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建國時間列表

各國建國時間列表羅列主权国家或政權的建立日期(獲得獨立或換上現行憲法),按洲份分類。本清单包括目前联合国全部会员国或观察员国家的195个国家。这不包括滅亡了的國家,但包括几个有限承認国家[註 1] 对于拟议国家或各种认为被占领的國家,请参阅活跃的分离主义运动列表私人国家不包括在这个名单。

国家建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的「建國」日期是无法客观地确定的;例如,英格蘭法国實際上在中世纪是平等基础的主权国一事不妨碍英格兰现在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已在1707年轉移主权到英国),而法国是一个创建于1792年的共和国一事实(法律上,法国目前指的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於1958年)。

一个比較清晰的措施是依照国家宪法定立的日期,但因為宪法屬於一个完全现代的概念,所有通过这一标准的建國日期都是现代的或早现代的(最古老的宪法在圣马力诺,可以追溯到1600年)。

早于1919年的,為广泛认可国家的独立日期应该谨慎对待,因为建立國際联盟以前,没有任何国际机构承认到建国,而独立性在超越了相互承认的事实主权時没有任何意义(國際联盟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效地由联合国接管)。参见:领土糾紛

许多国家具有某些遠古(或极遠古)的、象征性的建國日期作为其国家神话的一部分,有时人为夸大一国的「國祚」是为了民族主义,有时仅是指一个长期和逐渐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族群身份。这样的日期反映不到国家(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的建立,但則是一个民族(族裔或文化组)的建立,這些用語往往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混为一谈。

以下列表包含国家或政權的建立日期並配上这些事件的简短描述。如欲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或政權的形成和其历史,请參见其主條目。

非洲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阿尔及利亚 1963年 通過現行憲法。 1962年7月3日 兩天前阿爾及利亞獨立公投後獲法國承認 1962年7月5日 阿爾及利亞在從法國獨立後獲得對阿爾及利亞全境的主權。
 安哥拉 1975年 1975年11月11日 從葡萄牙獨立
  1960年8月1日 從法國獨立 1894年1月15日 達荷美法國保護國的邊界在第二次法國 - 達荷美戰爭結束時定立
 博茨瓦纳 1966年9月30日 從英國獨立 1999年12月13日 國際法庭判定塞杜杜島屬於博茨瓦納而不是納米比亞。
 布吉納法索 1960年8月5日 從法國獨立
  1966年11月28日 君主制被共和取代 1962年7月1日 從比利時獨立
 佛得角 1975年7月5日 從葡萄牙獨立
 喀麦隆 1960年1月1日 從法國獨立 1961年10月1日 部分英屬喀麥隆獲併入喀麥隆
 中非 1979年9月21日 君主制被共和取代 1960年8月13日 從法國獨立
 乍得 1960年8月11日 從法國獨立 1997年2月3日 乍得獲得奧祖地帶
 科摩罗 1975年7月6日 宣佈從法國獨立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97年5月17日 1960年6月30日 從比利時獨立
 刚果共和国 1960年8月15日 從法國獨立
  1958年12月4日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共和國
1960年8月7日 從法國獨立
 吉布提 1977年6月27日 從法國獨立
 埃及 1953年6月18日 埃及七月革命推翻了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制被共和取代 969年 法蒂瑪王朝征服埃及並定其為行政、文化與宗教中心。最終埃及發展出新的阿拉伯地區文化。 1925年 利比亞和英屬埃及的東部邊界變為現在的邊界。
1922年2月28日 英國結束其保護國,承認埃及獨立
 赤道几内亚 1968年10月12日 從西班牙獨立
 厄立特里亚 1993年5月24日 宣佈從埃塞俄比亞獨立 2002年4月1日 厄立特里亞 - 埃塞俄比亞邊界委員會(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後的EEBC)將巴德梅交由厄立特里亞統治。與埃塞俄比亞有爭議
 斯威士兰 2006年2月8日 斯威士蘭憲法 1968年9月6日 從英國獨立
 衣索比亞 1975年3月21日 君主制廢除並由共和國取代 900年 扎格维王朝 2002年4月1日 厄立特里亞 - 埃塞俄比亞邊界委員會(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後的EEBC)將巴德梅交由厄立特里亞統治。與埃塞俄比亞有爭議
 加彭 1960年8月17日 從法國獨立
 冈比亚 1965年2月18日 從英國獨立
  1957年3月6日 從英國獨立 1956年12月13日 英屬多哥蘭黃金海岸聯盟
 几内亚 1958年10月2日 從法國獨立
 几内亚比绍 1973年9月24日 宣佈從葡萄牙獨立
1974年9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葡萄牙承認
 肯尼亚 1963年12月12日 從英國獨立
 賴索托 1966年10月4日 從英國獨立 1868年3月12日 現在萊索托的地區置於英國統治之下
 利比里亚 1847年7月26日 美國殖民協會獨立 1986年1月6日 現行憲法生效
 利比亞 2014年8月4日 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掌權。[註 2] 1951年12月24日 獨立於聯合國託管(在1947年意大利治理結束後由英國和法國政府共管) 1984年2月13日 乍得獲得奧祖地帶
 马达加斯加 1958年10月14日 馬爾加什共和國被創立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共和國
1960年6月26日 獨立地位獲法國承認
 马拉维 1964年7月6日 從英國獨立
  1958年11月25日 法屬蘇丹獲得自治權 1960年4月8日 塞內加爾脫離馬里聯邦
1960年9月22日 從法國獨立
 毛里塔尼亚 1960年11月28日 從法國獨立 1979年8月11日 毛里塔尼亞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要求,並撤離當地
 模里西斯 1968年3月12日 從英國獨立 1965年 查戈斯群島被分割出來
 摩洛哥 788年2月7日 伊德里斯一世建立第一個摩洛哥民族王朝 1955年 從法國獨立 1955年11月18日 保護國地位結束
 莫桑比克 1975年6月25日 從葡萄牙獨立
 纳米比亚 1990年3月21日 從南非獨立 1997年3月1日 鯨灣港併入納米比亞
 尼日尔 1958年12月4日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國
1960年8月3日 從法國獨立
 奈及利亞 1960年10月1日 從英國獨立 1970年1月15日 比亞法拉共和國被平定
1961年6月1日 英屬喀麥隆北部併入尼日利亞
 卢旺达 1962年7月1日 從比利時獨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975年7月12日 從葡萄牙獨立
 塞内加尔 1960年8月20日 從法國獨立
 塞舌尔 1976年6月29日 從英國獨立
 塞拉利昂 1961年4月27日 從英國獨立
  2012年8月20日 索馬里聯邦政府成立。[註 3] 1960年7月1日 索馬里託管地(前意屬索馬里蘭)和索馬里蘭國(前英屬索馬里蘭)合併 1991年5月18日(有爭議) 索馬里蘭宣佈獨立,但不獲國際承認。
 南非 1961年5月31日 宣佈成立共和國 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確立了南非聯邦自治領與英國之間法理上平等的地位 1990年3月21日 實際上: 西南非洲宣佈獨立,成為納米比亞
1997年2月4日 南非種族隔離結束後的南非憲法生效 1910年5月31日 開普殖民地納塔爾殖民地德蘭士瓦殖民地奧蘭治河殖民地合併成為南非聯邦。 1994年4月27日 法理上: 將名義上獨立但未被承認的班圖斯坦重新納入後種族隔離的南非
 南蘇丹 2011年7月9日 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 2011年7月9日 南部蘇丹與蘇丹的分離
 苏丹 2010年4月15日 第二次蘇丹內戰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 1956年1月1日 獨立於埃及和英國的聯合統治 2011年7月9日 南蘇丹脫離蘇丹
 坦桑尼亚 1991年7月1日 經修憲結束一黨專政 1961年12月9日 坦噶尼喀從英國獨立 1964年4月26日 坦噶尼喀桑給巴爾合併成坦桑尼亞
 多哥 1958年8月30日 成為法蘭西聯盟內的自治國
1960年4月27日 從法國獨立
 突尼西亞 2014年1月26日 茉莉花革命後採用新憲法 1956年3月20日 從法國獨立
 乌干达 1962年3月1日 獲得自治權
1962年10月9日 從英國獨立
 尚比亞 1964年10月24日 從英國獨立
 辛巴威 1987年12月22日 羅伯·穆加貝修改津巴布韋憲法,建立总统制[註 4] 1965年11月11日 南羅德西亞單方面宣佈獨立 1901年 不列颠南非公司(BSAC)將東北羅得西亞與南羅得西亞分開
1980年4月18日 英國承認津巴布韋獨立

美洲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安地卡及巴布達 1981年11月1日 從英國獨立
 阿根廷 1853年5月1日 第一部阿根廷宪法頒布 1810年5月25日 五月革命使第一個地方政府設立 1884年10月18日 第二次荒漠远征
1816年7月9日 阿根廷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859年7月9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哈马 1964年1月7日 獲得內部自治權
1973年7月10日 從英國獨立
 巴巴多斯 1966年11月30日 從英國獨立
 伯利兹 1981年9月21日 從英國獨立 1859年 條約確定英屬洪都拉斯危地馬拉之間的邊界
1964年1月1日 自治殖民地
 玻利维亚 2009年1月25日 玻利維亞憲法 1825年8月6日 玻利維亞從西班牙獨立的戰爭。 1903年11月11日 與巴西簽訂《彼得羅波利斯條約》,玻利維亞交出阿克里的土地以換取馬托格羅索州的土地
1844年7月21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西 1988年10月5日 巴西憲法》確立成為第三聯邦共和國 1822年9月7日 宣佈從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獨立 1903年11月11日 與玻利維亞簽訂《彼得羅波利斯條約》,巴西交出馬托格羅索州的土地以換取阿克里的土地
1825年8月29日 獨立地位獲葡萄牙承認
1889年11月15日 宣布成立聯邦共和國
 加拿大 1867年7月1日 授予名義上獨立(自治領狀態),成立聯邦 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 1999年4月1日 努納武特地區透過《努納武特領土聲明協議法案》,從西北地区的三分之二分割而出。
1982年4月17日 1982年憲法法案生效
 智利 1989年8月17日 智利憲法修正案結束了軍事獨裁統治 1810年9月18日 第一軍政府 1929年7月3日 智利在《1929年利馬條約》中獲得阿里卡
1818年1月1日 智利獨立宣言》,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844年4月25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哥伦比亚 1991年7月4日 1991年哥倫比亞憲法》確立共和總統制。 1810年7月20日 哥倫比亞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991年7月4日 主權領土在全國製憲會議下獲整理。
1819年12月17日 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巴拿馬和厄瓜多爾合併。
1831年11月19日 大哥倫比亞解體使得要與巴拿馬簽約成為新格林納達共和國。
1858年5月22日 根據1858年的憲法,新格拉納達共和國格拉納達聯邦所取代。
1863年5月8日 根據1864年的修憲,格拉納達聯邦被替換為哥倫比亞合眾國
1881年1月30日 獨立宣言獲西班牙承認
1886年8月8日 建立哥倫比亞作為共和國的現有主權。
 哥斯达黎加 1949年11月7日 哥斯達黎加憲法 1821年9月15日 哥斯達黎加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824年7月25日 尼科亞的兼併
1838年11月15日 中美洲聯邦獨立
1850年5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古巴 1959年1月1日 古巴革命 1898年10月10日 1868年至1898年,幾場反西班牙的起義發動了,結果美國軍事支援古巴起義,爆發美西戰爭。
1898年12月10日 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戰敗,美國對古巴的軍事佔領開始。
1902年5月20日 美國的軍事佔領結束[1]
 多米尼克 1978年11月3日 多米尼克憲法 1967年2月27日 成為英國聯繫邦
1978年11月3日 從英國獨立
  1966年11月28日 多明尼加內戰多明尼加的平民憲法[註 5] 1844年2月27日 多明尼加海地獨立 1936年5月9日 海地和多明尼加簽訂條約確定邊界。
1874年10月1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厄瓜多尔 2008年9月28日 厄瓜多爾憲法》建立 1809年8月10日 首次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942年2月26日 里約協議》結束了與秘魯的邊界爭端
1822年5月24日 第二次宣佈從西班牙獨立,作為大哥倫比亞的一部分
1830年5月13日 大哥倫比亞解體
1840年2月16日 獨立宣言獲西班牙承認
 薩爾瓦多 1983年12月16日 薩爾瓦多憲法》確立為第三個單一制總統制共和國 1821年9月15日 薩爾瓦多從西班牙獨立,並在九日後成為墨西哥第一帝國的一個省
1823年7月1日 薩爾瓦多由墨西哥第一帝國一部分變成中美洲聯邦一個構成國
1841年2月2日 中美洲聯邦解體, 薩爾瓦多成為獨立國家
1841年2月18日 薩爾瓦多獲國際承認。
1865年6月2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格瑞那達 1967年2月27日 英國聯繫邦
1974年2月7日 從英國完全獨立
 危地马拉 1985年5月31日 危地馬拉憲法》建立 1821年9月15日 危地馬拉成為已宣布從西班牙獨立的中美洲聯邦的構成國
1839年4月17日 宣佈從中美洲聯邦獨立
1863年5月29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圭亚那 1966年5月26日 從英國獨立
 海地 1987年3月 1987年憲法被取締 1804年1月1日 法國殖民地聖多明哥獨立成為海地 1844年2月27日 多明尼加從海地獨立
1936年5月9日 海地和多明尼加簽訂條約確定邊界。
 洪都拉斯 1982年1月11日 洪都拉斯憲法 1821年9月15日 洪都拉斯成為已宣佈從西班牙獨立的中美洲聯邦的構成國 1972年9月1日 天鵝群島由美國佔領交還洪都拉斯
1838年10月26日 中美洲聯邦獨立
1894年11月17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牙买加 1962年8月6日 從英國獨立
 墨西哥 1917年2月7日 墨西哥憲法 1810年9月16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853年12月30日 蓋茲登購地
1821年9月27日 墨西哥帝國獨立宣言
1836年12月28日 獨立宣言獲西班牙承認
 尼加拉瓜 1987年1月9日 尼加拉瓜憲法》建立 1821年9月15日 尼加拉瓜成為已宣布從西班牙獨立的中美洲聯邦的構成國
1838年11月5日 中美洲聯邦獨立
1850年7月2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拿马 1972年10月11日 巴拿馬憲法》建立 1903年11月3日 哥倫比亞獨立 1999年12月31日 巴拿馬運河區主權由美國移交巴拿馬
1904年5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拉圭 1992年6月20日 巴拉圭民主憲法 1811年5月14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938年 由於大厦谷战争,巴拉圭獲得了大部分的格兰查科
1880年9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秘魯 1993年12月31日 秘魯憲法》建立 1821年7月28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942年2月26日 里約協議》結束了與厄瓜多爾的邊界爭端
1879年8月1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圣基茨和尼维斯 1967年2月27日 英國聯繫邦 1980年12月19日 安圭拉脫離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
1983年9月19日 從英國獨立
 圣卢西亚 1967年2月27日 成為聯繫邦
1979年2月22日 從英國獨立
  1969年10月27日 成為聯繫邦
1979年10月27日 從英國獨立
 苏里南 1954年12月15日 獲得自治權
1975年11月25日 從荷蘭獨立
 千里達及托巴哥 1962年8月31日 從英國獨立
 美國 1789年3月4日 美國憲法》生效,取代了以前的《邦联条例》並創建了一個新的政府體系 1776年7月4日 美國獨立宣言》,宣佈從英國獨立 1959年8月21日 美國領土:
夏威夷領地夏威夷州的身份加入聯邦
1783年9月3日 獨立地位獲英國承認 1981年9月7日 島嶼地區
由於1972年簽署的條約,美國將塞拉納島龍卡多爾島割讓給哥倫比亞
 乌拉圭 1996年12月8日 1996年烏拉圭憲法公投 1825年8月25日 宣佈從巴西帝國獨立,加入拉普拉塔联合省(現阿根廷)。
1828年8月27日 蒙特維多條約》簽訂,獨立地位獲巴西承認
1870年7月19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委內瑞拉 1999年12月20日 委內瑞拉新憲法確立了玻利瓦爾第五共和國 1810年4月19日[2]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899年10月3日 仲裁庭將埃塞奎博圭亚那的大部分贈予英屬圭亞那
1830年1月13日 大哥倫比亞解體
1845年3月3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亚洲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阿富汗 2021年8月19日 塔利班確立伊斯蘭酋長國 1919年8月19日 拉瓦爾品第條約》結束英國對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控制 1747年

杜蘭尼帝國

1893年劃定杜蘭線分開普什图尼斯坦,成為阿富汗和英屬印度的邊界
 巴林 1971年8月15日 廢除了與英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1521年7月1日 葡萄牙征服當前領土
  1972年11月4日 法理上: 孟加拉國憲法 1971年3月26日 宣佈從巴基斯坦獨立 2015年7月31日 印度與孟加拉交換兩國邊境飛地
1991年2月27日 實際上: 自恢復議會民主以來的第一次大選。
 不丹 2008年3月24日 第一次國會選舉 1885年 乌颜·旺楚克結束了內戰並統一不丹 1865年11月11日 辛楚拉條約
 文莱 1959年9月29日 法理上汶莱憲法 1984年1月1日 文萊於1979年1月4日與英國達成協議後重新獲得獨立 1841年8月18日 砂拉越王國成立
1962年12月12日 實際上:在文莱暴乱期間宣佈了戒嚴,無限期地暫停民主選舉。
 柬埔寨 1993年9月21日 柬埔寨憲法 1953年9月9日 法國獨立
1989年9月26日 越南佔領結束後獲得自由;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恢復國名為柬埔寨王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註 6] 1982年12月4日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現行的憲法八二宪法),並大約每五年檢視一次 1949年10月1日 在1949年正式成立,而後取代中華民國在中國的地位 2011年10月6日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把1158平方公里土地划归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1947年12月25日[註 7] 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自1991年起進一步增修 1912年1月1日 在1912年宣布建國,並取代了清朝 1971年7月29日 喪失中業島臺澎金馬的範圍維持至今。
 印度 1950年1月26日 法理上: 印度憲法 公元前600年 吠陀時代後期,恆河平原和西北地區的小邦整合成16個強國,是為十六雄國 2015年7月31日 印度與孟加拉交換兩國邊境飛地
1947年8月15日 大英帝國獨立。
 伊朗 1979年2月11日 伊朗伊斯蘭革命結束了君主制並建立了一個伊斯蘭共和國 公元前609年 前616年-前609年阿述帝國滅亡後,米底王國統一,與巴比倫、呂底亞和埃及並立古代近東 1828年2月10日 土庫曼恰伊條約》簽訂,當中現今屬於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古利斯坦條約》(1813年)簽訂後仍未喪失的剩餘部分),和厄德爾的地方被割讓給俄羅斯
 伊拉克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戰爭後的伊拉克憲法[註 8] 762年 阿拔斯王朝於底格里斯河畔建立巴格達作為首都,成為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領頭大都會。 1991年2月28日 科威特獲解放。[註 8]
1932年10月3日 伊拉克王國
 以色列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民主國家。依照《以色列獨立宣言 公元前110年 隨著前110年起塞琉古帝國瓦解,王朝徹底獨立,擴張到撤瑪利亞、加利利、伊圖塔、佩雷亞和伊杜梅阿等鄰近地區,統治者採用頭銜“ basileus”。 一些現代學者將這一時期稱為以色列的獨立王國 1981年12月14日 按《戈蘭高地法》正式吞併六日戰爭中從敘利亞奪得的戈蘭高地;截至當時當地只是軍事佔領狀態。
2005年9月12日 以色列單方面撤出加沙地帶的行動結束
 日本 1947年5月3日 在現行的日本憲法生效之後,在美國主導下進行了民主化 公元前600年 古墳時代,日本大部逐步統一於大和王權 1972年5月15日 琉球群島交還日本並廢除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
 约旦 1952年1月1日 約旦憲法 1946年5月25日 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結束 1997年10月26日 簽署《约以和约》,將阿拉伯谷中400平方公里有爭議區域的大部分交還給約旦
2011年6月12日 約旦內閣成為一個民選機構[3]
  1948年9月9日 金日成出任內閣首相,其家族目前仍在執政。 1948年9月9日 宣佈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62年10月12日 中朝邊界條約》簽訂
1972年12月25日 朝鮮憲法以「主體思想」取代共產主義作為朝鮮的執政理念。[註 9]
  1987年10月29日 現時的第六共和國建立,結束軍事統治 1945年 朝鮮日治時期結束 1953年7月27日 韓戰停火創造了沿著軍事分界線的北部邊界
1948年8月15日 第一共和國建立
 科威特 1962年11月11日 科威特憲法 1752年 科威特酋長國建立 1969年12月18日 沙特-科威特中立區的正式劃分
  2010年6月10日 吉爾吉斯斯坦憲法》引入了議會制 1991年8月31日 從蘇聯獨立[4] 1936年12月5日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老挝 1975年12月2日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1953年10月22日 從法國獨立
 黎巴嫩 1926年5月23日 黎巴嫩共和國成立 1941年11月26日 宣佈從法國獨立 1920年9月1日 法國以現有邊界建立大黎巴嫩國
1943年11月22日 獨立地位獲法國承認
 马来西亚 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形成[5][6] 1957年8月31日 獨立廣場宣布馬來亞從英國獨立[7] 1965年8月9日 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8][9][10]
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北婆羅洲砂拉越新加坡和現有的馬來亞聯邦聯合組成。[5][11]
 馬爾地夫 1968年11月11日 宣佈為共和國 1965年7月26日 從英國獨立
 蒙古 1992年2月12日 蒙古國憲法》宣布國家行代議民主制 1206年 蒙古帝國建立
1911年12月29日 蒙古人宣佈從滿獨立
 緬甸 2011年3月30日 軍政府由民選政府取代 1948年1月4日 緬甸宣佈從英國獨立 1956年 與中國簽訂界約
 尼泊尔 2008年5月28日 建立共和國 1768年12月21日 尼泊爾統一 1815年12月2日 蘇高利條約》結束了廓爾喀戰爭
 阿曼 1749年6月10日 賽義德王朝開始,現時阿曼的王朝 1650年1月26日 驅逐葡萄牙 1958年12月8日 瓜達爾賣給了巴基斯坦
1996年 阿曼基本法
 巴基斯坦 1973年8月14日 巴基斯坦憲法 1947年8月14日 印巴分治中從英屬印度獨立 1971年12月16日 實際上:孟加拉國解放戰爭結束時巴軍投降,東巴基斯坦省及省政府解散
1974年2月22日 法理上: 巴基斯坦承認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獨立,放棄了對前東巴基斯坦省的主權
 巴勒斯坦[lower-alpha 1] 1994年5月4日 關於加沙地帶和傑里科地區的協定 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獨立宣言 2007年6月15日 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
 菲律賓[lower-alpha 2] 1935年11月30日 菲律賓自由邦建立。 1898年6月12日 不斷發展的菲律賓革命運動宣稱從西班牙帝國獨立。[12][13][14] 2012年[15][16] 2012年,聯合國批准了菲律賓2009年向賓漢隆起提出的主權聲索。[16]
1946年7月4日 美國根據《馬尼拉條約》(1946年)承認其獨立。1935年憲法一直生效,直到1973年馬科斯政權頒布了一個新的憲法,然後採用了現在的1987年的憲法。
  1878年12月18日 從鄂圖曼帝國獨立
 沙烏地阿拉伯 1932年9月23日 哈薩綠洲蓋提夫內志漢志統一成為沙特阿拉伯 1744年 第一沙特王國建立[17] 2000年6月12日 也門的邊界最終由吉達條約確立
 新加坡 1965年8月9日[8]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 1959年6月3日 在英國內實行自治 1965年8月9日 被馬來西亞聯邦驅逐;新加坡成為獨立主權國家[10]
1965年8月9日 脫離馬來西亞獨立[8][9]
 斯里蘭卡 1972年5月22日 斯里蘭卡憲法 1948年2月4日 從英國獨立 1815年2月14日 法理上:康提王國英屬錫蘭吞併
2009年5月18日 實際上:斯里蘭卡內戰結束後,斯里蘭卡政府重奪全國的控制。
 叙利亚 2012年2月27日 敘利亞憲法[註 10] 1961年9月28日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解體 1941年11月8日 法理上:黎巴嫩宣佈從法屬敘利亞託管地獨立[註 10]
1967年6月10日 實際上:六日戰爭中,戈蘭高地以色列侵占
  1991年9月9日 從蘇聯獨立[4] 1929年12月5日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泰國 2017年4月6日 2017年泰王國憲法 1767年11月6日 達信大帝驅逐了緬甸侵略者,協助國家獨立並建立泰國新的大一統王朝 1909年3月10日 1909年英國-暹羅條約
 东帝汶 2002年5月20日 東帝汶憲法 1975年11月28日 東帝汶宣佈獨立但被印尼鎮壓 1914年 葡屬帝汶的邊界獲擬定。[18]
2002年5月20日 聯合國贊助的1999年獨立公投後,獨立地位獲國際認可
  2008年9月28日 土庫曼斯坦憲法 1991年10月27日 從蘇聯獨立[4] 1921年8月7日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阿联酋 1971年12月2日 與英國締結的條約廢除了 1972年2月11日 拉斯海瑪加入阿聯酋
  1991年8月31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4] 1924年10月24日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越南 1959年12月31日 越南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宣布越南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撤出 1976年7月2日 越統一成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014年1月1日 現行越南憲法
 葉門 1990年5月22日 北也門南也門統一 1918年11月1日 北也門從鄂圖曼帝國獨立 2014年9月21日 胡塞武裝奪取了大部分原屬北也門的地方,包括首都薩那
1967年11月30日 南也門從英國獨立 2020年4月26日 南方過渡委員會宣布索科特拉省和部分前南也門地區走向自治
Table notes
  1.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為了部分澄清和更多細節,請參見巴勒斯坦歷史
  2. 菲律賓:為了部分澄清和更多細節,請參見Timeline of Philippine SovereigntySovereignty of the Philippines

