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總武緩行線

中央·總武緩行線日语: Chūō-Sōbu Kankō sen */?)是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的通勤列車運行系統之一,由千葉縣千葉市中央區千葉站開始,經東京都千代田區御茶之水站,至東京都三鷹市三鷹站為止。路線的正式編制上,千葉站-御茶之水站間屬於總武本線,御茶之水-三鷹站間屬於中央本線。全線橫貫東京都心,是東京首都圈重要的通勤鐵路路線。

中央·總武緩行線
正進入秋葉原站5號月台的中央·總武線E231系0番台列車(攝於2017年7月9日)
日語原名
假名
羅馬字
概覽
營運地點 日本 東京都 千葉縣
起點站千葉站
終點站三鷹站
路線代號JB JB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60.2公里
最高速度95公里/小時
正線數目複線
車站數目39個
軌距1,067毫米
電氣化方式直流電1,500 V 高架電纜
開通營運1932年(昭和七年)7月1日
日乘客量2,359,390(2015年度)[1]
擁有者 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
營運者 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

旅客所見的資訊為「中央·總武線」、「中央·總武線(各站停車)」[2]、「中央線·總武線各站停車」[3]、「中央線(各站停車)」、「總武線(各站停車)」等。車站編號使用的路線記號為JB。在路線圖的代表顏色及列車塗裝顏色均為黃色國鐵黃1號[註 1],故也被稱為「黃色電車」()。

概要

中央·總武緩行線是指以御茶之水站为中转站点,使中央线和总武线直通运转的路线,於中央本線四綫區間(三鷹站御茶之水站)的緩行綫側、御茶之水站~錦糸町站的複綫區間,以及總武本線四綫區間(錦糸町站~千葉站)的緩行綫側行駛。其中御茶之水站~錦糸町站的複綫區間,在乘客利用和列車運用方面,擔當了中央快速線總武快速線間短絡綫的角色。千葉方面與新宿八王子甲府方面直通的特急列車(例如部分從千葉站到發的梓號列車),即利用該段路綫進行直通運行。

本線所使用的列車(E231系209系500番台)方向幕並不顯示運行區間與方向,以「中央・總武線」顯示(包括在清晨與深夜時段,不進入中央線而僅行駛在御茶之水站以東的總武線的列車)。车站月台的发车显示屏,在三鹰站御茶之水站之间显示“中央・总武线各站停车”或“中央・总武线”;秋叶原站千叶站之间显示“总武线”;总武快速线的停车站显示“总武线(各站停车)”;东京近郊路线图和铁道运行情报标记为“中央・总武各站停车”,社會上有许多不同的标记方式。

在清早與深夜以及實施大型工程而導致運行障礙時(尤其是夜間),部分中央線與總武線的直通運轉列車會在東京站始发。所有列车不停靠三鹰站~中野站间的高圆寺站阿佐谷站西荻洼站(本區間运行日每小時運轉班次含東京地下鐵東西線直通列車為平日8班,星期六、假日12班)。

2020年3月14日或之前, 在清早與深夜,部分列車不會在中央線與總武線直通運轉,而改在於東京站發車的中央線利用緩行線路段行走御茶之水站以西至三鷹站之間,再於三鷹以西的路段改回行中央線路段,部分中央線各站停車列車行走期間於中央線武藏小金井站國分寺站立川站始發,並於上述緩行線路段之間改用中央線午間時使用快速列車(E233系),行走總武線的列車則在御茶之水站折返運轉。但此班次安排已於2020年3月14日或之後配合中央快速線開始進行月台延長至12辆编组及安裝月台閘門安排下而取消,所有列車只在「中央・總武線」範圍內行走。

