9-1.5億年前 | 現今的兩棲類滑體亞綱包括無尾目、有尾目開始出現。 |
1.83億年前 | 1.83億年前[29]發生的托阿爾階滅絕事件對於海生生物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菊石等軟體動物[30]。 |
1.8億年前 | 盤古大陸分裂為幾個大陸,最大的是岡瓦那大陸,由現今的南極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組成,南極洲當時還是一片森林。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當時仍然連接,是為勞亞大陸。 |
1.8-1.44億年前 | 软骨鱼纲的第二次主要演化事件。[31] |
1.64億年前 | 最早能游泳的哺乳動物近親獺形狸尾獸出現。 |
1.6億年前 | 3米長的五彩冠龍在中國西北的新疆出現,是早期的暴龍超科。 |
1.5億年前 | 恐龍甚為普遍及多樣化,有腕龍、迷惑龍、劍龍、異特龍、細小的嗜鳥龍及奧斯尼爾龍。鳥類從獸腳亞目演化出來。始祖鳥是鳥類的近亲。 |
1.30億年前 | 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蟲及其他動物散播花粉的花朵。被子植物的革新引發動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帝龍在中國滿洲生活,有羽毛及體長1點6公尺[32]。 |
1.25億年前 | 現今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攀援始祖獸出現,牠像現今的睡鼠。鸚鵡嘴龍是後期有角恐龍的祖先。 |
1.23億年前 | 千禧中國鳥龍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飛翔,其他有羽毛恐龍包括中華龍鳥及長城鳥。其他恐龍包括多刺甲龍及始暴龍出現。 |
1.20億年前 | 只有25厘米闊的森林翼龍在中國遼寧出現。 |
1.17-1.16億年前 |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發生。根據地層中的證據,此事件對海洋生物造成較大的影響,對陸地生物則較小[33]。 |
1.10億年前 | 帝鱷出現。肉食性恐龍包括馳龍科的恐爪龍及棘龍科,草食性恐龍包括波塞東龍、高吻龍及蜥結龍。 |
1.00億年前 | 鯊齒龍及南方巨獸龍出現。 |
8800萬年前 | 印度及馬達加斯加大陸分裂。 |
8000萬年前 | 蜥腳下目、鴨嘴龍科、角龍科及獸腳亞目很多的恐龍種類出現,超過一半已知的恐龍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後3千萬年。印度開始移往歐亞大陸。 |
7500萬年前 | 人類及老鼠的最後共同祖先出現。[34][35] |
新生代
古近紀
時代 | 事件 |
---|---|
6600萬年前 |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將差不多一半的動物物種消滅,是因小行星撞擊揚起銥微塵覆蓋整個地球,引起氣候變冷所致。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出現。沒有了非鸟恐龍,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及體型得以增長。 |
6000萬年前 | 古食肉目(可能是細齒獸類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現,於520萬年前滅絕。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
5500萬年前 | 被子植物演化出多肉的水果和营养丰富的坚果和种子。
一些哺乳動物重回海洋,其他的亦開始演化成能飛行,如蝙蝠。一類細小、生活在夜間及棲息樹上吃昆蟲的靈長總目分支出靈長目、樹鼩。靈長目有雙目視覺及抓東西的指,可以幫助從一顆樹跳往另一顆。 澳洲從南極洲中分裂出來。最早的真靈長類首次於北美洲、亞洲及歐洲出現,例如美國懷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國雲南的亞洲德氏猴。尖吻鯖鯊可能是大白鯊的祖先。[36][37][38] |
5250萬年前 | 最早的翼手目芬尼氏爪蝠出現。 |
