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唱歌
經緯
作詞者都是大和田建樹,第1集・第2集作曲者多梅稚和上眞行、第3集是多梅稚和田村虎藏、第4集是納所辨次郎和吉田信太、第5集是多梅稚。這是以書籍形式販賣的「鐵道唱歌」,但是多梅稚的作曲音樂最易於記憶、節奏也較吸引人,所以也廣為傳唱,現在一般人所熟知的是多梅稚的曲。
如同所宣稱的「地理教育鐵道唱歌」,原本是為了兒童的地理學所作的曲。在庞大的歌詞中介紹沿線的地理、歷史、民話、傳說、名產品,最後在大人之間也成為人氣歌曲。所以,發表後也出現許多模仿作品。
香港普遍譯作「鐵道唱歌」或「鐵路歌」。
內容
歌詞基本上沿著沿線以七五調依序歌唱。以下是各集的1番。
- (第1集1番)
- (第2集1番)
- (第3集1番)
- (第4集1番)
- (第5集1番)
- (第6集1番)
以下是前往新旅行(下一集)或旅行結束的歌詞。
- (第1集66番)
- (第2集67番)
- (第2集68番)
- (第5集64番)
- (第6集40番)
全374番的歌詞連續唱完需花費1個小時30分以上[1]。
附錄・關連作品
第3集有「」、第5集有「」的附錄。
之後,各地有模仿鐵道唱歌的歌(「豆相鐵道唱歌」・「沖繩縣鐵道唱歌」・「東京地理教育電車唱歌」等)發表。日本治理下的台灣也有「台灣周遊唱歌」。[2]
大和田建樹自身也在之後發表伊予鐵道的「伊予鐵道唱歌」、可視為「鐵道唱歌」改訂版的「東海道唱歌」・「山陽線唱歌」・「九州線唱歌」、大阪市電的「大阪市街電車唱歌」、大韓帝國鐵道・南滿州鐵道的「滿韓鐵道唱歌」等歌。
另外,昭和時代有模仿「鐵道唱歌」的「新鐵道唱歌」。分成「日本放送協會編」和「鐵道省編」2種。
使用例
鐵道唱歌從國鐵時代開始,用作特急・急行列車(以及開通初期的東海道新幹線列車)的車內播音之前的鈴聲。JR西日本是用在紀勢線特急「黑潮」的天王寺車站到着前、北陸線特急「雷鳥」在新大阪車站的發車後等。又,從2002年6月開始,為了紀念品川車站開業130周年,採用鐵道唱歌作為東海道線月台(5・6・11・12番線)的發車音樂。
各編概要
集 | 篇 | 初版發行日 | 作曲者 | 路線 | 番數 |
---|---|---|---|---|---|
1 | 東海道篇 | 1900年5月10日 | 多梅稚・上真行 | 東海道線(新橋車站→神戶車站(國府津車站→沼津車站是現在的御殿場線)) 橫須賀線(大船車站→橫須賀車站、當時是東海道線的一部) 也包括現在的湖西線・大阪環狀線・福知山線沿線地域。 |
66 |
2 | 山陽・九州篇 | 1900年9月3日 | 多梅稚・上真行 | 山陽線(神戶車站→三田尻車站(現:防府車站)) 鹿兒島線(門司車站(現:門司港車站)→八代車站) 日豐線(小倉車站→宇佐車站(現:柳浦車站)) 長崎線(鳥栖車站→(早岐・長與經由)→長崎車站(肥前山口車站→諫早車站是現在的佐世保線・大村線)) |
68 |
3 | 奧州・磐城篇 | 1900年10月13日 | 多梅稚・田村虎藏 | 東北線(上野車站→青森車站(盛岡車站~青森車站間是現在的岩手銀河鐵道線・青森鐵道線)) 常磐線(仙台車站→岩沼車站→田端車站(三河島車站→田端車站是經由現在的田端貨物線)→上野車站) |
64 |
4 | 北陸篇 | 1900年10月15日 | 納所辨次郎・吉田信太 | 高崎線・信越線(上野車站→高崎車站→直江津車站→沼垂車站(現在貨物車站,橫川車站~輕井澤車站間現在廢線、輕井澤車站~篠之井車站間是現在的信濃鐵道線) 兩毛線(高崎車站→前橋車站→足利車站) 北陸線(富山車站→米原車站) 七尾線(津幡車站→和倉溫泉車站) |
72 |
5 | 關西・参宮・南海篇 | 1900年11月3日 | 多梅稚 | 片町線・關西線(網島車站(京橋車站的西北。1913年廢止)→新木津車站(木津車站的付近。現在廢止)→龜山車站→長島車站) 奈良線(新木津車站→木幡車站) 紀勢線・参宮線(龜山車站→津車站→山田車站(現:伊勢市車站)) 關西線・櫻井線・和歌山線(加茂車站→奈良車站→高田車站→柏原車站,高田車站→橋本車站,粉河車站→和歌山車站(現:紀和車站) 南海線(和歌山北口車站(現:紀之川車站)→難波車站) |
64 |
6 | 北海道篇(南の卷・北の卷) | 1906年8月〜1907年6月 | 田村虎藏 | 【南の卷】函館線(函館車站→南小樽車站) 【北の卷】函館線(南小樽車站→札幌車站→旭川車站) 手宮線(南小樽車站→手宮車站) 幌內線(岩見澤車站→幾春別車站,幌內太車站→幌內車站(現在全部廢線)) 室蘭線(岩見澤車站→室蘭車站) 石勝線(追分車站→夕張車站) |
40 |
(路線名是現在的名稱。欠缺的區間是當時未開通的區間)
參考資料
- 紀田順一郎、間羊太郎『記錄の百科事典 日本一編』竹內書店、1971年、198頁
- (PDF). [2021-05-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