欧洲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阿尔巴尼亚 1991年4月29日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被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取代。 1190年 執政官普羅貢建立阿爾貝里公國 1945年 科索沃、西馬其頓和黑山邊境地區交還給南斯拉夫
1912年11月28日 宣佈從奥斯曼帝国獨立
1944年11月28日 阿爾巴尼亞在意大利/德國佔領後復國
 安道尔 1993年4月28日 現行安道爾憲法採用 1813年 通過半島戰爭逆轉拿破崙帝國對安道爾的吞併 2001年8月28日 安道爾-法國邊境經過調整,允許安道爾建造Envalira隧道通道橋。
 奥地利 1918年11月12日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的宣言 1955年5月15日 奧地利國家條約》恢復奧地利作為主權國 1921年12月14日 肖普朗,和8個其他市鎮在公投後併入匈牙利
1156年9月17日 小特權:從巴伐利亞公國獲得主權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公國
1804年8月11日 宣布成為奧地利帝國
 白俄羅斯 1996年11月28日 1996年憲法修正案廢除最高蘇維埃並建立國民議會 1990年7月27日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家主權宣言 1945年 寇松線
1991年8月25日 獨立地位獲蘇聯承認[4]
 比利時 1831年7月21日 國王利奧波德一世宣誓效忠憲法,使該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1830年10月4日 臨時政府宣布獨立 1919年6月28日 比利時本土:
凡爾賽條約》和吞併東比利時州
1962年7月1日 比利時殖民地
盧旺達-烏隆地宣佈獨立並分裂成兩國:盧旺達布隆迪
  1992年3月3日 宣佈從南斯拉夫獨立

[註 11]

1154年 波斯尼亞巴納特建立 1943年11月25日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內建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
 保加利亚 1989年11月10日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共和國取代 632年 舊大保加利亞建立 1940年9月7日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維也納仲裁裁決,南多布羅加交回保加利亞王國
681年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成立
1185年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成立
1878年7月13日 奥斯曼帝国內的自治權經柏林條約獲得國際承認
1908年9月22日 從奥斯曼帝国獨立
  1991年10月8日 南斯拉夫獨立[註 11] 626年 克羅地亞公國成立[19][20][21][22][23] 1947年2月10日 在《巴黎和平條約》後,伊斯特里亞半島大部分獲併入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925年 托米斯拉夫建立克羅地亞王國
 捷克 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建立捷克斯洛伐克 895年 大摩拉維亞公國獨立
 丹麥 1953年6月5日 丹麥憲法法案 935年 (或以前) 耶靈石,一對視為丹麥「建國証明」的盧恩石寫道:「國王哈拉爾命造此紀念碑......為自己贏得了全丹麥和挪威並令丹麥人成為基督徒的哈拉爾。」 1920年6月15日 丹麥本土:
南日德蘭郡從德國奪回。[註 12]
1944年6月17日 丹麥領地:
冰島王國脫離了邦聯。
 爱沙尼亚 1918年2月24日 愛沙尼亞獨立宣言》,藉以宣布成為共和國[Europe 1] 1918年2月24日 宣佈從俄羅斯帝國獨立 1920年7月1日 法理上:簽署《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邊境條約》,將瓦爾加大部割讓給愛沙尼亞
1991年8月20日 重新獨立(從蘇聯),佔領結束[註 13] 1945年1月1日 實際上納爾瓦河的東部海岸和佩瑟里縣的大部分地區被轉移到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芬兰 1809年3月29日 波爾沃議會,芬蘭誕生作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政體 1917年12月6日 芬蘭獨立宣言》,宣佈從俄羅斯帝國獨立 1956年1月26日 蘇聯取回波卡拉半岛
1918年1月3日 獨立地位獲俄羅斯最高蘇維埃行政機構,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承認
 法國 1958年10月5日 建立現時的半總統制,稱為第五共和國 481年 然後是
843年
首度建立(由克洛维,法蘭克人的國王)

法蘭西王國建立(西法蘭克王國),《凡爾登條約

1947年2月10日 法國本土
兼併了唐德拉布里格和原先是意大利的其他村莊。[註 14]

[註 15]

1962年7月5日 法国海外部分
在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喪失阿爾及利亞法國省份
 德國 1949年5月23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生效。 843年 然後是

962年

東法蘭克王國建立

東法蘭克變成神聖羅馬帝國(以德意志王國作為帝國的主體)

1990年10月3日 西德東德統一
1815年 德意志邦聯建立
1871年1月18日 德意志帝國建立
1954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獲得完全主權
1955年5月5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獲得完全主權
1991年5月15日 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結束四國佔領。
 希臘 1975年6月11日 希臘第三共和國 1821年3月25日 (傳統上)

1821年2月23日 (實際上)

希臘革命開始,1821年建立了各個區域行政局 1947年2月10日 意大利的和平條約》將多德卡尼斯群島贈予希臘
1822年1月1日 希臘第一共和國宣佈建立
1830年2月3日 希臘作為希臘王國獨立地位獲得《倫敦議定書》承認。
 匈牙利 1989年10月23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取代。 895年 匈牙利親王國建立。 1947年2月10日 根據《巴黎和平條約》,匈牙利失去了所有從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維也納仲裁裁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重獲的領土,因此它返回到1921年的邊界(除了西北部的三個村莊割讓給捷克斯洛伐克)。
2012年1月1日 匈牙利基本法》生效。 1000年 伊什特萬一世建立匈牙利王國。
 冰島 930年 冰島自由邦建立並舉行第一次冰島議會(國會,冰島語:Alþingi)會議。 1918年12月1日 冰島作為冰島王國成為主權國並從丹麥獨立,但保留了與丹麥國王的共主邦聯。 1972年9月1日 從未發生陸上領土變化,不過海洋專屬經濟區的擴張作為冰島疆域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值得特別加入。
1845年7月1日 冰島議會自1799年以來中斷後恢復運作。 1944年6月17日 冰島王國成為共和國。
 愛爾蘭 1919年1月21日 當選的愛爾蘭議員組成愛爾蘭議會並單方面宣佈從英國獨立 1542年 愛爾蘭王國建立
1922年12月6日 愛爾蘭自由邦根據《英愛條約》的協議脫離英國但仍是大英帝國的自治領 1922年12月8日 實際上:北愛爾蘭根據《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憲法法令》脫離愛爾蘭自由邦並重新加入英國
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賦予法律上從英國獨立
1937年12月29日 愛爾蘭憲法》確立愛爾蘭總理總統的職責,並把愛爾蘭自由邦(或愛爾蘭語Saorstát Éireannor)取代為一個新國家名為愛爾蘭(或愛爾蘭語Éire)。 1949年4月18日 1948年愛爾蘭共和國法案》終止了英國國王在愛爾蘭外交關係中的職能;英國國內法律聲稱至今愛爾蘭仍是國王的自治領;《愛爾蘭憲法》不接受這種解釋。 1999年12月2日 法理上:愛爾蘭憲法修正案除去領土收復主義者對北愛爾蘭的主張。[註 16]
 義大利 1948年1月1日 義大利憲法》建立意大利共和國 1861年3月17日 意大利統一
476年8月23日 意大利王國建立,西羅馬衰亡後的獨立繼承國
888年1月2日 意大利王國獲得主權,卡洛林帝國解體後的獨立繼承國
1945年4月25日 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滅亡,恢復了意大利國家的統一和獨立。 1948年1月1日 意大利和平條約》正式奠定意大利共和國的邊界。由《1948年意大利憲法》在第10和117條執行。
 拉脫維亞 1922年11月7日 拉脫維亞憲法》採用[Europe 1] 1918年11月18日 宣佈從俄羅斯獨立 1944年 佩塔洛沃割讓給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現代俄羅斯)
1990年5月4日 重新獨立(從蘇聯)[註 13]
 列支敦斯登 2003年3月16日 2003年列支敦士登憲法公投提升了親王的權力並使國家成為絕對君主制[25] 1813年10月19日 萊茵邦聯解體 1719年1月23日 購入瓦都茲
 立陶宛 1990年3月11日 重新獨立(從蘇聯),佔領結束[註 13][Europe 1] 1253年 國王明道加斯加冕(更早時間建國,或者在1230年代) 1939年10月27日
1940年8月3日
獲得維爾紐斯地區的西部(約一半)
1918年2月16日 宣佈從德國和俄羅斯獨立
 盧森堡 1890年11月23日 脫離荷蘭王國的聯邦,自立成為大公國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佔領結束 1839年4月19日 在《倫敦條約》下瓜分盧森堡
 馬爾他 1974年12月13日 馬爾他國成為共和國 1964年9月21日 從英國獨立 1801年8月20日 哥佐島重新加入馬爾他保護國
 摩尔多瓦 1997年8月27日 摩爾多瓦憲法 (1997年) 1991年8月27日 從蘇聯獨立[4] 1940年8月2日 法理上: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1990年9月2日 實際上: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宣佈獨立。該政府並不獲任何聯合國成員國承認,但是實際上控制了外涅斯特里亞地區。
 摩納哥 1962年12月17日 摩納哥憲法》修正案削弱王子的權力,建立現代國民議會 1861年 法國 - 摩納哥條約》確認摩納哥主權(原先是薩丁王國的保護國) 1848年 芒通羅克布呂訥-卡普馬丹被分割出來。
 蒙特內哥羅 2007年10月22日 蒙特內哥羅憲法 1077年 國王米哈伊洛一世建立杜克利亞/澤塔王國 1943年11月25日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1878年7月13日 獨立地位經《1878年柏林條約》正式獲奥斯曼帝国國際地承認,此前其他國家已經承認。
2006年6月3日 宣佈從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
 荷蘭 1815年8月24日 採用荷蘭聯合王國憲法。 1581年7月26日 荷蘭獨立宣言》簽訂,從西班牙獨立 1839年3月16日 歐洲荷蘭
荷蘭聯合王國1839年倫敦條約分裂。
1954年12月15日 荷蘭王國憲章》簽訂 1945年5月5日 佔領荷蘭的德軍投降 1975年11月25日 荷蘭王國
蘇里南宣佈獨立。
 北馬其頓 1991年11月17日 北馬其頓憲法 1991年9月8日 經過公投,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從南斯拉夫獨立[註 11] 1944年8月2日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挪威 1814年 挪威憲法 872年 國王哈拉爾一世統一挪威各小王國 1930年2月27日 揚馬延成為挪威一部分。
1814年 挪威和丹麥的聯合解體。
1905年6月7日 挪威和瑞典的聯合解體
1945年5月8日 德國占領軍投降
 波蘭 1989年6月4日 在長達45年的蘇聯主導之後,第一次部分自由的議會投票 966年 第一個有記載的波蘭統治者梅什科一世採用基督教為國教。 1951年2月15日 波蘇邊境調整條約
1025年 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蘭王國
 葡萄牙 1976年4月2日 葡萄牙共和國憲法 1139年7月26日 葡萄牙郡收復失地運動奧里基戰役之後從萊昂王國獨立。1143年獲萊昂和1179年獲教宗承認。 1801年6月6日 葡萄牙本土
西班牙自橘子戰爭以來佔據了現今的邊境城鎮奧利文薩
1999年12月20日 葡萄牙海外屬地
事實上葡屬澳門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2002年5月20日 葡萄牙海外屬地
法理上葡屬帝汶,自1975年被印尼佔領,正式解散成為獨立國家東帝汶[註 17]
 羅馬尼亞 1989年12月22日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1859年1月24日 自治的羅馬尼亞公國建立;1866年成為王國並於1878年從奥斯曼帝国獨立 1947年2月10日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1878年7月13日 獨立地位依《柏林條約》獲國際承認。
 圣马力诺 1600年 聖馬力諾憲法 301年9月3日 傳統上建國 1463年 加入菲奧倫蒂諾蒙特贾尔迪诺塞拉瓦萊法埃塔諾
1243年 共和政府形成,執政官(Capitani Reggenti)一職建立作為國家元首
 塞爾維亞 1992年4月27日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成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註 11] 650–768年[26] 塞爾維亞大公國於7世紀建立。 2008年2月17日(有爭議)[27] 科索沃地區於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布獨立,並得到108個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塞爾維亞承認科索沃政府,但聲稱其領土是其一個自治省
2006年6月8日 塞爾維亞共和國成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合法繼承國,南斯拉夫的解體結束。
 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 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建立捷克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1991年12月13日 斯洛文尼亞憲法 1991年6月25日 宣佈從南斯拉夫獨立[註 11] 1945年2月19日 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西班牙 1978年12月6日 西班牙憲法 1479年 天主教雙王使卡斯蒂利亞王權阿拉貢王權的王室統一。每個王國的政府,機構和法制至今仍保持獨立;《外國法》(Leyes de extranjeria)確定一個構成國的國民在其他王權/構成國是外國人。[28] 1976年2月26日 在《馬德里協定》之後喪失西屬撒哈拉
1707年~1716年 法理上依《新基本法令
1831年 解除王權和構成國並建立法理上統一的西班牙王國。
 瑞典 1974年1月1日 政府文書 970年(或以前) 胜利者埃里克,第一位瑞典王國稱王。 1809年3月29日 芬蘭輸給了俄羅斯帝國
1523年6月6日 古斯塔夫·瓦薩獲選為瑞典國王並標誌著脫離卡爾瑪聯合
 瑞士 1848年11月12日 獨立聯盟戰爭後成為聯邦制國家 1291年 傳統上建國 1815年 瓦萊州納沙泰爾州日內瓦州加入了瑞士聯邦。
1815年8月7日 恢復「舊制」(法語:Ancien Régime,聯邦制),推倒拿破崙·波拿巴所施加的變化。
 烏克蘭 1991年8月24日 從蘇聯獨立 1918年1月25日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宣佈從俄羅斯共和國獨立。 2014年3月18日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
1991年8月24日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從蘇聯獨立。[4]
 英国 1801年1月1日 聯合法令》統一了大不列顛愛爾蘭兩國而建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29][30][31] 519年 然後是
927年
威塞克斯王國
英格蘭王國

1707年與蘇格蘭聯合

1922年12月6日
然後是 1922年12月8日
愛爾蘭自由邦根據《英愛條約》的協議脫離英國,以及北愛爾蘭根據《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憲法法令》脫離愛爾蘭自由邦並重新加入英國。[註 14]
843年 蘇格蘭王國

1707年與英格蘭聯合

(自1999年起下放議會)

1707年5月1日 大不列顛王國 1997年7月1日 英國海外領土
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1171年 然後是
1542年
愛爾蘭領地
愛爾蘭王國
1216年 威爾士公國

1542年與英格蘭聯合或被英格蘭吞併

(自1999年起下放議會)

 梵蒂冈 1274年 1274年的教宗選舉誕生了現行政制 1929年6月7日 拉特朗條約》的批准使梵蒂岡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1929年2月11日 拉特朗條約》簽訂
Table notes
  1. 現在波羅的海三國的立國日期受到國際爭議。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堅持說它們被蘇聯非法佔領,現時政府是二戰前政權的延續,它們以流亡政府的形式繼續存在著。俄羅斯卻堅持說現在的波羅的海三國法律上是蘇聯解體後新誕生的。這三個國家都以獨立國家而不是蘇聯繼承國的身份加入聯合國。詳情參見波羅的海國體連續性

大洋洲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1901年1月1日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為聯邦。 1901年1月1日 從英國獨立。 1975年9月16日 巴布亞新幾內亞正式從澳大利亞獨立
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
1986年3月3日 1986年澳大利亞法案
 斐济 1970年10月10日 從英國獨立
 基里巴斯 1979年7月12日 從英國獨立 1975年10月1日 吉爾伯特群島(後來的基里巴斯)和埃利斯群島(後來的圖瓦盧)的分離
 马绍尔群岛 1979年5月1日 憲法和地區政府建立 1986年10月21日 與美國有《自由聯合協定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1979年5月10日 憲法批准 1986年11月3日 與美國有《自由聯合協定 1979年5月10日 雅浦楚克波納佩科斯雷統一成為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瑙鲁 1968年1月31日 聯合國托管獨立(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統治結束)
 新西蘭 1840年2月6日 英國王室和土著毛利部落之間的《懷唐伊條約》將新西蘭的kawanatanga(毛利語「主權」)交給維多利亞女王 1853年1月17日 自治政府 1962年6月1日 薩摩亞從新西蘭完全獨立。它亦是第一個獨立的太平洋島國。
1856年4月18日 責任政府
1907年9月26日 獲得名義上獨立(自治領地位)。
1926年10月25日 1926年的巴爾福宣言》 — 英國和自治領是「大英帝國內的自治社區,地位相同,在國內或國外事務的任何方面都不是從屬於另一個」
1938年7月27日 總督不再代表英國政府,而是成為國王的私人代表。
1947年11月25日 《西敏寺法案》獲採用 — 英國失去了為新西蘭立法的權力,除非提出要求
1947年12月10日 全權修改自己的憲法
1967年12月1日 總督由新西蘭自行任命
 帛琉 1981年1月1日 帕勞共和國在採用憲法後成立 1994年10月1日 從聯合國托管獨立(美國統治)。
 巴布亚新几内亚 1973年12月1日 自治區
1975年9月16日 從澳大利亞獨立
 萨摩亚 1962年6月1日 從新西蘭獨立
 所罗门群岛 1976年1月2日 從英國獲得自治權
1978年7月7日 從英國獨立
  1970年7月4日 從英國獨立 1845年12月4日 喬治·圖普一世統一現時湯加
 图瓦卢 1975年10月1日 吉爾伯特群島(後來的基里巴斯)和埃利斯群島(後來的圖瓦盧)的分離 1978年10月1日 從英國獨立 1979年2月7日 與美國簽訂的條約承認圖瓦盧控制富納富提努庫費陶努庫萊萊紐拉基塔島環礁
 瓦努阿圖 1980年7月30日 從英法共管獨立[32]