5000萬年前 | 馬由始祖馬開始進行演化。鯨魚及海豚的祖先遊走鯨可能像海獅般在陸地上行走及像水獺在海中游泳,牠的腳有蹼,並且是以耳朵聽聲音。Pezosiren portelli是現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馬般在陸地上行走及像水獺在海中游泳。細齒獸類包括小古貓屬是所有狗、貓、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貓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樹。現代的銀杏出現。 |
4650萬年前 | 遊走鯨後代的羅德侯鯨是鯨魚的祖先,開始不再飲用淡水。 |
4300萬年前 | 始祖象出現,有長的鼻,但沒有象鼻或象牙。 |
4000萬年前 | 靈長目分支成原猴亞目及簡鼻亞目,簡鼻亞目是白天活動及草食性的。 |
3700萬年前 | 龍王鯨的後肢開始縮少及發現完好,聽覺開始經下顎傳至中耳。在埃及的鯨魚谷當時是在水中,龍王鯨未有呼吸孔,要把頭部伸出水面呼吸。原猴亞目的早期祖先Biretia fayumensis及Biretia megalopsis在埃及沙漠出現。[39] |
3500萬年前 | 禾本科從被子植物中演化出來。 |
3000萬年前 | 簡鼻亞目分支成闊鼻小目及狹鼻小目。闊鼻小目有卷尾及遷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狹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種祖先可能是埃及猿。Bugtipithecus inexpectans、Phileosimias kamali及Phileosimias brahuiorum像現今的狐猴是生活在巴基斯坦中部布格蒂丘陵的雨林中。所有貓的祖先原小熊貓生活在歐洲的樹上,在2000萬年前滅絕。 |
2750萬年前 | 巨犀生活在蒙古。 |
2500萬年前 | 狹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見顏色及失去了費洛蒙。[40]狹鼻小目分支成兩個總科:猴總科及人型總科。猴總科並沒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沒有尾巴。所有人型總科都沒有尾巴。 |
新近紀
時代 | 事件 |
---|---|
2200萬年前 | 印度與亞洲碰撞,產生喜瑪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由於濕度被斷絕,中亞洲成為了沙漠。恐象出現,於200萬年前滅絕。部份像狗、熊及浣熊的Ursavus elmensis(所有熊的祖先)出現,其體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蟲來補足肉食。第一類貓熊亞科分支出來,當中只有大熊貓能生存至今。巨牙鯊出现,於160萬年前灭绝[38]。海帶目出现,并且形成海藻森林生态系统。 |
2100萬年前 | 像獴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馬達加斯加漂浮至非洲,並成為所有當地肉食性哺乳動物的祖先。 |
2000萬年前 | 非洲板塊與亞洲碰撞。擬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縮短了,有現今狗的上爪的影子。牠們的外表像現今的麝貓,腳及腳趾適合奔走。犬科及貓科開始分支。象的祖先嵌齒象出現。 |
1600萬年前 | 鮫齒鯨顯示鯨魚的早期回聲定位。 |
1500萬年前 | 猿從非洲遷徙至歐亞大陸,成為了長臂猿及猩猩。人類祖先從長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及黑猩猩都是屬於人科,人類則屬人族。 |
1300萬年前 | 人類祖先從猩猩祖先形成。猩猩的親屬開遠祿豐古猿出現。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可能是人科及人類的共同祖先。 |
1000萬年前 | 氣候開始變得寒冷乾燥,大草原及草原代替了森林。猴的數量激增,猿則減少。人類祖先從大猩猩的祖先形成。馬進入全盛期並開始擴展至整個北半球。1000萬年前牠們因面對偶蹄目的競爭而衰減。Tomarctus是極之像狗的動物。 |
700萬年前 | 最大的靈長目巨猿在中國、越南及北印度生活,於30萬年前滅絕。 |
560萬年前 | 地中海乾涸,為墨西拿盐度危机。 |
500萬年前 | 人類祖先從黑猩猩祖先形成。最後共同祖先是乍得人猿。最早的人類分支是千年人。黑猩猩及人類的DNA有98%相似,在血紅素中只有一個胺基酸不同。黑猩猩的一類可以在基因上比現今所有60億人更多樣化,因為黑猩猩祖先與人類祖先分支後,人類演化過程中曾經歷種群瓶頸效應之故。黑猩猩及人類的喉頭重新移位至咽及肺部中間,可見共同祖先都有這個語言前身的特質。 |