至於與東京地下鐵東西線的相互直通運行方面,在東西線的列車會在中央線側的中野站,與三鷹站和總武線側的西船橋站津田沼站進入JR區間。總武線側平日清晨與黃昏以外時段及假日,中央線側的中野站與三鷹站緩行線的清晨、深夜時間帶不會進行直通運行外,其餘時間大約有一半的列車會與東西線直通。東葉高速線的車輛會直接進入東西線,午間東西線的快速列車於中野站折返。本區間緩行線月台,若有東西線直通列車同時行駛,月台上的顯示版會以「總武線」標示經御茶之水站的列車,而東西線直通列車就會以「東西線」表示(開往東京之中央線各站停車部分為空白表示)。車站自動播音ATOS)則以「總武線直通 各站停車…」、「地下鐵東西線直通 快速…」來標示運行路線名稱。

總武線區間嚴重擁擠,根據2011年國土交通省的調査,錦糸町→兩國站混雜率高達201%,超越山手線及京濱東北線混雜率(上野→御徒町站)200%,成為日本全國最擁擠的鐵路線。相反,中央線區間東行因比較多乘客使用快速線,令中央緩行線成為東京各通勤鐵路線中最寬鬆的路線。據國土交通省之調查,2011年度繁忙時間的乘車率,中央快速線為194%,中央緩行線則為89%(代代木→千駄谷站),而繁忙時間,中央緩行線東行的乘車率亦未滿100%。不過在平日中央線西行由御茶之水開始因有來自大量總武線乘客,乘客往往繼續利用緩行線前往新宿一帶,令緩行線西行方向較為擁擠。

本路線每日的末班車在1:01a.m.(UTC +9)由新宿站開往三鷹站,此時間亦為山手線車站的最遲開車時間。

淺草橋站以東的月台方面標示,會顯示直通「中野」。站中月台以快速線「東京」顯示。

路線資料

以千葉站-三鷹站間的緩行線為準。

  • 管轄(事業類別):東日本旅客鐵道(第一種鐵道事業者
  • 路段(營業距離):千葉站-三鷹站間 60.2公里
    • 千葉站-御茶之水站間(總武本線路段):38.7公里
    • 御茶之水站-三鷹站間(中央本線路段):21.5公里
  • 各支社的管轄路段
    • 千葉站-淺草橋站間:千葉支社
    • 秋葉原站-西荻窪站間:東京支社
    • 吉祥寺站-三鷹站間:八王子支社
  • 軌距:1067毫米
  • 站數:39個(包括起終點站)
  • 複線路段:全線
  • 電氣化路段:全線(直流電1500V)
  • 閉塞方式:(複線)自動閉塞式
  • 保安裝置:ATS-P
    • 附帶ATS-SN,但不具備ATS-P列車不可運行。
  • 最高速度:95公里/小時
  • 運轉指令所:東京綜合指令室
  • 列車運行管理系統東京圈輸送管理系統(ATOS)

營運方式

營運路線圖

列車之運行經路,以下之站始發、終着運行。

總武本線
千葉站幕張站津田沼站西船橋站
中央本線
中野站三鷹站

新宿站與總武本線、內房線外房線方向運行列車,千葉站與中央本線運行列車,成田快線除外,總武本線之支線御茶之水站~錦糸町站經由。本區間運行的各站停車運轉密度高,列車運行的定期列車臨時列車含少數行駛。

御茶之水站西側的中央本線,東側的總武本線。與京濱東北線同樣以上行・下行的概念,總武本線支線的起點錦糸町站案內上(站時刻表等)錦糸町~御茶之水間以御茶之水方面上行,錦糸町方面下行記錄。

總武本線往中央本線之列車
「B線」()或「西行」()
中央本線住總武本線之列車
「A線」()或「東行」()

平日中午之运转班次津田沼~中野間1小時11班,間隔為5~6分一班。千葉發着的列車與津田沼發着的列車交互運轉。中野折返的列車1小時7班,剩4班通往三鷹。中野~三鷹間地下鐵東西線直通列車1小時4班行走。

星期六和休假日中午的時候,津田沼~中野間的運轉班數1小時12班,間隔5分。津田沼發着與千葉發着交互運轉與平日不同,中野折返1小時4班(15分間隔),三鷹8班直通。地下鐵東西線直通列車4班。中野~三鷹間之運轉數與平日大幅不同,目的是為了補償星期六和假日中央线快速於高圓寺、阿佐谷、西荻窪之3站通過時間的服務。