跨大陆国家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亞美尼亞 1991年9月21日 2015亞美尼亞憲法公投建立議會共和制 880年 九世紀演化成封建王國,巴格拉提德時代的亞美尼亞出現短暫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創新 1936年12月5日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1991年9月21日 獨立地位獲蘇聯承認[4]
 阿塞拜疆 1991年10月18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 1918年5月28日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建立。[4] 1920年4月28日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哥伦比亚 1886年8月4日 哥倫比亞共和國建立 1810年7月20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1903年11月3日 巴拿馬分離哥倫比亞
1819年8月7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1830年 大哥倫比亞解體
 賽普勒斯 1960年8月16日 賽普勒斯憲法》建立協商民主制政府。協商民主實際上在1963年中止了 。[33][34][35] 1960年8月16日 從英國獨立 1974年7月23日 賽普勒斯聯合國緩衝區設立
1983年11月15日 (有爭議) 北賽普勒斯宣布獨立。該政府已實際上控制了島嶼北部,但只獲土耳其承認
 埃及 1952年7月23日 埃及七月革命 1922年2月28日 英國單方面承認埃及獨立,但英國繼續軍事佔領 1982年4月25日 按照與以色列的和平條約規定,最後一批以色列軍隊和定居者撤出西奈半島
2014年1月18日 埃及憲法2013年埃及政變後採用 1956年6月18日 最後一批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區
1961年9月28日 實際上: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大馬士革的軍事政變後解體
  1991年4月9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 1008年 格魯吉亞王國建立 1992年7月23日 阿布哈茲單方面宣佈獨立
1918年5月26日 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建立[4] 1991年11月28日 南奥塞梯單方面宣佈獨立
 印度尼西亞 1945年8月18日 印尼憲法》獲印度尼西亞獨立籌備委員會批准 1945年8月17日 印度尼西亞獨立宣言》,宣佈從荷蘭獨立 2002年5月20日 東帝汶獨立,原本管治作為印尼的一個省
1949年12月27日 獨立地位獲荷蘭承認
  1995年8月30日 哈薩克斯坦憲法 1991年12月16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4] 1936年12月5日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1993年3月30日 (有爭議)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及周邊地區租給俄羅斯。[註 18]
 巴拿马 1903年11月3日 巴拿馬分離哥倫比亞,從西班牙獨立 1979年10月1日 巴拿馬運河區
 俄羅斯 1993年12月25日 1993年俄羅斯憲法公投取代最高蘇維埃聯邦會議並提升總統權力 882年 基輔羅斯建立 2014年3月18日 (有爭議)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
1990年6月12日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擁有它土地的主權[4]
 土耳其 1923年10月29日 土耳其由帝國轉變為共和國。 1299年 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建立。 1939年6月29日 土耳其吞併原本敘利亞的哈塔伊省。

排序的名单

在此列表中,「最后从属日期」是指最后一次由一个外部的政府控制的日期。下面的列表显示了關於大集团的相关独立日期,从非殖民化(例如41個当前国在1956年至1966年間从英国法国获得了主权)或一个政治联盟的解體(例如18個当前国在1990年至1992年間从苏联南斯拉夫获得了主权)。在其他情况下,一个主权国家被外国军事占领或政治征服一段时间,后来重新取得独立(例如6个当前国在1944年至1945年从纳粹德国間获得了主权)。

日期是指实際统治或大部领土被占领,不论是否經过国际认可。

在一个联盟,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或卡爾瑪联盟,一个構成國可以被视为主导者,一般在政府所在位置。英國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情况。如果英格蘭被視為占主导地位的構成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征服,撒克逊人的入侵,10世纪的统一,和1066年诺曼征服,都在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之前。然而,如果从苏格兰角度看便是一个完整历史的主权,可以追溯到从843年的统一到1707年与英格兰聯合(通过从1657年到1660年一个简短的英格兰吞并)。一些苏格兰人視1707年聯合为把國家主权割让給英格蘭。[37]

國家 洲份 首次獲得主權 最后从属日期 前一統治國 歷史註解
 阿富汗 亞洲 1709年 1796年 阿夫沙爾王朝 2021年–現代: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2004年–2021年: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2002年–2004年: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國過渡政府
2001年–2002年: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國
1996年–2001年: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註 19]
1992年–1996年: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國[註 20]
1987年–1992年:阿富汗 阿富汗共和國
1978年–1987年:阿富汗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73年–1978年: 阿富汗共和國
1926年–1973年: 阿富汗王國
1823年–1926年:阿富汗 阿富汗酋長國 英國保護國 1879年-1919年)
1796年–1823年:杜蘭尼王朝 (又稱阿富汗帝國
1738年–1796年: 阿夫沙爾王朝一部分
1709年–1738年:漢達基王朝
1506年–1709年:布哈拉汗國一部分
1405年–1506年:帖木兒帝國的中心
1369年–1405年:帖木兒帝國一部分
1231年–1369年:蒙古帝國一部分
1163年–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一部分
1003年–1163年:加兹尼王朝
873年–1003年:薩法爾王朝
821年–873年:塔希爾王朝一部分
750年–821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500年–661年:萨珊王朝 薩珊帝國一部分
320年–500年:寄多羅王朝
30年–320年:貴霜帝國
前150年—30年:印度-帕提亞王國印度-斯基泰王國一部分
前256年–前150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
前549年—前256年:亞歷山大帝國一部分
前549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帝国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678年–前549年:米底王國一部分
[註 21]

 阿尔巴尼亚 歐洲 1912年11月28日 1944年11月[38] 德國 1992年–現代: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1976年–1992年: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6年–1976年: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1944年–1946年: 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
1943年–1944年:納粹德國 德國佔領的阿尔巴尼亚 阿爾巴尼亞王國
1939年–1943年:義大利王國 意大利佔領的阿尔巴尼亚 阿爾巴尼亞王國
1928年–1939年: 阿爾巴尼亞王國
1925年–1928年: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第一共和國)
1914年–1925年: 阿爾巴尼亞親王國[註 22]
1912年–1914年: 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
1479年–1912年: 奥斯曼帝国斯庫塔里桑扎克部分
1444年–1479年:萊什聯盟(阿爾巴尼亞封建領主軍事同盟)
1190年–1444年:各個阿爾巴尼亞大公國(包括阿爾巴尼亞公國
1255年-1368年:阿爾巴尼亞王國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国安茹王朝的從屬國
1190年-1255年:阿爾貝里公國[註 23]
304年–1190年: 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馬其頓行省部分
前148年–304年: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部分
[註 24]

 阿尔及利亚 非洲 1962年 1962年7月3日[40]  法國 1962年–現代: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註 25]

1830年–1962年: 法蘭西殖民帝國一部分 法属阿尔及利亚
1556年–1830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阿爾及爾攝政)(又稱奧斯曼阿爾及利亞
1235年–1554年: 特萊姆森王國
1121年–1269年: 穆瓦希德王朝一部分
1014年–1152年:哈玛德王朝
973年–1148年:齊里王朝
909年–973年:法蒂瑪王朝
800年–909年:阿格拉布王朝
778年–909年:魯斯塔米德王朝
750年–778年: 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 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590年–698年: 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阿非利加總督管區部分
484年–703年:奧雷斯王國
435年–534年:汪達爾-阿蘭王國
395年-435年: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西羅馬帝國的一個阿非利加省
前40年–395年: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帝國的一個阿非利加省
前202年–前40年:努米底亞王國
前814年–前202年:迦太基帝國一部分
前2500年–前539年:腓尼基一部分
前10,000年–前2500年:聚居著卡普薩文化
前20,000年–前10,000年:聚居著伊比利毛里文化
前80,000年-前20,000年:聚居著阿泰尔文化
[註 26]

 安道尔 歐洲 1278年9月7日[42][43] 1944年11月[44] 法國 1278年–現代:安道尔安道爾公國[註 27][註 28]

987年–1278年:法國一部分
843年–987年:西法兰克王国一部分
481年–843年:法兰克王国一部分
395年–481年: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27年–481年: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97年–前27年: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共和國一部分

 安哥拉 非洲 1975年11月11日[45] 1975年11月11日  葡萄牙 1992年–現代:安哥拉安哥拉共和國

1975年–1992年:安哥拉安哥拉人民共和國 [註 29]
1972年–1975年:葡萄牙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安哥拉國
1951年–1972年:葡萄牙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安哥拉海外省
1575年–1951年:葡萄牙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葡屬西非
[註 30]

 安地卡及巴布達 美洲 1981年11月1日[46] 1981年11月1日  英国 1981年–現代:安提瓜和巴布达安地卡及巴布達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共主邦聯

1958年-1962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西印度群島聯邦一部分)
1632年–1981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英屬背風群島一部分)[註 31]
[註 32]

 阿根廷 美洲 1810年5月25日 1816年7月9日[47] 西班牙 1983年–現代: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

1974年–1983年: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國家重組進程
1946年–1974年: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庇隆時代
1930年–1946年: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軍政府時代)
1861年–1930年: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
1831年–1861年: 阿根廷邦聯
1816年–1831年: 拉普拉塔联合省(又稱南美洲聯合省[註 33]
1810年–1816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拉普拉塔联合省(又稱南美洲聯合省[註 34]
1776年–1810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1542年–1824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秘魯總督區
1528年–1542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新安大路西亞省
[註 35]

 亞美尼亞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公元前2492年 1991年9月23日[48] 蘇聯 1991年–現代: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

1936年–1991年: 蘇聯一部分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936年: 蘇聯一部分 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一部分)
1920年–1922年: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年–1920年: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又稱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1918年–5月: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1917年–1918年:俄罗斯帝国 俄羅斯共和國外高加索委員部部分
1829年–1917年:俄罗斯帝国俄羅斯帝國高加索總督區部分
1502年–1829年: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468年–1502年: 帖木兒帝國一部分
1374年–1468年:黑羊王朝一部分
1335年–1374年:札剌亦兒王朝一部分
1236年–1335年:蒙古帝國一部分
1201年–1306年:亞美尼亞札克力王朝
1071年–1194年:大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87年–1170年:休尼克王國
883年–1045年:亞美尼亞巴格拉提德王朝
654年–884年:亞爾明尼亞埃米爾領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的省份[註 36]
428年–654年:由西方的 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和東方的 萨珊帝国瓜分
前331年–428年:亞美尼亞王國
前549 年–前331年:阿契美尼德帝国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860年–前590年:烏拉爾圖
前1114年–前860年:奈里
前1300年–前1190年:亞美尼亞舒普瑞亚
前1500 年–前1290年:Hayasa-Azzi
前2492年:傳統建國日期
[註 37]

  大洋洲 1901年1月1日 1942年10月9日 英國 1942年–現代:澳大利亚 澳大利亞聯邦[註 38]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共主邦聯

1901年–1942年:澳大利亚 澳大利亞聯邦大英帝国大英帝國下的聯邦制自治領
1788年–1901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註 39]

 奥地利 歐洲 1918年11月12日[50] 1955年5月15日[51] 二戰同盟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 1955年–現代:奧地利共和國 [註 40]
1945年–1955年: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
1938年–1945年:納粹德國德國吞併
1934年–1938年:奧地利聯邦國 (意大利從屬國
1919年–1934年:奥地利共和国 (第一共和國)[註 41]
1918年–1919年: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註 42]
1867年–1918年:奧匈帝國 [註 43]
1804年–1867年:奧地利帝國
1457年–1804年:奧地利大公國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
1156年–1457年:奧地利公國 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阿塞拜疆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1918年5月28日 1991年8月30日 蘇聯 1991年–現代: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共和國 [註 44]

1936年–1991年: 蘇聯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936年: 蘇聯一部分 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一部分)
1920年–1922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年–1920年: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1824年–1918年:俄罗斯帝国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796年–1824年:伊朗崇高國(又稱卡扎爾王朝一部分
1747年–1796年:阿夫沙爾王朝一部分
1760年–1794年:桑德王朝一部分
1736年–1747年:阿夫沙爾王朝一部分
1722年–1729年:漢達基王朝一部分
1501年–1736年:萨非王朝一部分
1468年–1508年:白羊王朝一部分
1405年–1507年:帖木儿帝国一部分
1406年–1468年:黑羊王朝一部分
1370年–1405年:帖木儿帝国一部分
1337年–1376年:薩爾巴達爾一部分
1336年–1432年:札剌亦兒王朝一部分
1335年–1393年:莫扎法爾王朝一部分
1335年–1357年:丘拜尼王朝一部分
1256年–1335年:伊兒汗國一部分
1077年–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一部分
1037年–1194年:大塞尔柱帝国一部分
963年–1186年:加兹尼王朝一部分
875年–999年:薩曼王朝一部分
934年–1055年:白益王朝一部分
867年–1002年:薩法爾王朝一部分
928年–1043年:齊亞爾王朝一部分
750年–1258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42年–759/760年:達布依王朝一部分
224年–651年: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一部分
前247年 – 224年:安息帝國一部分
前312年–前63年:塞琉古帝国一部分
前550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帝国 阿契美尼德帝国一部分
(前652年–前625年):斯基提亞一部分
前678年–前550年:米底王国一部分
前850年–前616年:曼努亞人一部分
前2700年–前539年:埃蘭一部分
前3200年–前2700年:原始埃蘭一部分

 巴哈马 美洲 1973年7月10日[52] 1973年7月10日  英国 1973年–現代:巴哈马巴哈馬國[註 45]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共主邦聯

1718年-1973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英屬巴哈馬
1492年-1718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新西班牙總督轄區一部分)
[註 46]

 巴林 亞洲 1971年12月16日 1971年12月16日  英国 2002年–現代:巴林巴林王國

1971年–2002年:巴林國
1861年–1971年:英國保護國[註 47]
1783年–1861年:巴尼歐特拜統治
1717年–1783年:阿曼阿曼在入侵成功後統治
1602年–1717年: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一部分
1521年–1602年:葡萄牙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1400年代中葉–1521年:賈布里德王朝統治
1253年-1400年代中葉:烏斯庫里德王朝統治
1076年–1235年:烏尤尼德王朝統治
976年–1076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899年–976年:由卡爾馬特派王朝統治
公元3世紀–899年: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統治
前130年–公元3世紀: 由安息帝國統治
前6世紀–前3世紀:阿契美尼德帝国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4千年–前6世紀:迪爾穆恩文化

  亞洲 1971年3月26日[53] 1971年12月16日  巴基斯坦 1972年–現代:孟加拉国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1971年–1972年: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
1955年–1971年:巴基斯坦一部分(東巴基斯坦
1947年–1955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巴基斯坦自治領東孟加拉
1858年–1947年: 大英帝国 孟加拉管轄區部分,印度帝國(又稱英属印度一部分
1757年–1858年: 大英帝国 孟加拉管轄區部分,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一部分
1717年–1880年:納瓦卜統治[註 48]
1576年–1717年:莫卧兒帝國孟加拉蘇巴部分
1352年–1576年:孟加拉蘇丹國
1206年–1526年: 德里蘇丹國一部分
1204年–1297年:德瓦王朝
約1070年–1204年:犀那王朝
約750年–約1070年:波羅王朝一部分
約650年–約750年:伽革王朝一部分
590年–626年:高達王國
350年–655年:跋摩王朝
240年–550年:笈多王朝一部分
前185年–75年:巽伽王朝一部分
前232年–800年:三摩呾吒一部分
前325年–前185年:孔雀王朝一部分
前400年–前325年:文伽王國一部分
前700年–前200年:奔那伐彈那國
[註 49]

 巴巴多斯 美洲 1966年11月30日 2021年11月30日  英国 2021年–現代:巴巴多斯巴巴多斯

1966年–2021年:巴巴多斯巴巴多斯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共主邦聯
1958年-1962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西印度群島聯邦一部分)
1625年–1966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英屬巴巴多斯)[註 50]
約1200年–約1500年:居住著加勒比人
約800年–約1200年:居住著薩拉多伊德人
[註 51]

 白俄羅斯 歐洲 1990年7月27日 1991年8月25日 蘇聯 1990年–現代:白俄罗斯白俄羅斯共和國

1943年–1990年: 蘇聯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1年–1943年:被納粹德國 德國佔領東方專員轄區的白魯塞尼亞總管區)
1922年–1941年: 蘇聯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0年–1922年: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9年: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795年–1919年:俄罗斯帝国俄羅斯帝國一部分(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又稱白俄羅斯民主共和國
1569年–1795年:波蘭聯邦(又稱波蘭立陶宛聯邦
1236年–1569年:立陶宛大公國一部分
987年:波洛茨克大公國(獨立的大公國)
987年以前:9世紀的白俄羅斯是羅斯(又稱基輔羅斯一部分。該國是由東斯拉夫人和芬蘭-烏戈爾人組成的鬆散聯邦,由留里克王朝統治
[註 52]

 比利時 歐洲 1830年10月4日 1945年 德國 1830年–現代:比利时比利時王國[註 53]

1813年–1830年:荷蘭一部分
1795年–1813年:法國一部分
1713年–1795年:奥属尼德兰[註 54]
1581年–1714年:西屬尼德蘭[註 55]

 伯利兹 美洲 1981年9月21日[55] 1981年9月21日  英国 1981年–現代:伯利兹伯利茲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共主邦聯

1716年–1973年:大英帝國一部分貝里斯)
1716年–1973年:大英帝國一部分英屬宏都拉斯

  非洲 1960年8月1日[56] 1960年8月1日  法國 1990年–現代:贝宁貝寧共和國
1975年–1990年: 贝宁貝寧人民共和國

1958年–1975年:贝宁達荷美共和國法蘭西共同體一部分)
1904年–1958年:法屬西非法屬達荷美
約1600年–1904年:達荷美王國法國保護國 1879年-1919年)

 不丹 亞洲 1634年 1634年 (無) 1907年–現代:不丹不丹王國(1772年–1947年:英國保護國[註 56]1947年–現代:印度印度保護國[註 57]
18世紀:西藏的藩屬國(1772年英国英國入侵)
17世紀初:在五喇嘛之戰後統一
13世紀:大元(又稱元朝統治
大約10世紀:藏族-蒙古族軍隊佔領
8世紀:大蕃國(又稱吐蕃的一個部落
6世紀中葉以前:可能是迦摩縷波王國的領地
[57][58][註 58]
 玻利维亚 美洲 1825年8月6日 1825年8月6日 西班牙 2009年–現代:玻利維亞多民族國

1839年–2009年:玻利維亞共和國
1836年–1839年:與北秘魯和南秘魯聯合為秘魯-玻利維亞邦聯
1825年–1839年:玻利維亞共和國(國名致敬西蒙·玻利瓦尔。原本就獨立還是併入秘魯或阿根廷有爭議,到了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成為總統,他於丘基薩卡舉行國民代表大會決定前途。幾乎所有與會者支持獨立和反對併入阿根廷(前拉布拉塔)或秘魯)
1821年–1825年:秘魯總督轄區的中心西班牙帝國總督轄區
1810年–1821年:秘魯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總督轄區
1776年–1810年:拉普拉塔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總督轄區
1542年–1776年:秘魯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總督轄區
1528年–1542年:新托萊多省卡斯蒂利亞王權的總督轄區)
1471年–1542年:印加帝國一部分
1000年–1500年:莫羅文化
550年–約1000年:蒂亞瓦納科文化
當地已經被居住了2500年,當玻利維亞原住民包括艾馬拉人進入該地。

  歐洲 1377年 1992年3月3日 南斯拉夫 1997年–現代: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92年–1997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
1945年–1992年:克羅地亞獨立國一部分 納粹德國的入侵)
1918年–1941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1878年–1918年:奧匈帝國一部分(1908年正式吞併)
1463年–1878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377年–1463年:波斯尼亞王國
1154年–1377年:波斯尼亞巴納特匈牙利王國從屬國)

 博茨瓦纳 非洲 1966年9月30日[59] 1966年9月30日  英国 1966年–現代:博茨瓦納共和國

1885年–1966年:大英帝國貝專納保護國部分
600年:班圖人首先從北方進入當地
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被人類定居。原本的南部非洲居民是薩恩人科伊科伊人

 巴西 美洲 1822年9月7日[60] 1822年9月7日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 1985年–現代:巴西 巴西聯邦共和國(巴西第六共和國)聯邦制

1964年–1985年:巴西 巴西軍政府(巴西第五共和國)聯邦制
1946年–1964年:巴西 巴西第四共和國聯邦制
1930年–1946年:巴西 巴西瓦加斯時代聯邦制
1889年–1930年:巴西 巴西合眾國聯邦制
1822年–1889年: 巴西帝国單一制
1815年–1822年:巴西王國,升格為王國以便合法地與葡萄牙王國組成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葡萄牙帝國
1500年–1815年: 巴西殖民地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前9000年–1500年:聚居著巴西原住民,包括圖皮人格人、內陸加勒比人(Kalina people)和阿拉瓦克人