480萬年前 | 人族出現黑猩猩的大小的地猿,並且站立行走。 |
370萬年前 | 一些南方古猿在肯雅的火山灰中留下腳印。 |
300萬年前 | 雙足的南方古猿在非洲大草原演化,並被恐貓屬所獵殺。非洲南方古猿及鮑氏南方古猿,並其他包括肯尼亞平臉人的屬出現。大猩猩在剛果河南岸消失。現今的馬屬首次出現。恐象的下顎有向下的象牙。
火山爆發及產生很多細小的陸地連結了南北美洲。發生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哺乳動物由北美洲往南遷徙,並造成當地的哺乳動物滅絕。 |
第四紀
更新世
時代 | 事件 |
---|---|
250萬年前 | 斯劍虎出現。 |
220萬年前 | 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及東部大猩猩。 |
200萬年前 | 能人在坦桑尼亞使用原始石器工具,有可能與羅百氏傍人一同生活。布若卡氏區出現。人屬的物種吃肉,而傍人則吃植物及白蟻。一些在剛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導的社會。斯劍虎由北美洲前往南美洲。 |
180萬年前 | 直立人在非洲演化,並遷徙至其他大洲,主要是南亞。 |
175萬年前 | 格魯及亞人有直立人及能人的特徵。雕齒獸在秘魯南部生活。 |
160萬年前 | 巨型短面袋鼠在澳洲出現,於40000年前消失。像袋熊的麗紋雙門齒獸在澳洲出現,於45000年前滅絕。 |
150萬年前 | 猩猩分裂為婆羅洲猩猩及蘇門達臘猩猩。袋獅在澳洲出現,於46000年前滅絕。 |
100萬年前 | 犬屬從Tomarctus分支出來。灰狐是現今最原始的犬屬。 |
80萬年前 | 灰狼遷移至北美洲極地。 |
78萬年前 | 地球最後(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轉。 |
70萬年前 | 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的共同遺傳祖先出現。 |
50萬年前 | 直立人使用木炭來控制火,但仍不懂如何生火。 |
40萬年前 | 東部大猩猩分支為東部低地大猩猩及山地大猩猩。大角鹿出現,在9500年前滅絕。 |
35.5萬年前 | 海德堡人在義大利南部的羅卡蒙菲納火山留下腳印,是最早的人屬腳印。 |
25萬年前 | 北極熊從棕熊演化。 |
19.5萬年前 | 衣索匹亞奧莫河的奧莫化石遺存是最早的人類。 |
16萬年前 | 長者智人練習禮儀及宰殺河馬。 |
15萬年前 | 線粒體夏娃在非洲生活,她是所有現今人類的最後女性祖先。 |
13萬年前 | 尼安德特人從海德堡人演化及住在歐洲及中東,開始埋葬屍體及照顧病人,有現今人類的舌骨及會使用矛。FOXP2基因出現。 |
西元前10萬年前 | 第一個人類從海德堡人演化及在非洲出現。人類生活在南非及以色列。人類經兩個途徑進入亞洲:經中東往北行,及從衣索匹亞往南走,經紅海及阿拉伯南部(參單源論)。突變造成皮膚顏色的改變,以吸收最有效的紫外線。種族開始成立。非洲的人口基因仍然較為分化。 |
西元前8.25萬年前 | 人類在薩伊使用鋒利的動物骨頭捕魚。 |
西元前8萬年前 | 人類在剛果製造魚叉。 |
西元前7.4萬年前 | 多峇巨災理論指多峇湖的超級火山爆發,人類人口只剩2000。6年沒有夏天及緊接的1000年冰河時期。火山灰達5米深覆蓋印度及巴基斯坦。 |
西元前7萬年前 | 最近的冰河時期,威斯康辛冰期開始。人類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以骨頭製造工具,及畫壁畫。他們亦收集貝殼及鑽孔製作頸飾。巨河狸出現,在1萬年前消失。 |
西元前6萬年前 | Y染色體亞當在非洲生活,是人類男性Y染色體的最後祖先。 |
西元前5萬年前 | 人類由亞洲延伸至澳洲及歐洲。海岸線的延伸速度較內陸為快。披毛犀在不列顛群島生活。 |
西元前4萬年前 | 克羅馬儂人在法國繪畫及捕獵猛獁象。他們有特別的認知能力,使他們成為食物鏈的頂端。澳洲巨大的有袋目滅絕。 |
西元前3.2萬年前 | 德國福格海德有第一個雕塑史前狮子人雕像。法國有第一個用鳥骨製的笛。印尼有石器工具。 |
西元前3萬年前 | 人類從西伯利亞分幾波進入北美洲,較後的經過白令陸橋進入,早期的可能是以跳島戰術經阿留申群島進入。歐洲人越過大西洋到達北美洲。人類抵達所羅門群島及前往日本。在撒哈拉使用弓箭,在摩拉維亞有首個陶瓷動物模型。 |
西元前2.8萬年前 | 在非洲那米比亞出現最古老的圖畫。[41]德國出現最古老的陰莖雕塑。[42] |