沿革

1923年(大正12年)的關東大地震前的總武本線,起點為兩國橋站(現在的兩國站)。同時,計劃設立中央本線,並把兩國站~御茶之水站間的高架路線,以及御茶之水站~中野站間的軌道增至複線,前者在1932年(昭和7年)完成,後者在1933年(昭和8年)完成。

根據首都圈5方面通勤輸送改善作戰的計劃,兩國站~御茶之水站的高架線與御茶之水站~中野站的複線,將於線外兩側各增設一線,是為「雙複線化」。中央本線的中野站至荻窪站區間的雙複線化於1966年(昭和41年)完成,1969年(昭和44年)荻窪站至三鷹站區的雙複線化完成,中央·總武線的運行範圍由中野站延長至三鷹,奠定現在三鷹站~千葉站間的中央·總武線的基礎。1963年(昭和38年)山手線投入新製的103系列車後,原來使用的101系列車轉屬中央·總武緩行線,1969年(昭和44年),本線全線車輛轉為101系。

1972年(昭和47年)7月15日,總武本線側的東京站的「總武地下月台」啟用,總武線快速列車由錦糸町站延長行駛至東京站,並和錦糸町站至津田沼站間的中央·總武緩行線分離行駛,同時廢止每小時1~2班於中野站發着的總武線快速列車。不過,津田沼站至千葉站的複線,仍由各站停車與快速列車共用。1981年(昭和56年),津田沼站與千葉站的雙複線化完成,中央·總武緩行線與總武線快速列車分離行駛,並一直沿用至今。1982年(昭和57年),101系列車退役,由201系列車取代。

1990年代末期,103系列車故障頻生,急速老化的列車受人批評。有見及此,E231系0番台列車由2000年(平成12年)起導入,並於短期內完成撤換所有103系列車。同時,本線使用的201系和205系列車亦出現老化的問題,由209系500番台列車及E231系列車取代,被汰換的201系及205系列車則向其他各線轉出。