 文莱 亞洲 1984年1月1日 1984年1月1日  英国 1984年–現代:汶萊達魯薩蘭國

1945年–1984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1888年–1942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368年–1888年:汶萊蘇丹國
1294年–1368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276年–1294年:信訶沙里一部分
約1000年–1276年:三佛齊一部分

 保加利亚 歐洲 681年[61] 1908年10月5日 奥斯曼帝国 1990年–現代:保加利亚 保加利亞共和國

1946年–1990年:保加利亚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1908年–1946年: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利亞王國(與曾經屬於 奥斯曼帝国東魯米利亞統一)
1878年–1908年:保加利亚 保加利亞大公國
1396年–1878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185年–1396年: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
681年–1018年:保加利亞第一帝國
632年–668年:老大保加利亞
324年–681年: 東羅馬帝國色雷斯行省部分
46年–324年: 羅馬帝國色雷斯行省部分
前480年–46年:奧德里西亞王國
自大約前140萬年已開始有人類居住,始於舊石器時代初期[62]

 布吉納法索 非洲 1960年8月5日[63] 1960年8月5日  法國 1984年–現代:布基納法索

1960年–1984年:上沃爾特共和國(獨立)
1958年–1960年:上沃爾特共和國法蘭西帝國內的自治殖民地
1896年–1958年:法屬西非一部分,法蘭西帝國的殖民地聯邦
11世紀–1896年:布基納法索分為多個摩西王國

  非洲 1680年 1962年7月1日  比利時 1966年–現代:布隆迪共和國

1962年–1966年: 布隆迪王國(獨立)
1890年–1962年: 布隆迪王國, 盧旺達-烏隆地一部分(比利時帝國一部分)
1890年–1919年: 布隆迪王國德屬東非一部分(德意志帝國一部分)
約1680年–1890年: 布隆迪王國

 柬埔寨 亞洲 50年 / 68年 1953年11月9日[64]  法國 1993年–現代:柬埔寨王國

1992年–1993年:柬埔寨過渡時期聯合國權力機構
1989年–1992年:柬埔寨國
1979年–1989年: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1975年–1979年:民主柬埔寨
1970年–1975年:高棉共和國
1954年–1970年:柬埔寨王國
1945年–1953年:柬埔寨法國保護國
1945年:柬埔寨日佔時期
1863年–1945年:柬埔寨法國保護國法屬印度支那——法蘭西帝國內一系列的東南亞保護國——其中一個法國保護國
1431年–1863年:柬埔寨王國
802年–1431年:高棉帝國在802年建立
706/717年–802年:分裂成陸真臘和水真臘
550年–約706/717年:真臘王國
約50/68年–550年:扶南王國

 喀麦隆 非洲 1960年1月1日 1961年10月1日  英国 喀麥隆共和國

1960年法屬喀麥隆獲得獨立;1961年英屬南喀麥隆加入。
1922年–1961年:英屬喀麥隆大英帝國一部分
1918年–1960年:法屬喀麥隆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84年–1916年:德屬喀麥隆德意志殖民帝國一部分
當地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擁有大量民族、部落、豐邦和王國(例如科托科曼達拉巴暮姆王國

 加拿大 美洲 1867年7月1日 1931年12月11日 英國 1931年–現代:加拿大自治領,聯邦制,與英國共主邦聯 (1931年西敏法令[65]

1867年–1931年:加拿大自治領 (到了1867年7月1日, 加拿大獲得了大英帝國自治領地位,行聯邦制
1783年–1867年:英屬北美大英帝國一部分 (包括魁北克省(1763年–1791年)[66]魯珀特地。1791年魁北克省拆分成兩省: 下加拿大,並於1841年合併為加拿大聯合省
1760年–1783年: 英屬美洲 七年戰爭後,英國全取法國在今加拿大的領土)
1535–1760: 法属加拿大French Empire一部分,於1535年成立。紐芬蘭殖民地大英帝國一部分,於1610年成立。後來英國人於1670年成立魯珀特地。1707年後英國在美洲的屬土成為英屬美洲一部分
自前14000年起已有加拿大原住民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佛得角 非洲 1975年7月5日 1975年7月5日[67]  葡萄牙 佛得角共和國

1460年–1975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中非 非洲 1960年8月13日 1960年8月13日  法國 中非共和國

1903年–1960年:烏班吉沙立法蘭西帝國的殖民地聯邦法屬赤道非洲一部分
中非共和國當地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擁有大量民族

 乍得 非洲 1960年8月11日 1960年8月11日  法國 1960年-現代:乍得共和國

1900年–1960年:法屬乍得法蘭西帝國的殖民地聯邦法屬赤道非洲一部分
1501年–1912年:瓦達伊蘇丹國
1480/1522年–1897年:巴吉爾米王國
約700年–1900年:加奈姆-博爾努帝國
乍得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

 智利 美洲 1810年9月18日 1818年2月12日 西班牙 1990年–現代:智利 智利共和國 (恢復民主制)

1973年–1990年:智利 智利軍政府
1925年–1973年:智利 總統時期
1891年–1925年:智利 國會共和時期
1861年–1891年:智利 自由黨共和國
1830年–1861年:智利 智利保守黨政府
1818年–1830年:智利 智利共和國
1818年–1823年:智利 智利共和國(「智利新共和國」)
1814年–1818年: 智利都督轄區 西班牙帝國重奪)
1810年–1814年:智利 智利王國(「智利老共和國」) (名義上與西班牙是共主邦聯,承認斐迪南七世為國王)
1798年–1810年: 智利都督轄區,自治,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33年–1798年: 智利都督轄區,隸屬秘魯總督轄區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438年–1533年: 印加帝國
在前18,500和14,000年–1541年之間:聚居著智利原住民,包括艾馬拉人馬普切人拉帕努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亞洲 公元前1600年 1912年2月12日  大清

1949年–現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16年–現代:臺灣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1915年–1916年: 中華帝國
1912年–1915年: 中華民國
1895年–1945年: 臺灣日治時期
1895年5月–10月: 臺灣民主國
1644年–1912年: 清朝
1624年–1662年:荷屬臺灣 / 西屬臺灣
1368年–1644年:明朝
1271年–1368年:元朝
960年–1279年:宋朝
907年–1125年:五代十國 / 遼朝
618年–907年:唐朝
581年–618年:隋朝
420年–589年:南北朝
265年–420年:晉朝
220年–280年:三國
前206年–220年:漢朝
前221年–前207年:秦朝
約前1046年–前256年:周朝
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商朝
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夏朝
約前8500年–約前2070年:中国新石器文化
最早從公元前200萬年開始,人類就已經從人字洞開始定居
註解:雖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在他們的時代被許多漢族人認為是外國政權,現時中國官方立場認為這兩個朝代是中原王朝,因為它們是由中國少數民族建立並且定都北京(元代稱為「大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認為是中華民國繼承者

 哥伦比亚 美洲 1810年7月20日 1819年8月7日 西班牙 1886年–現代:哥伦比亚 哥倫比亞共和國單一制

1863年–1886年:哥伦比亚 哥倫比亞合眾國聯邦制
1858年–1863年: 格蘭納達聯邦邦聯制
1831年–1858年: 新格蘭納達共和國單一制
1819年–1831年: 大哥倫比亞聯邦制
1810年–1816年: 新格拉納達聯合省
1717年–1819年: 西班牙帝國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1538年–1717年: 西班牙帝國新格拉納達王國
自前10,000年已有哥倫比亞原住民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科摩罗 非洲 1975年7月6日 1975年7月6日  法國 2001年–現代:科摩羅聯盟 聯邦制國家)

1978年–2001年:科摩羅聯邦與伊斯蘭共和國
1975年–1978年:科摩羅國
1886年–1975年: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約前1000年:當地開始被定居。科摩羅在整個時期居住了多個族群。

 刚果民主共和国 非洲 1885年 1960年6月30日  比利時

1997年–現代:刚果民主共和国 剛果民主共和國
1971年–1997年:薩伊 扎伊爾共和國
1964年–1971年: 剛果民主共和國(金沙薩)
1960年–1964年: 剛果共和國(利奧波德維爾)
1908年–1960年: 比利時帝國 比屬剛果部分
1885年–1908年: 比利時帝國 剛果自由邦部分(作為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主權實體)
1390年–1914年:剛果王國
自前80,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刚果共和国 非洲 1960年8月15日 1960年8月15日  法國

1992年–現代:刚果共和国 剛果共和國
1969年–1992年: 剛果人民共和國
1960年–1969年:刚果共和国 剛果共和國(布拉柴維爾)
1910年–1960年: 法蘭西帝國法屬赤道非洲部分
1882年–1910年: 法蘭西帝國中央剛果部分
1390年–1914年:剛果王國
自前80,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哥斯达黎加 美洲 1821年9月15日 1838年 中美洲联邦 1948年–現代:哥斯达黎加 哥斯達黎加共和國 (第二)

1848年–1948年:哥斯达黎加 哥斯達黎加第一共和國
1838年–1847年: 哥斯達黎加自由邦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聯邦 (與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聯盟)
1821年9月24日–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哥斯達黎加省部分
1821年9月15–24日: 哥斯達黎加共和國
1609年–1821年:新西班牙總督管轄的瓜地馬拉王國作為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35年–1609年: 新西班牙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25年–1535年: 哥倫比亞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25年以前:烏埃塔爾族在今哥斯達黎加建立了一系列國家:東烏埃塔爾王國、西烏埃塔爾王國、加拉维托帝國、帕卡卡王國。當地也有尼科雅王國塔拉曼卡王國。 自大約前10,000年至前7,000年已有哥斯達黎加原住民居住,包括奇布恰人納瓦特爾人

  非洲 1960年8月7日 1960年8月7日  法國 1960年–現代: 科特迪瓦共和國

1886年–1962年: 法蘭西帝國法屬象牙海岸部分,西非屬地一部分
1460年–1895年:Gyaaman
在1460年以前,很可能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居住。

  歐洲 879年5月21日[68] 1991年10月8日 南斯拉夫 1991年–現代:克罗地亚 克羅地亞共和國

1945年–1991年: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國, 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1年–1945年: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一部分(納粹德國的入侵)
1918年–1941年: 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
1868年–1918年: 奥匈帝国 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部分
1527年–1868年: 克羅地亞王國 (在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治下與匈牙利王國聯合)
1102年–1526年: 克羅地亞王國 (與匈牙利王國聯合)
925年–1102年:克羅地亞王國
681年–925年:被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瓜分
324年–681年: 東羅馬帝國達爾馬提亞行省部分
前32年–324年: 羅馬帝國達爾馬提亞行省伊利里庫姆行省部分
自公元前128,000年已有古克羅地亞人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古巴 美洲 1902年5月20日 1902年5月20日  美國 從1607年到1898年是西班牙殖民地, 後於1899年–1902年被美國佔領但沒有被吞併。

古巴地區由前4千年起一直由泰諾族居住直到15世紀西班牙人殖民。

 賽普勒斯 歐洲 1960年8月16日 1960年8月16日  英国 1960年–現代:賽普勒斯 塞浦路斯共和國

1878年-1960年: 大英帝國 直轄殖民地
1571年-1878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489年-1571年: 威尼斯共和國一部分
1192年-1489年: 塞浦路斯王國
965年-1192年: 東羅馬帝國軍區
750年-965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8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前31年-668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05年-前31年:托勒密王國一部分
前321年-前305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545年-前321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一部分
前626年-前545年:新巴比倫王國一部分
前669年-前626年:獨立的島嶼
前911年-前669年:新亞述帝國一部分
自大約前10千年已有人類定居於島上。[69]
註解:從1983年起,塞浦路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已在兩個民族之間被瓜分了:賽普勒斯 希臘裔塞浦路斯 土耳其裔塞浦路斯

 捷克 歐洲 870年 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現代:捷克共和國

1945年–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1968年被華沙條約軍隊中斷)
1945年:被二戰盟軍占領
1939年–1945年:被德國占領
1918年–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
1867年–1918年:奧匈帝國一部分
1806年–1867年:奧地利帝國一部分
1198年–1806年:波希米亞王國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1002年–1198年:波希米亞公國,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935年–1002年:在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統治下與摩拉維亞西里西亞統一
870年–935年:波希米亞公國首先獨立於大摩拉維亞公國

 丹麥 歐洲 714年[70] 1945年5月5日 德國

1940年–1945年:德國佔領
1863年起格呂克斯堡王朝
1849年:新憲法實行選舉國會
1814年:挪威在新憲法下獨立
1665年:《王室法》(丹麥語:Kongeloven),丹麥第一部憲法
1536年:丹麥宗教改革
1534年–1536年:王位繼承戰爭
1448年克里斯蒂安一世奧爾登堡王朝首任君主
1397年–1523年:卡爾馬聯合
1380年–1814年:丹麥和挪威組成共主聯盟
1332年–1340年:空位期,丹麥由德國的伯爵管治
1154年–1182年:瓦爾德馬大帝
1131年–1157年:內戰
1047年起:丹麥君主的家族一直延續下去統治國家,全都出於女王埃斯特里·斯文斯達特一脈
1042年–1047年:挪威統治
1010年代–1040年代:英國-丹麥王國
970年代–1035年:丹麥各國王不時統治挪威
國家在高姆哈拉爾一世手上統一
890年代930年代的時期甚少有文獻記載。國家可能分裂為多個由各家族統治的地方勢力
9世紀下半葉,西歐的維京入侵日漸增加,多數是來自丹麥
826年:哈拉爾-克拉克,第一位受洗的丹麥國王
814年–854年:國王霍里克一世(不時與其他人共治國家)
812年:內戰
約800年–810年:國王古德弗雷德
約714年:國王安根泰爾
丹麥國王世系從8世紀開始記錄,雖然政權可能早於以前就建立了

 吉布提 非洲 1977年6月27日 1977年6月27日  法國 1977年–現代:吉布提共和國

1894年–1977年:法蘭西殖民帝國法屬索馬里蘭部分
1862年-1883年:由阿法爾和索馬里蘇丹統治
1577年-1862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415年-1577年:阿達爾蘇丹國一部分
1285年-1415年:伊法特蘇丹國一部分

 多米尼克 美洲 1978年11月3日 1978年11月3日  英国 1978年-現代:多米尼克國

1763年-1978年:英属西印度群岛一部分
約1690年-1763年:法蘭西殖民帝國一部分
該島原本由加勒比人居住。

  美洲 1821年 西班牙海地 1844年2月27日 海地 1844年–現代:多明尼加共和國

1822年–1844年:海地共和國一部分
1821年–1822年:西班牙海地一部分
1809年–1821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806年–1809年:海地共和國一部分
1805年:海地帝國一部分
1795年–1805年:法蘭西殖民帝國一部分
1492年–1795年:西班牙帝國聖多明各都督府部分(或稱為聖多明各王國)
到了1492年哥倫布到達這裡,該島有五個泰諾族酋邦:Marién、Maguá、Maguana、Jaragua和Higüey

 厄瓜多尔 美洲 1822年5月24日 1830年5月13日 大哥倫比亞 1830年–現代:厄瓜多尔 厄瓜多爾共和國

1819年–1830年: 大哥倫比亞一部分
1717年–1819年: 西班牙帝國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一部分
1563年–1717年: 西班牙帝國秘魯總督轄區一部分
1542年–1562年: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秘魯總督轄區部分
1528年–1542年: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新卡斯蒂利亞州部分
1438年–1542年: 印加帝國一部分
自前8000年已有人類居住,始於厄瓜多爾原住民例如科托勞人、塔約斯人、馬卡里拉人曼尼托人

 埃及 跨大陸國家
- 非洲/亞洲
公元前3150年 1922年2月28日 英國 1971年–現代: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958年-1971年: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與叙利亚 敘利亞聯盟)
1953年-1958年: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922年-1953年: 埃及王國
1914年-1922年: 大英帝国 埃及蘇丹國部分(英國保護國
1867年-1914年: 埃及赫迪夫領法理上 奥斯曼帝国自治領 (從1882年至1922年被 大英帝国佔領。)
1798年-1801年:被 法蘭西第一帝國佔領
1517年-1867年: 奥斯曼帝国 埃及省部分
1250年-1517年: 馬木留克王朝伯海里布爾吉王朝)
1218年–1250年: 阿尤布王朝的中心
1174年–1218年: 阿尤布王朝一部分
1171年-1174年: 阿尤布王朝的中心
973年-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中心
969年-973年:法蒂玛王朝一部分
935年-969年:伊赫昔迪王朝阿拔斯王朝的自治領
868年-935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868年-905年:突倫王朝
750年-868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641年-661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619年-629年: 萨珊帝国一部分
324年-641年: 東羅馬帝國埃及行省部分
前30年-324年: 羅馬帝國埃及行省部分
前332年-前30年:托勒密王國(與馬其頓王國有關)
前332年-前323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343年-前332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三十一王朝部分
前404年-前343年:古埃及第二十八至第三十王朝
前525年-前404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二十七王朝部分
前664年-前525年: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
前1069年-前664年:古埃及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五王朝
前1550年-前1069年:古埃及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新王國)
前1650年-前1550年:古埃及第十三至第十七王朝
前2055年-前1650年:古埃及第十一至第十二王朝(中王國)
前2181年-前2055年:古埃及第八至第十王朝
前2575年-前2150年:古埃及第三至第七王朝(古王國)
前3150年-前2575年:古埃及第一至第二王朝 (法老美尼斯(或稱那爾邁)統一埃及,建立第一王朝

自前598,000年已經從30米(100英尺)的河階開始定居,有原始的阿舍利阿布維利文化[71]

 薩爾瓦多 美洲 1821年9月15日 1922年1月21日 中美洲联邦 1922年–現代:薩爾瓦多共和國

1921年–1922年:中美洲联邦 (與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聯盟)
1898年–1921年:薩爾瓦多共和國 (1915年6月7日,官方國名由「Salvador」改為「El Salvador」)
1896年–1898年:大中美洲共和国 (與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聯盟)
1852年11月–1896年:薩爾瓦多共和國
1852年10月-11月:中美洲联邦 (與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聯盟)
1841年-1852年:薩爾瓦多共和國
1838年-1841年:薩爾瓦多國
1823年–1838年:中美洲联邦 (與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聯盟)
1821年9月24日–1823年:墨西哥第一帝國一部分
1821年9月15-24日:薩爾瓦多共和國
1525年–1821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轄下
約1200年–1525年:西有比比爾人,東有倫卡人
前8000年–1200年:聚居著美洲原住民,包括瑪雅人

 赤道几内亚 非洲 1968年10月12日 1968年10月12日 西班牙 1968年–現代: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1778年-1968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474年-1778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厄立特里亚 非洲 1137年 1993年5月24日 埃塞俄比亞 1993年–現代:厄立特里亞國

1952年-1993年:埃塞俄比亞一部分
1941年-1952年:被大英帝國佔領
1889年-1941年:意大利殖民帝國一部分
1879年-1889年:埃塞俄比亞帝國一部分
1555年-1879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137年-1889年:Medri Bahri王國
約100年–約940年:阿克蘇姆帝國一部分
約前980年–約前400年:Dʿmt一部分

 爱沙尼亚 歐洲 1918年2月24日[72] 1991年8月20日 蘇聯 1991年–現代:愛沙尼亞共和國

1940年-1991年:先後被德國(1940年-1944年)和蘇聯(1944年-1991年)佔領
1918年-1940年:愛沙尼亞共和國
1917年-1918年:愛沙尼亞自治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的自治實體
1721年-1917年:愛斯特蘭省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561年-1721年:愛沙尼亞公國瑞典帝國的自治領
1465年-1561年:立窩尼亞聯邦一部分
1346年-1435年:條頓騎士團國一部分
1219年–1346年:愛沙尼亞公國丹麥國王的直轄自治領(拉丁語:dominium directum)
當地自前9,000年已有人類居住

 斯威士兰 非洲 1968年9月6日 1968年9月6日  英国 2018年–現代:王國

1968年-2018年:斯威士蘭王國
1902年-1968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745年-1902年:斯威士蘭王國

 衣索比亞 非洲 100年 1941年5月5日 意大利 1995年–現代: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聯邦制國家)

1991年-1995年:埃塞俄比亞過渡政府
1987年-1991年: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1974年-1987年:社會主義埃塞俄比亞臨時軍政府
1941年-1974年:埃塞俄比亞帝國
[73] 1936年-1941年:被意大利佔領
[73] 1734年–1936年:阿塞塔蘇丹國
1647年-1887年:哈勒爾酋長國
1577年–1672年:阿塞塔伊瑪目國
1415年–1577年:阿達爾蘇丹國
1285年–1415年:伊法特蘇丹國一部分
1270年–1936年:埃塞俄比亞帝國
約900/1137年–1270年:札格維王國
約100年–約940年:阿克蘇姆帝國
約前980年–約前400年:Dʿmt王國

 斐济 大洋洲 1970年10月10日 1970年10月10日  英国 1987年–現代:斐濟共和國

1970年-1987年:斐濟自治領
1874年-1970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871年-1874年:斐濟王國

 芬兰 歐洲 1917年12月6日 1918年1月4日 俄羅斯 1919年–現代:芬蘭共和國

1918年-1919年:芬蘭王國
1809年-1917年:芬蘭大公國俄羅斯帝國自治大公國
約1200年代-1809年:瑞典一部分,作為整合地區

 法國 歐洲 481年 1944年 德國 1958年—現代: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 (第五共和國)