西元前2.7萬年前 | 尼安德特人消失,人屬只餘下人類及佛羅勒斯人。捷克出現紡織。 |
西元前2.5萬年前 | 從猛獁象牙發明了標槍。 |
西元前2.4萬年前到西元前2.2萬年前 | 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屬於此段時期。[43] |
西元前2萬年前 | 人類在青藏高原留下腳印及手印。從動物脂肪製造油燈。山頂洞人以骨針來縫製動物飾物。猛獁象骨頭在俄羅斯建造房屋。 |
西元前1.8萬年前 | 佛羅勒斯人在遙遠的印尼出現。中國江西仙人洞、吊桶環遺址製造全世界最早的陶製容器。 |
西元前1.5萬年前 | 最後的冰河時期完結,海水漫過全球,造成多個近岸地區水浸,將以往的大陸分成島嶼。日本從亞洲分開,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分開,塔斯曼尼亞與澳洲分開,爪哇島形成,砂拉越、馬來西亞及印尼分隔。一些人類在中東的肥沃月彎開展農業,並且發展城市。因為生產食物及飼養動物,世界人口暴漲。拉斯考克山洞及加拉加斯出現石洞壁畫。 |
西元前1.4萬年前 | 全新世滅絕事件開始,超過100種大型哺乳動物消失。 |
全新世
時代 | 事件 |
---|---|
西元前1.15萬年前 | 斯劍虎滅絕。 |
西元前1.1萬年前 | 佛羅勒斯人及猛獁象滅絕。人類首先畜養印度狼。所有現今的狗都是屬於狼。 |
西元前1.04萬年前 | 開始種植植物,在近東耕種。耶利哥人口有19000。 |
西元前8000年前 | 撒哈拉仍有河流、湖及季候風。人類抵達南美洲的蓬塔阿雷納斯。世界人口達500萬[44]。 |
西元前6千年前 | 亞洲西南部、敘利亞、約旦、土耳其及伊拉克種植麥。 |
西元前4500年前 | 種植亞洲型稻及非洲型稻。 |
西元前1200年前 | 鐵器出現在中東和東南歐,人類開始鐵器時代。[45] |
西元前1000年 | 世界人口達5000萬。[46] |
西元前500年 | 世界人口達1億。[46] |
西元1年 | 世界人口達2億。[44] |
公元1627年 | 最後一隻原牛於1627年被波蘭獵人射殺,宣告了原牛的滅絕。 |
公元1662年或1688年-1715年之間 | 渡渡鳥滅絕。 |
公元1815年 | 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它的火山灰幾乎覆蓋了世界的每個角落,全球溫度下降了約5℃,引發了1816年著名的「無夏之年」。[47] |
公元1835年 | 世界人口達10億。 |
公元1952年 | 加勒比僧海豹滅絕——最後確定觀察到加勒比僧海豹的紀錄是於1952年的小塞拉納島。[48]西元2008年,美國政府宣佈經過5年搜尋,認為牠們已經滅絕。[49] |
公元1969年 | 人類尼爾·阿姆斯壯在7月21日02:56 (世界時)正式在月球行走。[50] |
公元2005年 | 亞馬遜森林經歷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51] |
公元2008年 | 白鱀豚功能性滅絕;世界人口約6706993000人。[46] |
公元2024年 | 世界人口超過70億。全新世滅絕事件仍然繼續,最近50年更有上升趨勢[52]。 |
参考文献
- Gregg Herres and William K. Hartmann. . 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 [2005-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 Wilde, Simon A.; John W. Valley, William H. Peck, and Colin M. Graham. (PDF). Nature. 2001-01-11, 409: 175–178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9-01). (PDF).
- "。地球在某个时期冷却到足够的程度,云开始在大气层中形成,地球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05).
- Frances Cole. . Standard Online Report. 1998 [200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0).
- John, Brian. . Jacaranda Press. 1979. ISBN 978-0-470-26844-5.
- Walker, Gabrielle. . Bloomsbury. 2003. ISBN 0747654337.
