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级行政区

中国一级行政区,或稱国家一级行政区省級行政區,是指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划,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稱呼。

古代

先秦

东周以前的中国尚未产生中央集权制,因此也尚未产生行政区划的概念。直到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在相互征战、争夺领土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领土的控制,而形成各自的行政区划制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郡县制。

州郡制

  • 秦朝时期,在被灭的六国故土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的权力分别由民政官郡守、军政官郡尉、监察官郡监掌控;郡守的副职称为郡丞。
  • 西汉时期,恢复分封,各诸侯国下辖郡,合称郡国制。推恩令颁布以后各国辖境不断缩小,后期与郡平级。郡守在景帝时改称太守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起实行刺史制,朝廷派遣刺史巡查各郡国,刺史的巡查范围称为刺史部。刺史的官衔多以上古九州命名,因此刺史部俗称为,共有14个。国都长安及其周边的巡查由司隶校尉负责。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 东汉时期,在西汉基础上将朔方部省入并州部、交趾部改称交州部,西域都护府改为长史府。后期为平叛治乱,赋予一些刺史军政大权,而改称州牧
  • 三国时期,魏国下辖司隶和12州,吴国下辖4州;蜀国下辖益州。
  • 西晋时期,全国分为21州。
  • 东晋以后,南北方各国出于领土狭小、难民迁徙、开垦新地、分封奖赏等原因,不断地拆分原有州郡、设立侨置州郡,甚至出现一州仅辖一郡一县,行政结构叠床架屋,混乱不堪。
  • 隋朝时期,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整理全国区划,州郡两级合并为州一级。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

道路制

  • 唐朝时期,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抛弃以上古九州为蓝本的州郡制体系,重新按山川走向将全国划分为10个,史称贞观十道,开创了全新的一级行政区体系。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贞观十道基础上增设5道。
  • 初唐大幅扩张,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大批羁縻府州,主要包括:
    • 安北都护府,管辖蒙古高原。
    • 安南都护府,管辖今越南北部。
    • 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一度跨越葱岭、西至波斯。
    • 安东都护府,管辖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一度管辖百济故地。
    • 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北路,一度西至雷翥海
    • 渤海都督府,管辖长白山区及日本海西北沿岸,乃后世渤海国的开端。
    • 黑水都督府,管辖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北至小海
    • 室韦都督府,管辖黑龙江中上游流域。
  • 玄宗天宝年间在边境设十大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成为实质地方长官,俗称方镇。
  • 五代时期,一级行政区仍以方镇为主。
  • 北宋时期,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将全国划分为15路,后期增至30余路,每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官,辖区错综不一,虽然避免了地方官大权在握形成割据,但行政效率也不免降低。
  • 南宋时期,绍兴和议割让秦岭淮河以北,领土大幅缩小,后期为加强地方防御,设置宣抚使、制置使等官,管辖多路军政,相当于现代的大区。
  • 辽朝的一级行政区分为5道,后期效仿北宋采用路制[1]
  • 金朝的一级行政区分为19路,后期因蒙古入侵,设立行尚书省管辖各地军务,乃后世行省的开端。