1946年—1958年:法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4年—1946年: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法國的一個流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成員。
1940年—1944年: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而成立維希法國納粹的傀儡政權
1870年-1940年:法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2年—1870年:法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1848年—1852年:法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30年—1848年:法國 七月王朝
1814/5年-1830年:法國 波旁復辟
1804年—1814/5年: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1792年—1804年:法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987年—1792年: 專注於西法蘭克王國,法蘭西王國建立。
843年—987年:經《凡爾登條約》建立西法蘭克王國
768年—843年: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481年—768年:法蘭克王國的中心
395年—480年:高盧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21年—395年:高盧 羅馬帝國一部分
從5世紀到前121年的法國部落:高盧凱爾特人
人類於前180百萬年首次定居

 加彭 非洲 1960年8月17日 1960年8月17日  法國 1960年–現代:加蓬共和國

1910年-1960年:法屬赤道非洲一部分
1839年-1910年: 法蘭西帝國保護國部分

 冈比亚 非洲 1965年2月18日 1965年2月18日  英国 1970年–現代:岡比亞共和國

1965年-1970年:岡比亞 (君主制)
1821年-1965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287年-1480年:馬里帝國一部分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前1300年 1991年4月8日 蘇聯 1991年–現代:格魯吉亞共和國
1921年–1991年: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年–1921年: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
1801年–1918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490年–1801年:分裂成三個國家 – 卡特利卡赫希伊梅列希,以及五個半獨立親王國 – 薩梅格列羅(Mingrelia)、古利亞(Guria)、阿布哈茲(Abkhazia)、斯瓦涅季(Svaneti)和薩姆茨赫(Samtskhe)
978年–1490年:格魯吉亞王國
 德國 歐洲 1871年1月18日 1991年3月15日 西德
東德
西柏林
1990年–現代:德国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991年3月15日《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生效後恢復完整主權與統一)

1949年-1990年:分裂成西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东德 柏林 西柏林是西德的飛地)
1945年-1949年:德國被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同盟國(美、英、法) 蘇聯佔領 (佔領由1945年到1955年波恩 - 巴黎公約批准)
1933年-1945年: 納粹德國
1918年-1933年:魏瑪共和國 威瑪德國聯邦共和國
1878年-1918年: 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與德國(不包括奧地利)的所有邦國統一聯邦君主制
1867年-1878年:德意志帝國 北德意志邦聯,22個德意志邦國的聯盟
1815年-1866年: 德意志邦聯,39個中歐德意志邦國的聯盟,包括 普魯士王國 奥地利帝國 (被德意志1848年革命中斷)
1806年-1815年:萊茵邦聯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一部分
962年[註 59]-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 (由許多王國親王國公國采邑主教區帝國自由城市和其他領地組成的聯盟
843年-962年:東法蘭克王國
768年-843年:法蘭克王國的中心
481年-768年: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395年-480年:上日耳曼尼亞下日耳曼尼亞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83年-395年:上日耳曼尼亞下日耳曼尼亞 羅馬帝國一部分
日耳曼部落從前5世紀到480年:日耳曼尼亞
自前598,000年起已有人類居住。

  非洲 1957年3月6日 1957年3月6日  英国 1960年–現代:加納共和國

1957年-1960年:加納自治領
1867年–1957年:英屬黃金海岸大英帝國一部分
1670年-1867年:阿散蒂王國(獨立)
約1400年-1888年:達貢王國
約1500年-1701年:丹爾拉
約1000年-約1800年:博諾曼

 希臘 歐洲 1830年2月3日 1945年  保加利亞
 納粹德國
 意大利
1974年–現代:希腊 希臘第三共和國

1967年-1974年:希腊 希臘軍政府時期
1944年-1973年: 希臘王國
1941年-1944年:希腊 希臘國,軸心國佔領期間的流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成員。
1935年-1941年: 希臘王國
1924年-1935年:希腊 希臘第二共和國
1832年-1924年: 希臘王國
1822年-1832年:獨立戰爭後希臘宣佈獨立成為希腊 希臘第一共和國
1453年-1822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346年-1566年:希俄斯岛福西亞港口,熱那亞共和國一部分
1348年-1360年:塞爾維亞帝國一部分
1310年-1522年:羅得島,由醫院騎士團統治
1261年-1453年:巴列奧略王朝治下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1261年-1458年:雅典公國
1261年-1432年:亞該亞侯國
1231年-1244年: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一部分
1205年-1669年:克里特威尼斯共和國一部分,作為海洋領地一部分。
1205年–1337/40年:伊庇魯斯專制國
1204年-1261年:拉丁帝國一部分
920年代-1010年代: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一部分
324年-1204年: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48年-324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23年-前148年:古希臘(希臘化時期),希臘分為馬其頓王國伊庇魯斯王國埃托利亞同盟亞該亞同盟,以及城邦斯巴達雅典
前338年-前323年:科林斯同盟,一個由腓力二世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建立的希臘城邦同盟
前776年-前338年:古希臘(古風時和古典時期):希臘分為多個國家,包括雅典斯巴達底比斯馬其頓
前1100年-前776年:希臘黑暗時代
約前1600年-約前1100年:邁錫尼文明
自前7000前已有人類居住,超過了新石器時代米諾斯時代希臘銅器時代等希臘最早的時代。

 格瑞那達 美洲 1974年2月7日 1974年2月7日  英国 1974年–現代:格林納達

1783年-1974年:英属西印度群岛一部分
1779年-1783年: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763年-1779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650年-1763年: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609年-1650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危地马拉 美洲 1821年9月15日 1922年1月21日 中美洲联邦 1922年–現代:危地马拉 危地馬拉共和國

1921年–1922年: 中美洲联邦
1840年–1921年: 危地馬拉共和國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联邦
1821年9月24日–1823年:墨西哥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危地馬拉省部分
1821年9月15-24日: 危地馬拉共和國
1524年–1821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
自前8000年已有危地馬拉原住民定居,包括瑪雅人納瓦特爾人

 几内亚 非洲 1958年10月2日 1958年10月2日  法國 1958年–現代:幾內亞共和國

1894年–1958年:法屬幾內亞西非屬地一部分,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78年–1898年:瓦蘇盧帝國
1725年–1894年:富塔賈隆伊瑪目國
1559年–1670年:馬里帝國一部分
1235年–1559年:馬里帝國的中心

 几内亚比绍 非洲 1973年9月24日 1974年9月10日  葡萄牙 1974年–現代:幾內亞比紹共和國

1474年–1974年:葡屬幾內亞

 圭亚那 美洲 1966年5月26日 1966年5月26日  英国 1970年–現代:圭亞那合作共和國

1966年–1970年:圭亞那(君主制)
1814年–1966年:英屬圭亞那大英帝國一部分
1616年–1814年:分為三個荷蘭殖民地:德梅拉拉埃塞奎博伯比斯
自前35,000年已有人類定居。

 海地 美洲 1804年1月1日 1804年1月1日 法國 1859年–現代:海地共和國

1849年–1859年:海地第二帝國
1820年–1849年:海地共和國
1811年–1820年:海地王國
1806年–1811年:海地國
1804年–1806年:海地第一帝國
1625年–1804年:法蘭西帝國法屬聖多明戈部分
1492年–1625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洪都拉斯 美洲 1821年9月15日 1922年1月21日 中美洲联邦 1922年–現代: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共和國

1921年–1922年: 中美洲聯邦
1898年–1921年: 洪都拉斯共和國 美國在1903年,1907年,1911年,1912年,1919年,1924年和1925年佔領了洪都拉斯土地)[74]
1896年–1898年: 大中美洲共和国
1852年11月 – 1896年: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共和國
1852年10月–11月: 中美洲聯邦
1838年-1852年: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共和國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聯邦
1821年9月24日 – 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洪都拉斯省部分
1821年9月15日–24日: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共和國
1525年–1821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
前9000年–1525年:居住著洪都拉斯原住民,包括瑪雅人托爾特克人。[75]

 匈牙利 歐洲 895年 1918年  奥匈帝国 1989年–現代:匈牙利 第三共和國

1949年–198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1946年–1949年:匈牙利第二共和國
1920年–1946年:匈牙利王國
1919年–1920年:匈牙利共和國
1918年–1919年:匈牙利民主共和國(第一共和國)
1867年–1918年:奧匈帝國,一個與奧地利二元君主國(經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1000年–1867年:匈牙利王國
895年–1000年:匈牙利親王國

 冰島 歐洲 930年 1918年12月1日  丹麥 930年冰島自由邦成立。1262年併入挪威冰島王國(1918–1944)與丹麥王國成為共主邦聯,1944年冰島共和國成立。
 印度 亞洲 公元前600年 1947年8月15日  英国 1950年–現代:印度 印度共和國聯邦制

1947年-1950年:印度 印度自治領聯邦制
1858年-1947年: 大英帝国英属印度 英屬印度部分
1757年-1858年: 大英帝国 東印度公司部分
1717年-1857年:印度在莫臥兒時代分裂:馬拉塔帝國(後來改為“馬拉塔聯盟”)、邁索爾王國錫克帝國。但是,(在馬拉塔的)莫臥兒皇帝繼續是主權的最高體現。回教、印度教(包括馬拉塔)和錫克教的領袖都禮儀性承認皇帝在印度的主權。[76]
1555年-1717年:莫臥兒帝國
1540年-1556年:蘇爾王朝
1526年-1556年:莫臥兒帝國
13世紀-16世紀:北印度政局由德里蘇丹國主導,而南方則由毗奢耶那伽羅王朝主導。不過,這裡存在其他地方勢力,例如Chero王朝案達羅國拉吉普特諸國嘎賈帕提王國阿洪姆王國曼尼普爾王國
1347年-1527年:有三個蘇丹國從德里獨立:巴赫曼尼蘇丹國(1347年-1527年)、摩臘婆(1392年-1562年)和 古吉拉特蘇丹國(1407年-1573年)。加上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1336年–1646年)
1336年–1646年:毗奢耶那伽羅王朝統治了南印度的主要部分
1206年-1526年: 德里蘇丹國統治了北印度的主要部分
前230年-1206年:印度分為49個中古王國。較知名的國家有巽伽王朝(前187年至前78年)、笈多王朝(280年–550年)、百乘王朝(前1世紀–2世紀)、波羅王朝(8世紀–12世紀), 羅濕陀羅拘陀(753年–982年)、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8世紀中葉–1036年)和朱羅王朝(前300年代–1279年)。
前322年–前185年:孔雀王朝 (首次正史上的大一統是由旃陀羅笈多實現。)
前5或4世紀–前322年:難陀王朝
約前600年-前345年:印度次大陸被十六雄國所瓜分
前1500年-前500年:居住著吠陀文化
前1700年-前1500年:居住著墓地H文化
約前3300年-約前13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當時衍生印度的當地名稱婆羅多,它來自傳說中的波勒德國王(里施波德沃或者杜施因德之子),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公元前2000年統一印度的第一位君主。

自前220萬年,印度就開始了人類居住,始於從非洲來的人族,起源於馬德拉斯索南文化的文明擴展。[77][78][79]

 印度尼西亞 亞洲 1945年8月17日 1949年12月27日 荷蘭 1949年–現代: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45年–1949年: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1942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大日本帝國一部分
1816年–1942年:荷屬東印度一部分
1812年–1816年:英屬印度一部分(繼荷蘭 - 法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失利之後)
1802年–1812年:巴達維亞共和國一部分(拿破崙法國傀儡政權
1619年–1802年: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管理
15–17世紀:各種伊斯蘭王國,最著名的是爪哇的馬打藍國淡目國萬丹;蘇門答臘的馬六甲、柔佛-廖內、帕迦魯榮亞齊;婆羅洲的文萊马辰,蘇拉威西的望加錫,以及摩鹿加群島的特尔纳特蒂多雷
1292年–1478年:滿者伯夷,在哈亞·烏魯克統治下統一了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部分菲律賓
4世紀–13世紀:各種印度教-佛教王國,最著名的是8至10世紀的三佛齊
4世紀:首一個印度化國家,婆羅洲的古泰王國
2世紀:傳說印度化國家,爪哇的Salakanagara

 伊朗 亞洲 公元前678年 1941年10月17日  英國/ 蘇聯
英蘇兩國撤出德黑蘭
1980年–現代: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980年:伊朗臨時政府
1925年–1979年:巴列維王朝英蘇佔領 1941-1946)
1796年–1925年:卡扎爾王朝
1747年–1796年:阿夫沙爾王朝
(1760年–1794年):桑德王朝
1736年–1747年:阿夫沙爾王朝
(1722年–1729年):漢達基王朝
1501年–1736年:萨非王朝
1468年–1508年:白羊王朝
1405年–1507年:帖木兒帝國
1406年–1468年:黑羊王朝
1370年–1405年:帖木兒帝國
1337年–1376年:薩爾巴達爾
1336年–1432年:札剌亦兒王朝
1335年–1393年:莫扎法爾王朝
1335年–1357年:丘拜尼王朝
1256年–1335年:伊兒汗國
1077年–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
1037年–1194年:大塞尔柱帝国
963年–1186年:加兹尼王朝
875年–999年:薩曼王朝
934年–1055年:白益王朝
867年–1002年:薩法爾王朝
928年–1043年:齊亞爾王朝
750年–1258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42年–759/760年):達布依王朝
224年–651年:萨珊波斯
前247年 – 224年:安息帝國
前312年–前63年:塞琉古帝国
前550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帝国
(前652年–前625年):斯基提亞一部分
前678年–前550年:米底王国
前850年–前616年:曼努亞人
前2700年–前539年:埃蘭
前3200年–前2700年:原始埃蘭

 伊拉克 亞洲 762年 1926年4月26日 奥斯曼帝国 2004年–現代: 伊拉克共和國 聯邦制

2003年–2004年:被美國佔領[80]
1968年–2003年: 伊拉克共和國
1958年–1968年: 伊拉克共和國
1958年: 伊拉克-約旦阿拉伯聯邦
1932年–1958年: 伊拉克王國
1920年–1932年: 英國治下的伊拉克王國
1534年–1923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509年-1534年:薩非王朝一部分
1469年-1509年:白羊王朝一部分
1412年-1469年:黑羊王朝一部分
1394年-1412年:帖木兒帝國一部分
1335年-1394年:札剌亦兒王朝
1265年-1335年:伊兒汗國一部分
1258年-1265年:蒙古帝國一部分
1159年-1258年:阿拔斯王朝
1005年-1159年: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45年-1005年:白益王朝一部分
809年-945年:阿拔斯王朝的中心
796年-809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750年-796年:阿拔斯王朝的中心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656年-661年:正統哈里發的中心
637年-656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224年-637年:薩珊王朝一部分
前142年-224年:安息帝國一部分
前323年-前100年:塞琉古帝國
前330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一部分
前539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一部分
前606年-前539年:巴比倫帝國
前620年-前606年:由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瓜分
約前730年-前620年:亞述帝國
約前1450年-約前730年:由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瓜分
約前2000年-約前1450年:分裂成大量國家包括亞述伊辛巴比倫尼亞
約前2100年:烏爾第三王朝
約前2300年:阿卡德帝國
約前4000年:蘇美爾文明(世界上第一個文明)

 愛爾蘭 歐洲 1171年10月18日 1931年12月11日 英國 1937年–現代: 愛爾蘭(額外描述為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憲法(1937年):國名改為“愛爾蘭”(愛爾蘭語:Éire),國家仍是與英國共主邦聯的君主制國家)(1948年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愛爾蘭成為共和國,結束君主制)

1922年-1937年: 愛爾蘭自由邦,與英國共主邦聯的君主制國家愛爾蘭獨立戰爭:愛爾蘭於1919年單方面宣布獨立,戰爭以瓜分愛爾蘭的《英愛條約》作結。)
1801年-1922年: 英國 愛爾蘭王國部分
1707年-1801年:愛爾蘭王國(與大不列顛王國共主邦聯
1659年-1707年:愛爾蘭王國(與英格蘭的共主邦聯
1659年-1660年:英格蘭聯邦一部分
1653年–1659年:護國公時期英國一部分
1653年:英格蘭聯邦一部分
1642年–1652年:愛爾蘭邦聯(效忠於英國君主的聯邦君主制)
1603年-1642年:愛爾蘭王國都鐸征服愛爾蘭之後,全國都由愛爾蘭國王(英格蘭國王以共主邦聯擁有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位)名義上控制。
1542年-1603年: 愛爾蘭王國成立了。不過愛爾蘭大部分都由蓋爾人愛爾蘭王朝控制。
1171年-1542年: 愛爾蘭領地,由英格蘭國王管有的教宗財產領地。英格蘭國王宣稱擁有全島的主權,但事實上他只控制到島的幾個部分。島的其餘部分——稱為蓋爾愛爾蘭——仍然由多個蓋爾人愛爾蘭王國控制
800年-1171年:分為多個國家。部分國家,例如都柏林王國,是由北歐入侵者建立
150年-800年[81]:分為多個國家,例如奧索里明斯特烏萊德王國。
前10,500年-853年:居住著愛爾蘭原住民,包括蓋爾凱爾特文化。

 以色列 亞洲 公元前970年 1948年5月14日  英国 十二支派由約書亞帶領遷入迦南地,之後以色列經過士師時代,大約前1020年掃羅王統一以色列成立以色列王國,分裂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分別被亞述帝國於前722年和巴比倫帝國於前586年征服。前2世紀,猶大反叛塞琉古王朝重新獨立成馬加比王朝。前63年被羅馬將軍龐培征服,再落入拜占庭倭馬亞阿拔斯十字軍馬穆魯克鄂圖曼土耳其英國統治,直到1948年以以色列國的身份取得獨立。
 義大利 歐洲 1861年3月17日 1861年3月17日 薩丁王國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教宗國
1946年–現代:義大利 意大利共和國

1945年-1946年: 義大利王國
1943年-1945年: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納粹德國傀儡政權
1861年-1943年: 義大利王國 (由兩西西里王國薩丁尼亞王國教宗國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中意大利聯合省統一
1859年-1860年: 中意大利聯合省
1816年-1861年: 兩西西里王國
1815年-1866年: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1805年-1814年: 意大利王國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一部分
1802年-1805年: 意大利拿破崙共和國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一部分
1720年-1861年: 薩丁尼亞王國
962年-1801年:意大利半島分裂成多個國家,其中包括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中世紀意大利王國(774年–1806年)
855年-962年:由意大利王國貝內文托公國那不勒斯公國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威尼斯共和國拜占庭帝國瓜分
843年–855年:由中法蘭克王國貝內文托公國那不勒斯公國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威尼斯共和國拜占庭帝國瓜分
775年-843年:由法蘭克王國貝內文托公國那不勒斯公國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威尼斯共和國拜占庭帝國瓜分
754年-775年:由倫巴底王國教宗國貝內文托公國拜占庭帝國瓜分
568年–754年:倫巴底王國,後稱為(全)意大利的王國(拉丁語:Regnum totius Italiae)。在國家歷史的大多數時間,由拜占庭帝國統治的拉溫納督主教區羅馬公國把北方的倫巴底公國,從兩個南方的大型公國斯波萊托貝內文托分割開來。
553年-1071年: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為收復原本羅馬帝國的西方省份,在535年向東哥德人宣戰。意大利督軍區,最後一個羅馬(拜占庭)前哨於1071年陷落。
493年-553年:東哥德王國,官方名稱為意大利王國(拉丁語:Regnum Italiae)。芝諾與來襲的東哥德人會談,說服他們的國王狄奧多里克以magister militum per Italiam(“意大利總司令”)的身份前往意大利去驅逐奧多亞塞。東哥德人從未被東羅馬皇帝認可為“國王”(rex)。
476年-493年:意大利王國(奧多亞塞)奧多亞塞作為法律上的西羅馬皇帝朱利烏斯·尼波斯法律上的代表控制了半島。在480年尼波斯死後,東羅馬皇帝芝諾依法廢除了西羅馬皇帝的頭銜和職位並且擔任奧多阿塞的君主。依羅馬憲法理論上來說,國家依然純粹統一於一位皇帝,這意味著沒有放棄領土要求。
395年-476年:西羅馬帝國的中心
前27年-395年: 羅馬帝國的中心
前509年-前27年: 羅馬共和國。羅馬於前3世紀統一了意大利。七百年來,它是實際上羅馬共和國及帝國的首都的疆域延伸,並且長期擁有一個特殊地位而沒有改為一個省。
前753年–前509年:羅馬王國,由一支名為拉丁人的意大利民族部落建立
前12世紀-前100年:多支古代部落分佈於今日意大利境內,最主要的就是使半島得名的意大利民族,那裡也有在意大利島嶼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的蹤影、在南意大利希臘人,以及分別在中意大利北意大利伊特拉斯坎人凱爾特人
自前848,000年已有人類定居,始於蒙特波喬洛人族[82]

 牙买加 美洲 1962年8月6日 1962年8月6日  英国 1962年–現代:牙買加

1707年-1962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655年-1707年:英吉利帝國一部分
1509年–1655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原本由原住民阿拉瓦克人泰諾族居住,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於1494年來到之後當地被西班牙統治

 日本 亞洲 400年 1952年4月28日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1952年–現代:日本 日本國 三藩市和約生效後結束同盟國軍事佔領。)

1945年-1952年:日本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戰後被等國實施軍事佔領。
1868年-1945年: 大日本帝国
1603年-1868年: 江戶幕府
1568年-1603年:安土桃山時代
1336年-1568年:室町幕府
1333年-1336年:建武新政
1185年-1333年:鎌倉幕府
794年-1185年:平安時代
710年-794年:奈良時代
538年-710年:飛鳥時代
300年-578年:古墳時代(約400年形成大一統國家。)
前1000年-300年:彌生時代(傳說前660年由神武天皇建國。)
前14,000年 - 前900年:繩紋時代
自前40,000年人類已越過日韓陸橋定居當地,[83]而日本在前12,000年隨著海平面上升成為島嶼。