- Bruce Alberts, Dennis Bray, Julian Lewis, Martin Raff, Keith Roberts, and James D. Watson. . From Single Cells to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3rd edi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1994 [200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 Stefan Lovgren. .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5-03-30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 Form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8-28.
- 研究顯示最早的動物生活在湖泊的環境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加州大學河邊分校領導的研究提出了關於早期動物生活在何處的問題。公開發布日期: 2009年07月31日。
- Pannot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laeos [2006-03-12].
- PZ Myers. . 2005-10-20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3).
- PZ Myers. . 2004-11-11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7).
- Sam Gon III. . 2005-11-21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3).
- These first vertebrates lacked jaws, like the living hagfish and lampreys. Jawed vertebrates appeared 100 million years later, in the Silurian. http://www.ucmp.berkeley.edu/vertebrates/vertintro.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erkeley University
- C. M. Sean Carrington. . 1997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1).
- Paul F. Ciesielski. .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2).
- Zhu, You-an; Li, Qiang; Lu, Jing; Chen, Yang; Wang, Jianhua; Gai, Zhikun; Zhao, Wenjin; Wei, Guangbiao; Yu, Yilun; Ahlberg, Per E.; Zhu, Min. .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51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英语).
- Andreev, Plamen S.; Sansom, Ivan J.; Li, Qiang; Zhao, Wenjin; Wang, Jianhua; Wang, Chun-Chieh; Peng, Lijian; Jia, Liantao; Qiao, Tuo; Zhu, Min. .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516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英语).
- Andreev, Plamen S.; Sansom, Ivan J.; Li, Qiang; Zhao, Wenjin; Wang, Jianhua; Wang, Chun-Chieh; Peng, Lijian; Jia, Liantao; Qiao, Tuo; Zhu, Min. .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523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英语).
- Gai, Zhikun; Li, Qiang; Ferrón, Humberto G.; Keating, Joseph N.; Wang, Junqing; Donoghue, Philip C. J.; Zhu, Min. .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489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英语).
-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Sea Studios Foundation. .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7).
- R. Aidan Martin. .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 R. Aidan Martin. . [200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2).
- 2.5亿年前的细菌在美又复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0年11期 闫贵林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赵剑. 美发现最古老的活细菌[J]. 科技文萃, 2001, (2).百度学术
- Rybicki. . 2000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9).
- Marti, Joan, and Gerald Ernst. Volcanoes and the Enviro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19.
- Wignall, Paul B., and Anthony Hallam. Mass Extinctions and Their Afterma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64-5.
- R. Aidan Martin. .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8).
- Xu, X., Norell, M. A., Kuang, X., Wang, X., Zhao, Q., Jia, C. (2004). " Basal 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protofeathers in tyrannosauroi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ture 431: 680-684
- Archangelsky, Sergio. "The Ticó Flora (Patagonia) and the Aptian Extinction Event." Acta Paleobotanica 41(2), 2001, pp. 115-22.
- . The Hindu. 2002-12-19 [2007-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
- Sabin Russell.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2-12-05 [2007-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
- Steven A. Alter. .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 . Science Daily. 2005-05-02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 R. Aidan Martin. .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 Stefan Lovgren. . 2005-10-17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6).
- Randall Parker. . 2003-06-25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 Suzanne Carr. . 1995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22).
- Jonathan Amos. . BBC News. 2005-07-25 [200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Venus of Willendor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hristopher L. C. E. Witcombe, 2003.
- The ran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ut the population at 1 AD between 170 million to 400 million.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鐵器時代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2-17.
- an avera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ee also *Kremer, Michael. 1993. "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3): 681-716.
- . [2012-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7).
- Kovacs, K.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8-11-27].
- "It's official: Caribbean monk seal is extinct", MSNBC.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June, 2008
- Record of Lunar Events, 24 July 196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Apollo 11 30th anniversary. NASA. [13 April 2010].
- . [2012-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 . [201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外部連結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erkeley Evolution
- Evolution Timeline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 explore complete phylogenetic tree interactively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 more compact timeline at the TalkOrigins Archive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laeos - The Trace of Life on Earth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ohn Kyrk's Timeline from Big Bang to present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versity of Waikato - Sequence of Plant Evolution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versity of Waikato - Sequence of Animal Evolution
- Timeline of evolu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xploring Time from Planck Time to the lifespan of the universe
- Interactive Plant Evolution Timeline -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nsemble Project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