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
門神是東亞住宅和佛教道教寺廟大門處的神像,亦見於漢字文化圈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日本、大韓、朝鮮、越南 ,主要貼在大門或後門,佛教道教寺廟也會在山門處設有門神塑像。門神是木版年畫的主要題材之一。通常為威武之神祇可能成為門神,而神格位階較高者則不作為門神,如玉皇大帝、三清。民間傳說最廣的是左右門分別貼的是秦瓊與敬德(尉遲恭),單門則貼的是魏徵或是鍾馗。 早期的門神是以桃木雕塑而成,並且將其懸掛於門上。古代的門戶大都是雙門為主,所以門神的懸掛或是張貼大都是以雙數為主。相傳,早期的兩尊門神分別是神荼與鬱壘,據說這兩位神明是由玉皇上帝指派的守門侍者,他們將害人或是騷擾百姓的魑魅魍魎收服後,丟到深山中讓猛獸啃食,於是每當鬼怪看到這兩尊守門神後,便都望風而逃,並且不敢騷擾或是禍害百姓。隨著時代的前進,皇宮、寺廟和民宅開始將有名的文臣武將尊奉為門神,像是秦瓊與敬德、蕭何與曹參,還有關羽與張飛等等。
门神 | |||||||||||||||||||||||||||||||||||
简化字 | |||||||||||||||||||||||||||||||||||
---|---|---|---|---|---|---|---|---|---|---|---|---|---|---|---|---|---|---|---|---|---|---|---|---|---|---|---|---|---|---|---|---|---|---|---|
|
文門神 | |||||||||||||||||||||||||||||||||||
简化字 | |||||||||||||||||||||||||||||||||||
---|---|---|---|---|---|---|---|---|---|---|---|---|---|---|---|---|---|---|---|---|---|---|---|---|---|---|---|---|---|---|---|---|---|---|---|
|
武門神 | |||||||||||||||||||||||||||||||||||
简化字 | |||||||||||||||||||||||||||||||||||
---|---|---|---|---|---|---|---|---|---|---|---|---|---|---|---|---|---|---|---|---|---|---|---|---|---|---|---|---|---|---|---|---|---|---|---|
|
道教 |
---|
道教主題 |
中國民間信仰系列 |
中国民间信仰 |
---|
歷史
門神的歷史很久,其前身是「桃符」,又稱「桃板」。古代人認為桃木乃是五木(桑、榆、桃、槐、柳)之精,能辟鬼邪,故從漢朝時就有用桃木做闢邪之具。有的在桃木上刻上吉利文字,有的則刻上圖形,分別形成春貼與年畫。
隨著紙的廣泛應用,桃木逐漸被紙所代替。到後來有人把神荼和鬱壘繪在年畫上,貼於門上,形成了門神。南朝《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 到了明清因小說《西遊記》[1]及《隋唐演義》內夢斬涇河龍等故事逐漸流傳,部分地區門神被守護宮殿的秦叔寶、尉遲敬德代替。
門神題材列表
個體類门神人物:
名稱 | 備註 |
---|---|
四大天王 | 常見於佛教寺廟 |
韋馱護法、伽藍神護法 | 多見於主祀觀音菩薩寺廟,否則應在大雄寶殿內 |
張、黃、蘇、李四將軍 | 清水祖師廟 |
王天君、馬天君 | 道教寺廟 |
神荼、鬱壘[2] | 源於《山海經》(一說《黃帝書》),常以字匾門神型態出現。 |
成荆、慶忌 | 與神荼和鬱壘同為漢朝的門神。[3] |
方弼、方相 | |
哼哈二將 | 源於佛教《大寶積經》卷八《密跡金剛力士會》的密跡金剛和《封神演義》的鄭倫和陳奇,主要用於佛寺或道觀 |
秦叔寶、尉遲敬德[4] | 較為常見 |
青龍(孟章神君)、白虎(監兵神君) | 道教 |
关羽、张飞 | |
趙雲、馬超 | 河南 |
馬超、馬岱 | 河北 |
諸葛孔明、晉宣帝 | |
關羽、關勝 | |
關羽、關平、周倉 | |
薛仁貴、蓋蘇文 | 河北北部 |
孫臏、龐涓 | 陝西 |
白起、李牧 | |
扶蘇、蒙恬 | |
英布、彭越 | |
陳勝、吳廣 | |
秦王子嬰、楚義帝 | |
蕭何、曹參 | |
孟良、焦贊 | |
燃燈道人、趙公明 | 源於《封神榜》 |
姚期、馬武 | 源於《東漢演義》 |
魏徵、徐茂功 | |
賜福天官、劉海 | |
加官神、晉祿神 | 如臺南三山國王廟 |
雙忠 | |
和合二仙 | |
玄壇真君、五路財神 | |
魏徵 | |
鍾馗 | 源於《唐逸史》 |
徐延昭、楊波 | |
裴元慶、李元霸 | 源於《說唐演義》 |
岳飛、溫瓊 | |
岳雲、狄雷 | |
趙匡胤、楊袞 | |
千里眼、顺风耳 | |
王竑[5] | |
老少宦官、宮娥 | 如台南五妃廟及臺北保安宮宦官門神,新北八里天后宮則有宮娥門神。宦官持「香、花」和宮娥持「燈、果」常相伴出現,為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十供養中,民間最常用的其中四種,香、花、燈、果。 |
文臣、文官 | 文臣門神多出現左右門,手捧有冠、鹿、牡丹、爵,以示「加冠進祿、富貴晉爵」。土地公廟、伯公廟因神格較低則常見非朝臣的文官,福德正神又稍為高些。 |