行省制

  • 元朝时期,民政方面的最高机构中书省直辖由河北、山东、山西、山后等地组成的腹里,并派出10个常态化的行中书省管理全国其他地方,简称行省。此外还有一些非常态化的行省,如征东行省、交趾行省,荆湖占城行省,缅中行省等。监察方面的最高机构御史台在集庆、奉元两地设置行台,分别管辖长江以南和潼关以西的监察事务。宗教方面的最高机构宣政院管辖全国的宗教事务,兼管吐蕃故地的行政事务。
  • 明朝时期,初期定都应天,将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隶和13个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省制,中书省直隶改为六部直隶,各行省则改为民政的布政司、监察的按察司、军事的都司等三司,但仍然俗称为省。永乐元年(1403年)迁都北平改名顺天,废除北平三司并改为六部直隶、五年(1407年)增设交趾三司、十一年(1413年)增设贵州三司。宣德三年(1428年)废除交趾三司,此后一级行政区固定为两处直隶和十三个省,合称“两京十三省”。
  • 清朝时期,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分湖广省为湖北湖南、分陕西省设甘肃省。乾隆朝确立督抚首长制,两京十三省概念逐渐为汉地十八省取代。十八省以外的行政制度则因地制宜,如东三省设奉天府尹、驻防将军,蒙古设盟旗,藏地、回部设驻扎大臣管理宗谿、伯克。清末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先后设立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等省,甲午战争后又割让台湾,至清朝灭亡时共有22省。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宣称的行政區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大致上仍暫時承襲清朝舊制,依當時順序排列,有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22北洋政府在22個省之外設了京兆地方、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等幾個特別區域,西藏、蒙古、青海3個地方,膠澳、淞滬等2省級商埠,另保留阿爾泰、塔爾巴哈台伊犛3地區(後均併入新疆省)。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改直隸、奉天2省為河北、遼寧,併京兆特別區入河北,將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寧夏、青海改建為6個省(川邊特別區改建西康省),總計28個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個地方,以及分自俄、英收回的東省特別區、威海衛行政區,並先後設置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武漢(後改名為漢口)、廣州(後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後再升格)、西京(後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後改稱西安並再升格)、重慶(抗戰時期設置)等9個特別市(即直轄市)。

1945年後,國民政府將東北三省劃分成九省,增設遼北、安東、合江、松江、嫩江、興安等6省及瀋陽、大連、哈爾濱等3個直轄市。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澎湖,臺灣成為行省之一。並將海南岛及南海諸島設立海南特別行政區,作為建省之準備。

截至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底撤退至臺灣前,中華民國全國設35個省、12個直轄市、2個地方、和1個特別行政區。

編號名称簡稱政府驻地地區 編號名称簡稱政府驻地地區
01江蘇省镇江县華中 20甘肅省蘭州市華北
02浙江省杭州市華中 21寧夏省銀川市塞北
03安徽省合肥縣華中 22青海省西寧市西部
04江西省南昌市華中 23綏遠省歸綏市塞北
05湖北省武昌市華中 24察哈爾省張垣市塞北
06湖南省長沙市華中 25熱河省承德縣塞北
07四川省成都市華中 26遼寧省瀋陽市東北
08西康省康定縣西部 27安東省通化市東北
09福建省福州市華南 28遼北省遼源縣東北
10臺灣省臺北市華南 29吉林省吉林市東北
11廣東省廣州市華南 30松江省牡丹江市東北
12廣西省桂林市華南 31合江省佳木斯市東北
13雲南省昆明市華南 32黑龍江省北安市東北
14貴州省贵阳市華南 33嫩江省齐齐哈尔市東北
15河北省清苑縣華北 34興安省海拉爾市東北
16山東省济南市華北 35新疆省迪化市西部
17河南省開封縣華北 36海南特別行政區海口市華南
18山西省太原市華北 37西藏地方拉萨西部
19陝西省西安市華北 38蒙古地方庫倫塞北

至於外蒙古,國民政府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独立。1953年,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通過中華民國控告苏联案,撤銷承認,認為其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並在1955年否決蒙古人民共和国(今蒙古国加入聯合國的訴求。儘管如此,日漸迫於蘇聯以及美国的壓力,中華民國代表團只能選擇於1961年的二次表决中缺席(蒙古人民共和國也在該年正式加入聯合國),不限制其在國際社會活動。

臺灣時期

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喪失對大陸各省、直轄市、地方、特別行政區等一級行政區的治理權,僅實際管轄臺灣省與部份福建省(包含金門烏坵馬祖列島);但宣稱在法統上仍是大陸地區的唯一合法政府,也撤銷對外蒙古獨立的正式承認。故中華民國政府遷都臺北市後,仍依照定都南京時之行政區域繪製《中華民國全圖》,最新版由內政部於1998年繪製出版,之後未再對大陸地區行政區劃進行發佈[2]

由於政府遷臺後,省的功能與中央政府的重疊性太高,為顧及地區發展,將臺北市高雄市分別在1967年及1979年升格為直轄市,但當時臺灣省仍涵蓋絕大部分的領土。直到1998年朝野合作修改《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部分內容、以及制定《地方制度法》,其中包括「的虛級化」,其原本擁有的地方自治功能遭到移除。而臺灣省在這次的修憲之下,省級組織被大量精簡,功能也大幅萎縮,才解決此一問題。