2006年11月20日,開始在本線列車上增設女性專用車廂

車站列表

圖例
  • 特定都區市內制度適用車站 … 東京山手線內東京都區部境內
  • 停靠車站
    • 各站停車班次均停表內所有車站。
    • 直通東西線的班次只停津田沼-西船橋段(限平日早晚班次)及中野-三鷹段的所有車站。
    • 於平行路段運行的快速線列車,其車站列表請參閱「總武本線」及「中央線快速」條目。
    • 途徑錦糸町-御茶之水段的特急列車請參閱各特急列車條目。
  • 以下車站列表以從東向西順序排列。
正式路線名 車站編號 中文站名 日文站名 英文站名 站間營業距離 累計營業距離 接續路線 所在地
總武本線 千葉 - 千葉起計
0.0
東京起計
39.2
東日本旅客鐵道:內房線外房線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總武本線成東銚子方向,JO28)、成田線
千葉都市單軌電車1號線2號線
京成電鐵 千葉線京成千葉(KS59)
千葉縣 千葉市
中央區
西千葉 1.4 1.4 37.8  
稻毛 1.9 3.3 35.9 東日本旅客鐵道: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JO27)
京成電鐵: 千葉線 ⇒京成稻毛(KS55)
千葉市
稻毛區
新檢見川 2.7 6.0 33.2 京成電鐵: 千葉線 ⇒檢見川(KS54) 千葉市
花見川區
幕張 1.6 7.6 31.6 京成電鐵: 千葉線 ⇒京成幕張(KS53)
幕張本鄉 2.0 9.6 29.6 京成電鐵: 千葉線 ⇒京成幕張本鄉(KS52)
津田沼 2.9 12.5 26.7 東日本旅客鐵道: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JO26)
新京成電鐵 新京成線新津田沼(SL23)
習志野市
[4]
東船橋 1.7 14.2 25.0   船橋市
船橋 1.8 16.0 23.2 東日本旅客鐵道: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JO25)
東武鐵道 野田線(東武都市公園線)(TD-35)
京成電鐵: 本線京成船橋(KS22)
西船橋 2.6 18.6 20.6 東日本旅客鐵道: 武藏野線(JM10)、 京葉線
東葉高速鐵道 東葉高速線(TR 01)
東京地下鐵 東西線(直通運行)(T-23)
京成電鐵: 本線 ⇒京成西船(KS20)
下總中山 1.6 20.2 19.0 京成電鐵: 本線 ⇒京成中山(KS18)
本八幡 1.6 21.8 17.4 都營地下鐵 新宿線(S-21)
京成電鐵: 本線 ⇒京成八幡(KS16)
市川市
市川 2.0 23.8 15.4 東日本旅客鐵道: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JO24)
京成電鐵: 本線 ⇒市川真間(KS14)
[区] 小岩 2.6 26.4 12.8   東京都 江戶川區
[区] 新小岩 2.8 29.2 10.0 東日本旅客鐵道: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JO23) 葛飾區
[区] 平井 1.8 31.0 8.2   江戶川區
[区] 龜戶 1.9 32.9 6.3 東武鐵道: 龜戶線(TS-44) 江東區
[区] 錦糸町 1.5 34.4 4.8 東日本旅客鐵道: 橫須賀·總武快速線(東京品川武藏小杉橫濱鎌倉橫須賀線)方向,JO22)
東京地下鐵: 半藏門線(Z-13)
墨田區
總武本線∧支線∨ 錦糸町起計
0.0
[区] 兩國 1.5 35.9 1.5 都營地下鐵: 大江戶線(E-12)
[区] 淺草橋 0.8 36.7 2.3 都營地下鐵: 淺草線 台東區
[区][山] 秋葉原 1.1 37.8 3.4 東日本旅客鐵道: 山手線(JY03)、 京濱東北線(JK28)
東京地下鐵: 日比谷線(H-16)
首都圈新都市鐵道 筑波快線(TX01)
都營地下鐵: 新宿線 ⇒岩本町(S-08)
千代田區
[区][山] 御茶之水 0.9 38.7 4.3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神田、東京方向,JC03 [5]
東京地下鐵: 丸之內線(M-20)
東京地下鐵: 千代田線新御茶之水(C-12)
中央本線 東京起計
2.6
[区][山] 水道橋 0.8 39.5 3.4 都營地下鐵: 三田線(I-11)
[区][山] 飯田橋 0.9 40.4 4.3 東京地下鐵: 東西線(T-06)、 有樂町線(Y-13)、 南北線(N-10)
都營地下鐵: 大江戶線(E-06)
[区][山] 市谷 1.5 41.9 5.8 東京地下鐵: 有樂町線(Y-14)、 南北線(N-09)
都營地下鐵: 新宿線(S-04)
[区][山] 四谷 0.8 42.7 6.6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04)
東京地下鐵: 丸之內線(M-12)、 南北線(N-08)
新宿區
[区][山] 信濃町 1.3 44.0 7.9  
[区][山] 千駄谷 0.7 44.7 8.6 都營地下鐵: 大江戶線 ⇒國立競技場(E-25) 澀谷區
[区][山] 代代木 1.0 45.7 9.6 東日本旅客鐵道: 山手線(JY18)
都營地下鐵: 大江戶線(E-26)
[区][山] 新宿 0.7 46.4 10.3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05)、 山手線(JY17)、 埼京線(JA11)、 湘南新宿線(JS20)
京王電鐵 京王線 京王新線(KO01)
小田急電鐵 小田原線(OH01)
東京地下鐵: 丸之內線(M-08)
都營地下鐵: 新宿線(S-01)
都營地下鐵: 大江戶線 ⇒新宿(E-27)、新宿西口(E-01)
西武鐵道西武新宿線 新宿線西武新宿(SS01)
新宿區
[区] 大久保 1.4 47.8 11.7  
[区] 東中野 1.1 48.9 12.8 都營地下鐵: 大江戶線(E-31) 中野區
[区] 中野 1.9 50.8 14.7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06)
東京地下鐵: 東西線(直通運行,T-01)
[区] 高圓寺 1.4 52.2 16.1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07)※只限平日 杉並區
[区] 阿佐谷 1.2 53.4 17.3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08)※只限平日
[区] 荻窪 1.4 54.8 18.7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09)
東京地下鐵: 丸之內線(M-01)
[区] 西荻窪 1.9 56.7 20.6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10)※只限平日
吉祥寺 1.9 58.6 22.5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快速)(JC11)
京王電鐵: 井之頭線(IN17)
武藏野市
三鷹 1.6 60.2 24.1 東日本旅客鐵道: 中央線(立川八王子高尾青梅青梅線)方向,JC12) 三鷹市
[6]
  1. (PDF). P.92. 国土交通省.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26).
  2. . 鉄道ファン (交友社). 2010-05, 50 (5): 20–24.
  3. (PDF). 東日本旅客鉄道. 2012-03-17 [2012-07-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4-20).
  4. 正式所在地為習志野市,但車站構內一部分位於船橋市
  5. 早朝、深夜時間帶設有東京站到發在中央線各站停車列車運行。
  6. 正式所在地為三鷹市,但車站構內一部分位於武藏野市