牛頭馬面、七爺八爺 | 城隍廟的門神,如台南市安平城隍廟。 |
群體類門神人物:
名稱 | 備註 |
---|---|
天干神 | 即十天干對應的十名神將,如雲林縣北港朝天宮。 |
地支神 | 即十二地支對應的十二名神將,多採十二生肖獸首人身之造形,如雲林縣北港朝天宮。 |
十八羅漢 | 如苗栗縣竹南鎮竹南五穀宮。 |
廿四節氣神 | 即廿四節氣對應的廿四名神將,如新北市中和福和宮[6]、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台南市安平妙壽宮等。 |
廿八星宿神 | 即廿八星宿對應的廿八名神將,如台北市士林區大庄子玉皇宮。 |
三十六天罡 | |
七十二地煞 |
- 門神,通常是一對的
- 春聯門神
- 門神像
- 門神像
- 左門神(尉遲恭)
- 右門神(秦瓊)
- 香港一舊式村落的門神圖
- 香港白芒村的門神
- 香港銅鑼灣天后廟的門神
- 汕頭存心善堂門神
- 湖南省鳳凰縣的門神
- 陝西省漢中市門神年畫
- 北京東嶽廟的哼將軍
- 北京東嶽廟的哈將軍
- 香港佛寺的四大天王
臺灣
- 原住民門神(台南市新市區新港廟,蘇榮仁繪製[7])
- 鳳山縣舊城北門神荼門神
- 鳳山縣舊城北門鬱壘門神
- 霧峰林家宮保第門神
- 欽差行臺門神
- 日治時期埔里的門神
- 藍田書院門神
- 鹿耳門鎮門宮門神
- 鹿耳門鎮門宮門神
- 台南五妃廟太監門神,丁清石繪製
- 台南五妃廟宮女門神,丁清石繪製
- 嘉義仁武宮門神,潘麗水繪製
- 霞海城隍廟門神
- 頭城慶元宮門神
- 臺南開元寺的哼哈二將
- 臺南開元寺的哼哈二將
日本
朝鮮
- 朝鮮鵲虎圖(左)與揮春(右)
- 門排圖
- 石窟庵的金剛力士
- 石窟庵的金剛力士
- 佛國寺的四大天王
- 佛國寺的四大天王
其他地區
- 蒙古博克多汗冬宮的門神
- 馬來西亞檳城韓江家廟的門神
- 马来西亚寿山亭的门神雕塑
- 泰國博特桑森寺的門神
- 泰國巴吞孔卡寺的門神
- 泰國曼谷的門神
- 印尼井裡汶潮觉寺(Tiao Kak Sie)的門神
臺灣著名門神彩繪藝師
早期台灣民間畫師多來自於中國大陸潮汕地區的「唐山師父」。因此,自明末漢人遷台以來,臺灣廟宇的興建尚未出現屬於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畫師。
日治初期因政權轉換,唐山師父來台的人數大減,但基於台灣廟宇興修的需要,乃激發了本土畫師的形成[9]。
- 卓福田,作品有:內惟青雲宮門神、士林慈誠宮龍虎門廳門神 [10][11]
- 邱鎮邦(1895年-1938年),師承父親邱玉坡,作品有:峨嵋鄉隆聖宮門神、新埔西河堂門神[12]
- 洪平順(1946年-),雲林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13]。
- 張財雄,師承潘麗水、蘇天福,高雄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14]
- 莊武男(1942年-),新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師承洪寶真, [15]
- 許良進,師承許報祿,雲林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16]
- 許連成(1919年-2002年),師承祖父許章瑞[17]
- 陳秋山[18]
- 陳穎派,彰化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19]
- 陳敦仁,彰化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師承父親陳穎派[20]
- 馮進興(1944年-),高雄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師承卓福田[21][10]
- 黃文華(1897年 - 1968年 )[22]
- 黃友謙(1932年 - ),澎湖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師承父親黃文華[22]
- 黃矮(1890年 - 1974年)[23]
- 劉沛然 (1884年-1972年)
臺南著名門神彩繪藝師
臺南的門神彩繪藝師中,以潘春源[26][9][27](1891-1972)和陳玉峰[28](1900-1964)畫師頗具代表。
1909年,潘春源年僅18歲,即於府城三官廟旁,即今台南市忠義路上,開設「春源畫室」,正式掛牌為人繪製畫作;時年陳玉峰9歲。
依二氏的後人[29]表示:在廟宇繪畫方面,尤其是門神彩繪,他們的祖父輩均未曾正式拜師學藝,往往是趁唐山師父來台工作時,悄悄地從旁觀察其所作所為,默記於心,返家後再迅速筆記寫下,描成圖形。這種「偷學」的工作,由於是犯忌諱的,因此總是背著唐山師父進行。
1920年左右,大陸畫家呂璧松(1873-1937)客居台南,潘、陳二氏有機會問學於呂氏。呂氏係福建泉州人士,曾祖一度遷居台南。呂璧松實乃一水墨畫家,而非民間畫師,但他擅長南宗畫法,無論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均頗為專精。據潘氏後人包括其子潘瀛洲、其孫潘岳雄表示[30]:其父祖在世時,從來不曾聽聞他提及「拜師呂璧松」之事。而據陳玉峰後人表示[31]:呂璧松離台返回大陸時,曾將部份畫稿贈送給陳玉峰。