 约旦 亞洲 1946年5月25日 1958年8月2日 阿拉伯聯邦 1958年–現代:約旦哈希姆王國

1958年2月-8月:聯邦制阿拉伯聯邦,由伊拉克巴格達政府統治。
1946年-1958年:約旦哈希姆王國
1921年–1946年:外約旦酋長國大英帝國一部分
1918年-1920年:占領區管理局(OETA)
1517年-1918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250年-1517年:馬木留克蘇丹國一部分
1174年–1250年:阿尤布王朝一部分
1071年-1174年: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69年-1071年:法蒂玛王朝一部分
750年-969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636年-661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625年-636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614年-625年:薩珊王朝一部分
286年-614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273年-286年:羅馬帝國一部分
269年-273年:巴爾米拉帝國一部分
107年-269年: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30年-107年:納巴泰王國
前539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一部分
前596年-前539年:巴比倫帝國一部分
前607年-前596年:亞捫摩押以東
約前719年-前607年:亞述帝國一部分
前13世紀-前719年:三個穩定的王國在青銅時代末出現:亞捫摩押以東
現在的約旦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1465年 1991年12月16日 蘇聯 1991年–現代:哈薩克共和國
1936年-1991年: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一部分
1920年-1936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部分,蘇聯一部分
1918年-1920年:阿拉什自治國
1731年-1917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465年–1731年:哈薩克汗國
1240年代–1456年:欽察汗國一部分
1220年代-1240年代:蒙古帝國一部分
當地歷年來由遊牧民族和帝國定居。在遠古時代,遊牧民族斯基泰人居住了當地,而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擴張到今日國境的南部。把族源追溯到突厥汗國等國的突厥遊牧民族歷來都居住當地。
 肯尼亚 非洲 1963年12月12日 1963年12月12日  英国 1964年–現代:肯尼亞共和國

1963年–1964年:肯尼亞(君主制)
1920年–1963年:肯亞殖民地和保護國大英帝國一部分
1895年–1920年:東非保護國大英帝國一部分
約1世紀:肯尼亞海岸曾居住了鋼架工人社區以及自給自足的班圖族農民、獵人和漁民。他們以農業,漁業,金屬生產和外貿來支持經濟。這些社群形成了當地最早期的城邦(例如蒙巴薩馬林迪)並被統稱為阿扎尼亞[84] 當沿海有著城邦的時候,多個遊牧民族居住著今日肯尼亞的其餘地方。
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

 基里巴斯 大洋洲 1979年7月12日 1979年7月12日  英国 1979年–現代:基里巴斯共和國

1892年–1976年: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大英帝國一部分

 
 
亞洲 1948年9月9日
1948年8月15日
1948年9月9日
1948年8月15日
 蘇聯
 美國
1948年–現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87年–現代: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 (第六共和國)
1981年-1987年: 大韓民國 (第五共和國)
1972年-1981年: 大韓民國 (第四共和國)
1963年-1972年: 大韓民國(第三共和國)
1961年-1963年: 大韓民國 國家重建最高會議
1960年-1961年: 大韓民國(第二共和國)
1948年-1960年: 大韓民國(第一共和國)
1946年-1948年:被 蘇聯佔領並由蘇聯民政廳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與後來的北朝鮮人民委員會統治。
1946年-1948年:被佔領並由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統治。
1919年-1945年: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1945年-1946年:朝鮮人民共和國
1910年-1945年:日治朝鮮 大日本帝國一部分朝鮮日治時期
1897年-1910年: 大韓帝國
1392年-1897年: 朝鮮
918年-1392年: 高麗
911年-918年:泰封
904年-911年:摩震
901年-904年:高麗
892年-936年:後百濟
668年-935年:統一新羅
42年-562年:伽倻
前18年-660年:百濟
前37年–668年:高句麗
前57年-935年:新羅
前108年-37年:被朝鮮諸國瓜分
前2333年-前108年:古朝鮮[註 60]
[註 61]

 科威特 亞洲 1752年 1991年2月  伊拉克 1991年-現代:科威特國

1990年–1991年:科威特省,伊拉克的省份
1990年:科威特共和國
1963年–1990年:科威特國
1919年-1963年:科威特酋長國大英帝國保護國部分
1889年-1919年:科威特酋長國大英帝國保護國部分(不獲奥斯曼帝国承認)
1871年-1899年:科威特酋長國,實際上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752年-1871年:科威特酋長國,獨立國家
1670年-1752年:哈利迪酋長國一部分
1613年-1670年:1613年,科威特小鎮被興建於今天科威特城的地方。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亞洲 1991年8月31日 1991年8月31日 蘇聯 1991年–現代:吉爾吉斯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之名採用於1990年,1993年改為現時國名)

1936年–1991年: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一部分
1922年–1936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部分,蘇聯一部分
1918年–1922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部分
1867年–1918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老挝 亞洲 1354年 1953年10月22日  法國 1975年–現代: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1953年–1975年:寮王國,獨立國家
1947年–1953年:寮王國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945年–1947年:老撾保護國法屬印度支那——法蘭西帝國內一系列的東南亞保護國——其中一個法國保護國
1940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1893年–1940年:老撾保護國法屬印度支那——法蘭西帝國內一系列的東南亞保護國——其中一個法國保護國
1707年-1893年: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1707年–1893年)、占巴塞王國(1713年–1904年)、川壙王國(1707年–1899年)和萬象王國(1707年–1828年)(該國從1828年至1893年失去了主權給暹羅王國,
1354年–1707年:瀾滄王國

 拉脫維亞 歐洲 1918年11月18日[87] 1990年5月4日 蘇聯 1991年–現代:拉脫維亞共和國

1940年-1991年:被德國(1940年-1944年)和後來的蘇聯(1944年-1991年)佔領
1918年-1940年:拉脫維亞共和國
1918年: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法律上獨立國家(德國傀儡政權)
1918年:分裂成庫爾蘭省俄羅斯帝國一部分,和一個德國佔領區(東部領地
1795年-1918年:分裂成庫爾蘭省利沃尼亞省瓜,同屬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721年-1795年:被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俄羅斯帝國利沃尼亞省瓜分
1629年-1721年:被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瑞典帝國瑞屬利伏尼亞瓜分
1569年–1629年:分裂成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利伏尼亞公國,同屬波蘭立陶宛一部分
1561年-1569年:分裂成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利伏尼亞公國,同屬立陶宛大公國一部分
1215年-1561年:马里亚纳地区(後稱利伏尼亞聯盟),教宗國直接附庸
1207年–1215年:马里亚纳地区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當地自前9000年已有人類居住

 黎巴嫩 亞洲 1109年 1946年12月31日  法國 1943年–現代:黎巴嫩共和國

1920年–1943年: 大黎巴嫩國 法屬敘利亞託管地的構成國)
1917年–1920年: 占領區管理局一部分
1516年–1917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賽伊達省然後是貝魯特州
1289年-1516年: 馬木留克蘇丹國一部分
1109年-1289年:的黎波里伯國
1071年-1109年: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69年-1071年:法蒂瑪王朝一部分
935年-969年:伊赫昔迪王朝阿拔斯王朝的自治領
905年-935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876年-905年:突倫王朝一部分
750年-876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37年-661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626年-637年: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611年-626年:薩珊王朝一部分
395年-611年: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273年-395年:羅馬帝國一部分
270年-273年:帕米拉王國一部分
前63年-270年:羅馬共和國(後來的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01年-前63年:塞琉古帝國一部分
前314年-前301年:安提柯王朝一部分
前320年-前314年:托勒密王國一部分
前323年-前320年:米利都的拉俄墨東領地一部分
前332年-前323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538年-前332年: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605年–前538年:巴比倫帝國一部分
前858年-前608年:亞述帝國一部分
前2500年-前858年:古腓尼基:黎巴嫩分裂成多個國家,包括泰尔西頓、阿爾瓦德、贝里图斯比布魯斯

 賴索托 非洲 1822年 1966年10月4日  英国 1966年–現代: 萊索托王國

1884年–1966年: 巴蘇陀蘭大英帝國一部分
1822年–1884年:萊索托王國

 利比里亚 非洲 1847年7月26日 1847年7月26日 美國殖民協會 1847年–現代:利比里亞共和國

1821年-1847年:美國向當地進行移民但從未宣稱任何主權[88]

 利比亞 非洲 1951年12月24日 1951年12月24日 昔蘭尼加酋長國
 法國
 英国
2011年–現代: 利比亞國

1977年–2011年: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86年以前的國家全名沒有「大」字)
1969年–1977年: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51年–1969年: 利比亞王國
1949年–1951年: 昔蘭尼加酋長國
1943年–1951年: 法軍托管費贊
1942年–1951年: 英軍托管利比亞
1911年-1943年: 意屬利比亞意大利殖民帝国一部分
1558年-1911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奧斯曼的黎波里塔尼亞)。奥斯曼於1556和1577年之間征服費贊
1544年-1558年:被蘇萊姆部族(昔蘭尼加)和奥斯曼帝国(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404年-1544年:被蘇萊姆部族(昔蘭尼加)和哈夫斯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203年-1404年:蘇萊姆部族(沿岸地區)
1187年-1203年:蓋尼亞部族(Banu Ghanyia)(沿岸地區)
1184年-1187年:被蘇萊姆部族(昔蘭尼加)和蓋尼亞部族(Banu Ghanyia)(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159年-1184年:被蘇萊姆部族(昔蘭尼加)和穆瓦希德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148年-1159年:被蘇萊姆部族(昔蘭尼加)和非洲王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097年-1148年:被蘇萊姆部族(昔蘭尼加)和Banu Jami部族(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051年-1097年:蘇萊姆部族(沿岸地區)
973年-1051年:被法蒂瑪王朝(昔蘭尼加)和齊里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961年-973年:法蒂瑪王朝一部分
909年-961年:被阿拔斯王朝(昔蘭尼加)和法蒂瑪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906年-909年:被阿拔斯王朝(昔蘭尼加)和阿格拉布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868年-906年:被突倫王朝(昔蘭尼加)和阿格拉布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800年-868年:被阿拔斯王朝(昔蘭尼加)和阿格拉布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750年-800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94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83年-694年:被倭马亚王朝(昔蘭尼加)和東羅馬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663年-683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48年-656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553年-648年: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439年-533年:被東羅馬帝國(昔蘭尼加)和汪達爾王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395年-439年:被東羅馬帝國(昔蘭尼加)和西羅馬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97年-395年:羅馬共和國(後來的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07年-前95年:被托勒密王國(昔蘭尼加)和羅馬共和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201年-前107年:托勒密王國一部分(昔蘭尼加)
前323年-前201年:被托勒密王國(昔蘭尼加)和迦太基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331年-前323年:被馬其頓帝國(昔蘭尼加)和迦太基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525年-前331年:被阿契美尼德帝國(昔蘭尼加)和迦太基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腓尼基人(古黎巴嫩人)和古希臘人於前7世紀到達當地建立殖民地和城市。腓尼基人停留在的黎波里塔尼亞,而希臘人就在昔蘭尼加費贊居住著柏柏爾加拉曼特人
自前8000年已有新石器時代人類(柏柏爾人的祖先)定居在沿岸平原。

 列支敦斯登 歐洲 1806年 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 1866年–現代:列支敦士登親王國

1815年-1866年:列支敦士登親王國,與其他37個國家聯盟組成德意志邦聯
1813年-1815年:列支敦士登親王國
1806年-1813年:列支敦士登親王國,與其他36個國家聯盟組成萊茵邦聯
1719年-1806年:施倫貝格瓦都茲組成列支敦士登親王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立陶宛 歐洲 1253年[89] 1990年3月11日 蘇聯 1991年–現代:立陶宛共和國

1940年-1991年:先後被德國(1940年-1944年)和蘇聯(1944年-1991年)佔領
1918年-1940年:立陶宛共和國
1918年:立陶宛 立陶宛王國
1914年-1918年:noborder 被德國佔領
1812年–1914年: 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812年: 被法國佔領
1795年–1812年: 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569年–1795年:立陶宛大公國noborder 波蘭立陶宛的聯合部分
1253年–1569年: 立陶宛大公國

 盧森堡 歐洲 1815年 1945年 德國 1890年–現代:盧森堡大公國,獨立國家,有自己的王朝

1866年-1890年:盧森堡大公國,獨立國家,與荷蘭組成共主邦聯
1815年-1866年:盧森堡大公國,1815年從法國獨立並與其他37個國家屬於德意志邦聯,但同時與荷蘭組成共主邦聯

 马达加斯加 非洲 1787年 1960年6月26日  法國 2014年–現代: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第四共和國)

2009年-2014年:最高過渡政府
1992年-2009年: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第三共和國)
1975年-1992年: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1960年-1975年:馬爾加什共和國,獨立國家
1958年-1960年:馬爾加什共和國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897年-1958年:法屬馬達加斯加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82年-1897年:馬拉加西保護國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40年-1882年:全島大部分地方被伊默里納統一於馬達加斯加王國
1540年-1840年:馬達加斯加分裂成多個國家,其中一個是伊默里納王國
到了中世紀,已有許多主要民族居住在島上,以當地酋長的統治為代表。眾族群中,包括薩卡拉瓦人梅里納人貝齊米薩拉卡人,領袖藉此機會統一鬆散的社區並建立他們治下的真正王國。
大約9世紀班圖人東非越過莫桑比克海峡遷入。
人類於大約前350年至550年遷入,屬南島民族,從印尼經水路到達。

 马拉维 非洲 1480年 1964年7月6日  英国 1964年–現代:馬拉維共和國

1963年-1964年:尼亞薩蘭大英帝國一部分
1953年–1963年: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大英帝國一部分
1907年-1953年:尼亞薩蘭大英帝國一部分
1893年–1907年:英屬中非保護地大英帝國一部分
1891年-1893年:尼亞薩蘭各區保護領大英帝國一部分
1480年–1891年:馬拉維帝國
班圖人自10世紀起定居於今天的馬拉維。

 马来西亚 亞洲 1957年8月31日[7] 1957年8月31日  英国 1957年馬來亞聯邦取得獨立地區;在1963年加入沙巴砂拉越新加坡,並改國名為馬來西亞聯邦制)。[5]1965年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


馬來西亞半島地區
1826年–1957年:英屬馬六甲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
1636年-1826年:分裂成柔佛蘇丹國霹靂蘇丹王朝雪蘭莪蘇丹王朝勿述蘇丹王朝等多個國家。
1641年–1824年:荷屬馬六甲荷蘭帝國一部分
1620年-1636年:被亞齊蘇丹國佔領
1528年-約1620年:分裂成柔佛蘇丹國霹靂蘇丹王朝
1511年-1641年:葡屬馬六甲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1499年-1511年: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馬六甲蘇丹國
約1467年-1499年: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馬六甲蘇丹國彭亨蘇丹國滿者伯夷
1402年-約1467年:分裂成滿者伯夷和獨立的馬六甲蘇丹國
1392年-1402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380年-1392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蘇木都剌國狼牙脩彭亨等多個國家。
1355年-1380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293年-1355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蘇木都剌國狼牙脩彭亨等多個國家。
1287年-1293年:信訶沙里一部分
1250年-1287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蘇木都剌國狼牙脩彭亨等多個國家。
1090年-1250年:Dharmasraya王國一部分
687年-1090年:三佛齊一部分
約100年-687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剛迦王國狼牙脩赤土盤盤吉打末羅瑜等多個國家。

東馬來西亞
1841年-1963年:英屬婆羅洲
1599年–1641年:砂拉越蘇丹國
1568年-1888年:被汶萊帝國蘇祿蘇丹國瓜分
1368年-1568年:汶萊帝國一部分
1294年-1368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276年-1294年:信訶沙里一部分
約900年-1276年:三佛齊一部分

 馬爾地夫 亞洲 1140年 1965年7月26日  英国 傳說國王科伊馬拉(1117年–1141年)統一馬爾代夫。是獨立的蘇丹國直到1887年成為英國保護國
  非洲 1235年 1960年9月22日  法國 1960年-現代:馬里共和國

1959年-1960年:馬里聯邦一部分,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領地,由塞內加爾達喀爾政府統治
1893年-1958年:法屬蘇丹法屬西非一部分,法蘭西帝國在非洲的聯邦領地
1848年–1893年:土庫勒帝國
1818年–1862年:馬西納帝國
1670年-1818年:廷巴克圖帕夏領,摩洛哥一部分
1559年-1670年:馬里帝國的中心
約1235年-1559年:馬里帝國一部分
1464年–1591年:桑海帝國
約9世紀–1430年:加奧帝國

 馬爾他 歐洲 1964年9月21日 1964年9月21日  英国 1974年–現代:馬爾他共和國

1964年-1974年:馬爾他國
1813年-1964年:馬爾他直轄殖民地
1800年-1813年:馬爾他保護國
1798年-1800年:法國佔領馬爾他反法起義哥佐島獨立
1530年-1798年:醫院騎士團
1130年-1530年:西西里王國一部分
1091年-1130年:西西里伯國一部分
909年-1091年:法蒂瑪王朝一部分
870年-909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395年-870年:拜占庭帝国一部分
前218年-395年:羅馬西西里行省一部分
前480年-前218年:古迦太基一部分
前800年-前480年:腓尼基貿易帝國一部分

 马绍尔群岛 大洋洲 1986年10月21日 1986年10月21日  美國

1986年-現代: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獨立國家)
1943年-1986年:太平洋群島託管地一部分,由美國統治
1914年-1943年:南洋群島一部分,大日本帝國一部分
1898年-1914年:德屬新幾內亞一部分,德意志帝國一部分
1878年-1898年:德意志帝國一部分
密克羅尼西亞殖民者於大約前2千年來到馬紹爾群島,傳統的木條海圖讓跨島航行變得可行。

 毛里塔尼亚 非洲 1960年11月28日 1960年11月28日  法國 1986年–現代: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1903年–1960年:毛里塔尼亞殖民地,法屬西非一部分,法蘭西帝國在非洲的聯邦領地
1600年代–1903年:各個柏柏爾人阿拉伯人部落
16世紀初–17世紀初:南部為桑海帝國一部分
約13世紀初–16世紀初:南部為馬里帝國一部分
1086年–約13世紀初:迦納帝國
1076年–1086年:穆拉比特王朝一部分
約300年–1076年:迦納帝國
300年以前:各個柏柏爾人部落。

 模里西斯 非洲 1968年3月12日 1968年3月12日  英国 1992年–現代:毛里裘斯共和國

1968年–1992年:毛里裘斯,英聯邦王國
1814年–1968年:英屬毛里裘斯大英帝國一部分
1710年–1814年:法蘭西島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638年–1710年:荷屬毛里裘斯荷蘭帝國一部分
毛里裘斯於16世紀末錄得荷蘭人到訪之前並無人居住。「Dina Arobi」的叫法據說與阿拉伯人有關,但值得相榷,因為這名稱有梵語痕跡(dwip(島)→diba→dina)

 墨西哥 美洲 1810年9月16日 1864年 西班牙 1867年–現代:墨西哥 墨西哥合眾國

1864年–1867年:墨西哥 墨西哥第二帝國
1846年–1863年:墨西哥 第二聯邦共和國
1835年–1846年:墨西哥 集權共和國
1824年–1835年:墨西哥 墨西哥第一共和國
1823年–1824年:墨西哥 墨西哥臨時政府
1821年–1823年:墨西哥 墨西哥第一帝國
1519年–1821年: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新西班牙部分
1421年-1521年:阿茲特克帝國
100年-700年:特奧蒂瓦坎
前1300年-1521年:薩波特克文明
前1300年-前1100年:奥尔梅克文明
自前19,000年以來已經有墨西哥原住民定居,包括納瓦特爾人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大洋洲 1986年11月3日 1986年11月3日  美國 自由聯合協定
 摩尔多瓦 歐洲 1991年8月27日 1991年8月27日  蘇聯
 摩納哥 歐洲 1297年 1945年 德國 曾被意大利和法國佔領。1815年–1861年附庸於薩丁王國。
 蒙古 亞洲 公元前209年 1921年3月13日 中華民國 匈奴建國於前209年;


各個遊牧政權,包括蒙古族
清朝(1699年–1911年)和中華民國(1919年–1921年)佔領

 蒙特內哥羅 歐洲 1042年 2006年5月21日 獨立公投
2006年6月3日
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現代:蒙特內哥羅
2003年–2006年:塞爾維亞和黑山聯盟的一部分
1992年–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與塞爾維亞
1945年–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一部分
1943年–1945年:被納粹德國佔領
1941年–1943年:被意大利王國佔領
1918年–1941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
1910年–1918年:黑山王國
1852年–1910年:黑山公國
1514年–1852年: 黑山采邑主教區
1499年–1514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356年–1499年:澤塔公國
1217年–1356年:塞爾維亞王國一部分
1042年-1189年:杜克里亞王國

625年–1042年:杜克里亞公國 (拜占庭帝國附庸國)

 摩洛哥 非洲 741年 1956年4月7日 法國
西班牙
1631年–現代:阿拉維王朝 成為法國和西班牙的保護國。(1912年–1956年)

1554年-1659年:薩阿德王朝
1471年-1549年:馬林王朝
1147年-1248年:穆瓦希德王朝
約1060年-1147年:穆拉比德王朝
741年-約1060年:被伊德里斯王朝內寇爾王國斯基爾馬薩埃米爾國伯格瓦塔聯盟瓜分
741年以前:先後被腓尼基羅馬帝國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佔領