使用車輛

中央·總武緩行線全線列車均以10輛編組。

中央·總武線各站停車

全部列車均配屬於三鷹車輛中心

  • E231系0番台(2000年3月13日-,編組編號:1-42、57、80-82、901)
    • 901編組是E231系的試作車,原型號為209系950番台,於1999年3月尾投入服務。2000年6月,901編組在E231系量產列車投入服務後進行量產化改造,並更改型號為E231系900番台。詳情請參照E231系
  • E231系500番台
    • 山手線的E235系正式投入營運之後車齡尚新的本系列車將陸續轉移到本線服務。而520編組則率先退出山手線更改塗裝色帶、改裝訊號系統及改為A520編組,並於2014年12月1日重新開始營運。
退役車輛(舊性能電車除外)
  • 101系(1963年-1988年)
  • 103系(1979年-2001年)
  • 201系(1982年-2002年)
    • 103系、201系部分車輛因在1988年12月5日的東中野站列車相撞事故中損毀而報廢。
  • 205系(1989年-2002年)
  • 209系500番台(1998年12月29日-2019年4月19日[1],編組編號:501-512)

直通東西線

東日本旅客鐵道所屬
退役車輛
  • 301系(1966年-2003年6月10日)
  • 103系10001200番台(1971年-2003年)
東京地下鐵所屬
退役車輛
  • 5000系(1966年-2007年3月17日)
  • 8000系(1987年-1989年)
    • 半藏門線用列車,在05系投入服務前被抽調至此線,1989年轉回半藏門線繼續服務。

但因為車內裝設的保安裝置不同,故也與東京地下鐵東西線相互直通運轉的京葉高速線列車不能駛進中央·總武緩行線。

其他

清晨及深夜時,中央快速線的列車均會改為行駛各站停車班次。該安排於2020年3月14日起廢除。詳情請參閱中央快速線

女性專用車廂

中央·總武緩行線於2006年11月20日實行女性專用車廂制度,是JR東日本繼埼京線中央線快速常磐緩行線後,第四條實施女性專用車廂制度的路線。

中央·總武緩行線的女性專用車廂制度只適用於西行(往三鷹方向)列車:所有自早上7時20分(日本時間,UTC+9)至9時20分由錦糸町站開出的班次自列車起點站至御茶之水站均設有女性專用車廂。至於東行列車及西行中央本線路段均不設女性專用車廂。

至於總武緩行線與東西線直通的列車,均按東西線的安排而設有女性專用車廂制度。東西線初期全線實施女性車廂制度,現時則縮短為西船橋站至大手町站

註釋

  1. 209系500番台的部分車輛,是使用鮮黃色(國鐵黃5號)的條狀塗裝。

參考資料

  1. . 鉄道ファン・railf.jp.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日语).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中央·總武緩行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