潘、陳二人同時問學於呂氏,卻逐漸發展出不同創作風格。呂璧松為水墨畫家,潘、陳二人自然以請益水墨之事為主要內容。但以潘麗水及陳玉峰之後的創作而言,潘春源在水墨之外,亦從事膠彩寫生的創作,並多次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陳玉峰則以水墨為主。潘春源與陳玉峰二人的繪畫風格,也大體決定了府城畫師[32]特色的二大系統[33]。
臺南潘氏彩繪[34]
潘春源之長子潘麗水[35]是潘式彩繪的主要繼承者之一,其他重要弟子包含曾竹根、丁網等。丁網再傳至其子丁清山、丁清石、丁清川及丁介斌等人。
戰後的台灣社會在1950年代初期,廟宇彩繪工作逐漸復甦[36]。潘麗水在1954年,結束原本前往戲院進行的電影看板廣告工作,重回廟宇畫師崗位。同時,這一波的熱潮,又培養了潘家系統的第三代接班人,包括年僅10餘歲的長子潘岳雄,以及年紀較長的薛明勳、蔡龍進,和較年少的王妙舜等人。其中蔡龍進遷居北部,也成為北部寺廟爭相聘請的重要畫師;潘岳雄、薛明勳、王妙舜則留在府城,繼續培養了一些傳人[37]。
- 潘春源(1891年-1972年)
- 潘麗水(1914年-1995年),潘春源兒子,師承潘春源
- 潘岳雄(1943年-),台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38],師承父親潘麗水
- 丁清石(1940年 - 2003年)[39]
- 薛明勳(1936年 - 2001年),師承潘麗水,作品有:臺南藥王廟、全臺首邑縣城隍廟、臺南三山國王廟[40]
- 王妙舜(1947年 - ),師承潘麗水,作品有:臺南德化堂、竹篙厝仁和宮、臺南西來庵[41]
- 蔡龍進(1948年 - ),師承潘麗水,作品有:臺南辜婦媽廟、板橋慈惠宮、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台北行天宮、艋舺龍山寺[42]
- 蘇天福,師承潘麗水[43]
- 廖慶章,師承臺南潘氏,台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38]
- 蔡龍進,師承潘麗水,新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44]
臺南陳氏彩繪[45]
陳玉峰在問學於呂碧松之後曾赴大陸潮汕等地遊學。並於1922年參與桃園景福宮三川殿的門神製作、以及於1925年和潮汕匠師朱錫甘合作澎湖天后宮,負責三川殿的部份。
陳玉峰[46]於戰後先後培養了一些優秀的傳人,包括其子陳壽彝,以及姻親宋森山,和較早的鄭文淡、黃啟受、陳振吟、謝平祥等人。較具代表性的為蔡草如[47]及陳壽彝二人,但兩人也因有感於寺廟畫作的不易保存,逐漸減少廟畫工作,轉向紙本畫作及純粹的水墨創作[48]。
蔡草如以其戰後府城畫壇的先輩角色[49][50],對府城水墨畫發展頗有影響,在民俗繪畫方面,也指導了一些傳人如:其子蔡國偉,及一些末正式拜師,但時常問學於他的洪英傑、胡明宏、柯武鐘等人。不過這些屬於第三代的傳人,主要工作偏於民俗畫及神佛畫的製作,旁及水墨、膠彩的純粹創作[51]。
- 陳玉峰(1900年-1964年)
- 陳壽彝(1934年-2012年),陳玉峰兒子,師承陳玉峰
- 蔡草如(1919年-2007年),陳玉峰外甥,師承陳玉峰
鹿港郭氏彩繪(鹿港郭派)[52]
- 郭友梅(1849年-1915年),郭氏第二代
- 郭新林(1898年-1973年),郭氏第三代[53]
- 郭佛賜(1910年-1981年),郭氏第四代
- 柯煥章(1901年-1972年),師承郭友梅、郭啟薰[54]
- 鹿港龍山寺韋馱、伽藍門神,郭新林繪製
- 台中林氏宗祠門神,郭新林繪製
- 士林慈諴宮門神,陳玉峰繪製
- 鹽水護庇宮太監門神,潘麗水繪製
- 臺南西華堂門神,潘麗水繪製
- 臺南法華寺門神,潘麗水繪製
- 二重埔先嗇宮門神,潘岳雄繪製
- 芝山巖惠濟宮門神,陳壽彝繪製
- 佳里震興宮門神,蔡草如繪製
- 大龍峒保安宮門神,劉家正繪製
- 淡水福佑宮宮女門神,莊武男繪製
- 媽宮城隍廟門神,黃友謙繪製
- 尖山顯濟殿太監門神,黃文華及黃友謙父子繪製
- 內惟青雲宮門神,卓福田繪製
- 小門震義宮門神,馮進興落款
研究書目
- 朱青生:《將軍門神起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 馬書田: 《全像中國三百神》
参考文献
- 《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 東漢應劭《風俗通》引《黃帝書》
- 《漢書•廣川王傳》:「其殿門成慶畫,短衣、大胯、長劍……」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門神乃是唐朝秦叔寶、胡敬德二將軍也。另見於《道藏》
- . 新浪网. 2020-08-23 [2021-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而事件发难者王竑也立刻红透了京城,甚至有百姓按他的形象画成门神,痛殴马顺的场面则被加工成各种戏曲评书,甚至衍生出武侠小说,在整个明朝后半段一直很红。
- . [2017-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 ,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中国大陆))
- .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韩语).