政府在2002年修改相關的行政法令,其中要求將與蒙古國之間的邊界以國界標示,實務上默認外蒙古的獨立;另大陸地區得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現狀標示。相關政府機關對大陸地區之行政代號亦逐步廢止,例如:行政院主計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於2005年10月3日公告停止適用[3];政府所發表之「中華民國年鑑」也於2005年起不再將大陸地區列於「土地」一章之中[4]。此後政府文獻中僅列出實際統治區(即台灣地區)之行政區劃。

依照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之領土範圍,全國共分為2、6直轄市[5]。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精省」及2018年行政院將省級機關「去任務化」後,省級機關所有行政組織及業務完全移交中央政府,省級機關已無任何實體辦公場所或駐地。

省名簡稱省政府所在地 直轄市名簡稱直轄市政府所在地
臺灣省不適用 臺北市信義區
福建省不適用 新北市新北板橋區
桃園市桃園區
臺中市西屯區豐原區
臺南市安平區新營區
高雄市苓雅區鳳山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称的行政區劃
  • 1949年起全国划分为六个大行政区,简称大区。中国共产党此前统治时间较长的华北、东北两大区政府称人民政府,其他大区政府称军政委员会。
  • 1949年全国下辖30省、内蒙古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西藏地方、昌都地区,共计50个一级行政区。
  • 1953年全国下辖30省、1自治区、14直辖市、1地方、1地区,共计47个一级行政区。
  • 1954年全国下辖25省、1自治区、3直辖市、1地方、1地区,共计31个一级行政区,同年废除所有大行政区。
  • 1958年,天津市降级为河北省辖市,并迁省会于此。
  • 1965年全国下辖22省、5自治区、2直辖市,共计29个一级行政区。
  • 1967年1月,河北省天津市升级为直辖市,河北省会迁回保定市,于1968年1月29日再迁往石家庄市
  • 1988年4月,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升级为海南省,省会海口市
  • 1997年3月,四川省重庆市升级为直辖市。
  • 199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接替英国统治香港,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別行政區。[6][7][8]
  • 199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接替葡萄牙统治澳门,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別行政區。[6][7][9]

目前全国共有34个一級行政區,含23个省(包括台湾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代码 名称 简称 政府驻地 地理大区 代码 名称 简称 政府驻地 地理大区
11北京市通州区华北 43湖南省长沙市中南
12天津市河西区 44广东省广州市
13河北省石家庄市 4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14山西省太原市 46海南省海口市
15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50重庆市渝中区西南
21辽宁省沈阳市东北 51四川省川/蜀成都市
22吉林省长春市 52贵州省黔/贵贵阳市
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53云南省滇/云昆明市
31上海市黄浦区华东 54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32江苏省南京市 61陕西省陕/秦西安市西北
33浙江省杭州市 62甘肃省甘/陇兰州市
34安徽省合肥市 63青海省西宁市
35福建省福州市 64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36江西省南昌市 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37山东省济南市 71台湾省 台北市华东
41河南省郑州市中南 81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南
42湖北省武汉市 82澳門特別行政區
注:省政府驻地惯称省会,自治区政府驻地惯称首府。臺灣台澎金马)由中華民國自1945年(台湾省的臺灣澎湖)/1912年(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统治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之台湾省,省会为台北,但行政区划则注明资料暂缺。相关背景请参阅臺灣省臺灣問題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国家机构设置
行政区类型 权力机关/
立法机关
权力机关/
立法机关的常设机关
行政机关
(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监察机关

自治区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高级人民法院及其分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分院监察委员会
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
若干中级人民法院
市人民检察院及其若干分院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政會議特别行政区政府有独立的审判权和终审权的法院系统律政司廉政公署/申訴專員公署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政會特别行政区政府有独立的审判权和终审权的法院系统检察院廉政公署

参考文献

  1. . www.cass.cn.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2. . [201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3).
  3. . [201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4. . [201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5. . [201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6. 中國的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單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人民网
  8. . [2015-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9. . [2015-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