 莫桑比克 非洲 1975年6月25日 1975年6月25日  葡萄牙 由1498年起是葡萄牙殖民地
 緬甸 亞洲 849年 1948年1月4日  英国 蒲甘王朝在849年建立。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纳米比亚 非洲 1990年3月21日 1990年3月21日 南非 從1884年開始是德國殖民地;1915年-1990年由南非統治
 瑙鲁 大洋洲 1968年1月31日 1968年1月31日  / 新西蘭/ 英国 瑙魯托管领土 曾於1888年被德國、1914年被澳大利亞、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尼泊尔 亞洲 1768年 1768年 (無) 有史以來都處於自治狀態,並在1768年實現統一[90]古代的孔雀王朝佔領了尼泊爾南部,但不是核心的加德滿都谷地
 荷蘭 歐洲 1581年7月26日 1945年 德國 1945年–現代: 荷蘭 (重建)

1940年-1945年:被 納粹德國佔領而成為 荷蘭流亡政府,二戰期間的同盟國成員。
1839年-1940年: 荷蘭
1815年-1839年: 荷蘭聯合王國
1813年-1815年: 聯合尼德蘭主權公國
1810年-1813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一部分
1806年-1810年:被 法兰西第一帝国佔領並成為 荷蘭王國
1795年-1806年:被法國 法國佔領並成為 巴達維亞共和國
1581年-1795年: 荷蘭共和國成為由七個脫離西班牙的荷蘭人省份組成的獨立聯盟。
1556年-1714年: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49年-1581年: 十七省
1482年-1549年: 哈布斯堡尼德蘭
1384年-1482年: 勃艮第尼德蘭
1190年-1384年: 神聖羅馬帝國埃諾伯國盧森堡公國阿圖瓦伯國海爾德公國那慕爾伯國布拉班特公国荷蘭伯國烏得勒支主教區部分.
959年-1190年: 下洛泰林吉亞公國
855年-959年:洛泰林吉亞王國一部分
843年-855年:中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600年-734年:弗里西亞王國
481年-843年: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385年-481年:西羅馬帝國比利時高盧下日耳曼尼亞部分
3世紀:居住著撒利法蘭克人
前22年-385年: 羅馬帝國比利時高盧下日耳曼尼亞部分
前55年-600年:日耳曼尼亞一部分
前800年-前22年:居住著凱爾特人高盧人日耳曼人
前1800年-前800年:居住著埃爾普人
前2700年-前1800年:居住著貝爾陶器人
自前38,000年已有人類定居,始於尼安德塔人從西蘭海岸北海海床安頓下來。[91]

註解:自1839年, 荷兰王国成為了君主立憲政權。

 新西蘭 大洋洲 1907年9月25日 1947年11月25日 英國 1907年獲得自治領地位,1947年取得獨立。[92]
毛利人部落(毛利語:iwi)
 尼加拉瓜 美洲 1821年9月15日 1821年9月15日 中美洲联邦 1898年–現代: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國

1896年–1898年: 大中美洲共和国 (與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聯盟)
1852年11月 – 1896年: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國
1852年10月–11月: 中美洲联邦 (與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聯盟)
1838年-1852年: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國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联邦 (與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和哥斯達黎加聯盟)
1821年9月24日 – 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尼加拉瓜省部分
1821年9月15日–24日: 尼加拉瓜共和國
1638年-1894年: 蚊子海岸 大英帝国一部分
1525年–1821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
自約前2000年已有尼加拉瓜原住民定居,包括切布查人

 尼日尔 非洲 1960年8月3日 1960年8月3日  法國
 奈及利亞 非洲 1960年10月1日 1960年10月1日  英国
 北馬其頓 歐洲 1991年9月8日 1991年9月8日 南斯拉夫 2019年–現代:北馬其頓 北馬其頓共和國

1999年–2019年:北馬其頓 馬其頓共和國(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1946年–1992年: 南斯拉夫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部分
1943年–1946年: 南斯拉夫馬其頓人民共和國部分
1929年–1943年: 南斯拉夫王國瓦爾達爾省部分
1918年–1929年: 南斯拉夫王國南塞爾維亞部分
1882年–1918年:塞尔维亚 塞爾維亞王國一部分
1867年–1882年:塞尔维亚 塞爾維亞公國
1365年-1867年: 奥斯曼帝国魯米利亞省部分
1346年-1365年: 塞爾維亞帝國一部分
1185年-1396年: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一部分
681年-1018年: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一部分
324年-681年: 東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部分
前148年-324年: 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部分
前324年-前148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479年-前324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自前5700年已有人類定居並傳出溫查文化

 挪威 歐洲 872年 1945年5月8日 德國 挪威古王國(872年–1397年)。卡尔马联合(共主邦聯:1397年–1523年)。丹麥-挪威(共主邦聯:1523年–1533年,真正聯盟:1537年–1814年)。瑞典-挪威联盟(共主邦聯:1814年–1905年)。德國佔領(挪威總督轄區:1940年–1945年)。
 阿曼 亞洲 751年 1743年 波斯 曾被塞爾柱帝國、奥斯曼帝国、葡萄牙(1508年–1650年)等佔領
 巴基斯坦 亞洲 1947年8月14日 1956年3月23日  英国 1956年–現代: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947年-1956年: 巴基斯坦自治領
1849年-1947年: 大英帝国英属印度 旁遮普省部分,英屬印度一部分
1799年-1849年: 錫克帝國
1747年-1826年:杜蘭尼帝國
1716年-1799年: 錫克邦國(Misl)
1591年-1707年:莫臥兒帝國
1520年–1591年:被阿魯渾王朝答剌罕王朝瓜分
1351年–1524年:薩瑪王朝
13世紀-1351年:被蒙古帝國德里蘇丹國瓜分
879年-1215年:古爾王朝
879年–1026年:喀布爾-夏希王朝
854年-1011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由哈巴里王朝統治
819年-999年:薩曼王朝
8世紀中葉-12世紀:普臘蒂哈臘帝國
670年-860年:倭马亚王朝的信德省部分
643年-661年:正統哈里發
632年-724年:信德婆羅門王朝
524年-632年:茹艾王朝
450年-560年:嚈噠
240年-410年:貴霜-薩珊王國 萨珊帝国一部分
30年–375年:貴霜帝國
19年–約240年:印度-帕提亞王國安息帝國一部分
前150年–400年:印度-斯基泰王國一部分
前256年–前125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一部分
前322年-前200年:孔雀王朝一部分
前329年-前323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550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1500年-前500年:居住著吠陀文化
前1700年-前1500年:居住著墓地H文化
約前3300年-約前13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
自前2百萬年,巴基斯坦已被古人類居住。[93][94]

 帛琉 大洋洲 1994年10月1日 1994年10月1日  美國 曾由西班牙、德國和日本統治。
 巴勒斯坦 亞洲  以色列 有主權爭議 1988年11月15日  以色列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其巴勒斯坦國獨立,並於1994年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實現其作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自治權,該地區自1967年以來一直被以色列佔領。

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由以色列控制,除A區是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控制。自2005年以色列脫離加沙後,加沙地帶一直被哈馬斯佔領。

1948年-1967年約旦河西岸被約旦佔領,1957年-1967年加沙地帶被埃及佔領。

 巴拿马 美洲 1821年11月28日 1903年11月3日  哥伦比亚 西班牙殖民地直到1821年,然後是哥倫比亞的一部分直到1903年。1989-90年被美國占領
 巴布亚新几内亚 大洋洲 1975年9月16日 1975年9月16日   在此之前有巴布亞人波利尼西亞人美拉尼西亞人
 巴拉圭 美洲 1811年5月14日 1876年  巴西帝国 1870年-1876年被巴西佔領,在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三國同盟之內。[95]1811年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
 秘魯 美洲 1821年7月28日 1839年8月25日 北秘魯
南秘魯
1839年–現代:秘魯 秘魯共和國

1836年-1839年: 秘魯-玻利維亞邦聯
1821年-1836年:秘魯 秘魯共和國
1542年-1824年: 秘魯總督轄區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42年-1824年: 新卡斯蒂利亞州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438年–1542年: 印加帝國
1197年-1438年: 庫斯科王國
6世紀-11世紀:蒂亞瓦納科-瓦里帝國
自前24,000年已有人類居住,包括秘魯原住民例如蒂亞瓦納科莫切利馬納斯卡查文維魯文化

 菲律賓 亞洲 1402年 1946年7月4日[註 62]  美國 1986年–現代:菲律賓第五共和國
1981年–1986年:菲律第四共和國
1973年–1981年:馬科斯統治
1946年–1972年:菲律賓第三共和國
1942年–1943年:大日本帝國傀儡政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1935年–1942年,1945年–1946年:菲律賓自由邦
1899年–1901年: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1898年–1935年:美國領地
1535年–1898年:菲律宾都督府(西班牙殖民地)
1535年以前:菲律賓群島有許多漢化、印度化和伊斯蘭國家。在呂宋島,有伊萬特人科迪勒拉社邦阿西楠麻逸王國、梅尼拉湯都王朝。在維薩亞斯群島馬地奧斯聯邦宿霧拉賈國。最後,在棉蘭老島,有馬京達瑙蘇丹國武端拉賈國蘇祿蘇丹國汶萊帝國也佔領了巴拉望島和棉蘭老島部分地區。
 波蘭 歐洲 966年 1945年 德國 1989年–現代:波兰 波蘭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

1947年-1989年: 波蘭人民共和國
1945年-1947年: 民族團結臨時政府
1939年-1990年: 波蘭流亡政府
1939年-1945年:二戰期間被 納粹德國 蘇聯佔領使 波兰地下国成為緊急狀態,後來在1944年波蘭成立臨時政府
1918年-1939年: 波蘭共和國 (第二共和國)
1917年-1918年: 波蘭王國 德意志帝國 奥匈帝国的傀儡政權
1915年-1917年:一戰期間被 德意志帝國 奥匈帝国佔領
1867年-1915年: 俄罗斯帝国維斯瓦拉土地部分
1815年-1915年: 俄罗斯帝国 波蘭會議王國部分
1807年-1815年: 華沙公國 (被波蘭王國總聯合會(1812年-1813年)中斷)
1795年-1807年:被 奥地利帝國 普魯士王國 俄罗斯帝国瓜分
1569年-1795年: 波蘭王國王冠領地 波蘭立陶宛的聯合部分(第一共和國)
1385年-1569年: 波蘭王國 (由雅蓋洛王朝統治)
1025年-1385年: 波蘭王國
9世紀-1025年:西维塔斯人 (當時約966年波蘭由梅什科一世統一。)

自前498,000年已有人類居住當地,始於人屬,後來由盧薩斯文化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其他人定居。

 葡萄牙 歐洲 1139年7月25日 1139年7月25日 萊昂王國 1975年–現代: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

1974年-1975年:葡萄牙 救國軍政府
1933年-1974年:葡萄牙 葡萄牙第二共和國
1926年-1933年:葡萄牙 全國獨裁
1910年-1926年:葡萄牙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
1834年-1910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
1815年-1822年/1825年: 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
1777年-1834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拿破崙時期)
1640年-1777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
1580年-1640年: 伊比利亞聯盟 葡萄牙帝國國王腓力二世治下與西班牙帝國聯合。)
1415年-1580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 (葡萄牙成為帝國直到2002年。)
1139年-1415年: 葡萄牙王國 (在奥里基战役之後獨立,雖然未被認可直到四年後的1143年,獨立地位獲得承認。)
910年-1139年: 萊昂王國 葡萄牙郡部分
756年-929年:科爾多瓦酋長國
約72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
418年-約721年:西哥德王國
409年-585年:蘇維匯王國
385年-418年:西羅馬帝國西班牙行省部分
前218年-385年: 羅馬帝國盧西塔尼亞行省伽莱里亚行省部分
前7世紀-前218年:居住著伊比利亞人悉尼特族盧西塔尼亞人克爾特人加利西亞人
自前398,000年當地已有人類定居,始於海德堡人[96]

  亞洲 1971年9月3日 1971年9月3日  英国 奥斯曼帝国
阿拔斯王朝
倭馬亞王朝
正統哈里發
再以前是各個阿拉伯遊牧部落。
 羅馬尼亞 歐洲 1878年7月13日 1878年7月13日 罗马尼亚联合公国 1944年–1958年
奥斯曼帝国
瓦拉幾亞
 俄羅斯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860年 1991年12月26日
1993年12月12日
 蘇聯 1993年–現代: 俄羅斯

1991年-1993年: 俄罗斯联邦 (依1978年憲法)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蘇聯的主要部分)
1918年-1922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年1月19日:俄罗斯 俄羅斯民主聯邦共和國
1917年-1918年: 蘇維埃俄國
1917年9月14日-11月7日: 俄羅斯共和國
1721年-1917年: 俄罗斯帝国
1547年-1721年: 俄羅斯沙皇國
1283年-1547年:莫斯科大公國
1157年-1331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國 (由1251年到1480年它是蒙古帝國一部分直到烏格拉河對峙
約860年-1157年: 基輔羅斯留里克王朝建立
自前38,000年已有人類定居,包括由斯拉夫民族組成的俄羅斯原住民

 卢旺达 非洲 1962年7月1日 1962年7月1日  比利時
 圣基茨和尼维斯 美洲 1983年9月19日 1983年9月19日  英国
 圣卢西亚 美洲 1979年2月22日 1979年2月22日  英国
  美洲 1979年10月27日 1979年10月27日  英国
 萨摩亚 大洋洲 1962年1月1日 1962年1月1日  新西蘭 1900年至1914年是德國殖民地;1914年被新西蘭佔領;1920年-1962年間首先是國際聯盟托管地,之後是聯合國托管地並由新西蘭管治。
 圣马力诺 歐洲 301年9月3日 301年9月3日 羅馬帝國 原本羅馬帝國一部分,亦短期是里米尼(1503年)和教宗國(1739年)一部分。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非洲 1975年7月12日 1975年7月12日  葡萄牙
 沙烏地阿拉伯 亞洲 1744年 1919年1月  奥斯曼帝国 1744年–1818年第一沙特王國取得獨立;1919年最後的奥斯曼軍隊被漢志王國趕出麥地那;1926年漢志王國被內志王國吞併,成為内志与汉志王国,現代沙特阿拉伯的前身
 塞内加尔 非洲 1960年6月20日 1960年6月20日  法國 首先獨立成為馬里聯邦,定都達喀爾。曾是迦納馬里桑海帝國一部分。
 塞爾維亞 歐洲 768年 2006年6月3日  南斯拉夫
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現代: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和黑山繼承國)
2003年–2006年:塞爾維亞和黑山聯盟的一部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繼承國)
1992年–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一部分(新國)
1946年–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一部分
1943年–1946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1929年–1943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1918年–1929年: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一部分
1882年–1918年:塞尔维亚王国
1815年–1882年:塞爾維亞公國
1804年–1813年:塞爾維亞革命政府 (奥斯曼帝国內的革命運動)
1459年–1817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402年–1459年:塞尔维亚王国
1371年–1402年:摩拉维亚塞尔维亚
1346年–1371年:塞尔维亚帝国
1217年–1346年:塞尔维亚王国
768年–1217年:塞尔维亚大公国
520年代–768年:Serbian Sklavinia
 塞舌尔 非洲 1976年6月29日 1976年6月29日  英国 1790年–1794年實施自治
 塞拉利昂 非洲 1961年4月27日 1961年4月27日  英国
 新加坡 亞洲 1963年8月31日[97] 1965年8月9日  马来西亚 1824年–1963年是英國殖民地;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宣佈獨立後,加入馬來西亞[5][11]由1963年直到1965年。[8][10]
 斯洛伐克 歐洲 1939年3月14日 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歐洲 1991年6月25日 1991年6月25日  南斯拉夫 1991年–現代:斯洛文尼亞
1945年–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一部分
1918年–1945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1918年–1918年: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一部分
1806年–1918年:克恩頓公國(奧匈帝國一部分)
976年–1086年:克恩頓公國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
889年–976年:卡蘭塔尼亞邊疆區加洛林帝国一部分)
 所罗门群岛 大洋洲 1978年7月7日 1978年7月7日  英国
  非洲 前200年 1960年7月1日  英国
 義大利
1960年7月1日:索馬里託管地(前意屬索馬里蘭)和索馬里蘭國(前英屬索馬里蘭)合併
19世紀:霍比奥苏丹国一部分
18世紀:马吉尔廷苏丹国一部分
15世紀:阿达尔苏丹国一部分
13世紀:阿居兰苏丹国一部分
13世紀:瓦桑加利苏丹国一部分
13世紀:伊法特苏丹国一部分
10世紀:摩加迪沙苏丹国一部分
前200年:索馬里城邦
 南非 非洲 1910年5月31日 1910年5月31日 英国 英國 1910年獲得自治領地位,1931年西敏法令讓南非獨立。
奧蘭治自由邦 1881年-1902年
祖魯王國
各個班圖祖魯人科薩人斯威士人)和科伊科伊人部落(萨恩人
 南蘇丹 非洲 2011年7月9日 2011年7月9日  苏丹
 西班牙 歐洲 1516年 1516年 卡斯蒂利亞王權
阿拉贡王权
1975年–現代: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 (有民主制的第三次復辟)

1939年-1977年: 西班牙共和國(流亡政府)
1947年:公投復辟西班牙王國
1936年-1975年: 西班牙國
1931年-1939年: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1874年-1931年: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 (第二次復辟)
1873年-1874年: 西班牙第一共和國
1810年-1873年: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 (復辟)
1803年-1813年: 拿破崙西班牙王國,由法國佔領。
1700年-1810年: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
1640年-1700年:西班牙 西班牙君主國
1580年-1640年: 伊比利亞聯盟 西班牙帝國腓力二世治下與葡萄牙帝國聯合。)
1516年-1580年:西班牙 西班牙君主國 收復失地運動後,兩個天主教王國(卡斯蒂利亞王權阿拉贡王权)與其他地區例如納瓦拉卡洛斯一世統一起來。)
13世紀-1516年:西班牙被兩個王國瓜分: 卡斯蒂利亞王權 阿拉贡王权 (1492年,西班牙成為帝國直到1975年。)
10世紀-13世紀:西班牙被基督教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納瓦拉)和伊斯蘭哈里發國瓜分。
756年-10世紀:科爾多瓦酋長國
約72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
418年-約721年:西哥德王國
385年-418年:西羅馬帝國西班牙行省部分
前218年-385年: 羅馬帝國西班牙行省部分
前7世紀-前218年:居住著伊比利亞人
前150萬年出現第一個原始人居地。[98]
註解:每個構成國都保持著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機構。

 斯里蘭卡 亞洲 公元前377年 1948年2月4日  英国 前377年–1017年統一成為阿努拉德普勒王國。被印度各王國、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征服。
 苏丹 非洲 公元前1070年 1956年1月1日  英国
埃及
库施 前1070年–350年。1899年–1956年由奥斯曼帝国埃及赫迪夫領、以及英埃蘇丹統治。
 苏里南 美洲 1975年11月25日 1975年11月25日 荷兰 荷蘭王國
 瑞典 歐洲 1397年 1523年6月6日  丹麥 沒有瑞典統一的確切日期。1397年–1523年在卡尔马联合內。
 瑞士 歐洲 1291年 1815年  奥地利 1848年–現代:瑞士 瑞士聯邦 (第二聯邦)

1814年-1848年: 瑞士聯邦(復闢與復興時期),經1815年維也納會議
1803年-1814年:拿破崙瑞士聯邦,法國傀儡政權(1813年被奧地利帝國佔領)
1798年-1803年: 赫爾維蒂共和國,被法國佔領
1291年-1798年:舊瑞士邦聯 瑞士邦聯
911年-1291年:德意志王國 神聖羅馬帝國(由962年起)的士瓦本公國部分
843年-911年:東法蘭克王國阿勒曼尼亞部分
496年-539年:東哥德王國阿勒曼尼亞部分
496年,539年-843年:法蘭克帝國阿勒曼尼亞部分
411年-534年:勃艮第王國
395年-411年:西羅馬帝國上日耳曼尼亞部分
前200年-395年: 羅馬帝國上日耳曼尼亞部分
前6000年-前200年:居住著日耳曼人骨灰瓮人凱爾特人
自前298,000年已被直立人定居,發現於普拉特恩[99]

 叙利亚 亞洲 1946年4月17日 1961年9月28日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奥斯曼帝国
拜占庭帝國
  亞洲 1991年9月9日 1991年9月9日  蘇聯
 坦桑尼亚 非洲 1961年12月9日 1961年12月9日  英国 1961年坦噶尼喀獨立,1963年併入桑給巴爾
 泰國 亞洲 1238年 1945年 高棉帝國 1238年從高棉帝國獨立。1767年短暫地被緬甸佔領。1941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东帝汶 亞洲 1975年11月28日 2002年5月20日 聯合國駐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 2002年–現代:东帝汶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1999年-2002年:聯合國過渡政府管治。
1975年-1999年: 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省部分
1702年-1975年: 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自前40,000年已有帝汶原住民以部落、王國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多哥 非洲 1960年4月27日 1960年4月27日  法國
  大洋洲 1845年 1970年6月4日  英国 1845年由喬治·圖普一世統一。1900年–1970年是英國保護國。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洲 1962年8月31日 1962年8月31日  英国
 突尼西亞 非洲 1956年3月20日 1956年3月20日  法國 羅馬奥斯曼帝国法國佔領
 土耳其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1299年 1923年  奥斯曼帝国 1923年–現代: 土耳其共和國

1299年-1923年: 奥斯曼帝国
1077年–1308年:魯姆蘇丹國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395年-1453年: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68年-395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06年–前168年:安提柯王朝
前334年-前306年:馬其頓帝國
前550年-前334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個波斯帝國