- 謝世英. (PDF). 藝術學研究. [2023-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11).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 今日高雄電子報. 2008-07-10, (22).
- . www.cixian.org.tw.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徐國庭. (PDF).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造形藝術研究所 古蹟藝術修護組 碩士論文. 2009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1).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林會承.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3-16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臺灣)).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
- 王美雪. . 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碩士論文. 2005.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2. ISBN 9789860319125.
- 潘彥之. (2005年). 2005-01-01. doi:10.6840/cycu200500795.
- 陳如楓. .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8. ISBN 9789860163155.
- 徐明福, 蕭瓊瑞.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SBN 9570280689.
- 李奕興. . 雄獅美術. 2002. ISBN 9789574740420.
- 蕭瓊瑞. . 臺南市政府. 2001.
- 蕭瓊瑞. . 環境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學刊 (國立高雄師大環境教育中心). 1996-08, (10): 12-26.
- 蕭瓊瑞.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24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蕭瓊瑞. . ISBN 9789860269277.
- 沈芳如. .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徐明福, 蕭瓊瑞.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SBN 9570280689.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4).
- 蕭瓊瑞.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 蕭瓊瑞.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 蕭瓊瑞.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 蕭瓊瑞.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 郭翰融.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017 [202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 蕭瓊瑞.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24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李乾朗. . 藝術家. 2012. ISBN 9789860319217.
- 翁捷盈. . 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鄭坤仲. .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1998.
- . 傳統藝術: 36-39.
- 李奕興. . 台灣文獻: 291-318.
- 李, 乾朗.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3.
- 蔡雅蕙.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24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蔡雅蕙. . 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 蔡雅蕙. .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02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