自前10,000年起已有人類定居並由印歐民族建立第一批國家,包括弗里吉亚色雷斯

  亞洲 1991年10月27日 1991年10月27日  蘇聯
 图瓦卢 大洋洲 1978年10月1日 1978年10月1日  英国
 乌干达 非洲 1962年10月9日 1962年10月9日  英国
 烏克蘭 歐洲 860年 1991年8月24日  蘇聯 1991年–現代: 烏克蘭

1944年-1991年: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蘇聯一部分
1941年-1944年: 烏克蘭總督轄區納粹德國一部分
1919年-1941年: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蘇聯一部分
1917年-1919年: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1918年4月–12月: 烏克蘭國
1917年-1918年4月: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1796年-1917年:俄罗斯帝国 俄羅斯帝國的基輔省部分
1775年-1796年:基輔總督轄區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764年-1775年: 扎波羅熱謝契
1708年–1764年:俄罗斯帝国 俄羅斯帝國的基輔省部分
1649年–1764年: 哥萨克酋长国
1569年-1795年: 波蘭立陶宛一部分
1340年-1569年: 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一部分
1199年-1340年: 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基輔大公國
860年-1199年:基輔羅斯
860年以前:這裡有很多前部落和王國
自前45,000至43,000之間已有人類定居

 阿联酋 亞洲 1971年12月2日 1971年12月2日  英国
 英国 歐洲 1707年5月1日 1801年1月1日  英格蘭王國
 蘇格蘭王國
回顧三個王國 (關於北愛爾蘭,參見 愛爾蘭

 英格兰
927年-1707年: 英格蘭王國 (由八個王國聯合)
410年-927年:前英格蘭王國:麥西亞頓諾尼亞肯特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威塞克斯薩塞克斯埃塞克斯
385年-410年:西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部分
43年-385年: 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部分
自前898,000年人類開始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始於諾福克海岸上的黑斯堡,它有可能由前人製造的石器和足跡。這些最早的居民是狩獵採集者。低的海平面表示不列顛在這段最早時期的大多數時間是連接著大陸的,而千百年來都不固定的溫度表示當地並不是一直被居住。[100]

 苏格兰
9世紀-1707年: 蘇格蘭王國
自前12,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101][102]包括卡萊多尼安人愷雷尼人卡耳諾納愷人, 凱特人科爾諾維人克雷奧內人達姆諾尼人德坎泰人盧基人邁亞泰人諾瓦泰人皮克特人塞爾戈瓦伊人斯科特人斯默泰人泰扎里人瓦科馬吉人維尼科內人

 威尔士
1542年-1707年: 英格蘭王國一部分
1226年-1542年: 威爾斯公國
5世紀-1216年: 格溫內斯王國
385年-410年:西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部分
43年-385年: 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部分
自大約前228,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103][104]

註腳:大英帝國伊利沙伯一世建立,她於1578年給予了漢弗萊·吉爾伯特專利去探險和海外探索。[105]1707年5月1日, 英格蘭(10世紀-1707年)和 蘇格蘭(9世紀-1707年)合併,成立 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1月1日, 愛爾蘭與兩國統一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直至1922年12月6日愛爾蘭獨立,在32個郡之中拿走了26個。從當日起,英國主權被確立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美國 美洲 1776年7月4日 1781年10月19日 英國 自前10,000年起已有美國原住民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從1493年到15世紀,歐洲人開始殖民美國原住民的土地並建立 新西班牙 新法蘭西,然後在1607年英國來到建立 北美十三州。1776年7月4日, 美國宣佈從英國獨立。然後在1781年英國於約克鎮圍城戰役投降,並於1783年簽署《巴黎條約》承認美國。
 乌拉圭 美洲 1815年 1828年8月27日  巴西帝国 1815年–1820年獨立成為聯邦同盟;1820年被葡萄牙/巴西佔領直到1828年蒙特維多條約。
  亞洲 1924年10月27日 1991年9月1日  蘇聯

1924年-1936年: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36年-1992年: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2年–現代: 烏茲別克共和國 (1991年從蘇聯獨立;1992年採用現行憲法)

 瓦努阿圖 大洋洲 1980年7月30日 1980年7月30日  英国
 法國
1906年–1980年作為新赫布里底群島共管領土管治。
 梵蒂冈 歐洲 756年 1929年2月11日 意大利 1929年–現代: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 (憑《拉特朗條約》復國)

1870年-1929年:教宗國(在囚)
754年–1870年:教宗国 教宗國 1798年–1799年1809年–1814年1849年被中斷)。當拉溫納督主教區最終於751年被倫巴底人攻陷,羅馬公國和拜占庭帝國完全切斷了,但理論上仍然屬於拜占庭帝國。聖座在教宗斯德望二世的領導下,嘗試與倫巴底人進行外交談判,而當談判失敗後,教宗找來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去干涉。丕平在756年打敗了倫巴底人,並且贈送了羅馬公國的土地和原本倫巴底人的土地給教宗,史稱“丕平獻土”。
556年-754年:羅馬公國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493年-556年:東哥德王國一部分
476年-493年:意大利王國(奧多亞塞)一部分
395年-476年: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27年-395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509年-前27年: 羅馬共和國一部分
前753年-前509年:羅馬王國一部分
前12世紀-前100年:在拉丁人伊特拉斯坎人之間

 委內瑞拉 美洲 1811年7月5日 1830年1月13日 大哥倫比亞

1999年–現代: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1953年-1999年: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共和國
1864年-1953年: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合眾國
1830年-1864年: 委內瑞拉國
1819年–1830年: 大哥倫比亞一部分
1817年-1819年: 委內瑞拉第三共和國
1814年–1817年: 西班牙帝國委內瑞拉總督區部分
1813年-1814年: 委內瑞拉第二共和國
1812年–1813年: 西班牙帝國委內瑞拉總督區部分
1811年-1812年: 委內瑞拉第一共和國
1777年–1811年: 西班牙帝國委內瑞拉總督區部分
1717年-1777年: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委內瑞拉省部分(在新格拉納達王國內)
1538年–1717年: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委內瑞拉省部分
自約前7000年已有委內瑞拉原住民以部落、酋邦和聯盟形式居住。

 越南 亞洲 公元前2879年 1976年7月2日 越南 北越
南越
文郎國興於前2879年,由傳說中的貉龍君鴻龐氏的創立者所建。經過幾次中國統治。1887年被法國佔領直到日內瓦會議 (1954年),期間亦曾被日本佔領(1940年–1945年)。
 葉門 亞洲 1918年11月1日 1967年11月30日  英国 1918年北也門從奥斯曼帝国獨立;1967年南也門從英國獨立;1990年統一
 尚比亞 非洲 1964年10月24日 1964年10月24日  英国
 辛巴威 非洲 1965年11月11日 1980年4月18日  英国 1965年英國殖民地南羅德西亞片面宣佈獨立成為羅德西亞;1979年被稱為津巴布韋羅德西亞;不獲承認直到1980年。

參見

注釋

  1. 列上有五個認可度有限的聯合國成員國:以色列(未被32個成員國承認),北韓和韓國(不相互承認),亞美尼亞(未被巴基斯坦承認)和塞浦路斯(未被土耳其承認);「中國」得到普遍承認,但聯合國尚不清楚中國(人民共和國或民國)指的是哪一個。
  2. 自2014年第二次利比亞內戰開始以來,利比亞多個地區仍在各競爭團體的控制之下。其中包括新國民大會和當地圖阿雷格人群等國內團體以及伊斯蘭國等國外團體。
  3. 隨著索馬里內戰的進行,有相當領域仍然在聯邦控制之外。
  4. 新憲法於2013年獲得批准,但大多數變更將在未來十年內生效。
  5. 在多明尼加,每項憲法修正案都被視為新憲法。最近的修正案是2010年憲法。
  6.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控制中國大陸及其附屬部分島嶼及20世紀主權移交接收了港澳地區。中華民國繼續被普遍承認為中國的合法政府,直到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接納入聯合國。目前,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只有13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儘管還有更多國家保留非官方關係。
  7. 目前管理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政府是從1912年1月1日開始的公認的成立於中國大陸的主權國家(也是「民國元年」)。該政府對臺灣群島與澎群島的控制始於1945年10月25日。
  8. 在2014年6月的伊拉克北部內戰之後,伊拉克大部分地區事實上都在伊拉克庫爾德人伊斯蘭國的控制之下。
  9. 這部憲法使朝鮮與蘇聯脫鉤。隨後出現了一些新的憲法和修正案(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為國家領導人創造了新的頭銜,如共和國永遠的主席國務委員會委員長。然而,自1948年以來,權力一直留在金日成家族
  10. 由於持續的敘利亞內戰,大部分的敘利亞事實上由其他派系控制。
  11. 根據南斯拉夫和平會議仲裁委員會的說法,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成五國。這是由於由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成立為一個殘存國家,只包括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其政府聲稱繼承了先前國,但國際社會不予以承認。國際社會的立場是南斯拉夫已經解體成各個構成國。1992年9月22日聯合國決議阻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續佔據作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繼承國的聯合國席位。這個問題關乎到對南斯拉夫國際資產的索求,包括在許多國家的大使館。到了1996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才放棄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繼承國主張。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斯洛波丹·米洛舍維奇及其黨羽主導。該主張在2001年6月簽署的繼承協定中得到了重申。
  12. 法羅群島格陵蘭由丹麥管理,分別直至1948年3月24日和1979年5月1日。他們現在是行自治規則的自治國家,但仍然是丹麥王國的一部分。
  13. 1940年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國家被現時波羅的海國家政府和一些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內,視為非法佔領,他們視這些國家為被蘇聯佔領的獨立國家。根據《蘇聯憲法》第76條,波羅的海國家正式來說是聯邦內的主權國。然而,蘇聯是高度集權的,並且事實上是一個單一制的聯邦國家。
  14. 1990年10月31日英法海底隧道的貫通使英國和法國之間創造了一個新的陸地邊界。[24] 然而,海底隧道在水底運行並沒有改變任何一國的地面領土。
  15. 法國於2001年與安道爾交換了一小塊土地,以便安道爾建造Envalira隧道通道橋。
  16. 在1999年之前,《愛爾蘭憲法》聲稱「國家領土由整個愛爾蘭島組成」,但其法律僅在共和國各縣有效。
  17. 自1975年以來,東帝汶一直處於印度尼西亞的佔領之下,但這一佔領並未得到更廣泛的國際社會承認。
  18. 拜科努爾被視為俄羅斯聯邦主體,但其確切身份是兩國之間的爭端。[36]
  19. 第一次塔利班時期,未受國際普遍承認
  20. 從1996年至2001年只控制國家一小部分,但仍被聯合國及多數國家視為阿富汗的合法政府
  21. 自前48,000年已有人類居住,始於作為印度河文明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一部分
  22. 阿爾巴尼亞獨立宣言
  23. 最古老的阿爾巴尼亞大公國,亦是 東羅馬帝國及其後伊庇魯斯專制國的自治大公國
  24. 自公元前40,000年以來,人類已在Kryegjata山谷定居,靠近古代阿波羅尼亞 (伊利里亞)遺址[39],包括伊利里亞人
  25. 經《埃維昂協議
  26. 自前180萬年,阿爾及利亞已有人類居住,體現於1992年於Ain Hanech所發現的奧爾德沃文化石器工具。[41]
  27. 經《1278年巴列艾吉條約
  28. 法國佔領 1812-13年,1870年,1914年,1936年,1939年,1944年
  29. 經《阿沃爾協議
  30. 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擁有大量民族、部落和王國(例如剛果王國恩東戈王國馬塔姆巴王國)。
  31. 1666年遭 法國入侵
  32. 自前3100年已有人類居住,始於美洲原住民
  33. 1816年7月9日,圖庫曼議會通過了《阿根廷獨立宣言》,成立共和國
  34. 經1810年五月革命;名義上與西班牙是共主邦聯,承認斐迪南七世為國王
  35. 前11,000年–1528年:聚居著阿根廷原住民,包括 印加帝國崇人圭庫魯人
  36. 更像是高度自治的附庸國
  37. 自前6000年以來,人們已經從Shulaveri-Shomu和Kura-Araxes時代開始定居。
  38. 經《澳洲聯邦憲法[49]
  39. 1788年以前聚居著澳大利亚原住民
  40. 經《奥地利国家条约
  41. 經《聖日耳曼條約
  42. 卡爾一世在1918年11月11日的宣言
  43. 經《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44. 1995年採用憲法
  45. 1964年從英國獲得內部自治權;1973年7月10日取得獨立
  46. 500年至800年-1492年:聚居著路克揚印第安人(泰諾族之一)
  47. 依照《和平友好永欠休戰協定
  48. 名義上臣服於莫卧兒帝國直到1757年,1757年後臣服於大英帝國普拉西战役後喪失執政權力)
  49. 自前100,000年孟加拉已有人類居住,儘管史前理據很薄弱。[54]
  50. 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聲稱擁有主權
  51. 考古證據指出人類大約於前1600年首先定居或到訪當地。
  52. 當地自3世紀聚居著波羅的部落。大約5世紀,當地被斯拉夫部落佔據。
  53. 德國佔領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納粹德國 1940年
  54.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低地國家帝國政治體的統稱,由哈布斯堡君主國所擁有
  55.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低地國家帝國政治體的統稱,與西班牙帝國共主邦聯
  56. 《簽訂普那卡條約
  57. 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
  58. 早期的歷史是粗略的,最晚10世紀起已處於自治狀態。
  59. 有些歷史學家把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定為800年,從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為首位神聖羅馬皇帝開始算起。其他人則定為962年,從奧托一世加冕開始算起。
  60. 傳說由檀君建立
  61. 自約前498,000年人類已經定居於朝鮮半島滿州,開始於大概半百萬年前,[85][86] 包括櫛文無文土器時代
  62. 經《1946年馬尼拉條約》承認獨立。

參考文獻

  1. Country Profile: Cub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eptember 2006, U.S. Library of Congress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2. . Venezuela Tuya.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8).
  3. Gavlak, Dale. . BBC News. 12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3).
  4. 根據《蘇聯憲法》第76條,蘇聯是正式主權實體的聯邦。然而,蘇聯是高度集中的,並且事實上是一個單一的聯邦國。
  5. Malaysia Act 1963
  6. United Nations Member States
  7. Federation of Malaya Independence Act 1957
  8.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separation of Singapore from Malaysia as an independent and sovereign state
  9.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separation of Singapore from Malaysia as an independent and sovereign state/proclamation of singapore
  10. Singapore Act 1966
  11.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between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Federation of Malaya, North Borneo, Sarawak and Singapore
  12. .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13. (PDF).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March 2006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26). says: "The Philippines attained independence from Spain on June 12, 1898, a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n July 4, 1946.", implying that the cession of the Philippines to the U.S. by Spain on December 10, 1898 via the Treaty of Paris was invalid. Other sources (e.g. The CIA Fact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ay that the Philippine Islands were ceded to the US by Spain in 1898 following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14.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Philippine Government website.
  15. Bautista, Lowell B.. (PDF). Aegean Review of the Law of the Sea and Maritime Law. 3 September 2009, 1: 3 [2019-07-06]. ISSN 1864-9610. doi:10.1007/s12180-009-000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0-11). The sovereignty of a State is co-extensive with its territorial limits.
  16. . [April 28,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30).
  17. . mofa.gov.sa. [2017-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18. Deeley, Furness, and Schofield (2001) The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of East Timor p. 8
  19. .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2).
  20. .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4).
  21. .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22. .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1).
  23. .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24. Under the Channel, traffic soon to ro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altimore Sun. May 01, 1994.
  25. . BBC News. 2003-03-16 [201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5).
  26. Đerdapski ribolovi u prošlosti i u sadašnjosti, Volume 41 Mihailo Petrović Izd. Zadužbine Mikh. R. Radivojeviča, 1941
  27. Rettman, Andrew. . EUobserver (Brussels). 6 February 2013 [17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28. Manuel Alvarez-Valdés y Valdés. . Universidad de Oviedo. 1991: 151 [2019-07-06]. ISBN 97884746873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1) (西班牙语).
  29. . bbc.co.uk Acts of Union: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30. Allan I. Macinn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20-06-16]. ISBN 97805218507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1).
  31. David Armitage, Michael J. Braddic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20. ISBN 9780333963401.
  32.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9 March 2016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2).
  33. Wolff, Stefan. . Berghahn Books. 2004: 30–31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34. Wippman, David. . Wippman, David (编).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220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35. Bahcheli, Tozun; Noel, Sid. . Noel, Sid (编).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5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36. Kumkova, Katya. . EurasiaNet.org. 29 January 2013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7. Christopher A Whatley (2001). Bought and Sold for English Gold: The Union of 1707 (Tuckwell Press, 2001)
  38. . 8 Nëntori. 1978: 47.
  39. Ceka 2013,第25頁
  40. Shillington, Kevin. . CRC Press. 2005: 60. ISBN 1-57958-453-5.
  41. (PDF). Gi,ulpgc.es. [2017-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0).
  42. Blaustein, Albert P.; Jay A. Sigler; Benjamin R. Beede. . Brill Archive. 1977: 11. ISBN 0-379-00794-0.
  43. Whittlesey, Derwent. .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June 1934, 6 (2): 147–155. doi:10.1086/236113.
  44. Archambault, G.H. . New York Times. Nov 16, 1944: 5 [April 25,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45. . BBC On This Day. 1975-11-11 [200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2).
  46.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2).
  47.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1).
  48. Howe, G. Melvyn; Dowsett, Charles James Frank; Mints, Aleksey Aleksandrovich; Suny, Ronald Grigor. . Britannica.com. 23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49. . Australian Governmen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2).
  50. . Encyclopedia.com.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4).
  51. Holzner, Lutz; Ehrlich, Blake; Hill, Roland John.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0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4).
  52. Kurian, George Thomas. 1 3rd. Facts on File. 1987: 115. ISBN 0-8160-1118-4.
  53. . Encyclopedia.com.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54. Willem van Schendel.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February 2009: 11. ISBN 9780511997419.
  55.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2, 2016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1).
  56.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12, 2015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57. Bisht, Ramesh Chandra. 2. New Delhi: Mittal Publications. 2008: 12 [2019-07-06]. ISBN 81-8324-26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58. Rose, Leo E. .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24. ISBN 0-8014-0909-8.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since at least the tenth century no external power has controlled Bhutan,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periods when various of its neighbors have been able to exert a strong cultural and/or political influence there.
  59. . Encyclopedia.com. [200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5).
  60. . Encyclopedia.com. [200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7).
  61. . Encyclopedia.com.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1).
  62. .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63. . Encyclopedia.com. [200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1).
  64. Tucker, Spencer. . Routledge. 1999: 196–197. ISBN 1-85728-922-6.
  65.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April 1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66. Colin G. Calloway. . Oxford U.P. 2006: 8 [2019-09-28]. ISBN 9780198041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67.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2008 [26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68. . Katarina Tadić. May 14,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69. . BBC News. 25 June 2009 [25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70. McKitterick, Rosamond (编).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5 [2019-10-24]. ISBN 0-521-36292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71. Langer, William L. (编). 5th.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2: 9. ISBN 0-395-13592-3.
  72. .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73. A. Berhe. (2003). Revisiting resistance in Italian-occupied Ethiopia: the Patriots' Movement (1936-1941)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post-war Ethiopia. African dynamics, ISSN 1568-1777; vol. 2. Brill, Leiden, ISBN 90-04-12624-4.
  74. Becker, Marc. . Marc Becker. 2011 [9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7).
  75. Price and Browm, 1985, Bettinger, 1991
  76. Bose, Sugata; Jalal, Ayesha. 2nd. Routledge. 2004: 41. ISBN 978-0-203-71253-5.
  77. Chauhan 2010,第147頁.
  78. Petraglia & Allchin 2007,第5–6頁.
  79. Petraglia 2010,第167–170頁.
  80. Campbell Robertson; Stephen Farrell, ,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1, 2008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81. Genealogies from Bodleian Library, MS Rawlinson B 502 and the Book of Leinster
  82. National Geographic Italia – Erano padani i primi abitanti d’Ital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意大利文)
  83. Hoshino Iseki Museum, Tochigi Pref.
  84. . PBS. [16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85. . LETA.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9).
  86. . The African-American Mosaic. Library of Congress. July 5, 2005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6). Liberia … was neither a sovereign power nor a bona fide colony of any sovereign nation. … the United States refused to claim sovereignty over Liberia.
  87. .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88. Rose, Leo E.; Margaret W. Fisher. .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xi. ISBN 0-8014-0574-2. Nepal is of special interest, partly because it is an Asian country that was never reduced to colonial status.
  89. . Rnw.nl. 16 June 2009 [25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9).
  90. . New Zealand Parliament Research Papers. [April 1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3).
  91. .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201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92. Murray, Tim. .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84 [2019-12-31]. ISBN 978-0-415-117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93. Painter, James E.; Butland, Gilbert James; Service, Elman R.; Nickson, R. Andrew; Williams, John Hoyt. . Britannica.com. 10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94. . phys.org. [13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95. Leitch Lepoer, Barbara. .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9 [29 January 2011].
  96. Sáez Juárez, Juana. . Página de Historia. Universidad de Valencia. December 2002 [15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9) (西班牙语).
  97. .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98. Francis Pryor, Britain BC, 2003.
  99. . BBC News. 9 April 2009 [14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5).
  100. . biggararchaeology.org.uk. [14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0).
  101. . Early Neanderthal jaw fragment, c. 230,000 years old. Culturenet Cymru. 2008 [14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102. Davies, J A History of Wales, p. 3.
  103. Andrews, p.18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